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析

2014-11-19 00:44李小林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年30期
关键词: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创新意识

李小林

摘要: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中专生进行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从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取分段式教学,注重上机操作,进行分组式学习,创设问题情境以及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正确引导学生上网,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堂教学; 基本技能; 教学方法;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0-7122-02

1 概述

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中专学校各个专业都把《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基础文化课之一,当今社会对中专人才的素质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对中专生进行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不懂得使用计算机将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计算机不仅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探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从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出发,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授课应以计算机机房实际操作为主,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以满足多样化教学与学习的需求。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结构,熟练运用,推荐学生参考资料。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及技能,掌握他们的兴趣、需要和习惯,明确他们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组织教材、安排好每节课的活动。教师通过演示讲解,每讲解一个步骤,学生同步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应根据上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建构式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组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由于近几年生源不足,成绩较好的初中生大多数都去上高中,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成绩整体不高,因此,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力,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有了兴趣学习效率才能提高。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上好第一节课,导入新课是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关键,例如在上第一节课前问学生计算机开关机的顺序,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想这很容易,开主机电源,教师应该纠正说先开外围设备(显示器、音箱、打印机),再开主机,关机是先关主机再关外围设备,目的是避免计算机系统在刚加电和断电的瞬间会受到电流冲击。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耐心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虑在其中,准备一堂实用而精彩的课程,让学生听完后有收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2.2采取分段式教学

教师将实验分成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完成的任务,指导并督促学生完成,教师先讲授一段知识,通过学生实际练习,理解后再讲授下一段知识。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交替的练习过程,教师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共性问题及时集中讲解,引起共鸣,更好地实施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不会感觉到枯燥。因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上机任务,期间教师应在教室内巡视学生的实践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结合案例对全班学生讲解,同时作为平时成绩记录进学生日志,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识水平,掌握新知识。

2.3注重上机操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必须上机实践,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不了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就容易找到办法,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技能的提高上。例如:老师在讲解WINDOWS XP文件名的命名规则时,讲述文件是由文件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由一个句点隔开,句点后面是扩展名,通过扩展名来区分文件类型,教师组织学生上机通过改扩展名,注意观察图标,来区分文件类型,通过上机学生更能理解文件命名规则,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就应设在机房进行,增加学生练习机会,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脑及动手,如键盘操作、文字输入,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以及协调能力。

2.4分组协作式学习

教师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因家庭环境、地域环境及个体的差异等综合因素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造成学生状态参差不齐,例如一个年近40岁的一年制学生,以前在工地干活,没有接触过电脑,鼠标的双击都不会用,但是他非常珍惜每次上机机会,刻苦的精神感化周围的学生,同学都愿意帮助他,为了兼顾全面,进行好坏搭配分组协作式学习,让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在教师授课之后,要求每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任务,做到互相帮助,提高他们团队协作意识,增强他们的凝聚力,让他们共同提高。

2.5问题情境设计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受固有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不主动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在讲解WORD图文混排时,让学生观察报纸杂志的排版方式,通过自己制作班级板报,要求学生运用WORD的页面设置,字符和段落格式化以及分栏的方法,对文档进行初步美化,教师逐步渗透,学生尝试使用图片、艺术字、表格工具及文本框新的知识点,挖掘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体会自主探索的成就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目的。endprint

2.6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图形、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了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课程的需要制作课件,例如在介绍《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时,用投影仪播放制作的课件,介绍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学生看起来直观化,形象随机再现,课件的动态性,便于学生理解消化,调动学生兴趣、注意力,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这种交互性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特点,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7正确引导学生上网

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在地铁、公交车上,不停地滑动看新闻、玩游戏、看微博,体现了网络无处不在,网络不可回避,作为计算机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上网,中专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管理意识比较差,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个性,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虚拟平台,网络游戏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的搜索引擎,搜集学习资料,学会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引导他们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差异,教师关注他们,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让他们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因特网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利用网络共享的特点,教师与学生交流,加强网络知识的渗透,课堂上介绍安全上网,常用的下载软件,防火墙的建立,让他们在网络海洋中健康成长。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迅猛,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从最初的DOS系统到Windows2000,从Windows2000再到Windows XP,以及到现在的Windows7,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知识不断更新,学习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而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教师要及时更新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加强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操作能力,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何克礼,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杨志文.计算机应用基础[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 崔相敏.浅析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J].科技风,2014(3).

[5] 郑东.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1(9).

[6] 任尚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方法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4(2).

[7] 陈雅.建构主义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7).

[8] 万绮雯.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之我见[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创新意识
“1+X”课证融通下《飞机维修基本技能实训》的活页式教材开发与设计研究
全媒体记者的基本技能和采访技巧探析
浅谈电视台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理实一体化在中职《电工基本技能》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