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菜单为群众幸福指数加分

2014-11-18 14:23王道勇邓辉
党员生活 2014年11期
关键词:惠民广场群众

王道勇+邓辉

9月24日,夜幕降临之时,汉口中心嘉园社区的李婆婆匆匆吃完饭,赶忙带着孙子到社区广场观看文艺演出。晚7点半,她们来到现场,只见舞台前已是座无虚席,水泄不通。由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硚口区文化体育局、六角亭街联合主办的第二场“艺术生活 人文武汉”公益文化惠民晚会已经开始,吸引了周边社区的数千名居民前来捧场。

在持续1个多小时的晚会中,魔术、歌舞、杂技、戏曲、小品、木偶变脸等节目让现场观众目不暇接,社区居民尽享文化盛宴。“以前看演出,要么跑很远的路,要么得花钱买票,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李婆婆乐呵呵地说,幸福的笑容诠释着近年来武汉市硚口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给群众带来的实惠。

嬗变,源于发展,文化活动之变,让群众的“文化大餐”更加“美味”。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文化强区,促进硚口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今天,区文体局连续多年举办系列主题公益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做到了“年度有计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演出,处处有亮点,个个有特色”。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文体局局长杨斌说,“近几年来,硚口区组织公益性文艺演出进社区,进工地,进学校,进军营,真正实现将舞台搬到街道、社区,将文化送到群众身边,为建设现代商贸强区、美丽生态硚口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加大投入,软件硬件双提升

如何让群众更幸福?文化,是答案的重要内容。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文化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夯实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实现城区文化均衡一体发展。

近年来,硚口区加紧新建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投入经费对区文化馆、区图书馆等文化阵地提档升级,为全区每一个社区的文化室配置了音响、投影仪、电脑等设施。目前,每个街道都有自己的文化品牌,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艺明星,市民都有机会在群众文化舞台上一展身手。重心放基层,群众当主角,红红火火的文化活动不断激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

“里面不仅可以免费看书上网、学习交流,而且还能下棋打牌、运动健身,真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家住汉中街万兴社区的居民刘先生对区文化馆、区图书馆赞不绝口。区文化馆、图书馆、街道综合文化站实行全天候向社会免费开放后,成为了居民精神生活的乐园。

大力推进“读书之城”建设,去年底,区财政斥资60万元,购置两台智能自助借还书机投放使用,在全市率先将“通借通还”服务全智能化。智能自助借还机开通一个月,就有1750余人“尝鲜”。

目前,区图书馆藏书有21万册,在全区42平方公里范围内设有20家图书分馆。市民步行15分钟,就有一家图书分馆可借阅。办读者证的人数成倍增长。

为方便辖区群众借还图书,区图书馆指导宝丰街图书馆加入我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平台,成为全市第一家拥有自己读者的街道图书馆。据悉,在该馆办证可在市图书馆、市少儿馆以及全市各区图书分馆借、还图书。居民徐女士说,“能在家门口借到想看的书,太方便了!”

简易社区是盲人聚居区,区图书馆、街道投资2万余元购买盲文书籍490余册,还专门配备2台有读屏软件的电脑,新建全市首个视障阅览室,免费让盲人读者轻松上网学习、娱乐。

“零门槛”释放了市民享受文化生活的热情,也让群众享有的文化权益有了新的内涵。

文化民生服务于民、发展为民。搭建平台,建起队伍,基层舞台每天都在上演和谐之曲。一支支社区艺术团体成为草根文化的代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文艺表演活动中来,给该区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强劲活力。

今年2月,“军民共建·龙腾狮舞闹元宵”新春舞龙大赛在汉江江滩隆重举行,拉开了硚口区2014年文化惠民活动的帷幕。此后,全区文化惠民活动“菜单”精彩连连:京剧专场演出、庆“六一”少儿舞蹈晚会、中秋“硚口茶韵”文艺晚会、“武汉之夏”纳凉晚会……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传统佳节举办“我们的节日”广场惠民演出等活动共30场次,实现了“周周上演”,广受群众欢迎。

文化惠民 活动项目群众点单

到工地为农民工办春晚,去军营为官兵送欢乐,给老旧社区居民唱楚剧,为年轻人指导跳街舞,舞龙留老外过元宵……该区根据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提供定制的免费文化大餐。全区文化惠民服务最大的特点就是“群众点单”。

