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地山联语浅析

2014-11-14 12:18卜用可
对联 2014年21期
关键词:联语

●卜用可

淮水以南,长江下游,有个有着二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扬州。这里四季分明,山水青葱,鱼米丰盈,古往今来孕育了无数的巨商富贾, 也诞生了无数的文英武杰。像大家耳熟能详的孤篇盖全唐的张若虚,一代文宗阮元,声名远播的扬州八怪等。 更遑论那些在这座古城留下芳躅和名篇的李白、杜牧、姜夔、欧阳修、苏东坡,以及在这儿洒下热血, 震惊史册的史可法…… 他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斗, 把这座城市点缀得格外耀眼。而在这些星斗之中,有一颗星, 或许在中国文学史中没有他们瞩目,然而,他以他独特的一面,在中国对联史上,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页。他是被称为民国联圣的———方尔谦。

方尔谦,字地山,又字无隅,别署大方,一八七一年诞生在扬州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方沛森为清朝同治丁卯科举人, 多年来在地方上执掌教谕。 方尔谦有个比他小三岁的弟弟方泽山, 兄弟俩自小在父亲的教谕之下,治经学、研辞章,并擅书法、金石、 古籍版本诸学, 自小在当地即颇有才名,齐名文坛,时称『二方』。 而方尔谦犹雅好古钱币,善制联语。其联语往往脱口而出且又精妙无比,脍炙一时。著名画家张大千的秘书冯幼衡,于《大千居士谈对联》一文中说:『他(指方)的联对功夫,就算不是空前,也属绝后。 』北大著名历史教授周一良先生,评其联云:『先生善诗词,尤善于联,雅言俗谚,情文相生,信口而成,闻者惊服,人称联圣。 』

清末民初,信息远不如今日通畅便捷,被称为『联圣』的可能也非止某一人,如写下昆明大观楼长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云南昆明孙髯也曾被称为『联圣』。 其实云南昆明大观楼联不过一百八十字, 比此联长的不在少数, 如岳阳君山屈原湘妃祠联四百零八字, 都江堰青城山天师洞联三百九十四字,武汉黄鹤楼联三百五十字,杭州彭玉麟祠联三百一十六字, 衡山南岳大庙联三百零八字。 真正的『天下第一长联』是江津临江城楼联,有一千六百一十二字,作者乃四川江津人钟云舫, 钟云舫也被世人称作过『联圣』。 他一生撰有各类楹联近四千副,且有一千六百一十二字的『天下第一长联』,堪称『百世无匹』。 虽然方尔谦留下的楹联没有这么多。不过,方尔谦写联与诸多楹联家不同, 他的楹联写作已融入其日常生活, 并与之紧密相连。 举凡日常交流,来往应答,乃至请柬信函,常常用联语表述,且出口成联,敏捷过人,这大概是他被号为『联圣』的原因之一。

方地山十六岁以精研蒙古史提选拨贡生。无意仕途,于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出门远游, 就馆授徒谋生。 后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教授。一九一五年赴天津,为《津报》主撰社论,词意精整。不仅文史学养深厚,且工联语,长于诗词。 『戊戌变法』后,常于报端发表评论,抨击袁世凯。 袁为笼络其心, 延聘他为儿子袁克文的家庭教师。 方、袁两家遂成世交。 方尔谦的很多联作, 因此也和袁克文以及那段生活经历有关。

方地山的敏捷,自小就可见一斑。 少年方地山入黉宫后, 去镇江焦山游玩,焦山上有座四面佛, 主持知是江东神童后,有意考他,要他为四面佛题副对联,方地山不假思索,信口而吟:

面面皆空,佛也须有靠背;

高高在上,人到此要回头。

意象超拔而富蕴佛理,令主持诧异不已,并传为一段美谈。

方地山的联吟得敏捷,然联语却不因敏捷而潦草,往往都蕴含典故,且运用恰切。 方地山入袁家为西席后,袁世凯对他极为尊重,逢年过节频致问候,节仪颇丰。一年年终,袁府宴请慕僚并问及『方师爷是否回家过年』时,方地山口占一联:

出有车,食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

金未尽,裘未敝,今年苏季不还家。

巧用战国时期冯谖与苏秦的典故,既奉承了老袁(比之为孟尝君),又夸耀了自己(自比苏秦),史事新用,毫不牵强附会。满座叫好。 袁世凯听得高兴,当即以五百金相赠。

又一次,方地山应朋友之邀聚会吃海鲜,酒至半酣,旁人早已备好笔砚,座中客人纷纷请他书写对联, 他也毫不推辞,有求即应。 有某名士在一旁见了顿生妒意,夹枪弄棒地冷嘲热讽, 讥诮他有辱斯文。方地山听罢不愠不怒,只是淡淡一笑,提笔而联,让某名士羞愧难当:

