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大都市的社会生态失衡与怀旧意识
——《大都会》中的社会生态学反思

2014-11-14 09:56鲜于静
世界文学评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都市埃里克大都会

鲜于静

后工业大都市的社会生态失衡与怀旧意识

——《大都会》中的社会生态学反思

鲜于静

德里罗在小说《大都会》中用怀旧手法,通过描写主人公乘坐豪华轿车去童年时代的理发店途中的遭遇及所见所闻,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后工业大都市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生活方式极速变化、人们精神生态严重紊乱、人际关系异常冷漠、暴力行为与抗议活动频繁发生。后工业社会中的极速变化使人们处于惶恐和虚空的状态,而怀旧可以说是对一瞬即逝的现在和未来的对抗,带有情感色彩的回忆舒缓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和焦虑,促使了人们的反思和人性的回归,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社会,加强作品的艺术性和美学效果。

后工业 大都市 社会生态系统 怀旧

Author: Xianyu Jing,

is from Tourism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and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area is American novel.

美国后现代派代表作家唐·德里罗出生于纽约市,其不少作品都是以都市为背景,他的第十三部小说《大都会》发表于2003年,背景设置于纽约市。对该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不少评论家如罗伯特·迈克劳格林和劳伦斯·道对这部小说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也有人认为它“没有真正的情节,没有丰满的人物,没有性格的发展,虽然结尾富有戏剧性,但是没有常规意义上令人满意的结果”。《大都会》叙述时间跨度只有一天24小时,事件零散,作者用怀旧手法,通过描写埃里克乘坐豪华轿车去童年时代的理发店途中的遭遇及所见所闻,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2000年纽约大都会的复杂性以及美国后工业时代的社会危机。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技术的理性化、资本的全球化以及贫富两极分化,该小说中的社会生态系统失衡表现为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活方式的极速变化、人们精神生态的严重紊乱、人际关系的异化以及社会动乱等。

社会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从社会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考察的生态学理论”。社会生态学源起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所创立的“人类生态学”,然而这一概念由美国生态学家默里·布克金于20世纪70年代正式提出,布克金还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冲突根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生态学家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生态社会和谐在后工业时代的大都市中遭到严重破坏。论文拟从城市社会生态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大都会》中呈现的9·11事件一年前的后工业大都市的社会及生态问题,并挖掘作品中的怀旧意识及其价值。

一、 后工业大都市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

小说以年仅28岁的美国当代金融界大鳄埃里克去理发店为主线,其白色豪华轿车经过的路线从纽约第一大道到第十一大道。埃里克忽慢、忽快地移动的视线及其车内摄像头不断显示的场景为读者充分展示了瞬息万变的纽约大都市的景观,聚焦的镜头更加突显了纽约市内一天之内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景观。如同本雅明作品中的城市“漫步者”,埃里克既是大都会的一员,又是其观察者及反思者。大都会是一个混乱和多变的世界,可以说是后工业都市话语的万花筒。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了“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由于社会的急速发展,与前工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相比,后工业时代大都市生存环境的恶化更加严重,体现在街道、住宅、交通等都市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中。

街道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城市文化内涵,“承受的是时代的气质和生活的风格”。后工业大都会的街面是一栋栋耸立的高楼,喧嚣的商业场景,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的人群,难以辨认性别的男男女女以及各种混杂的、甚至淹没了枪声的噪音。一排排白色豪华轿车成为最不引人注目的景观,这些车看起来几乎都一模一样,是大都会快速发展和功利主义的产物。后工业大都市的发展状况和人类生存环境毫无疑问会反映在建筑中。大鳄埃里克居住的大楼位于纽约第一大道,是世界上最高的住宅楼,有九百英尺,八十九层。生存空间的差异昭示着居住者社会阶层和财富的差异。处于社会底层的本诺·莱文住在没有水、暖气和灯光的大楼里,“那儿有很多门和狭窄的过道,整个家庭挤在一起生活,而且需要走许多步才到床上,又需要走许多步才到门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舒适和便利,同时也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诗意的生存不复存在。大量的汽车挤压着都市空间,交通堵塞日益严重,人的活动空间日益减少。埃里克出行的这一天,车辆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去理发店的短短几英里路程竟然花了将近整整一天的时间。大都市工业化和物品的快速更新制造了更多的垃圾,但是没有得到合适的处理。街上可见散落的垃圾和一排排的垃圾罐,“河面上天天漂浮着化学废品和垃圾、被丢弃的各种家庭用品”(143),半夜里灰蒙蒙的烟雾还在大烟囱上摇曳。奇怪的是,豪华轿车内便池能自动折叠归位,便捷而舒适,但是排泄物到哪儿去了呢?这一细节反映了大都会管理层忽视法规、不负责任的现实,相关部门和人士忽视废物、垃圾的处理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自然环境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主要要素之一,在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后工业大都会中,遭到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导致了社会生态系统的失衡,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人类生存。

