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四次授命爱将杨成武

2014-11-19 12:40李阳民陈丽珠
党史纵横 2014年7期
关键词:傅作义兵团困难

李阳民 陈丽珠

杨成武,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14年10月27日,杨成武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宣成乡下畲村。在革命战争年代,杨成武的出色指挥才能受到毛泽东的器重。毛泽东曾四次在关键时刻召见杨成武,亲授使命,可见毛泽东对杨成武的信任。这几次重要的召见无疑成了杨成武将军不平凡一生中的闪光点,也是将军引以为豪的事情。

革命年代的初识

1929年1月,杨成武在张赤男(杨成武的革命引路人,后曾任红四军红十一师政委)的带动下参加了福建长汀县古城、四都农民暴动。3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攻占长汀县,一举歼灭盘踞长汀县的郭凤鸣部。消息传到张赤男、杨成武驻地后,他们当即率赤卫队员40多人赶往长汀县城。到长汀县城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时任赤卫队少年先锋队大队长的杨成武正在一家土豪院子里开会,张赤男进来告诉大家说:“毛泽东党代表(毛泽东时任红四军前委书记和党代表)来看望我们啦!”大家都立刻从地上跳了起来,将毛泽东团团围住。毛泽东微笑地向大家问好,又逐个和大家握手、问话,走到杨成武面前时,和蔼地问了他的姓名、军龄,还问他缴过枪没有?杨成武回答说:“我们一起缴过民团的两次枪。”毛泽东把杨成武的手握得很紧,赞扬道:“好哇!真是人小鬼大呀!缴过民团的枪,还要缴白军的枪啊!”这是杨成武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打过招呼后,毛泽东和大家一起席地

红军时期的杨成武

而坐,他讲了当前的革命形势和红军的任务,分析了闽西,特别是长汀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要求赤卫队注意党的城市政策,要不断扩大武装斗争的范围,发展闽西红军,配合中央红军实行武装割据。他说:“目前,中央红军和江西红军的主要任务是,趁国民党军阀即将混战之机,以赣南、闽西20余县为范围,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实行苏维埃政权割据,并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接。”接着,他强调指出:“这是一个重大而正确的战略决策。赣南、闽西地域宽广,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茂密,回旋余地大,适宜发展游击战争。同时,这里党和群众基础好,又有工农武装力量,国民党军力量薄弱;加之物产比较丰富,能为坚持武装割据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并且距离大城市远,交通不便,国民党军往来很困难。这些都是红军发展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最后,他站起来,说:“希望你们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克服困难,不畏牺牲,坚持武装斗争,走武装割据的道路,不断扩大闽西的红色区域。”

第一次授命:为红军过草地作探路先锋

1935年8月17日清晨,红一军团首长通知时任第一军团第一师第四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党中央和毛主席十分关心先遣团进入草地的行动,四团仍将担任先遣任务!请杨成武政委到毛主席那里去,直接受领作战任务。

