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拟学蒙庄——读王充闾《逍遥游——庄子传》

2014-11-14 07:30贺绍俊
当代作家评论 2014年2期
关键词:官本位哲学思想知识分子

贺绍俊

读王充闾的《逍遥游——庄子传》,不由得想起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在《齐物论》中讲述他做的一个梦,他梦见自己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醒来后却陷入迷茫,他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没想到我在阅读中也产生了庄子式的错觉,我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王充闾在说庄子,还是庄子在说王充闾。我以为王充闾在写作中大概也陷入了庄子式的迷茫,他或许竟把写作当成了一次梦蝶的过程,他是否梦见自己成为了庄周?他是否以为庄周也梦见了自己?这种错觉缘于王充闾在书写庄子的时候完全融入了自己的思绪和情感,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庄子的传记,还不如说这是王充闾叩开历史大门与庄子的对话,是王充闾面对一位远古智者坦诚的自白。他说他读《庄子》时觉得庄子就在自己身边,“他的声音、他的情感、他的思想,就会随时随地地蹦出字面”,“饱享着作者与读者之间心灵对话的亲切感”。这就是说,王充闾是以一种对话的姿态去阅读《庄子》的,于是他又将阅读中的对话情景延伸到写作这本书上,而且他一定感觉到了,写作是一次更为充分的对话,他与他所倾慕的古代智者对话,他在对话中也倾诉了他对庄子的敬佩之情。清代的殷希文追慕庄子,写下了“逍遥游拟学蒙庄”的诗句,这七个字用来形容王充闾写作这部书的心态,也是非常贴切的。

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对话,也是一次具有现代政治情怀的文化人与古代哲学大师的思想碰撞,因此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既然在这本书中王充闾采取的是与庄子对话的姿态,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在写作中的身份并不是一名纯粹的作者,并不是在进行客观的描述,他以非常确定的主体性进入到写作之中。因此在评述这部庄子传前,有必要对王充闾的主体性做一番介绍。王充闾是一位散文大家,其实他的散文就鲜明呈现了他的主体性。在我看来,他是一名当代士大夫,因此他的散文充溢着浓烈的政治情怀。我曾在一篇论述王充闾散文创作的文章中谈到王充闾的政治情怀的意义:“王充闾散文中的政治情怀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过去对其重视不够。从二十世纪初中国开始现代化运动以来,就有一批现代知识分子陆续投入到政治运动之中,尽管他们选择的政党不同,各自的政治理念不同,但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却是共同的。他们都是做学问与做人并重,文章与道德兼胜。可以列举出胡适、傅斯年、丁文江等,瞿秋白、陈独秀、顾准等。当年丁文江的一位朋友写诗评价丁文江:‘诗名应共宦名清’,这其实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他们热爱和推重自由、科学、民主,坚守人格上的独立性,在学术上更有开创性,在政治上更有建设性。因此这种政治情怀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精神。”王充闾具有浓郁的政治情怀,他的政治情怀从文化内涵上看,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意识,二是具有传统的儒家精神。儒家精神强调积极入世,强调胸怀天下,强调匡世济民。王充闾长年在“宦海浮沉”,始终以先贤为榜样,将匡世济民作为文化理想。现代知识分子意识,使得王充闾对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认知更加清醒,也更加科学。因为传统的文化理想,在王充闾的精神世界里不可避免地也要面对古代士大夫普遍所面对的势统与道统的冲突和矛盾。在政治实践中,一个有所束缚的官员也许可以采取妥协和调和的政治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但这样的解决显然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标准相距甚远,于是王充闾只有通过散文来倾诉内心。在以往的散文写作中,王充闾主要表现出的是一种儒家精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忧国忧民,感慨陈词。但势统与道统的冲突始终是他散文的一脉强大的潜流。事实上,作为一位对现代性有着清醒认识的知识分子,他对势统与道统的不可调和性看得更加透彻,也更加理性。因此他转而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他曾在一篇写李白的散文中感叹:亏得李白政坛失意,所如不偶,以致远离魏阙,浪迹江湖,否则,千秋诗苑的青空,则会因为失去这颗朗照寰宇的明星,而变得暗淡与寥落。但他同时又强调,李白在政坛失意不失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李白必须有这份政治情结,没有这份政治情结,就没有他的内心冲突,也就没有李白留给我们的深邃的诗意。王充闾对李白的剖析说到底是对现实的剖析。他把古代的知识分子分为三类:在朝的、在野的和周旋于朝野之间的。他认为古代知识分子不管选择哪一种人生道路,最后都是悲剧性结局。这构成了一个文化悖论的问题,而悖论常常表现为一种张力。王充闾的写作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位身处政界的现代知识分子如何在当代中国处理和化解这种张力的。王充闾从骨子里是崇尚自由精神的,这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精神无法同传统的道统与势统的矛盾相谐调。所以王充闾在位时所写的散文,其自由精神就有所控制,而当他卸任以后,他的散文明显地更加潇洒、更加洒脱、更加自由奔放了。但更重要的是,王充闾的自由精神决定了他迟早要与庄子进行一场对话。当他在散文中能够让其自由精神尽情释放时,这场对话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如此看来,王充闾为这套“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所写的庄子传,多少有些不合体例。因为他并不是在纯粹客观地讲述庄子的一生经历和思想建树,而是以自己的主观体认去解读庄子。但正是这种“不合体例”,才使得这部庄子传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也更加接近庄子的灵魂。因为在已有的历史资料中,庄子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今人回望历史,难以复原一个完整清晰的庄子形象。过去也出版过多种庄子传,这些庄子传的作者为了让传记更加丰满,就不得不凭借想象来还原庄子,无论是将他写成瘦骨嶙峋,还是写成双目炯炯,虽然形象丰满了,但终究是今人对庄子的想象,靠不住的。倒是庄子的精神通过他的著述留存了下来,且保存得相当完整。王充闾不拘泥于传记的客观描述,着重于诠释庄子的思想内涵,就如同从精神上给庄子画像。虽然从“形”上说显得简约,但因为较为准确地传达出庄子的“神”,可以说才是一部更加妥帖的庄子传。当然,为了准确地传达出庄子的“神”,王充闾也想了很多的办法:他巧妙运用了传记这一文体,通过“五张面孔”、“十大谜团”等叙述将庄子的思想和精神形象化;同时又将《庄子》中的孔子比喻为“演员”,分析庄子是怎么“导演”的,以及庄子是如何在与惠施的论辩中激活思想智慧的,从而将枯燥的哲学理论话题讲述得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采取对话的姿态,从而使整个叙述变得亲切。

