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以何退秦师

2014-11-12 05:39杨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郑伯秦伯秦师

杨媛

文言文的教学常常容易浮在文或言的表面。花了大量的力气去解决言的问题,结果学生却忽略了对文的感知。又或者对文有所感,却无所知,可能在重复记忆中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文章的脉络与力量把握,却是糊涂的。《烛之武退秦师》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内容,列于“因声求气”,要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诗文语言节奏的过程把握作品的精神。这一学习要求给出了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但从出发点到落脚点之间的路径到底是怎样的,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以为对这一问题的化解,首先取决于学生读完此文之后,能否把握烛之武退秦师所用的语言的力量,尤其是语言背后对利害关系的判断,那样才能真正理解烛之武以何退秦师。

一、探究退秦师背景

从表面的逻辑关系来看,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自然是“晋候、秦伯以围郑”。但这样的理解却显得单薄。其一,两国交兵,忌的是师出无名。不过这并不是大问题,文章以一言蔽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至于如何无礼,如何贰,则未见明述。但这样的战争借口已经是值得学生思考的了。“因声求气”的教学思路应当是宽泛的,学生所求之气绝不应当是教参的那些描述,更何况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也常常就此提问。如果从鉴古以知今的角度来看的话,还有学生引述中国近代史中屡遭列强入侵、当代世界小国屡遭大国干涉时的战争借口,遂感战争面前对手虽常师出有名,而其背后却是实力之较也,一如某大国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诛小国酋首。当学生从这个角度建立起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时,便可以建立起对退秦师的立体感知。何意?常规教学中教学重心皆落在烛之武退秦师语言之妙上,殊不知类《左传》等中国传统之作,常常借一人之力而掩战争之冷酷,又常常借一人之语而掩历史背景之复杂。殊不知这种简单认知是难以建立起真正的对历史的认知的,而这又岂是真正的“因声求气”呢?

余观有名师教授此课,常常借彼时形势图,以求得学生对“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等背景的宏观把握。笔者以为此招甚妙,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形势图的提供,可以让学生从单纯的字面(还是文言文)理解,退到以图像作为理解对象上,这就化解了学生的思维难度,同时又建立了文章背景理解的立体认识,从而收缩了此段教学的时间,进而就可以凸显下面的教学主题。

二、读懂烛之武其人

要想知道烛之武以何退秦师,就必须知道烛之武其人。显然,从字面上来看,能人的形象是最容易形成的。佚之狐对其的推荐理由是: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语气很坚决,由不得郑伯不相信。但如果再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为何郑伯自己没有发现此人?为何佚之狐直到国之危势形如垒卵之时才想到烛之武?也就是说,既是能人,为何早不录用?

估计烛之武心里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当郑伯有求于他时,他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从博弈的角度来看,烛之武之语当有以退为进的意思,或者说至少也有点发牢骚的意思。不妨作一假设:如果郑公不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会不会应下这一差使呢?笔者以为答案还是肯定的。因为像烛之武这样的能人,必定看得出利害关系,虽说郑亡未必真会对其有所不利,但身怀经天纬地之才而任由国家遭外人刀俎,那就不是我中华能人之风范了。故其推辞之语,实非其内心真实想法。想必郑公也是深明此理,故其放下身段,从国家和个人两个角度晓以大义,于是促成了烛之武见秦伯之行。

这其中还有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两强伺郑,烛之武何以舍晋而独见秦呢?在教学中不妨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游说哪个?而回答这个问题,又必须完成对全文的完整解读。由文可知,两强之一晋文公曾受秦国之惠。什么意思?很简单,此时晋必听于秦,虽犯兵之由先说“无礼于晋”,但若没有得到秦之点头,晋想必也不会孤身犯境。因此,烛之武独见秦可谓是循了“擒贼先擒王”的正确途径。而此也印证了佚之狐的判断极为精确,烛之武就是烛之武,就是化解眼下难题的不二人选。

三、读懂退秦师之语

那个合纵连横的年代,凭三寸不烂之舌而退数万虎狼之师的例子并不少见,至少在类似于《左传》这样的资料中是不鲜见的。然而读此文的关键却不在于欣赏其结果,而在于欣赏其语言的力量,这也是本课教学的核心之一,窃以为。

那,烛之武计将安出?且读烛之武之语。

烛之武先施以退为进之计,“郑既知亡矣”,我们是死定了,不但是死定了,而且有“敢以烦执事”的心态,够谦逊的了吧。言下之意是见到你秦伯,本该望风而降。可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是因为亡郑未必有益于君。

何也?这个时候那张地图又要发挥作用了,烛之武引喻不失义: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邻是谁?是晋国。在追求文意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也一下子看出了烛之武的“狡猾”之处——邻之厚,君之薄也!直到最后的“阙秦以利晋”的结论得出,可谓是环环相扣而直击秦伯内心最害怕的地方。其实在笔者看来,秦伯未必看不到这点,但其“尝为晋君赐”,又“许君焦、瑕”,说白了也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考量,无关对错与正义。但秦伯亦是凡人,一旦其内心的算盘被他人知晓,便知此逻辑的结果并不遥远,于是只能就着烛之武的话而“说”,且与郑人盟。

倒是晋公此时仍是仗义的,以不仁、不知、不武为由而还,倒也成就了此时的名声。但如上所说,政治家虑事,仁、知、武往往只是表面上的缘由,利益才是最本质的。秦退而晋独进,结果难以如愿,倒不如在这样的藉口之下“吾其还也”……

还是回到“因声求气”的教学旨归上,烛之武捭阖于郑秦之间,所仗者,国与国之利益发现也,发现不了其中的利害关系,那就难以退秦师。但这种关系的发现却不是人人都能的,郑伯不能,佚之狐亦不能,故成烛之武之名。而学生于这样的学习中,直面利益而无书生之气,这是真正的求气。那种独赏烛之武所谓之语言魅力,而回避发现利害关系之慧眼者,所求之气,必书生气尔!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石庄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郑伯秦伯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郑伯农文选》座谈会在京举行
反映今天的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在《郑伯农文选》座谈会上的即席讲话
浅谈中华诗词改革——致郑伯农名誉会长
"狗保姆"一家三口照顾中风主人 还会健身陪练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