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青春梦

2014-11-11 03:24冯雪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城市化

冯雪

[摘 要]本文从城市化的角度对愈演愈烈的农村青少年辍学现象进行了探讨。分析发现,一方面,国家制度中的不平等教育安排,快速城市化带来农村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变迁深刻地影响着农村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迁中,农村青少年处于想象的城市化与现实的城市化的分裂状态。农村社会中日益泛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则推动了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少年过早的加入劳动者队伍。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辍学;城市化

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是一个困扰全球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之后,农村社区的辍学问题愈演愈烈,辍学率不降反升[1]。长期以来,很多农村青少年处于一种“不在学”状态,构成了一种“隐性辍学”[2]。

围绕青少年辍学学界已经展开了诸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探讨诱发辍学的原因,控制辍学的措施等方面,而从城市化视角进行的研究较少。在国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辍学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辍学青少年个体及其家庭或社区的问题,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化问题[3],城市的瞬息万变也已在农村产生了联动效应。因而有必要将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放在城市化进程中进行思考。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根据对河南省安阳市的实地调查,从城市化的视角对农村辍学青少年进行深入观察,以期更好的理解城市化与农村群体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在河南省安阳市YD区的农村中选取了71个个案,包括辍学青少年55人、辍学青少年家长8人及相关教师8人,其中辍学男性个案32个,女性个案23个.辍学青少年的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下,均符合对辍学青少年的界定。本研究样本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滚雪球的方法,并尽量涵盖所调查区域中各种学校类型,同时照顾性别因素。

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的被剥夺者

中国社会在其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殊的社会制度安排的共同作用下,构建出一种明显的“二元”结构。嵌入在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中的教育体制也呈现出“城市——乡村”的二元分割特性。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与城市的基础教育存在极大的差距,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师资配置上,农村学校都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但是农村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参加的升学考试却是同一的,这无疑使农村青少年在升往更高一级的学校时面临着比城市青少年更大的困难。然而,农村较差的教育条件致使农村学校每年的升学率普遍低于城市学校。麦可思的数据显示,就读211院校与非211本科、高职高专的比例,专业人员的子女是1.5:1.13:1,管理阶层家庭的子女是1.67:1.33:1,农民和农民工的子女是0.82:0.92:1,农民和民工的子女就读高职高专比例明显高于其就读于211院校的比例[4]。在争取优势教育机会时,农民子女明显弱于专业人员的子女及来自管理阶层家庭的孩子,农民子女走向高等教育的路太艰辛。

(一)城乡教育资源悬殊

1.财力匮乏。“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政府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比例过低,义务教育在城乡和区域间的严重不平衡是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5]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直接表现在学校硬件环境的建设水平上。在本调查中,94%的被访者认为学校的硬件环境较差,学校基础实施建设不完备。

上音乐课基本上是听听磁带。(S12)

电脑室的电脑很破,只能在那上面玩最简单的游戏。(S19)

由于经费不足,学校本来应该配置的电脑室、图书室等沦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一个“花瓶”。较差的教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上学的积极性,易于使青少年产生自暴自弃的观念。上级对农村学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农村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所拥占的教育资源不均等。

2.师资队伍不强。农村教师的学历偏低,在所调查的学校中,没有一个教师毕业于211、985等重点高校。一半的教师毕业于中专,只有少部分教师是毕业于师范院校,通过参加该市每年统一的招教考试加入教师队伍。教师素养情况:农村学校教师管理学生的方式简单、粗暴,经常以惩罚为主,以维持课堂及学校纪律为主要目的。在笔者的调查中,多数学生反映老师教学方法不当,对待学生的手段粗暴,为数不少的学生因厌恶老师而逃离学校。

XX中的教师都没有本事,管理学生的方式除了打就是骂。(S3)

老师上课讲得我只想睡觉,一点意思都没有。很少有老师讲课能像历史老师那样有趣的。(S13)

上述表明,农村学校薄弱的师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对初中教育的认识、教育期望及教育获得,这无疑是影响青少年辍学的一个潜伏的长期因素,师资力量的强弱更直接关系着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的好坏,农村较差的师资状况让很多学生对学校失望。