接到军团首长的通知,杨成武的心情十分激动:自己领兵打了几年仗,去军委开会,过去有过,在会议上杨成武也见过毛主席,但单独到军委,从毛主席那里当面接受任务,可还是第一次啊!杨成武带着骑兵侦察排,从驻地波罗子附近,飞速向党中央驻地毛儿盖进发。到了毛儿盖中央驻地,在中央保卫局邓发局长的引导下,杨成武来到毛主席住处。这是一处普通的藏民用的房子,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在楼上,邓发局长指着北面一间屋子说:“毛主席就住在里面。”杨成武整理好自己军装,喊了一声“报告!”后进到屋里,毛主席正俯身认真地察看一幅地图,杨成武向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毛泽东闻声转过身来,见是杨成武,立即迎上前来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你来了,很好!很好!”见杨成武很是激动的样子,他有意缓和语调说:“别着急,坐下来,慢慢说。”杨成武立正道:“主席,军团首长要我直接到您这里接受任务!”毛泽东又示意让杨成武坐下,然后说:“是这样的,这一次你们红四团还是先头团。”听到这话,杨成武不禁回忆起自己所带领的这支英雄团队的光荣历史,红四团是参加过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老部队。想到这,杨成武立即站起来说:“是!我们保证完成任务!”毛泽东说:“原来考虑要六团去,但试了一下,没有奏效。”他注视着面前的地图对杨成武说:“要知道草地是阴雾腾腾、水草丛生、方向莫辨的一片泽国,但你们必须从这茫茫的草地上走出一条北上的行军路线来!”稍顿了一下,毛泽东又指着地图继续说:“北上抗日的路线是正确的路线,是中央研究了当前的形势后决定的。现在胡宗南在松潘地区的漳腊、龙虎关、包坐一带集结了几个师;东面的川军也占领了整个岷江东岸,一部分已占领了岷江西岸的杂谷脑;追击我们的刘元辉部已赶到懋功,并向抚边前进;薛岳、周浑元部则集结于雅州。如果我们掉头南下就是逃跑,就会断送革命!”说到这里,他右手有力地向前一挥,提高了声音说:“我们只有前进!敌人判断我们会东出四川,不敢冒险走横跨草地,北出陕甘的这一步棋。但是,敌人是永远摸不着我们的底的,我们偏要走敌人认为不敢走的路!”

听了毛泽东的这番话,杨成武不觉在心中暗自赞叹毛主席和党中央决策的英明、果断。接着,毛泽东又详细地告知杨成武过草地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他说:“草地不见人烟,连树林也没有,行人走过草地,有时水可以浸到膝盖边;夜间寒冷多雨露,就是在白天,草地也气候多变,忽儿烈日、忽儿阴天,有时还会飘来雨雪,必须作好最坏的打算。”听完毛泽东的话,杨成武坚定地表明态度:“我们部队一致拥护中央过草地北上抗日的决定,广大指战员情绪很高,只要中央军委、毛主席一下命令,我们就坚决向草地进军。我们有过草地的思想准备,前些日子省吃俭用剩下了一些粮食,沿途再搞些野菜,估计可以捱过草地。只是衣服成问题,每人只有两套单衣,恐怕抵御不了草地的严寒。”毛泽东嘱咐杨成武:“要尽量想办法多准备些粮食和衣服,减少草地行军的困难。”然后,他又问杨成武是否找到向导。杨成武说:“已经找到一个藏族向导,但他有60多岁了,路上如走不动,准备用担架抬着向导为我们带路。”毛泽东高兴地说:“这样好!要告诉抬担架的同志稳当些,要教育大家尊重少数民族,团结好少数民族。”他思索了片刻,对杨成武说:“一个向导解决不了大部队行军的问题,你们必须多做一些‘由此前进并附着箭头的路标,每走岔路,插上一个要插得牢靠些,好让后面的部队跟着路标,胜利前进。”杨成武仔细听着,不时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记下毛主席的指示。

最后,毛泽东以严肃的口吻对杨成武说:“四方面的二九四团已经编到你们四团了,你们必须搞好团结。团结是党的事业胜利的保证,你们搞好了整编后的团结,就是一、四方面军亲密团结的标志……(到此)你们还有什么困难?”杨成武说:“我们一定遵照主席的指示去做,有困难我们依靠大家想办法解决!”

1935年8月21日清晨,杨成武率领红四团官兵,肩负着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托——“你们必须从茫茫的草滩上走出一条北上的行军路线来”,开始了征服草地的艰难行程。

