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2014-11-18 17:16丁雅芬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年11期

丁雅芬

摘要: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是由美国著名团体治疗大师欧文·亚隆经过四十余年研究摸索而发展出的一种基于人本—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动力学治疗团体模式。本文对该模式的治疗理念、模式特点和主要技术进行梳理,并综述其国内外研究的进展,提出了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对国内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亚隆团体治疗模式;此时此地;历程阐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团体辅导与治疗在中国大陆广泛应用于学校、企业、医院、社区、司法等各个领域,逐步成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培训等领域新的发展趋势[1]。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国外各种团体模式的引入,临床工作者开始意识到结构式团体的局限性,并将兴趣点转向非结构、动力性团体模式[2]。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是最受国人欢迎的动力性团体模式之一。

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在国内外已获得广泛的认可,但国内相关的研究较少。本文对该模式的治疗理念、模式特点和主要技术进行梳理,并综述其国内外研究的进展,总结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对国内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的启示,希望对我国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亚隆团体咨询与治疗模式

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是由美国著名存在心理疗法及团体治疗大师欧文·亚隆经过四十余年研究摸索而发展出的一种基于人本—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动力学治疗团体模式。其主要形式是由一名或两名治疗师共同为一组来访者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以团体为核心,重视小组动力,在小组的发展中从辅导的角度,从更深层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帮助的角度协助来访者深度、持久地成长。

(一)欧文·亚隆简介

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1931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父母是俄罗斯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移民美国。欧文·亚隆如今担任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是美国团体心理治疗领域的权威,与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和罗洛·梅(Rollo May)并称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有《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存在心理治疗》《当尼采哭泣》《叔本华的治疗》等。其中,被誉为“团体治疗领域的精华”的《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和心理小说《叔本华的治疗》均阐述了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念与技术。

(二)治疗理念

亚隆认为心理症状或困扰均起源于人际关系的冲突,心理治疗的目的是要帮助来访者学习如何形成没有扭曲的、满意的人际关系,而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通过团体治疗的过程解决人际关系冲突进而消除心理症状。他认为人际互动是团体心理治疗的引擎,许多来访者一开始的咨询目标是消除症状,但随着治疗的进行,目标都转向了处理人际互动的问题[3]。因此,亚隆团体咨询与治疗模式在开展即时的人际互动的同时,解决来访者的心理困扰和问题。他将团体划分为支持型、教育型、人际取向型(包括个体内在模式和反馈模式)等类型,认为团体的影响力会帮助诱发新行为,训练同理心。人格在人际中形成,也在人际中改变,多种反馈将促成个体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自知是治疗的最佳途径。

(三)模式特点

1.疗效因子

亚隆认为治疗性的改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随着人类各种体验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疗效因子”(therapeutic factors)[3]。在治疗体验中,可以概括地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的疗效因子:希望重塑、普通性、传递信息、利他主义、原生家庭的校正性重现、行为模仿、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宣泄和存在意识因子。其中,人际学习和团体凝聚力是最复杂和重要的疗效因子。

(1)人际学习(interpersonal learning)

人际学习源于团体成员间的互动,团体成员会发现在互动中自己的言行对其他人的影响。通过领悟,他们能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形成这种特定的行为交往模式,以及这些特有的交往模式是如何作用于现实生活的。通过团体成员间的坦诚相待、反馈和相互支持,成员可改善他们的行为交往模式。

(2)团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

团体凝聚力是指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团体成员通过身处团体中而感到温暖和平静,体验归属感,感到自己对于团体是有价值的,即使暴露自己的任何经历和隐藏的一面,也能够得到团体中其他成员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不再感到孤独。

2.领导者角色

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认为领导者应当治疗性地运用自我,把自己在小组中的感受、情绪、困惑、收获与所有组员分享,将自我融入小组之中,同时将技术整合其中,而不是作为权威出现,去发布指令,从而协助团体成员确认或推翻对领导者的印象,即,领导者促使来访者把领导者当作此时此地一个真实的人。同时,治疗师应作为透明化的榜样,在团体互动中表现出强大的包容性。当然,团体领导者,不能仅做到诚实或全然的暴露。当团体领导者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困惑时,暂时退一步重新考虑或许能有所收获。亚隆认为团体成员间(包括领导者)的零距离就相当于个体咨询中良好的咨询关系,是有效团体的先决条件[4]。

3.提倡建立团体文化,塑造规范

亚隆认为,应建立团体文化,在心理上持续地保持着和当下、社会、人际的紧密接触和联系,规范并约束成员之间的条例使团体治疗有序开展。任何在团体治疗开始之前成员曾经的生活经历,都是团体学习分享的资源,而不是问题,但重点在当下而不在过去;任何在团体治疗期间成员个人生活的遭际和变化,都是团体学习分享的资源,而不是问题,但重点在建构而不在解析;任何在团体治疗期间成员之间所发生的即时互动现象(包括违规行为、冲突),都是团体学习分享的资源,而不是问题,重点在心灵成长而不在维持太平。