今年初,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区文体局和各街道文化干部进社区,纷纷征集群众意见,从47条意见中精心梳理,迅速重新制定年度文化惠民活动“菜单”,拟定出《硚口区公益文化社区行》宣传册,内容包括汉江湾国际风筝邀请赛、大型群众广场演出、露天电影、名家讲坛等详细活动安排,向街道、社区及时发布预告年度文化活动信息,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长丰街老年人多,特意安排《柜中缘》、《杀狗惊妻》等汉剧、楚剧折子戏;古田街、宝丰街、汉水桥街年轻人多,则以歌舞、曲艺等综艺节目为主。满足外来打工者及社区居民纳凉需求,区文化馆电影放映队走进社区,巡回放映。

六角亭街地处武广商圈,热闹繁华,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以中年人居多,喜欢综艺节目。区文体局推出一系列综艺节目,将“艺术生活,人文武汉” 武汉之夏纳凉晚会等活动在社区广场举行,歌舞、小品、魔术、戏剧等节目精彩纷呈,在酷暑中给市民带来丝丝清凉,让市民愉快地度过难忘的仲夏之夜。

今年元宵节,在该区的“军民共建龙腾舞狮闹元宵”活动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海军工程大学现役军人和在该校求学的亚洲、非洲13个国家的18名留学生组成的龙队,他们舞动巨龙,向江城人民拜年,也让外国队员从传统的民俗文化中真正感受中国年味。

公共文化服务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要让群众及时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广场舞不只是大妈的专利,中年男士也踊跃参与,成为广场舞的一道亮丽风景。该区在广场舞集中的街道社区,调动男同志的积极性,让他们也加入到广场舞的行列中。每到夜晚,全区大街小巷100多处广场、200多支舞蹈队、2.6万广场舞爱好者开始“全民狂欢”,演绎着一个共同梦想:你乐、我乐、大家乐,和谐尽在欢乐中。让人欣慰的是,广场舞爱好者加强自律,文明健身,不扰民,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他们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给予他们的成果。

问需于民,因需而供,文化惠民群众说了算,惠民工作变‘只干不问为‘问了再干,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文化惠民才能让群众满意,“节目是我们爱看的”方能成为众多群众的共识。

文化品牌,发挥磁场新效应

1978年,为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武汉星海合唱团成立,合唱团以“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歌唱”为办团宗旨,决定以冼星海为榜样,不计报酬,为群众歌唱。

星海合唱团的这一唱就是36个春秋。从最初的50多人团队,发展到现在200余人,团员来自各行各业,既有2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年近八旬的老者。35年来,先后加入合唱团的团员超过3000人,一批批团员从这里走上专业音乐之路,著名评书家何祚欢也曾是该团团员。

“梅花香自苦寒来”,每到周末,团员们从武汉三镇感到区文化馆,参加每周一次的训练,风雨无阻。遇到重大演出任务和比赛,经常占用晚上的时间,转乘多趟公交车往返;打不到的士就一路高歌步行回家;不止一个女团员怀抱年幼的孩子参加排练……

被大家戏称为“歌痴”的武汉市第十一中学高级音乐老师王远屏,老伴前脚进手术室,她后脚就赶到区文化馆参加排练。她对记者深有感触地说,“苦也好,累也罢,只要音乐声响起,我就热血沸腾。没有什么比为群众歌唱更让我们痴迷!”

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从上世纪90年代,合唱团让《歌唱祖国》、《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反映时代精神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香港回归后,《东方之珠》赢得香港市民高度赞誉,新时代又经典演绎《黄河大合唱》。36年来,作为武汉市最大、最有影响的一支民间业余群众合唱团队,编排自创了近30首曲目,演唱的曲目达1700多首,演出近1100余场次,多次赴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让中国时代最强音响彻海内外。

由文化部主办的“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创办以来,区文化馆业余团队的演员踊跃参加,其中5人荣获全国“十大名票”称号,成为全国业余戏剧团队中的耀眼星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雕船模技艺”、汉口码头号子、省级非遗项目老大兴园鮰鱼制作技艺、武昌鱼制作技艺等一个又一个特色文化品牌,把文明之风吹到每一个角落,让居民在品尝文化盛宴的同时,也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当文化多元、价值多元、表达多元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时,创新发展、多姿多彩、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群众文化惠民活动,恰是全区人民广泛地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缩影,成为武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大亮点……

硚口,文化惠民这边风景独好。

猜你喜欢
惠民广场群众
春天的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多让群众咧嘴笑
在广场上玩
坚定不移抓教育 践行初心惠民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广场上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