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

2014-11-12 03:53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年19期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化农民

(中共邢台市委党校,河北 邢台 054000)

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

孙英辉

(中共邢台市委党校,河北 邢台 054000)

中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差距还很大,城镇化是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这已成社会各界共识。要能够不断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来吸纳就业发挥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必须要有系统谋划和产业支撑。

农民;就地城镇化;产业支撑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工作任务。这三个一亿人问题是: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其中第三个“一个一亿人” 问题就是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问题。由此可见,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这个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予以高度重视。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制定的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的全局性战略部署。新型城镇化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王牌”力量。党的十八强调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提出要能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条不紊的积极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城市的各种待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更是有针对性的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实际层面上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对于中国社会的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可以预见未来小城镇(包括村镇)将成为城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农民进城,即农民入居城镇,享受上学、就业、医疗、低保、养老等方面的市民待遇;另一种是就地城镇化,即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以中小城镇甚至是村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从农业转移出来的人口加上回流的人口,围绕农业的深加工、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小城镇将是未来城镇化的一条重要线索。今后,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要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采取“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的模式。也就是说,农民不仅要进入老城区、新城区,还要进入以新农村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新社区。只要公共服务到位了,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了,新农村就可以由村的管理变为社区管理模式。

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能够顺利实现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各地要根据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有序的解决辖区内农村转移人口在当地小城镇的落户问题。这样做,对于解决日益凸显的城市病,意义重大。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后发地区来说,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大中城市,无疑为城市交通、环境、资源和社会管理等造成巨大压力,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推进城镇化进程,符合广大农民的发展意愿。就地就近城镇化是后发地区的必然抉择。通过农民进城实现城镇化存在很多问题。大量流动人口单向流入大中型城市,造成城市拥挤、社会福利的成本上升、社会管理跟不上等问题。而一个地区的国家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倘若分摊给大量进城的人,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同时,城市过度发展,会出现资源稀缺、环境破坏等问题。另外,农民外出打工,照顾不了老人、孩子,也无人种地,导致农村凋敝。这些问题在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而农民就地城镇化能够大大减少大规模的异地流动而付出的巨大社会代价,降低农民外出务工成本,更大程度的降低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上学、生产、生活问题,同时大幅度的缓解城市压力。因此,如何引导和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进而实现大、中、小城市和村镇协调发展,就具有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必须要有系统谋划和产业支撑。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必须要融入到大中小城市,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体系中,用系统思维谋划,不可单打独斗。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谋划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大格局,通过农业适度规模化集中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有序流动,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改变农村的落后社会面貌、转变农业社会管理体制、提升农民生产生活的文明程度,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局面。因此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必须要有系统思维,这样农民就地城镇化才会有强大的物质和体制支撑。同时必须充分认识产业是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支撑,没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就会有持续的健康的农民就地城镇化发展。要高度重视产业支撑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立足农村实际推动农业产业与城镇化的双赢。产业的大发展是城镇化的强力支撑,同时城镇化的推进又会为产业的发展聚集要素。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杜绝贪大求快,一定要有好的产业集聚,坚持就业为本,强化产业支撑。就地城镇化,绝不是发展要素的简单拼凑,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真正让农民获得实惠。有城必先有业,要有好的产业,要有充足的农民就业,这就要拉伸农业产业链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农业品牌,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拓宽农民的就业途径。

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必须要打破固有的思想束缚和政绩冲动。在经济增长冲动强劲的政绩观下,实现城镇化、工业化拉动增长的惯性思维下,如何推进欠发达地区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处理好城镇化、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协调推进,如何把小城镇的发展系统的纳入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中统筹谋划,如何统筹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注入和倾斜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政绩考核体制,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打破长期形成的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桎梏,冲破那种认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就是要高楼林立,农村越少越好,甚至消灭农村的思想束缚。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Z].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2014.3.5.

F291

A

猜你喜欢
小城镇城镇化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