4.重视“此时此地”

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认为,“此时此地”是最主要的治疗力量,也是领导者和来访者最好的伙伴。“此时此地”是指在治疗地(在办公室、在关系中、在你我之间的空间内),且在治疗当时发生的时间。基本上这是一种非历史性的角度,不强调(但并非抹杀)来访者的生活历史和事件的重要性。

重视“此时此地”主要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假设的基础上。第一个假设,是指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对于社会学家和当代心理治疗师来说,人际关系具有无可非议的重要性。我们周围的人际环境——亲人、朋友、同事等,对我们成长为什么类型的人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的自我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于生命中重要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因此,建立在人际关系模型上的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以移除人际关系的障碍为目标。第二个假设,是指团体可以被看作一个微型社会。团体成员的人际关系问题会表现在团体关系的此时此地,如要求过多、过分担心、傲慢、自我贬低、喜欢控制他人、过分苛刻等,这些特点都会渗入到团体互动中。总之,团体如同社会缩影,成员的关系问题在团体互动中的此时此地表现出来。[5]

(四)主要技术

亚隆在《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描述了关于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每个阶段的技术,如成员筛选、团体的创建、问题成员的应对等。其中最具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特点的当属此时此地的运作技术。

亚隆认为此时此地所产生的效用由两方面构成,任何单一方面均不具有治疗功能。第一方面是体验性的:团体成员生活在此时此地,他们对团体内其他成员、领导者和团体本身都会产生强烈的感受。团体中的即时事件,比同时发生于团体之外或以往发生的事件都更为优先。第二方面是历程阐释:此时此地的聚焦如果缺少了历程阐释这一方面,则功亏一篑。因为如果人际学习这一疗效因子要发挥作用,那么团体必须自我检视,审视自身的交流,也必须超越纯粹的体验而致力于体验的整合。因此,领导者必须掌握这两项技术:激发团体进入此时此地和促成历程解释。

1.激活此时此地

首先,需要牢记此时此地。如果领导者做到这一点,那么他自然就会引导团体进入此时此地。亚隆将团体领导者比喻为牧羊人,在赶一群羊进入一个指定的活动范围中,阻止那些误入歧途、沉迷于个人历史且不着边际的评论,并理性地引导他们回到指定的范围中。每当团体有议题出现,领导者可以思考“如何才能将这一议题与团体最初的任务产生关联”“怎样才能使它在此时此地重现”,甚至在团体的第一次聚会就开始聚焦此时此地,如可以在成员都自我介绍过后,邀请他们分享对彼此的印象。

其次,领导者要把核心由外转内、由抽象转具体、由普遍转具体、由个体转至人际互动。例如,如果一个来访者与配偶或者室友发生冲突,团体领导者可以问他“假设你对团体中某个人也如此愤怒,那个人会是谁”或者“预想你可能会与团体中哪一位发生类似的争执”,如果出现“所有成员”这样的答案,则需进一步询问,有时可修饰问题,使之更易被接受,如“团体中谁最不可能与你发生冲突”。

再次,团体领导者可以凭借鼓励其他人的反应来加强互动的深度。即使使用简单的技巧,如要求团体成员彼此之间直接的交谈、运用第二人称(“你”)而非第三人称的代名词、相互注视等,都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团体领导者需要把握运用此时此地的最佳时机,并尝试体会团体成员当时的感受。因为此时此地对某些成员来说的确很具有威胁性,团体领导者需要对其进行共情,并寻找减少威胁的办法,如明智和适度的自我暴露、描述正反两方面的感受、明确指导或示范团体成员进行有效的反馈等。

当然,阻抗会以各种形式出现,但通常阻抗有多强,伪装就有多真,特别是在团体建立的初期。团体领导者应当明白,阻抗一般不是意识层面的,更多来源于意识之外的力量。因此,团体领导者应当在理解与共情的基础上使用上述技巧,激活团体的此时此地。

2.历程解释

历程解释是指解释团体每个成员内部心理世界、人际互动、团体力量等互动关系的本质,注重“如何”和“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此时此地。辨别出交流的实际影响和交流者的本意之间的联系是历程解释的核心。这个任务很复杂,主要由五个阶段构成:(1)团体成员必须先认识到他们正和其他人进行某种互动(从简单的活动到最后一长段时间的复杂行为模式);(2)团体成员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冲击,以及如何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又如何影响自己对自我的关怀;(3)团体成员决定对自己一贯的人际关系模式是否感到满意;(4)团体成员培养改变不满意人际模式的决心;(5)团体成员巩固已改变的部分,并迁移到现实生活。团体领导者可运用一些特定的技术来激活历程阐释。

