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通亲亲表》中的恩与情

2014-11-18 17:03贾带赟
青年与社会 2014年23期
关键词:魏晋

【摘 要】《求通亲亲表》历来被认为是千古情文,在温情脉脉的言语之下有哪些欲说还休的隐情。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笔者条分缕析文中的“恩”与“情”发现,实际上曹植实以“德”为感召激发皇帝荣誉感的吸引物;以“恩”为实际的利益驱动;“情”是此篇表文的温情外衣使皇帝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建议,客观上可以起到美化自己根本目的的作用。用世之情曹植实难忘怀。

【关键词】魏晋;《求通亲亲表》;情与恩

曹植在《求通亲亲表》中表示“至于臣者,人道绝绪,禁锢明时,臣窃自伤也,不敢乃望交气类,修人事,叙人伦。近且婚媾不通,兄弟永绝,吉凶之问塞,庆吊之礼废,恩纪之违,甚于路人;隔阂之异,殊于吴越。”魏明帝在诏书中也承认“今令诸国兄弟,情理简怠,妃妾之家,膏沐疏略,朕纵不能敦而睦之……”。魏初亲情人情如此淡漠,曹植真的只是想建议明帝允许亲亲相同么,情的背后还有什么其他内涵?

一、《求同亲亲表》中的“恩”与“情”

表于太初五年上书给魏明帝其目的是想再改朝换代之际实现自己多年的人生追求请求“自试”。其目的本来是功利性的。文中所谈最多的为“恩”“情”“德”。实际上植实以“德”为感召激发皇帝荣誉感的吸引物;以“恩”为实际的利益驱动;“情”是此篇表文的温情外衣使皇帝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建议,客观上可以起到美化自己根本目的的作用。此表之后皇帝在诏书中对通亲亲的建议给予了认可,但曹植求自试的要求明帝则未做回应。《文选》将该表作为“情文”一条收录;王运熙先生在《论建安文学的新貌》一文中将《求通亲亲表》作为建安抒情散文发展的表现予以论述;今人李桂廷先生将此表归为“言志”一类。在南北朝人情高扬的风气下注重《求通亲亲表》抒情成分完全可以理解,并且这也确实是建安文学新貌的重要体现。但此文的直接目的还是在于“言志”在于求得“自试”感情的充沛只是方法和手段,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撰文的精心设计。

(一)表文中的“恩”“情”

“德”与本文主题关联不大,在此特留意讨论“恩”与“情”。下面列举“恩”“情”在表文中出现的情况。

1.恩

(1)“诚骨肉之恩,爽而不离,亲亲之义,实在敦固。”“恩”与“义”并列说明了恩的道义行、政治性。

(2)“体文王翼翼之仁,惠洽椒房,恩昭九族……”。“恩”“惠”并列说明了恩的现实性,功利性。文王之仁也包涵政治性。

(3)亲理之路通,庆吊之情展,诚可谓恕己治人,推惠施恩者矣。此处“恩”“惠”依然并列且标明“治人”亦含有政治性。

(4)吉凶之问塞,庆吊之礼废,恩纪之违,甚于路人;

(5)愿陛下沛然垂诏,使诸国庆问,四节得展,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笃义。“恩”“义”并举。

2.情

(1)“执政不废于公朝,下情得展于私室……”此处情指“事情,情况”

(2)“亲理之路通,庆吊之情展,诚可谓恕己治人,推惠施恩者矣。”后文“吉凶之问塞,庆吊之礼废……”这里“庆吊之情”与“庆吊之礼”同意。愚以为作者视“情”同于视“礼”。

(3)“至于注心皇极,结情紫闼,神明知之矣。”

(4)人侍辇毂,承答圣问,拾遗左右,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于梦想者也。

笔者以为(3)、(4)两处的“情”与东晋以后盛行的“人情”王戎所说的“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之“情”不同,(3)处的情指用世之情,(4)处的情是一种心情、心愿。综上,表中提到的情都与感情、人情、亲情不同。

(二)《说文》中“恩”、“情”的解释,表中“恩”的天下

《说文》中恩条“惠也,从心因,因亦声”。情条“人欲之为情,情非制度不节。《礼记》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左传》曰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性生于阳以理执,情生于阴以系念”《汉字源流字典》中恩条“用心所依托会恩惠之意。”情条“人的思想、心志、精神、感觉所呈现的总状态。”对比“情”在表文中的具体意义显然与《说文》中的解释不一,而王戎等所谓的“情”正是说文中的本意。据前面的分析表中的“恩”“情”都是偏重与政治和功利或者礼法。《求通亲亲表》中的“情”都不是感情人情的本意可以说在表中是“恩”与“德”的天下。“情”体现在作者激烈的报国之情或者说“求自试”之情中和读者对作者处境的同情。“情”只是基于作者非凡的文学才华上作品所表达出的丰沛的感情,是文学技巧。从此点看政治与功利还是文章的主旨。从口吻与行文来看此表看不出有亲人之间亲昵感,完全是臣下对圣上的恭敬严谨。

二、结语

重情虽是建安文学的一大新变但《求通亲亲表》中的情还比较功利,与西晋的真性情还存在较大差别。竹林名士的任诞,名教与自然的冲突,《世说新语》中名士个性与个人情感的张扬与此大异其趣。魏初以后“情”越来越凸显“任情悖礼”的事情屡有发生“情”在人们心中远远得高于了“礼”。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正是重情的表现之一。千古情文的评价多基于读者的主观感受,接受者同情作者的悲惨遭遇。而且文章确实文辞华美,真诚动人从艺术表达的角度这样评价也可以理解。

参考文献

[1]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高步赢.魏晋文举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 曹丕;易健贤.魏文帝集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4]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 谭家健.六朝文章新论[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6] 王运熙.论建安文学的新面貌[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

[7] 张家梅.圣人有情无情之辩的美学意义[J].学术论坛, 2005.

作者简介:贾带赟(1988- ),女,河南郑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从事古代文学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魏晋
魏晋时期的清廉与贪腐
小议魏晋琴画中的自然与美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魏晋清谈探析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魏晋隋唐交通与文学图考”简介
关于魏晋文学中的“啸傲”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