安知凤凰不如我;

且食蛤蜊休问天。

『凤凰不如我』典出《寒号鸟》。 而《寒号鸟》源于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 卷十五》。 文中记载: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四足、有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 当盛夏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 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彀雏,遂自呜曰「得过且过」。『且食蛤蜊』典出《南史· 王融传》。 『(融)诣王僧佑,因遇沉昭略,未相识。昭略屡顾盼,谓主人曰: 「是何年少? 」融殊不平,谓曰: 「仆出于扶桑,入于汤谷,照耀天下,谁云不知,而卿此问? 」昭略云: 「不知许事,且食蛤蜊。 」』后用以指姑置不问。

典故信手拈来,非腹中丰厚者安能如此?

联语在民国以前,因未能和诗词赋一样,成为科举考试的考试科目,因为历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列为小道,成为游戏笔墨或者仅为应制所用。 方地山文名显于当时,且联语亦为时人推崇,想必前来求赠之人不在少数,方地山于文人圈内,也免不了各种应酬,所以,综观周一良先生《郊叟曝言》一书收集的方地山对联,百分之八十以

上者为各类题赠联。然就这些题赠联,亦可看出方地山的性情和笔力。先看贺联部分,例:

贺张同亮、王揖唐女结婚:

清河勋阀, 琅琊世家, 配合都能稽旧事;

诸葛大名, 龙川才气, 说来却好贺新郎。

《张氏南轩族谱》记述:『吾族本黄帝后裔,始祖为弓正,封清河,赐姓张,此郡所自治也。 』故『清河』指张姓,琅琊王氏中国古代最知名的家族之一。故琅琊指代王姓。诸葛与龙川皆名亮。 贺联巧妙地融合双方的姓,和新郎的名,吉祥而喜庆。

贺罗韵玲、马文季结婚:

玉骢马,少年场,白眉世家,一代文宗传季子;

金叵罗,合欢酒,黄花门第,三秋韵事斗玲珑。

玉骢马,一种名马,白眉,马姓之典。出《三国志· 马良传》: 蜀汉马良, 字季常,眉有白毛,才华出众,兄五人,皆以『常』字为名。 乡谚云: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金叵罗,酒杯名。 马文季,桐城派古文家马其昶之子,有才名。罗韵玲,善艺菊。两人九月结婚,故曰: 『黄花门第』、『三秋韵事』。 此联切人、切事、切时、切景,韵味无

穷。

分联叙说中不知不觉嵌上新婚夫妇姓名,不露斧痕。 且对仗细部精致: 『玉』对『金』『白』对『黄』,虽是应制,丝毫不见马虎,且笔力雄健。

方地山与袁克文是儿女亲家,方之女方庆根,嫁袁克文之子袁家嘏。 其时,方曾作一联:

两小无猜,一个古泉先下定;

万方多难,三杯淡酒便成婚。

上联谓两家子女从小亲近, 订婚从简,仅相互交换了一枚古币(方与袁都有收藏古钱币的爱好)。 下联谓当时国家多难,婚事便移风易俗,喝几杯淡酒成亲了事。 但联语在平淡之中极见匠心。 写『古泉』不写『古钱』,『泉』与『酒』使对仗更工,也更古雅。『两小无猜』典出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

猜。

』而『四方多难』则出于杜甫《登楼》: 『四方多难此登临。 』全联引典自然,尤以婚事与国事相连,不请『三媒六证』表现了方地山不随流俗的一面。

贺方泽山五十生日寿对:

我去年及端午归来, 吃面看龙船,两宅儿孙争跳跃;

君生日与中秋相近, 满盘堆月饼,百年兄弟几团圆。

方地山生日五月初四日,方泽山生日八月初六日。 上联写去年方地山过生日时情形,下联从方泽山生日时间落笔,写到中秋和月饼,以及团圆意。既述及兄弟情义又绾合寿联要义。

和庆贺联相对的挽联, 也占了方地山遗存下来的联语的一大部分, 这里仅举几例, 如:

挽何秋辇(一九一零年):

能行万里路,更通百国书,无怪群公,必使班超镇西域;

凄绝玉门关,鸣咽陇头水,早知今日,不如何逊在扬州。

何彦昇,字秋辇,甘肃布政使,宣统二年(一九一零)授新疆巡抚,未到任而卒。上联将为官西部甘肃的何秋辇比作出使西域的班超,下联则是挽联一格,玉门关、陇头水切合甘肃,何逊且『何』姓。可谓面面俱到而感情诚挚。