第二次授命:秘密护送毛泽东到东北

1948年4月15日,时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的杨成武接到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电报,指示他立即到阜平县城南庄军区司令部,有要事相商。杨成武一进军区司令部的大门,军区参谋长赵尔陆就对杨成武说:“毛主席来了,他有事找你。”杨成武立即前往毛泽东的住处。看到杨成武,毛泽东很高兴,他先是询问了部队的情况,然后问了在打大同、集宁、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听完杨成武的汇报后,毛泽东说:“解放战争已经转入到一个新的进攻的阶段了。南线,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过陇海路。陈、栗大军转入鲁西黄河南岸和豫皖苏地区。陈、谢大军渡过黄河进入豫皖鄂地区;北线。东北我军从去年春季攻势以后即转入反攻,经过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东北敌^被孤立在长春、沈阳、锦州三点。陕北我军在沙家店消灭敌三十六师以后,也转入了反攻。晋察冀我军取得大清河北的胜利后,又取得清风店、石家庄的胜利,也转入进攻。如今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敌人处于被动地位。”说完这些后,毛泽东转入正题,向杨成武提出了新的作战任务:挑选一个信得过的、战斗力最强的师,由杨成武亲自率领,秘密护送他到东北去。

接受任务后,杨成武同聂荣臻司令员、赵尔陆参谋长连夜商量,挑选执行这项特殊使命的部队。三^还研究了具体的行动路线,选择了过平绥铁路的地点。可是,方案确定下来不久,因为某种原因,毛泽东突然取消了这次秘密的任务。

第三次授命:进军绥远配合东北战场作战

1948年7月31日,时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第二政治委员的杨成武接到中央军委和华北军区的电令,要求部队立即收缩到涞源和狼牙山地区进行休整。同时要杨成武火速赶往华北军区,与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起到中央接受任务。接到上级的指示后,杨成武于8月2日赶到华北军区所在地平山县烟堡村,见到了聂荣臻司令员。聂荣臻对杨成武说:“毛主席找你去—起谈。任务是准备配合东北作战。具体情况等到了毛主席那里再谈。”

8月3日,杨成武随聂荣臻骑马来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下午三点,在毛泽东的办公室里,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领导—起接见了他们。毛泽东非常客气,他用瓷盘装了一盘子糖果,请大家吃;又亲自给每个人倒了茶水。毛泽东首先向他们通报了情况,他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中央军委决定在东北、华北和华东进行战略决战,突破口选在东北,争取首先全歼东北之敌,解救东北三省。为了配合东北作战,军委的战略部署是“东北打,华北牵”。他说:中央军委已决定东北野战军将发起辽沈战役。7月30日已电令东野林、罗、刘等首长,要求他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歼灭范汉杰集团,然后再向承德、张家口打傅作义。