二、后工业大都市人类生活方式的极速变化

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社会要素和环境要素。社会要素即人类社会,环境要素即生存环境。只有保持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然而,生存方式的极速变化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平衡紊乱。

美国学者路易斯·沃斯曾在其论文《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中,明确地提出把城市化理解为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过程,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领域正在进行一场空前革命,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革命使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后工业社会,后工业大都市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突出体现在生活节奏的极度加快上。主人公埃里克的白色豪华轿车里拥有电视、摄像机、微波炉、心脏检测仪、卫生间、隔音设施等多种设备,他在长时间出行期间可以随时把握市场动态。突飞猛进发展的科技已经取代过去神或大自然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控制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从容、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被快节奏、高速运转的生活模式所取代。早在1989年出版的《信息城市》和随后出版的《信息时代三部曲》中,新城市社会学代表人物卡斯特尔就曾经详尽探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城市生活带来的影响。在《大都会》中,电脑网络世界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宰,埃里克每隔十分钟就要分析成百上千的信息,人脑和电脑的变化速度同步。朱荣华在《难以同化的“他者”——论〈国际大都市〉中的“物时间”和“身体时间”》一文中,运用了鲍德里亚的“物时间”这一概念。“物时间”指的是物品更新速度之快,然而大都会中事物的变化速度远远超过了物品的更换速度。网络改变了过去资产以实物拥有的方式,网络信息变化是如此迅速,联系着成千上万人的命运,转眼间人们可能变成富翁,也可能瞬时变得一无所有。后工业的大都市里事情爆炸式地发展,过去的东西在消失,新的东西即刻被淘汰而成为历史,时间似乎在不断加速,未来事件甚至超前显现。

纽约大都会是德里罗的出生地和成长的地方,“意识的发源地”,这里的一切变化都难以逃脱作家锐利的眼光。生存速度从快速到加速再到极速的改变,不仅从宏观层面使社会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而且从微观角度来看,使得人们处于惶恐、悬浮和虚空的状态,难以在瞬息即逝的表象背后找到生存的意义、价值和归宿感,唯有艺术和怀旧的气氛才能让人停留片刻,意识到生活中的缺失,感悟到生存的美和价值。小说开始就点明埃里克对精美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喜爱,途中又被歌德书店诗歌区所具有的怀旧气氛所吸引。纵观全文,作品不时出现“怀旧”、“历史”等含有过去意味的词汇,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出行的目的地是童年时代的理发店,这一点绝非巧合,可见作者在创作该小说时的别具匠心。碎片般的事件叙述中适当插入舒缓节奏的怀旧描写使作品增添了几分诗意,加强了艺术感染力和美学效果。

三、后工业大都市人类精神生态的严重失衡

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社会领域,同时也会发生在精神领域。“如果说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人类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主体,要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就必须保持人自身的和谐。自然生态的失衡会导致精神生态的失衡,从深层次来看,精神生态的失衡同样会导致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危机。后工业大都会中的人们经常处于紧张刺激和持续不断的变化中,利益的驱使和社会残酷的竞争使人们失去了平和的心态,导致心灵扭曲或各种精神病症。

本诺·莱文患上了恐慌症,他原是某社区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助理教授,受到发财梦的诱惑而成为公司职员,虽然拼命工作,但是由于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节奏和趋势,被解雇后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独自躲在破旧的大楼里书写精神自传,同时暗地窥视昔日雇主埃里克的一言一行,伺机谋杀。埃里克拥有亿万资产,过着奢侈的的生活,然而他同样感受到都市生活的空虚、孤独和焦虑。小说开篇作者就交代了埃里克的失眠症,健身锻炼、读书、药物等各种方式都无法缓解症状,失眠次数不断增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野心的驱使是埃里克精神危机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无数生活在大都会的人都处于痛苦、恐慌和怨恨之中,埃里克的财务主管简·梅尔曼“易怒、多疑、充满敌意、冷漠而又不停地抱怨”(43)。保镖托沃尔“有时冷嘲热讽、有时又微微表示轻蔑……而且畸形排列的双眼让人感觉带着持久的怒气” (17),由于社会地位底下,强烈的自卑感甚至使他不敢正视埃里克。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一部分人表现为惶恐、焦虑和心理对抗,另一部分人则表现为麻木不仁,缺乏生机与活力,虽生如死。显示屏上的总统看起来目光空洞,暮气沉沉,“是个活死人。他处于神秘的休眠状态,等待被激活”(69)。透过繁荣兴旺的都市表象,德里罗敏锐地感受并捕捉到他所熟知的后工业大都市人类的精神状态,深度揭示了大都会社会生态系统的失衡。

