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

2014-11-19 00:48田鸿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年30期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田鸿

摘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均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由于艺术类学生在文化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态度、专业需求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和单一的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成为一种必然。文章围绕高校艺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0-7130-02

当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水平已成为衡量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标志,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和对专业软件的掌握,将影响到他今后的就业和工作能力。如何增强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已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一项长期任务。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生的特殊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的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应用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采用相同的教学策略却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如何有效地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因材施教是关键。

1 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文化基础薄弱,注重专业学习

一般来说,艺术类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普遍低于普通学生。他们从小就接受艺术教育,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艺术专业的学习和比赛中,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极为喜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自觉性。由于专业特点,他们的竞争意识非常强烈,希望能通过专业学习,立足于社会,但是,却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极不重视,认为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重要。因此,大多数学生在上理论课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几乎不听讲,不愿看书也不愿动笔,常常出现睡觉、玩手机、迟到、旷课等现象。

1.2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中小学已有不同层面的普及,但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不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非常熟练,有的还掌握了网页设计、电脑绘图、动漫制作等技术;而有些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很少,甚至有的新生从来没接触过电脑。对于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起点高低不同,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基础差异很大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感觉到“吃得饱,消化好”的理想效果,是教育工作者目前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3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途径,但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覆盖面广,与专业相关性差。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高校一直以来采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期末考试,这势必会影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效果。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他们在其专业领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这种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各专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影响了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应当差异化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

1.4实验课与理论课脱节

以我校为例,2013年我校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对公共课的学时做了较大幅度的缩减,将计算机实验课学时由原来每周2节调整为隔周2节,课时缩减使得每周实验内容增多,致使很多学生都无法完成当节的实验任务,造成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不能全面的理解。另外,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分开上,上理论课时,学生只能看和听,不能亲自动手操作,下课后又没有及时回顾和上机练习,隔了一周后才去上实验课,知识的延续性被截断,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碰到实际的应用问题时,学生仍然无从下手。

2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探讨

2.1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1.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相结合

目前,大多数院校理论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这种教学较直观且授课信息量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但是教与学的关系仍旧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到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及一些常用软件的介绍,包含了大量的操作步骤,仅靠学生在课堂上看老师操作就能记住所有步骤,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学中,可以采用讲练结合式的教学方法,上课的地点就在机房,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教师可以在教师机上讲解和演示,而学生机此时同步显示教师机上的内容,在整个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电脑,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上课时间做其他事情,起到了一些强制作用。教师演示完后,可以将学生机切换到练习状态,做到随讲随练。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避免学生上课学、下课忘的情况,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2.1.2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衔接

基础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不能脱离专业课而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所在院系,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熟悉计算机技术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前沿技术,并从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在讲授过程中要适当地补充新的知识,实时选用有代表意义的软件应用进行重点教学,这样不仅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又体现了艺术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性、公共性、特殊性,进而改变部分学生心中存在的非专业基础课无用的错误观点。

2.1.3 实验内容选材贴近生活、展示自我

大学计算机基础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外,更重要的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需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目前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中,需多增设一些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将所学的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练习Word进行图文混排时,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份特色鲜明、绚丽夺目的文艺表演海报;在做PowerPoint实验设计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个人相册,艺术作品集等实验,来编排学生最得意的摄影、绘画和音乐等作品。endprint

2.2 分层次分专业教学

针对大一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可以在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分成A、B两个层次,把计算机基础差,操作不熟练的学生分在A层次,从基础开始讲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分在B层次,直接从应用开始讲,以上机操作为主。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基础,为两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打破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另外,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需求不一样,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同时,对B层次的学生再进行分专业教学,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各尽其才。

2.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上教学平台,将自己制作的课件、实验课布置的内容、录制好的实验操作视频以及课后作业放在网上,让学生们浏览学习。另外,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意见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也能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地作出反馈。网上教学平台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为学生们提供更深、更广的知识和灵活的学习方式,而且也对师生情感的加深、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都大有裨益。

3 结论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艺术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范建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探索[J].安顺学院学报,2013,15(1):118-120.

[2] 宋哨兵,侯立群.音体美专业学生计算机教学策略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79-82. (下转第7150页)

(上接第7131页)

[3] 杨嫘.浅析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21):5861-5862.

[4] 冉德玲.对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7(24):519.

[5] 阙清贤,袁美雄.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3(2):40-41.

[6] 耿学刚.艺术类学生特点及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2):134-135.

[7] 曾军.艺术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21(1):83-85.

[8] 汪伟,王钟庄.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计算机时代,2007(8):35-36.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
浅析高校艺术类专业如何带动社区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