听了毛泽东的通报,杨成武心里立即明白了:今天毛主席和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召我们来,赋予我们的使命一定和攻打锦州密切相关。杨成武表示:坚决拥护中央决定。坚决执行中央命令。接着,毛泽东站起来,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开始传达中央的命令:“晋察冀军区的六个纵队,改组为华北野战军的二、三兵团。以第三纵队、第四纵队和第二纵队的一个旅组成第二兵团,并统一指挥冀热察的地方部队,由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以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的两个旅、第六纵队组成第三兵团,并统一指挥晋绥的第八纵队、内蒙的两个骑兵师以及晋西地区的地方部队,由杨成武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天焕任副政治委员。”宣读完命令,毛泽东转向杨成武,严肃地说:“你们第三兵团准备进军绥远,开辟新的战场,配合东北我军作战。绥远为傅作义所必救,你们把傅作义部主力拖在平绥线,调动他们向归绥转移,使华北的敌人不出关、少出关。与此同时,第二兵团出去冀东,以一部在承德、北平线配合东北作战;另一部在北平、张家口线行动,配合你们三兵团在绥远作战,加之有徐向前的一兵团在山西对付阎锡山,这样就可以保证东北我军的胜利。但是,这一切准备工作都要在20天内完成,怎么样,你们看看有没有困难?有什么要求?”杨成武脱口说:“没有困难!我们保证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毛泽东听了笑了笑说:“不对,出兵绥远,困难是很多的。绥远是傅作义部的老窝,他们在那里经营了二十多年。国民党搞了很多欺骗性宣传,那里的群众对共产党、对解放军还不太了解,特别是那里的粮食相当紧张,征粮不是一般的困难。傅作义部的政策是‘兔子不吃窝边草,他搞坚壁清野。过去,晋察冀野战军一部分部队两次出击绥东,都没有站住脚,主要原因就是吃不上饭;第二个困难是供给支前困难,供给到前线很不容易;第三个困难呢,可能战斗很不顺手。这些困难都摆在你的面前。这些困难中最大的困难是粮食的问题。”毛泽东提醒杨成武说:“这不是当年在毛儿盖过草地,那个时候你带一个团,不过两千人。现在是个兵团,四个纵队,还有骑兵师、地方武装、上万的民工。十多万人都要吃饭呀,能说什么困难也没有?”杨成武说:“主席,没有问题,我们一定完成任务,一定能够在那里站住脚!”毛泽东不放心地说:“傅作义一辈子经营了两支主力,即孙兰峰兵团和董其武部。这是他的全部资本。你要消灭他,他要拼命地和你干。你要消灭他的命根子,端他的老窝,触犯了他的根本利益,他非和你干不可。成武啊,困难就在这里,要估计透。第二,傅作义经营绥远,采取了许多欺骗手法,还搞了些小恩小惠,群众对他有幻想。他进行连保法,一人‘通敌,株连全村。他又在群众中进行像我们对付日本侵略军那样的坚壁清野。你搞不到粮食,就站不住脚。成武啊,你们到绥远要站住脚,就得准备饿三天肚子,吃两天草啊!此次兵团进军绥远。责任重大,事关大局,有四点要求,希望你们在整个行动中一定要落实好。这些关键问题解决好了,胜利一定是我们的!你们必须做到:一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就是思想准备。要把可能遇到的困难想够、想透,充其量最大的困难有多大。根据存在的困难,想出如何应对的办法。你们必须依靠群众,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把困难统统摆出来,同全体指战员讲清楚,从思想上要不怕困难,怕困难的可以不去。你讲困难可以讲十条,讲有利条件的五条就够了。要把那些困难,可能遇到的困难,一条一条地向干部讲清楚,至于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到绥远开辟新的战场以及如何把傅作义的主力孙兰峰兵团、董其武部和华北的中央军拖住,可以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事前做好精神准备,思想准备。有了精神准备。遇到困难就吓不倒你们了……如果估计到了充其量的困难,准备了十分的困难,困难只来了七分、八分,克服它就有了把握,那时,我们就更主动了。进军绥远,端傅作义的老窝,抄傅作义的‘老家以及到绥远开辟新的战场,是为了配合东北作战,保证把傅作义的两个大主力拖住。能拖住这两支主力,就可以把华北的中央军都拖住。这就是为了先解决东北后解决华北。你们进军绥远也就是要把傅作义集团的注意力引向平绥线,将其抑留于华北,以便在适当时机就地歼灭。傅作义虽然当了华北五省‘剿匪总司令,但舍不得他的本钱,他是不会丢下他的两支主力,把中央军派到关外去支援卫立煌的。抓住他的这个特点,做到华北的敌人不出关、少出关,东北的部队就可以完成锦榆线上的作战任务,完成整个东北的作战任务。这就是东北在那里打,华北在这里牵。你们不是直接地参加东北的作战,而是间接地参加东北的作战。这是第一点,你们要做到,这叫精神准备、思想准备。第二点,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抓紧补充武器弹药。另外,现在你们是一个兵团,人多力量大是个优点;但人多了吃饭便是个大问题。你们要把解决吃饭问题当作能不能站住脚的最大问题来抓。但也要看到,绥远那个地方只要有银元,就能搞到粮食。”于是,毛泽东要杨成武带十万现洋,用它买粮食。