(二)城乡学生获得同等水平教育的机会不均

1.可供选择的学校有限

在YD区,共有4所初中,且之间相距较远。该市小升初采取划片就近入学的方式,上哪所初中视家庭居住地而定。从形式上看,该区有四所学校可选择,但农村一般家庭的孩子只能选择距离家最近的初中。另一方面,如果青少年在学校与教师发生冲突并影响其在该校的就读时,他们选择其他学校的机会则很少,青少年宁愿不上学,也不愿意选择去较远的学校就读,这间接地成就了部分青少年的辍学。

2.升入高中的机率较低

农村教育的显性结果明显差于城市教育,表现在农村学校的升学率较低。

农村人没有钱没有权更没有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不好,学校学习氛围较差,很乱,每年考上大学的太少了。(S29)

你要想考上好大学就得去好学校,在农村呆着一辈子都考不上好学校。(S30)

这就没法和城里比,城市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走的路就不同,还是不公平的……(S35)

据该区一位老师讲,这个学校五年前的平均升学率不到50%,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为零。而该市重点初中升入重点高中的比例几乎是100%,其中一半升入省重点高中,一半升入市重点高中。城乡中学升序率相差悬殊,而升学机会的不平等只是众多不平等中的一个起点而已。

三、城市进化过程中的被遗弃者

在城市化进程中,空心村普遍化,生产日益凋敝,生活日益衰落。同时,农村社会心理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6]在笔者所调查的社区中,有两个农村社居民区已经完全不种农田,村中是一家一家的针织作坊;另外一个农村社区中的土地已经被当地一家大型纺织厂占据,村民依靠做小本生意、进入工厂工作、外出打工等非农方式获得经济收入。其他农村社区中则呈现出多种劳作方式。总体上而言,现代农村社区的生活格局已经大大改变,但在农村风貌城市化的背后却是农村精神生活的衰落,农村只是在“样子”上越来越像城市。

农村的荒芜深刻地影响着农村青少年的心灵,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被遗弃的群体,虽希望能真正像城市的青少年一样成长,但是现实不能满足他们的这一诉求。大量的青少年因此转向网游、虚拟聊天等方式寻求心灵的满足。

玩游戏虽然不能当饭吃,可是网络游戏有意思,在学校呆着没意思。(S28)

看似堕落、非健康的选择却是农村青少年内心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的挣扎,促使这一挣扎转变成一种恶性的成长状态的是农村家庭天然的教育缺失和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所带来的情感及家庭管教的缺失。大多数农村家庭天然缺乏恰当的教育方式,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仅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心愿,却不知如何实现。农村家长仅会督促孩子做作业,对不听话的孩子进行身体的惩罚。另一方面,农村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导致更多的农村家庭压力重重,农民群体的心理城市转移也在普遍发生着。即便是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其心思也全都扑在了城市中的劳作中。无论是哪种方式的城市化转移都造成了农村父母实际意义上的缺席及情感上的空乏状态。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时间非常少,父母疏于管教子女。外部特有的农村青少年文化——沉迷游戏、虚拟空间,便成为农村青少年安放心灵的不二选择,过度沉迷是导致农村青少年大量辍学的直接原因[7]。

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尴尬群体

在市场化浪潮中,农村青少年的心理也经历着深刻的厉炼。应该看到,城乡一体化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新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模式的形成及完善,并发挥充分作用仍需经历艰难的过程。这一社会现实反应在农村青少年社会心理中即为,在传统取向与现代取向之间寻求平衡。传统的农村青少年心理表现为封闭性、单一性、机械化,而现代农村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则展现出开放、多元、包容等特性。现代的青少年对互联网等新兴事物感兴趣,视野开阔,他们更向往外面的世界。然而,更多的农村青少年却处于无所适从、思想迷茫的状态。

我也没有想好以后怎么办,现在先在家玩两年,但是我不想一辈子呆在农村……(S19)

