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珍贵资源

2014-11-11 18:22吴瑾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毛泽东资源

吴瑾

[摘 要]文章从毛泽东关于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阶段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的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等形成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论述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资源

1949年建国后,尤其是在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至“八大”前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吸取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而有益的探索,其中既蕴含着高度的政治智慧与罕有的远见卓识,对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蓬勃的新气象,又由于思想理论与体制诸方面的不成熟,加上各种因素的干扰,带来了令人遗憾甚至是惨痛的教训。无论是正反两方面,都成为了新时期我党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历史资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坚实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一、关于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从建国伊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正式宣告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刚刚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地位的东方大国来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家没有论述,历史上也没有先例可循,唯一可以学习借鉴的便是所谓的“苏联模式”,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也正是这样做的。而苏联的国情不仅与中国国情有着极大的不同,而且即便是苏联经验本身也并不完全成功,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又弊端重重,尤其是在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斯大林时期所犯错误的秘密报告,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引起了剧烈的震荡。这些变化同样引起我党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敏锐地意识到要做好中国的事情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苏联经验,正如毛泽东所说:“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因此,党中央在这一时期决意要寻求一条不同于苏联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经过长时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4月25日和5月2日,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初步形成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报告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这一时期,毛泽东还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设想。1958年11月的郑州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概念。到1960年2月,毛泽东在谈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需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在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后,毛泽东对此进行了深刻地反思。1962年1月,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这些宝贵的思想可以说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雏形。

二、关于社会主义阶段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的探索

早在解放前夕,党中央已考虑到建国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讲:“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城市中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把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主体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至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的判断已经成熟,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有关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方针政策,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前奏,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三、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一)调整经济结构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要从三个方面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首先是调整产业结构,即针对苏联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弊端,提出要适当调整农、轻、重的比例,通过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来发展重工业。后来又制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其次是调整地域结构,主要是处理好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以积极发展沿海工业来支援和带动内地工业。第三是调整经济与国防建设的投资比例,降低军费,多搞经济建设。

(二)改革经济体制

首先是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改变苏联在原始积累过程中剥夺农民、压制消费、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弊端。其次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毛泽东提出:“中央要注意发挥省市的积极性,省市要注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都不能够抠的太死。”

(三)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说:“不发展商品交换,生活不可能富裕。”“中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一个国家,商品生产不是要消灭,而是要大发展。”并进一步提出商品生产与计划经济并不是衡量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准,毛泽东说:“不要孤立地看商品生产,要看它与什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下,商品生产可以乖乖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与发展商品生产相对应的,毛泽东还提出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和三资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思想。1956年12月,毛泽东在约见中央统战部、民建、工商联负责人的座谈时说:“现在自由市场还有资本主义,有地下工厂,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了。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夫妻店。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一百年不没收。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只要有原料,有销路,国家投资有困难,社会需要,私人可以开工厂。”毛泽东把这称之为“新经济政策”。

这些闪光的思想鲜明地昭示了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力图摆脱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寻求一条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成为了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前奏曲。

四、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

(一)坚持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

八大上提出把扩大民主和开展反对官僚主义作为加强人民民主的两个方面来抓。具体有:精简机构,明确干部职责;加强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群众的监督,加强各级机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逐步制定完备的法律,健全法制,使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系统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体系。

(二)提出了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一些设想

在八大期间,党中央包括毛泽东本人在内提出了关于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设想。毛泽东多次向党中央提出不再担任国家主席,适当的时候起不再担任党的主席。八大党章增加了“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毛泽东还建议修改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副主席只能连任一届。

从延安到八大这一时期的有益探索并不仅仅限于以上这些介绍,在其它领域提出的一些正确的政策与主张,比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文艺领域内的“双百方针”;对外开放的初步设想等等,均为改革开放时期的探索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形成了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雏形。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从历史地位、基本内涵、时代特征、实践基础、指导地位来看,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后者是在继承与发展前者的基础上又一次实现了历史的飞跃。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是在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吸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中形成的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科学地分析了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集体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进一步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要系统地学习这一理论体系,无论是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大政方针,还是有关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科技、教育、统一战线等各项政策,无一不留下了毛泽东思想的深深烙印,无一不留下了毛泽东思想的珍贵遗产,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毛泽东资源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我给资源分分类
1949,毛泽东点将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