一番话下来,毛泽东稍作停顿,向已经凉了的茶里添了点热水,润了润嗓子说:“第三个准备就是首战必胜。第一仗要把集宁那个师消灭,消灭一个师可以用两个纵队,六比一的兵力,要占领集宁城。然后从集宁,由东到西,各个纵队以归绥为总目标,同时进军。把东西的集宁占领了,把西面的包头占领了,把凉城、丰镇也占领了,只留下一个归绥,那你们就站住脚了。首战必胜,第一仗必须打好。第四条准备就是全体指战员都要做群众工作,要把群众工作做好。做群众工作,就是宣传我们党的政策、我们党的主张。因为傅作义搞了许多欺骗宣传,群众不了解我们。我们要从行动上做出样子来,让群众知道我们是去解放他们的。要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最主要的是秋毫无犯,严格执行工商业政策,严格执行俘虏政策。买卖公平、军民一家。要帮助群众治病,帮助群众挑水、扫院子,用实际行动做群众工作,让群众敢于接近我们,了解我们是解放他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地方工作团要组织大一点,可以几百人,一旦我们占领了地区呀县呀区呀,工作团就要立即组织群众组建人民政府,组建人民团体,做宣传工作,帮助前线的解放军作战,这一条非常重要!”毛泽东强调说:“只要你们把今天谈的在全体指战员那里落实了,或是基本落实了,我看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你们就能在绥远站住脚。”

进军绥远,面临的困难重重,同时也至关重要。毛泽东将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爱将杨成武,充分说明他对杨成武的无比信任。

第四次授命:出征朝鲜抗美援朝

1951年2月初,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兵团下辖第十二、第十五、第六十、第六十七、第六十八等5个军,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任命杨成武为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在第二十兵团开赴朝鲜战场前夕,杨成武接到一个通知:毛主席要亲自找他谈话。于是杨成武和第二十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南生一起,匆匆由天津赶到北京。在工作人员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中南海丰泽园的颐年堂,在那里见到了毛泽东。刚刚坐定,杨成武正想向毛泽东汇报二十兵团入朝作战的准备情况,毛泽东却高兴地先赞扬起来:“成武啊,我听恩来、荣臻说你们兵团已经做好了入朝的准备,这很好啊!”杨成武报告说:“指战员的士气很高,为了抗美暖朝,保家卫国,都表示不怕牺牲,要多打胜仗。向党中央和主席报捷!”接着,杨成武简要地汇报了部队的概况。毛泽东听后说:“是的,我们要有准备,思想的准备,物质的准备,再打它几个胜仗。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要继续在全国进行抗美援朝的宣传。”在谈到朝鲜战场的形势问题时,毛泽东说:“目前,中朝军队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打到‘三八线附近,收复了朝鲜北半部领土。尤其是从今年4月22日起,中朝军队发起了第五次战役,粉碎了和正在粉碎着联合国军将战线推至平壤、元山一线的计划,战争双方已转入战略对峙阶段。这一形势的出现正如斯大林答真理报记者问时所说的,并不在于美军指挥员的能力,而在于他们所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如今,美国开始有了一点谈判的意向,这是件不容易的事,说明了我们的仗打得不错。美国当局已经意识到光靠军事斗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实我们并不想打仗。我们多么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建设自己的国家呀!既然敌人肯坐下来同我们谈判,我们当然同意咯。不过,敌人也很有可能利用谈判搞点什么名堂。我们军队的同志,头脑要清醒,不能有速胜的想法。五次战役都证明了即使—次包围了敌人一个整师或者一个整团,也是很难歼灭的。要看到,我们是有过用兵过猛、张口过大的教训的。现在就是要作长期准备,争取早日结束战争,我们的方针是持久作战,积极防御,在实行军事和政治两方面斗争的同时。争取和谈,以打促谈……”

毛泽东说:“我们对这场战争不能持摇摆的态度。美国要象当年德、意、日那样,称霸世界,全世界人民不答应,我们也不答应。当然,如果它不派军队占领我们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打到我国的东北边疆来,我们也不会同美国作战的。建国后,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出兵朝鲜完全是迫不得已的自卫行动。美国要侵略,要打仗,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敌人是不会轻易认输的,所以还得准备,打它几仗,现在中央已经决定。今后要‘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准备以二十一个军分三批在朝鲜轮番作战。你们这次去,对部队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杨成武代表第二十兵团指战员表示:“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要发扬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决不辱没京津卫戍部队的光辉称号。”

