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李达伟及其散文的词语

2014-11-14 20:59周蓬桦
延河(下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陌生散文世界

△ 周蓬桦

有关李达伟及其散文的词语

△ 周蓬桦

周蓬桦,作家、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曾获冰心散文奖等。

最早接触李达伟的文字在三年前,给人印象是较陌生的:语言陌生,作者陌生,地域也陌生。

他当时叫苍洱,透着一点点怪异味道。百度其名,却终是不得要领,只搜出一串菊科植物的类似介绍。我一向自诩直觉给力,却面对他的文字有一些误判,因为字里行间的节制与沉稳透着某种“老练”。一度,怀疑是某位散文家的化名,不能相信他是个突然出现的新手——事后验证,风起云涌,时代变了。时隔不久,李达伟的散文便陆续在各地报刊亮相,作品皆以老道沉稳或构思奇谲面目呈现。渐渐得知,他是个86年出生的青年,脸膛黝黑,衣着随意,眉峰聚起,微笑时露出一排白牙,且躲藏似地在云南边地一隅——中国大西南部的保山,那里与缅甸的河流接壤,山川矗立,白云悠悠,村寨相连,隐秘处处。他似乎在一个小镇上做教师,业余从事散文写作,周围是原生态的天野之色,四季油绿的植物,新鲜的空气,熟悉的地气与街景……但也蛮寂寞的,这时候文学便成了漫漫长夜里最好的伙伴,而恰恰,这样的环境风貌成了他开采语言的天然富矿。

望着电脑屏幕上浮现的这个朴实憨厚、目光中透着灵气的小伙子,我有点微微的讶然,几乎在同时认定世间又多了一位真诚的写作者。显然,达伟的写作起点是高的,可谓下笔直达路径与核心,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孤独的青年在亚热带边地谋生和漫游,他的写作姿态居然是新锐的,带着野性的,有一种固执倔强的角力深深扎向大地。他在新作《暗面》中写到:“世界,并不是整个的世界,而是被我的定义缩小为促狭的一域,就是我眼前的这个世界。我在做一个让自己都感到吃惊的计划。我想把眼前这个世界里的喧闹,一点一点地剥离开,然后就成了我的世界。”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惶然录》的作者费尔南多.佩索阿,无论走到哪里,就把“世界的中心”带到哪里。对写作者而言,灵魂的关注点就是中心,达伟的写作正是如此,立足于滇西南,不安的灵魂却又像一只翱翔的山鹰飞向遥远,影子融入万里云天。

与众多“新散文”作家偏向于迷恋童年感受与乡村物语有所不同,李达伟的视角一开始就投向了浩瀚的自然界,山川河流、大地与森林,神灵与巫术——他并没有停留在对自然界景观的沉迷和描摹,而是借助于自然这个原生的载体,思考人与自然的维系状态,文化色彩和人性深度,如反响颇佳的长篇散文《隐秘的旧城》,都是从文化觅踪与发现入手,探寻先人的生存图像与精神经纬。

李达伟的这篇《暗面》,则沿袭了他一贯的创作风貌与走向,果断删减语言的琐碎枝蔓,快速度地把云南边陲山寨的神秘风俗及其遗迹和盘托出,用酣畅淋漓的笔触探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来路,让我们看到世界在后工业时代全球“大一统”格局下精神火种的微弱与没落——物质至上,精神萎缩。他的语言是粗砺式的,泥沙俱下,但又带着明亮与火焰的品质,高分贝地唱出对时代的质疑与批判之声。我想说的是,此种姿态在当下散文界尤其可贵。

较之众多的散文写手,李达伟也很少写现实生活的琐碎物事,鸡零狗碎或婆婆妈妈——在这里要声明的是,我并非小视这类作品,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字视角挖掘深了都会有与世界死命血拼的力量,散文也像绘画,有徐悲鸿的万马嘶鸣,也有白石老人的秋虫低吟,平庸与危险之处在于中国人的爱走捷径,网络时代的互相克隆复制现象便可见一斑:见哪一种文学现象突然爆红,便一窝蜂地追逐而去,大块朵颐,誓将这一文体的骨髓榨干而后快,比如当下的电视剧罢,从古装武侠到帝王后宫,从都市言情再到红色怀旧,从无间道谍战到房奴蚁族,几乎全部是一阵风一阵风的吹刮,直到把人的审美吹得昏昏欲睡呕吐为止。当代散文的发展延续之路难道不是么?从十年前的诗化乡村,到十年后的“非虚构”乡村,都不无打上刻意牵强的“策划”与“时兴”色彩。换言之即如果不这样写法,打上这样的标签,便意味着落伍,这样导航的最终结果是面孔雷同,像一双双孪生子们,万箭齐发地奔向同一个目标据点。

而时光对文学经典的筛选,历来都是那么苛刻公正,它总是借助上帝之手,在沙漏中捡出最独特明亮的那一颗。

责任编辑:李 东

猜你喜欢
陌生散文世界
跟陌生女人学写作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什么?仅仅十年,你开玩笑,我的主!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