一九一六年, 袁世凯在万众唾骂中病死,方地山受袁世凯恩眷甚多,而袁世凯却被时人目为历史的罪人, 处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方地山的挽联云:

诵琼楼风雨之时,南国皆知公有子;

忆便殿笑谈相对,北来未以我为臣。

上联指寒云劝阻其父称帝诗句『莫到琼楼最上层』。下联写出了他和袁世凯的特殊关系,也表明他对袁世凯的隆遇深恩,萦绕在心,难释于怀。但又表明自己的清白:『未以我为臣』,分寸拿捏恰到好处。

氢动力汽车主要借助氢燃料与空气发生化学反应,在提供动力的同时,也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是一种优势非常明显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但是,氢燃料电池价格较高,氢燃料储存和运输难度较大,氢气需要通过电解水或应用天然气来制作获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宝贵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符。

方地山是袁克文的老师, 两人关系极亲密,又为儿女亲家。一九三一年三月,袁克文患猩红热,年甫四十即去世,方地山悲恸欲绝,挥泪撰联:

谁识李峤真才子;

不见田畴古世雄。

李峤是初唐时期与王勃、 杨迥齐名的风流才子,其品性高雅、才思敏捷,是后人所称道的文章宿耆; 田畴是三国时期的隐逸高士,此人好读书,善击剑,适逢董卓之乱,他率宗族及附从数百人避入深山之中,躬耕养亲,百姓望风归顺,数年间聚至五千余众。 这副挽联以李峤、田畴的典故设譬,仅用了寥寥十四个字,便将袁克文的处境、际遇与其秉赋、操守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及其给他本人所带来的内心冲突刻画得入木三分,且极富文采,实可谓是对这个出生于贵胄之家而又聪明绝顶风流才子的『盖棺论定』。

挽胞弟方泽山联:

君毋难为弟,我真难为兄,岂独当时科甲;

生未及同居,死不及同穴,可怜最后家书。

上联指兄弟同时考取秀才事。 化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既表达了兄弟情义,又以元方季方相类比,而就『二方』的才名来说,也的确可以相当。下联则直抒痛惜之意,让人读后亦生唏嘘。至于对仗和叠字这些文字技巧,已属小技耳。

方地山为人疏狂, 尤喜狎妓携游,在他留下的联语中,有不少嵌名联是赠给青楼女子的,但在其调侃戏谑之中仍不失妙语天成,珠联璧合,且亦能寄情遣兴,写出真性情。 如:

此别莫吞声,须知淮水东边,依然旧月;

暂来还是客,分付夕阳西下,留住残红。

其时月红将嫁,泣而送之。 既有才子柳三变(柳永)之词《雨霖铃》,又有佳人杜丽娘《牡丹亭》之语。

某妓女艺名『大姑』,方地山赠联曰:

大抵浮生若梦;

姑从此处消魂。

将『大姑』二字巧妙嵌于联首,而且内容贴切。

另一妓女艺名古怪,叫『马掌』,他写道:

马上琵琶千古恨;

掌中歌舞一声轻。

上联隐喻王昭君的千古奇恨,下联用赵飞燕的故事,马掌本身很难听的名字,就这么被化腐朽为神奇了。

方地山与妓女朱花君同为扬州人,且同时背乡离井,客居北京,故赠联曰:

花开堪折直须折;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巧用杜秋娘与李义山的成句,且暗含夫唱妇随,及时行乐的意思。

妓女『少卿』求联,他赠联曰:

少之时戒之在色;

卿不死孤不得安。

既嵌了对方名,又道了眼前事。

赠妓女『来福』联:

去去还来,临去想来来怕去;

天天求福,愿天赐福福齐天。

有妓女艺名叫『如意』的:

都道我不如归去;

试问卿于意云何?

俏皮有趣,曲笔写尽风月场上韵致。

妓女艺名『来喜』,他写的是:

来是空言,且借酒杯浇块垒;

喜而不寐,坐看明月照婵娟。

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且用苏东坡词意。

另有妓女艺名取得恶俗的,比如一个叫『乌肉』的,方地山写道:

乌衣子弟偏怜汝;

肉食公侯总为卿。

对联不仅嵌名恰当之好, 而且道出世间及不平之事。 上联借用唐刘禹锡《乌衣巷》诗,下联『肉食公侯』与上联『乌衣子弟』对仗呼应,尽寓深意———『偏怜汝』、『总为卿』。

这些虽都是赠妓女,然文字清雅,意含怜花惜玉,尽显才子风流。

方地山性格的落拓不羁, 也同时从他的自题联中体现。 方地山自青年时代起便不求仕进,不治生业,且又有钱便花,家无余帑,更兼恃才傲物、放荡任性,而鬻字求售亦向无定例,以致老来生计艰难,时常为衣食所虞。 晚年曾写一副春联以记己哀:

