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与方法为核心提升课堂导学力

2014-11-14 19:34汤强红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平面镜导学实验

汤强红

产生、提出与整合问题是学生发展学习的核心。问题包括发展知识的问题和发展思维的问题。真正有价值的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则是能引起学生集体思维的问题,也是课堂最重要的生成动力。在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而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文津中学的课堂导学就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学习活动,课堂的“导问研学”,就是教师用问题与方法来提升课堂的导学力。

1.以课标解析为基础,设计导学问题。

“导问研学”环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搜索与获取信息的同时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筛选、比较和归类,形成针对课堂学习目标的主问题以及解决主问题的相关辅问题(或子问题),形成课堂学习的核心环节。以物理教学为例,如何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和相关辅问题呢?我们认为,一个好的物理教师要学会关注物理教学的顶层设计,即从课程的三维目标的总体思考出发,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教学问题。例如《平面镜》一课,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出发,我们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相关辅问题——

(1)生活中有哪些可当平面镜用?活动中的辅助问题:①魔术箱中的关键器材是什么?②平面镜与玻璃有什么不同?(2)平面成像的特点是什么?活动中的辅助问题:①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②像与物的大小什么关系?③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3)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以上的特点?①如何确定像的位置?②如何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③如何证明像与物的大小关系?④如何证明像是实像还是虚像?(4)平面镜成像有哪些应用?活动中的辅助问题:在生活、学习、生产中分别有哪些应用?

这四个主问题使学生层层深入学习本课的主要内容;辅助性问题使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课堂中师生依据以上“问题链”,运用多种互动方式在活动中参与问题的探究,在对话中研讨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学生在交流、思考与教师引导、点拨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实现课堂学习过程中围绕“问题”而深刻学习的追求。

2.以对话互动为平台,生成导学问题。

“导问研学”是课堂导学的主体板块,这个板块意在建构一种结构化、框架型的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平台,通过学习的“互动维度”的“活动、对话与合作”,形成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以互动激发课堂生成的活力。为此,主问题和辅助性问题可以由教师也可由学生设计,还可以是教师引导下课堂生成的问题。

还以《平面镜》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在生活中有用平面镜的经验,因此学生在课前质疑中,就会提出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如:平面成像的特点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哪些应用?

本课是用学生做的魔术箱引入新课的,从学生交上来的魔术箱的作品看,学生有的是用平面镜做的,还有少数学生是用玻璃做的,所以,在课堂活动中通过生生和师生交流,可以自然生成主问题(1)下的各个辅助性问题:①魔术箱中的关键器材是什么?②平面镜与玻璃有什么不同?当然,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也会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玻璃上有两个像,而家中的镜子没有?

由于本课主问题(1)下的几个辅助性问题的设计是为主问题(3)做铺垫的,当提出“如何确定像的位置”这一问题后,学生在合作实验时会发现用平面镜是不能完成实验的,所以学生会提出“在实验中能不能将平面镜换成玻璃?用厚玻璃还是薄玻璃做?”这两个生成性的问题。实验结束后,教师设计:在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什么问题要解决?还有什么步骤要改进?目的是引导学生生成“实验中如何让物B与A的像完全重合?如果物B与A的像始终不能完全重合是什么原因?”这两个值得学生思考的关键性实验操作问题。

这样的物理课堂教学,学生在交流、思考与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钻研问题,以问促思,让每一个问题都有助于学生发展;以问导学,让每一个问题都关注学生的需求。实现课堂学习过程中围绕“问题”而主动学习的追求。

3.以获得方法为目的,形成慧学问题。

文津导学模式在课堂导学中设置的“导法慧学”这个板块,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学生提供或帮助学生形成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和途径,是以“导法”为手段和路径达到会学和学会,实现课堂智慧地学习。

例如在《平面镜》一课的“导法慧学”中,我们设计:“在课中我们通过什么方法确定了像的位置?我们如何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何判断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如何用作图的方法表示出物体在平面中所成的虚像?”这几个问题,是用来总结学习知识所用的方法,达到会学的目的。我们设计“平面镜成像可以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什么问题?”是为了让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以达到学会的目的。

方法是对规律的总结与提炼,技能是方法运用的实际体现。其实我们教学中对方法的引导体现于教学的三阶段。仍以《平面镜》一课教学为例,在教前阶段,指导学生完成魔术箱的制作,引导学生完成课前实验观察和质疑,是预学方法的指导;在教中阶段,方法的引导是随着四个主问题和若干个辅助问题的解决活动逐步展开的,旨在构建学生学习的平台,达到自主解决问题、理解知识的目的;在教后阶段,方法的引导主要是巩固、复习、作业的方法的指引与指点,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可见,课堂导学过程中,围绕核心问题和方法而展开的活动、对话与合作等互动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和学生智慧的发展,有力地提升了课堂的导学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文津中学)

猜你喜欢
平面镜导学实验
平面镜夹角成像探究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光现象”易错题练习
“平面镜成像”练习
活学活用平面镜成像规律
我是小导游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