王充闾与庄子对话的主题就是自由精神。崇尚自由精神的王充闾最看重的也就是庄子的自由精神。他认为庄子是“首倡人的自由解放的伟大思想家”。他欣赏庄子的“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开阔的胸襟”,追慕庄子“异于常人,不合流俗”的独立品格,推崇庄子“以名位为轻、生命为重,视身心自由为至高无上”的哲学思想。在王充闾看来,庄子是一个能在困顿、险峻的现实社会里任心灵自由飞翔的智者,所以他给这部传记取名为“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很重要的一篇文章,是《庄子》三十三篇的第一篇,文章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富有浪漫色彩。庄子在文章一开头就想象有一只巨型的大鹏,展翅奋飞,翅膀就像天边的云。王充闾是这样来解读“逍遥游”的:“形容精神由解放而得到自由活动的情形”。可以说,逍遥游典型地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王充闾对其做了一番阐释:“自由是一种精神方面的感受与追求,那种自由境界,是一种主客观之间无任何对立与冲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任何牵系与负累的超然心境”。

我们可以把庄子的哲学思想理解为以自由精神为核心的生命哲学。庄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与此相关。王充闾也分别从精神追求、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庄子的自由精神对后来者影响巨大,不少学者在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了大量的引申和发展,当然后来者往往是“各尽所需”,对庄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如有的学者就认为庄子的思想过于悲观,甚至认为是“没落阶级思想情绪的表现”。王充闾对各种观点也做了介绍,但他显然更愿意从积极的层面去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因此他凸显了庄子的几个关键点,一是庄子的生命意识,二是庄子的平民意识,三是庄子的超越世俗。

王充闾作为一名当代官员,以入世的姿态忧国忧民,应该说更倾向于儒家思想,而且从他的散文中也能看出他具有比较浓郁的儒家精神。那么他又为什么如此推崇庄子的哲学思想呢?莫非他是看透了官场和现实,要逍遥出世,远离尘嚣吗?当然不是。细读这部庄子传,王充闾尽管欣欣然地与庄子在逍遥境地悠闲对话,激赏庄子超然物外的心境,但他丝毫也没有厌世、颓顿的情绪。相反,他是要以庄子的思想弥救当下的思想欠缺。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把庄子理解为“官本位文化”坚定的反叛者。王充闾在这里强调庄子对官本位文化的反叛,真是犀利、深邃之见!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官本位文化上,甚至包括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习俗,也深深打上了官本位文化的烙印。我们今天明明清楚地认识到官本位之害,却无法纠正之。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就是建立在官本位基础之上的。但王充闾从庄子的思想中发现,在我们的文化传统内部,本来就具有反对官本位的因素。王充闾认为,庄子反对官本位文化,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政治的态度,“从《人间世》篇看得出来,庄子对于官场腐败、仕途险恶、宦海浮沉的观察,却是至为透彻而深切的”。他还认为,庄子的思想基调“应该属于入世情怀,但他却以出世的冷眼观之”。所以我以为,王充闾是以现代的政治情怀在与庄子对话的。王充闾将庄子称为“草根性质的知识分子”,称赞庄子“完全脱离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那些‘治人者’严格划分界限。他的思想倾向、所持立场,许多都是站在平民百姓一边。”草根性质的知识分子,这样的命名分明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这未尝不是王充闾对于当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期许。因为如果当代社会有了更多的草根性质的知识分子,官本位文化的土壤也就逐渐会得到改良了。王充闾乐于与庄子对话,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庄子的精神价值具有强大的当代性。

如果仅仅谈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形象还不丰满。庄子还是一位文学家,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王充闾意识到这一点,他对庄子的定位就是“诗人哲学家”,这并不是两个称号的并列,而是说,庄子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哲学家,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以诗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王充闾不仅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庄子的文学成就和特点,而且强调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与文学之间互为因果和互相渗透的关系。庄子提倡无用,无用便是大用。想当年,庄子拒绝了去做宰相的邀请,宁愿像一只乌龟在泥泞中行走,因为他认为在政治上“有用”、“有为”是会带来灾难的。而他孜孜不倦地书写《庄子》三十三篇,大概是把这种书写当成无用的事吧?文学从一定意义上说,的确是“无用”的,然而《庄子》三十三篇充分证明,无用乃大用。但愿当代文学也能从这里获得些许启示。

(责任编辑 韩春燕)

猜你喜欢
官本位哲学思想知识分子
现代知识分子故居与“北京文学地图”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官本位思想不该在孩子的心田萌芽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论中国养生文化
落马官员也有“官本位”思想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不沿袭“官本位”的特立独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