埋愁无地,泪眼看天,叹事事都如昨日;

剪纸为花,抟泥作果,又匆匆过了一年。

读来不得不令人唏嘘感叹。 但他始终安贫乐道,不改初衷,曾有自题联云:

捐四品官,无地皮可刮;

赁三间屋,以天足自娱。

『天足』,指方地山夫人未缠足,称大脚夫人。 联语诙谐有致,谐趣中自见其性情。又书联一副贴于自家门楣:

说破廊风雪甚么, 不五鼎烹当五鼎食;

有醇酒妇人足矣, 先天下乐后天下忧。

其生平操守,由此可略见一斑。

除这些题赠联外,方地山亦有一些写风物景观的联作。

题张园戏台:

说清风明月,不值文钱,终觉荒凉非世界;

聚绿女红男,同消万古,暂时歌舞即升平。

题中原公司戏台:

货别賥分,到最上头都是戏;

朝歌暮舞,看真好手慢登台。

玉壶春茶楼:

恨无茅屋三椽,闲来赏雨;

惟有冰心一片,相与谈天。

题明湖春:

明眼怕看人,万事思量惟酒好;

湖边能醉日,一春不惜买花钱。

吴恭亨《对联话》卷二曰: 『嵌字亦能不著痕迹,故佳。 』房地山联达此境地。

题亦乐园:

亦有酒,亦有肴,相将入座;

乐以歌,乐以舞,乃可窥园。

题春华楼:

年少当知努力爱;

酒酣不觉置身高。

上联含『春华』意,下联隐去『楼』字。

题荷莲:

风廊消受三更月;

水殿婆娑一味凉。

方地山作联一般随写随扔,散佚不少。北大教授周一良先生, 童年时曾到方先生家里,摹写方所藏的甲骨文字,并为方所推许。 方曾题联于当时尚是少年的周一良:

生小便能通鸟篆;

闲来每天说龟藏。

或许正是基于这一因缘, 又出于对方地山的尊崇和对古典文学的挽救, 周一良先生不计心力, 收集方地山在天津就职的《天津月报》,从中收录方地山的联语,并从方地山的亲戚处, 搜录方联语凡一百八十余副。本文所示的联语,皆出自其中,因行文所限,亦只浅析了极少的一部分,可谓是冰山之一角。

方地山出生于文化底蕴深厚、 于当时堪称富甲一方、名流汇集的扬州,且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极重教谕,加之方地山天资聪颖,饱读博览,这些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学养基础。这也是他后来能脱口成章的根源。其时又值戊戌变法、袁世凯夺权、军阀混战时期,社会的动荡,让他对社会失望,转而放浪形骸,兼与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交往,使他更侵染了名士习气,放旷、风流、豪迈、不羁,这从他的赠妓女系列和自题系列中可见一斑。 然,其为人放浪形骸,骨子里却是磊落方正的诚笃君子, 这从他的一首词里可以看出来:『归所梦江都, 乞籴谁输,年来大事不糊涂…… 』。所以他能在袁世凯气焰正盛时,明辨是非而远离政事,在亲朋好友前,流露其真实情感。这些从他诸多的赠联中可以体验他温情的一面。 这是一个典型的古文人的形象。

而他的联语,时而笔致清雅,时而温良醇厚,时而放浪谐趣,可以清晰地看到方地山的个性风貌, 也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影迹。而今天我们重新翻检这些联语的时候,与其是在读某个人, 不如说在读这个人生活的背景以及他赖以生存的时代。 这是个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综合体。因为无论谁,他的文学创作,除了自身的学养个性以外,无疑都会受他之前时代的文人和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当代习性和风气的影响,同时对后来者产生着影响。放到整个对联史中,这一个个的人, 就是串起整个对联史的一颗颗珠子,他,他们在那个特定的位置,必然地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所以,当我们在摩挲这一颗颗珠子时, 会为他们所呈现出的各色形态,所散发出的各色光彩而吸引,而感叹。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沉思和反问我们自己,在我们的时代位置中,又会以怎样的形态,怎样的色彩呈现给后来者?这或许是品读联圣的联语之余, 带给我的另一种思考吧。

猜你喜欢
联语
张伯驹联语与诗钟研究
——以《张伯驹联语与诗钟集注》为例
联语
踏莎行·参观白莲河长岭岗村楹联陈列室
智解联语
“聆听书画里的读书声”读书日书画展联墨作品
联语和谜语在历史教学中的妙用
江山如有待 联语本无私
——文化视野中的
贾雨村口吟联语
切瓜分客
说“联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