毛泽东听了杨成武的表态,十分满意。他—边抽着烟,—边喝着茶。显得兴致很高,谈话气氛愈发热烈起来。这时,—位工作人员走进来,在毛泽东耳边低语了几句,他立刻站起来说:“吃饭,我们一起吃饭去!”杨成武见不好推辞,便与张南生副政委一起跟着毛主席走出颐年堂。只见院子里搭了一个简易的席棚,席棚下有一张木质方桌,桌上已经摆好了碗筷和几碟家常菜,以及一瓶红葡萄酒和几个高脚酒杯。“你们的兵团就要入朝作战了,这顿饭算是为你们饯行吧!”毛泽东领着杨成武和张南生向餐桌走过去。他举起一杯酒说:“我敬你们一杯酒。”杨成武站起身来说:“主席,应该是我们来给您敬酒。”毛泽东说:“不,我来给你们祝酒!祝你们到朝鲜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共同打胜仗!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是反侵略的,是为了保卫东北和世界的和平。”杨成武将酒一饮而尽,保证道:“我们一定坚决完成任务!”毛泽东连连用手示意,让大家吃菜,并接着刚才的话题说:“抗美援朝,也就是为了保卫我们自己的国家。志愿军要尊重朝鲜人民和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主席,谦虚谨慎,尊重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爱护他们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这是胜利的基础。要和朝鲜人民亲如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为战胜共同的敌人而奋斗。”说着,他第二次举起一杯酒,说:“再来一杯!”饮完第二杯酒,毛泽东对杨成武说:“经过几次战役,我们的战略反攻已完成了保家卫国、援救兄弟领邦的主要任务,现在实行战略防御,就是要巩固前一阶段的成果。你们入朝后一定要眼观全局,在全局上有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准备持久作战,准备打阵地战,同时争取和谈,已达到结束这场战争的目的。当前,美国一面表示要进行停战谈判,一面又宣称要继续抗击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于是自从5月21日开始,所谓的‘联合国军又向北压迫、推进、合围,妄图陷中朝军队于困境。中朝部队已于23日向北转移。24日我主力北移之际,美第一、第九、第十军和南朝鲜第一军以坦克为前导向北猛插。形势陡然间严峻起来。面对这种情况,彭德怀同志准备组织三道防线节节抗击,坚持到7月底。如果敌人在北朝鲜中部东海岸港口元山登陆,南北对进,届时平壤、元山一线亦将难守。为此,你们二十兵团必须在此前赶赴朝鲜前线,以稳定战线。你们在军事上必须准备持久作战,积极防御。要坚持这个战略方针,不能轻易放弃一寸土地,不能轻易后撤。换句话说,你们二十兵团入朝后,在朝鲜东线的主要任务是要在敌人正面不增兵、侧后不登陆的情况下,把防线稳定在北纬38度至38.5度之间。”杨成武说:“主席,我们记住了。”毛泽东听后,第三次举起了酒杯说:“呵,是的,你们是京津卫戍部队,京津卫戍兵团啊!来,干了这杯酒。”喝完第三杯酒,毛泽东再次嘱咐说:“要注意战场上的局势,注意军事和政治上的形势。你们给志愿军司令部的电报,重要的要加报军委……”

三杯美酒,几番叮嘱,既是重要的指示,也是殷切的期望。毛泽东的召见和饯行增添了杨成武出征的信心。酒宴过后,杨成武向公务繁忙的毛泽东告别。返回驻地时,杨成武心潮起伏,一夜无眠。他回忆着毛主席的教诲和对出征部队的厚望,倍感责任的重大。他披衣起身,伏案写下一首诗,以表此刻的心情:如火电令催东征,领袖召见紫禁城。一席妙语明方略,三杯美酒寄深情。热血滚滚翻激浪,豪气漫漫贯长虹。不负主席不负党,此去誓将敌虏平。

猜你喜欢
傅作义兵团困难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傅庆泰教子
新形势下兵团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其践行路径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兵团今年引进内地高校毕业生2600余人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
60年,铸就不朽精神丰碑
上聚人心 兵团精神领航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