首先,团体领导者可灵活运用以下方式协助团体成员辨识历程:(1)关注此时此地纯粹的非言语资料(座位、出勤、眼神交流、着装和外貌变化等);(2)关注被成员或团体忽略了的东西;(3)讨论缺席者,了解该成员在团体中所担任的角色;(4)讨论团体出现的紧张状态;(5)治疗师单纯地表达感受。

其次,团体领导者可通过以下方式引导来访者设定一个历程取向:(1)反复将脱离此时此地互动的成员拉回来,邀请他们思考近来互动学习的意义;(2)证明强烈的情感表达可以提供更有意义的学习材料;(3)鼓励来访者表达他们对团体历程的看法,如让成员提交前次团体的体会及对体会的分析。

最后,团体领导者可借助以下方式增加成员对历程阐释的接受度:(1)注意阐释性评语的结构,如以支持的方式观察、评论成员的内心活动而非贴标签;(2)在团体冲突激烈时,需限制责难的范围来增强接受度,如提醒冲突双发暂时改变方向,思考“对方的想法有没有哪一部分是真的”“哪些部分似乎触动了我的心弦”;(3)记录团体成员在不同寻常的坦率时刻说出来的话,并在合适的时候询问该成员是否正发生他所说的事;(4)运用过去。

二、研究进展

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相关的国内外新进展的研究报告较少。一方面是亚隆本人目前比较倾向于著书而较少发表研究报告;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亚隆团体模式所使用的英文翻译是“group psychotherapy”,这容易与其他模式混淆,为了确保文献综述范围的针对性,我增加了“Yalom”这一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文献

范围。

(一)理论研究

亚隆在其代表作《存在心理治疗》中深入探讨了存在的四个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孤独与无意义。这种存在主义的思想,也在亚隆团体模式中得到验证与发展。针对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研究表明,团体可以帮助成员讨论并寻找能够扩大他们有限时间中的生活质量的办法,理清他们的存在意义[6]。大部分团体成员能够在开放和接纳的气氛中表达恐惧,并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益[7]。每周的见面能够降低他们的抑郁情绪和改善他们的问题处理方

式[8]。团体领导者能够促进关于认同、责任和成长的讨论,自然而然地促进成员的自我探索。许多患者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和利他行为找到生活的使命感[9],发现生命的意义可以是对他人的承诺和自然的副产品[10]。

(二)技术创新

亚隆提出并验证了将文学与心理治疗相融合的技术,如团体成员和领导者阅读双方对前次团体的总结。亚隆及其助手对一个拥有严重焦虑的团体进行为期18个月的治疗,每次团体开始前都让成员阅读团体领导者对前次团体的总结。该研究证实,前次团体的总结材料对于成员与领导者都是整合团体认知的重要工具[11]。

国内对疗效因子的引入,产生了对团体效果评估的新方法。汤臻在检验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时,让被试在治疗结束8周后接受团体治疗疗效因子问卷。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普遍性、情绪宣泄、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等因子上显著优于对照组[12]。

此外,国内研究者鲁小华和樊富珉等人对亚隆团体模式中“替罪羊”现象的概念、产生机制、其在团体中的作用及领导者干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系统地阐述了亚隆团体模式中的“替罪羊”现象[13]。

(三)应用研究

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的实证研究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干预不同领域的不同问题。如亚隆对住院病人的研究表明,该团体模式是住院病人治疗的一项重要而有价值的组成部分[14]。通过建立团体凝聚力和增加成员间的互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对老年病人的效力干预[15]。亚隆团体治疗模式中人际学习的部分有助于物质依赖患者的治疗[16]。团体治疗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够帮助丧偶的患者[17],即使是在丧失的过程中,患者也能够获得个人成长[18]。并且,亚隆团体模式有利于培养成员形成处理焦虑的策略。然而,在团体的进行过程中也可能会引发一些危机,领导者要谨防因关注开放的情感表达而弱化理性的重要性[19]。

国内研究者马宁探讨了亚隆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论证了该模式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困扰和在班级建设上的效用[20]。孟建平则探讨了亚隆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在《医护心理学》的教学过程的作

用[21]。他将学生分为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组(10人)和观察组(32人),对亚隆团体心理咨询和治疗组采用亚隆团体心理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后,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学生对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认同度高于其他教学形式。可见,亚隆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对我国团体心理咨询发展的启示