以后就像我哥一样去城市里面打工,干两年后再说吧。(S16)

农村社会原有的社会价值观、社会规则、运行模式开始裂变,新的社会范式尚未确定。大部分被访者都清楚,自己的将来不是固守在土地上,城市也不能接纳自己。农村社会中的各种鲜活的例子渐欲迷人眼。辛苦读书二十年的哥哥姐姐并未过上城里人的安逸生活,没有知识只有力气的邻居大叔的腰包却渐渐鼓起来;读完大学的农村学生却为工作伤透了心,外出打工半年回乡的玩伴却变得时尚与阳光;在城市打工的邻居、同伴看起来很风光,在村里很有面子,留在村里的不被看好……

社会的开放性及流动性的增强使农村青少年对城市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受城市的影响也愈发深刻,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社会心理等已经具备一些城市现代性的因素[8],其对于城市的想象以及自我身份认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村青少年好奇外面的世界,希望过上优越舒适的生活。

我打算过了这段时间象XX一样去市区卖衣服,这边干的活太累了,赚的钱也不多……(S48)

但是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辨别能力较差,家庭教育、社区环境未能在其价值观的建构上发挥积极的促进的作用,所以大多数农村青少年不知道如何进行选择。在很大的程度上,他们对城市的想象都是不切实际的,大部分人选择了盲从。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普遍盛行。

老师也是一个打工的,就是为了拿到工资,老师也是为了拿到奖金……考上大学这个时候出去打工找工作和初中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这个社会太现实了,工厂对城市和农村的人会区别对待,……没有很多钱,没有很深的家庭背景,将来继续上学的路是很窄的。(S10)

表面上看大多数农村青少年及其家庭选择了短期利益,尽早地加入劳动者的队伍,放弃读书。实质上大多数农村青少年处于想象的城市化与现实的城市化的分裂状态,身在农村,梦在城市,却找不到实现梦想的路。尴尬的社会处境是农村青少年辍学的重要原因。

五、小结与讨论

本文从城市化的角度对农村辍学青少年群体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农村辍学青少年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的被剥夺者,是城市进化过程中的被遗弃者,更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尴尬群体。城市是社会加速度的“文化动力因”,是人民生活角色化的舞台,是“去阶层化空间”的建构[9],是一个充满梦想的空间。城市化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过程。[10]城市化是农村青少年实现梦想的一个途径,现实的城市化却让农村青少年不知所措,无论是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奉为至理明言的人,还是信奉“读书无用论”的青少年都发现向上走很难,向下走更难实现自己的梦。

农村青少年最大的期望是过上富裕、有好工作的幸福生活,甚至希望将来能在教育上有所取得。这是农村青少年的中国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根本,创造有机会、有奋斗、能创造一切美好东西的社会是中国梦的本质体现[11]。那么农村辍学青少年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梦,农村辍学青少年该如何度过自己美好的青春?这些都是有待做更进一步考察与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卢德生.从学生自愿性辍学看我国”控辍”政策的调整与转变.教育学术月刊,2009(1).

[2]尹志超,辍学现象的三个转变:农村中学教育中的新问题,学理论.2010(13).

[3]张鸿雁,谢静.城市进化论:城市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及治理创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11:1.

[4]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0151030100dli1.html.

[5]王磊.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与经济.2002(1).

[6]塞缪尔顿.P亨廷顿;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30

[7]周潇.农村青少年辍学现象再思考:农民流动的视角.青年研究.2011(6).

[8]高梦媛,郑欣.农村居民的城市想象与身份认同:江苏证据.重庆社会科学.2013(4).

[9]张鸿雁,张登国.城市定位论:城市社会与理论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08:10.

[10]郭守亭.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消费结构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25.

[11]荣开明.论”中国梦”的几个基本问题.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3).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社会资本视角下河南省社会管理创新研究”,项目号:13B630149。

猜你喜欢
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医保制度完善策略
大庆市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负荷的交互响应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周口川汇区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研究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农村可以走就地城市化新路
中国城市化滞后程度测度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