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2014-11-18 12:01汪青武
青年与社会 2014年23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电子政务治理

汪青武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参政议政意识的提高,国内外热点事件都会在网络上形成激烈的议论。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传播性、自由性等特点,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互联网成为公众表达意愿和诉求的平台,从而形成了网络舆情。

【关键词】电子政务;网络舆情;治理

一、网络舆情与电子政务概述

(一)网络舆情概述。(1)网络舆情的概念。在公共管理语境下,舆论通常指向由大众媒体所报道的新事件或新事物所引发的公众意见和言论的归结,而舆情则是指由社会影响较大的舆论演化而来的。从实际情况来看,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部分,是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有感而发。互联网给社会舆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人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快速传递信息,畅所欲言。(2)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①网络舆情的自由性。网络舆情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极度自由性,这种自由是超越时空的。②网络舆情的交互性。目前,越来越多的网民普遍倾向于在互联网上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和互动。③网络舆情的偏差性。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

(二)电子政务概述。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为重点推进阶段,21世纪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全面规划和整体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府网上服务内容日益充实,服务形式不断创新。

二、我国电子政务应对网络舆情取得的成效

(一)政府网站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11年4月25日,中国各级政府及组织机构网站数量已逾8万个,达到81725个。与2010年11月28日发布的数据相比,增加了6443个。目前,中央级政府网站有89个,全国性社团网站33个,省级政府网站5493个,地市级政府网站21451个,县区级以下政府网站54659个。

(二)网络舆情推动网络反腐初见成效。近几年来,网络舆情在推动反腐败工作的开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网络反腐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监督的一大亮点。由互联网曝光腐败官员所掀起的网络反腐热潮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国家的反腐格局,它犹如一把利剑,以其迅速、高效等优势,形成体制外一支重要的反腐力量。

(三)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初步形成,监测技术日趋成熟。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政府网络监察部门、网络媒体、信息软件研发企业等构成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网络媒体利用其自身技术优势和信息资源,可以更好地承担舆情预测的责任,而创建于2008 年7 月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目前是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网络媒体舆情监测机构,该监测机构实时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舆情追踪分析,分为各个栏目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

三、我国电子政务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一)政务网站综合服务功能发挥不足。据调查显示,从公众访问政府网站的目的来看,近八成的被调查者访问政府网站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近四成的被调查者除了获取信息外,还包括下载政府文件;而以对政府工作进行投诉和发表对政府工作评论的却还不到两成。因此就公众访问政府网站的目的来看,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依旧处于初级阶段。

(二)政务信息更新不及时、不亲民。在2012年5月底,南京白下区住房和建设局“空白官网”被媒体曝光,在这个“空白网站”上除了领导简介外,再无其他内容。虽然该网站在被曝光后迅速填满内容,但政务网站更新不及时、与百姓联系不紧密的现状却亟待改善。南京市白下区的民族宗教事务局网站,信息的最后一次更新是在2010年7月2日;徐州市沛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局的工作动态显示的还是今年3月份的内容。而连云港灌云县的政府网站虽然更新及时,但前四条新闻中,三条都是市县领导调研工作的稿件。

(三)对网络舆情认识不到位,处理方法不当。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二个问题:一个是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一些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虚拟的东西不值得关注;二是缺乏处置预案,一旦发生舆情束手无策。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可能引发涉法、涉检信访的群体性事件、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急情形,不知如何下手,难以应对,不能及时地引导和有效控制事态发展,负面影响难以及时消除。

四、基于电子政务环境下网络舆情的治理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网站,完善网站综合服务功能。我国政府网站虽然取得了快速进步,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等于政府服务的转变,拥有网站的数量也并不代表已经转向了现代服务政府。政府网站的建设发展不能仅仅限于技术层面的提升,而应该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把着力点放在为公众提供有效的服务上,实现向由政务信息网站向服务型网站的转变。

(二)切实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政府应发挥“网络发言人”的引导作用。一般公众在面对海量网络信息时,往往会无所适从,需要“意见领袖”答疑解惑。当前,一些省、市政府和部门纷纷设立“网络发言人”,随时公布重大事项,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真相,用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大众,有力地维护了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

(三)完善网络舆情危机预警、处置机制。各级政府要完善网络舆情跟踪机制、分析上报机制、监测机制、快速处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事先掌握、过程分析和走向预测,有助于掌握民众思想状况和群体倾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实现党政机关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促进社会融洽和谐,增强防范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置应当及时、客观、公平。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应做到:首先要公布事件真相,然后要惩戒不作为或有问题的官员,惩处乘机使用暴力的不法分子,实现社会秩序的恢复。在处理网络突发性事件中,对责任官员进行问责,是重建政府公信力,平息网民情绪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国华,曾润喜,方付建.解码网络舆情[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汪靑武(1989- ),男,安徽金寨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电子政务治理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试论基于Petri网的电子政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