(一)海纳百川,整合自身的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是以人际互动取向为基础的,它兼收并蓄了行为主义、人本—存在主义、认知疗法和社会学习理论等多种理论观点。亚隆在四五十年的临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人格特点,整合出独具特色的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我国的临床工作者也应当广泛涉猎心理学各个流派的理论,结合临床经验与自身特征,整合出自己的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风格。

(二)与时俱进,不断继承与创新

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发展,新的临床症候群、治疗设置或理论方法不断涌现,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亚隆本人及其继承者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对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进行改进,至今《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已经过五次改版。他们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强化核心技术,使其优越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我国的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提出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身心灵劝人健康辅导模式”等。但是,由于很多观点与技术没有更新,造成研究进展与临床工作的断层。我国的学者与临床工作者应当在把握国内外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与研究进展的同时,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创造出适合本土国民的团体咨询与治疗的方法技术。

(三)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与严谨的实证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亚隆认为:“临床工作者有必要持续与研究领域保持接触,即使本身不参与研究,也必须知道如何评估他人的研究。”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实践的职业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师,亚隆在充分吸收西方哲学和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抛弃抽象的理论思考,而从日常生活和心理治疗的角度出发整合具有自身特色的团体心理与治疗模式,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开展严谨的实证科学研究,利用丰富的研究资料论证亚隆团体咨询与治疗模式的基本原则和治疗效果。这是非常值得国内团体咨询师与治疗师学习的。目前国内临床工作对团体咨询与治疗的培训和实践热情较高,但大多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较少有意识地进行严谨的科学验证。国内团体领域的研究者应加强与临床工作者的合作,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与严谨实证科学相结合,促进我国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实践与研究的共同发展。

(四)设立机构,重视专业人员的系统培训

亚隆对团体领导者提出了一套包含观摩学习、督导、团体体验和个人的心理治疗等内容的系统的培训模式。美国已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来加强欧文·亚隆团体咨询与治疗模式在治疗师的培训方面的应用,为治疗师提供了大量的成长机会。2008年欧文·亚隆心理治疗学院联合美中国际心理学院推出旨在为中国培养优秀的团体咨询与治疗师的认证培训项目“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培训”。现在,由北京万生心语咨询有限公司独家在中国承办和推广此项目,希望通过多方的努力,能有效地培养中国本土化的专业团体咨询师与治疗师。

目前,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已经在中国等华语世界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发展,该模式的人本-存在主义色彩和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给该疗法带来了神奇的效果。中国历来重视人际关系,个人身心健康和人际和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虽然诞生于西方,却适用于中国,希望国人能够在发展该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更适合中国人的团体治疗模式。

[1]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0(6):63-69.

[2]张翠红,陈佐明.团体心理治疗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 (4):317-220.

[3]亚隆 I D.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第五版)[M].李鸣,李敏,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Overholser J C. Group psy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 concerns: An interview with Irvin Yalom[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2005,35(2):185-197.

[5]亚隆 I D.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M].张怡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6]Bloom S,Yalom I D. Group support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ncer: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outcome study[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81,38:527–533.

[7]Spiegel D,Yalom I D. A support group for dying pati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1978,28:233–245.

[8]Yalom I D,Greaves C. Group therapy with the terminally ill[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77,134: 396–400.

[9]Yalom I D,Vinogradov S. Bereavement groups: Techniques and them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1988,38:419–446.

[10]亚隆 I D. 存在心理治疗[M].易之新,译. 新北:张老师文化,2005.

[11]Yalom I D,Bloch S,Bond G,Zimmerman E,Qualls B. Alcoholics in interactional group therapy: An outcome study[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78,35:419–425.

[12]汤臻,吴天诚,李鸣.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疗效[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12(6):398-399.

[13]鲁小华,樊富珉,李松蔚.亚隆模式团体中“替罪羊”现象解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3):471-473.

[14]Lieberman M,Yalom I D. Brief group psychotherapy for the spousally bereaved: A controlled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1992,42: 117–132.

[15]Matano R,Yalom I D. Approaches to chemical dependency: Chemical dependency and interactive group therapy: A synthe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1991,41:269–293.

[16]Vinogradov S,Yalom I D. Concise guide to group psychotherapy[M]. 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1989.

[17]Yalom I D. Existential factors in group therapy[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ivate Psychiatric Hospitals,1974,6:27–35.

[18]Yalom I D,Bond G,Bloch S,Zimmerman E,Friedman L. The impact of a weekend group experience on individual therapy[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77,34:399–415.

[19]Yalom V J,Yalom I D. Brief interactive group psychotherapy[J]. Psychiatric Annals,1990,20:362–367.

[20]马宁.欧文亚隆模式下的团体治疗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研究运用[J].校园心理,2010,8(3):169-170.

[21]孟建平.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在《医护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0):149-150.

栏目编辑 / 丁 尧 终校 / 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