四、后工业大都市人际关系的异常冷漠

美国生态学家默里·布克金指出,“生态社会观承认,人类作为动物是按照生物学原则组织起来的,从而与它的同类一起生活,并在一个宽泛与自由地界定的社会团体中关心与爱护它的同类”。然而,这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大都会》中的人际关系淡漠,体现在上下级、竞争对手之间,甚至夫妻或朋友之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曾经根据对市民心理状态的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他把大城市中一般居民最为常见的心理状态归纳为三种共同的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冷漠化。科技的发展抹平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主人公埃里克生活在符号化和程序化的世界中,他大约每隔两秒钟就要看一下混有符号、图表和数字的屏幕,关注的只是网上各种金融货币行情,不是周围现实世界。兰迪·莱斯特(Randy Laist)指出,埃里克对钱的兴趣不如对最新技术的迷恋,他只是以挣钱作为沉浸于全球电子信息的方式。技术理性的发展和主宰致使他与同事及雇员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他长达三年时间都没有正眼看过技术主管希纳。新婚刚刚二十二天,他不顾妻子的感受,在一天之内分别与旧情人迪迪·范彻和女保镖肯德拉·海斯发生性关系。他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货币分析师迈克尔·钦关于投资风险的提醒置若罔闻,导致庞大金融帝国的崩塌。为了维持自己的自尊,埃里克冷酷地杀害了保镖。富有、聪明和强大是他的人生目标,只有回到童年成长的地方,见到多年不见的老熟人,回忆起父母及自己童年时的生活,他冰冷的内心世界才开始融化,想起了曾经被自己漠视的人。

童年是驻扎在每个人心中最深刻的记忆,然而对于极速向前发展的个人和社会来说,历史和过去几乎被遗忘。《大都会》中怀旧的气氛勾起埃里克对深藏多年的童年时代的追忆,这不仅舒缓了他的精神压力和焦虑,而且促使了他的反思和人性的回归。怀旧是一种情绪体验,不少学者指出了这一词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并从不同层面对其进行了分类。戴维斯从个人与社会层面将怀旧分为个人怀旧( personal nostalgia)与共有怀旧(communal nostalgia)。斯特恩则从文化层面将怀旧区分为个人怀旧(personal nostalgia)和历史怀旧(historical nostalgia)。过多的怀旧可能会使人留恋过去、停步不前,但是在后工业时代的语境中,缅怀或者对历史的回顾可以说是一种对抗,是对快速行进的时间的对抗,对一瞬即逝的现在和未来的对抗。急速前行中的短暂停留和带有情感色彩的回顾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反,城市过快的发展速度带来的则是骚动、不安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五、后工业大都市频繁发生的暴力与抗议活动

后工业大都会的社会生态系统处于恶性的循环状态,频发的凶杀、肆意破坏、轰炸等骇人听闻的暴力行为和抗议活动集中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张力。个人或社会群体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对抗心理,发泄压抑、躁动、不满的情绪。安德烈·彼得雷斯库试图通过暴力手段来破坏权力和财富,寻求平等和正义,他想攻击的是埃里克这样的大鳄或明星。在彼得雷斯库事件中埃里克是暴力的承受者,在另一事件中他则成为施暴者。为了发泄破产后的不安情绪,他亲手枪杀了自己的保镖托沃尔。在后工业时代的纽约城,社会中下阶层对上流社会的不满或畏惧以及埃里克在面对社会地位低下者所具有的绝对心理优势是当时普遍社会心理的体现,社会等级和贫富悬殊是导致社会动荡的因素。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关于富裕社会的暴力,被誉为“法国的德里罗”的鲍德里亚指出,“这种暴力,根本不同于那种由贫穷、匮乏、剥削滋生的暴力——这是曾经被需求的总体积极性取消、掩蔽、删除了的欲望的消极性在行动上的突然表现”。然而,在《大都会》里,暴力行为多是由于紧张、焦虑的情绪和不满导致,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和媒体对暴力场景的渲染使人们对暴力场景产生免疫力。关于国际货币基金会的总裁阿瑟·拉普被刺杀一事,媒体反复进行报道,媒体暴力对观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人们的情感钝化。当人们在时代广场看见火焰中颤抖着的自焚的人,“有的毫无感觉地从那人身边走过;有的从旁边匆匆跑过;有的抽着烟,视而不见;有的吃惊地看着,身体松懈,表情麻木”(87)。除了暴力行为,大都会中的人们还用集体抗议活动来表示抗争。为了反对全球化、抵抗过快的发展速度、阻挡未来,许多抗议分子集结在一起,他们砸轿车窗户和车盖、把大批的老鼠放到饭店和旅馆大堂里、向车内扔垃圾桶、烧汽车、用燃烧的轮胎筑起路障,随后银行爆炸。大都会世界人际关系异化、充斥社会不公,频繁发生的暴力和抗议行为表现了处于大都市空间中人们的焦虑和恐惧,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无助和无奈。从小说《大都会》中,我们可以看到“9·11”事件前一年的纽约城危机四伏。整个大都会处于失衡状态,怀旧虽然不能即刻消除各种矛盾,但是可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反过来也会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最终有助于社会生态系统整体的和谐。

六、结 论

德里罗的小说《大都会》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美国后工业大都市中社会生态系统所存在的严重失衡现象,不仅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恶化,而且还有人类自身的问题,人们的精神生态出现严重失衡,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速变化。更为严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社会冲突频繁发生。大都会在喧嚣、疯狂、混乱、极速发展、不稳定的氛围中,诗意的生存方式已不复存在,人们在大都会的空间中焦虑和抗争。同时,作家在探索如何走出可怕的社会生态失衡,他通过使用怀旧手法使主人公追忆深藏多年的童年时代,这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回忆可以舒缓、消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和焦虑,促使人们的反思和人性的回归,有利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及和谐社会。对过去的回顾可以说是一种对抗,是对快速行进的时间的对抗,对转瞬即逝的现在和未来的对抗。正如埃里克所言,“有点历史是很美妙的”,回忆性的描述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可。小说碎片般的事件描写表现了德里罗对后工业大都市社会现象和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注解【Notes】

① [美]唐·德里罗:《大都会》,韩中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23页。以下只在文中注明页码,不再一一做注。

In the novel

Cosmopolis,

by using the technique of nostalgia and describing what happened to the protagonist and what he saw and heard on his way to the barbershop of childhood, De Lillo truthfully and vividly represents the serious social-ecological imbalances in the post-industrial metropolis including the increasing deterioration of living environment, the rapid change of life style, the chaos in people's spiritual ecology, the extreme coldness in human relationship, and the frequent violent actions and protests. The quick changes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y keep people in a state of anxiety and emptiness, and nostalgia becomes a kind of resistance to the transient reality and intangible future. A sentimental recalling of the past can alleviate mental pressure and anxiety and make people refect and regain their lost humanity, thus helping to build harmonious human relations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o enhance the artistic and aesthetic effects of the work.

post-industrial metropolis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nostalgia

鲜于静,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为美国小说。

作品【Works Cited】

[1]Dempsey, Peter. "Speculating into the Void".

Spectator

, 2003, 292(9122),p.38.

[2]陈世丹、吴小都:《社会生态学:走向一种生态社会》,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57页。

[3]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4]孙逊、杨剑龙编:《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页。

[5]黄凤祝:《城市与社会》,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6][美]杰西·祖巴:《纽约文学地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页。

[7]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8][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5页。

[9]黄凤祝:《城市与社会》,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10]Laist, Randy.

Technology and Postmodern Subjectivity in Don Delillo's Novels

.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2010, p.155.

[11]李玥:《怀旧心理研究综述》,载《河南科技》2012年第1期,第20页。

[1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页。

Title:

Social-Ecological Imbalances in Post-Industrial Metropolis and Nostalgia—A Social-Ecological Refection on

Cosmopolis

猜你喜欢
大都市埃里克大都会
没有你
没有你
Battle for Bohemia
大都市
拿开以后
大都会歌剧院开季《诺尔玛》:三位女高音各具特色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
City of Dreams
过膝伞裙 大都会女孩蜂拥而至
模范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