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GIS专业校企合作的分析与措施

2014-11-19 00:49吴德华杨冰龙岳红张习科汤淼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年30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

吴德华 杨冰 龙岳红 张习科 汤淼

摘要:地方院校GIS专业校企合作是一个涉及学校、企业、政府等多个方面的复杂系统,应运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上考虑问题。该文分别从地方院校和企业的角度分析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从校企合作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了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提出了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GIS;SWOT;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0-7137-02

地理信息系统是对空间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计算机系统,具有工程学科、工具学科和横断学科等特征,要求GIS 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GIS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采百家之长,融会贯通[1]。据国家地理信息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有超过2万家的单位从事于地理信息产业,多达40余万的从业人员,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增长率超过25%,社会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的GIS专业人才[2]。该文以社会对GIS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为着眼点,分析地方院校GIS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以提高GIS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1 地方院校GIS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地方院校GIS专业目前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仍然是以课堂为主的“填鸭式”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师讲授的内容陈旧,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不同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未能形成知识体系;多数学生是被动式的学习,具有60分万岁,多1分浪费的观念,专业能力不强,毕业后不能较快适应单位的岗位要求。校企合作就是高校和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生产经营、资源共享等方面所结成的优势互补的协作关系[3]。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行业与学校的有效结合,使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相互促进,提高GIS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从地方高校来讲,校企合作有利于GIS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目前部分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市场对GIS人才的要求不符,所开设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并不是社会所急需的,造成了学生学习内容与单位需求的错位,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来,及时把握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实现教学与市场的接轨;校企合作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GIS专业的教师大多缺少在生产单位从业的经历,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能力不强,运用校企合作平台,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掌握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快速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打造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就业,在校学生由于考试的压力,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实验和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很多学生能说而不能做,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参加工作后不能马上胜任岗位的要求,使得企业不得不对其进行再培训,阻碍了学生在单位的发展,增加了企业用人的成本,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利用暑假或专业实训等机会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以现行的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和考核,其作用相当于企业对新员工进行的岗前培训,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地适应岗位要求。

从生产企业来讲,校企合作有利于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生产项目,特别是数据采集与处理这类的生产项目,对技术要求不高,但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学校能够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参与,在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同时,企业只需支付较低的工资和管理费用就能完成项目,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校企合作为企业和学生提供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企业可以与在实习中表现突出、责任心强的学生提前签订就业协议,作为企业的后备人才;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培养潜在用户市场,通过与中地数码、超图等GIS软件供应商共开实习课,进行GIS二次开发、软件应用培训等方式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熟练使用企业的软件产品,培养企业的潜在用户。

2 地方院校GIS专业校企合作的SWOT分析

目前,GIS行业已经进入到发展的黄金期,为地方院校的GIS专业校企合作带来了机会,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因此,只有从GIS专业校企合作的内外部环境,即从优势 (strengths)、劣势 (weakness) 、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地方院校GIS专业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4-5]。

2.1 地方院校GIS专业校企合作的优势

1) 学生可塑性强,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年龄,精力充沛,可塑性强,接收新事物快,并且已经基本完成了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企业参与培训,能够较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满足企业对大量的、优质的、低成本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了就业渠道。

2) 年轻教师科研能力强,有拼搏精神。地方院校GIS专业的年轻教师基本都是博士、硕士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拼搏精神,由于刚进学校,生活和职称压力较大,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年轻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自己在科研上也能取得突破,实现企业与教师的双赢。

3) 学校与学院的支持。地方院校除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还有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职责。校企合作能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促进企业发展,帮助学生就业,同时还能通过项目合作促进教学改革。因此,学校、学院在学校政策、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向校企合作倾斜,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4) 企业的工作环境、生产项目和专业技术员工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辅以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按企业的标准进行作业,在实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endprint

2.2 地方院校GIS专业校企合作的劣势

1) 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内部动力不足。目前,地方院校GIS专业的校企合作通常以项目的形式开展,项目完成了合作基本也就结束了,模式较单一,学校与企业没有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经济生产等全方位多模式、多层次的长期合作关系,发展缺乏动力。

2) 学校和企业的地位不对等。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往往处于主要地位,企业对学生的培训需要负担额外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却在短期内难以见到效益,因此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力度不大,缺乏系统性,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3) 缺少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在企业中分散实习,对学生的实习难以进行过程管理,统一的考核标准难以确定,校企双方缺少监督、协调和评价制度的约束,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3 地方院校GIS专业校企合作的机遇

1) 政府提倡,政策保障。校企合作是地方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教育部也申明:“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模式。”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对职业院校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也有指导作用,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2) 学校和企业的双方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及时获得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调整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手段,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将年轻教师送到生产单位一线锻炼,打造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利用企业提供的现场教学环境,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等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获得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以项目的形式开展生产实习,可大大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使用地方院校的人才与科技优势,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或深造。因此,校企合作是双方自生的需要,找到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就能够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2.4 地方院校GIS专业校企合作的威胁

1) 观念滞后,认识不足。许多地方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合并形成的,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都仍然延用传统的方法,仅以校内的课堂教学进行培养,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践能力差,即使与企业联系也仅仅只是为了学生的就业,没有从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进行考虑,对校企合作的必然性认识不足。企业在竞争压力下,更加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培训,处于被动地位,使得校企合作缺乏动力。

2) 机制不完善,缺乏整体性。虽然教育部出台了一些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但保障力度不强。校企合作是一个涉及到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等多个方面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不管是高校的管理机制和校园文化都与企业的运行机制和企业文化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时,缺少以系统科学的观点从整体上促进校企合作,并通过自组织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机制。

3 地方院校GIS专业校企合作的战略措施

地方院校GIS专业与重点高校相比,科研与师资力量较弱,缺少足够的教学资金投入,培养的学生在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较弱;与一般职校比较,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校企合作能够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快速弥补学生的不足。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涉及到企业、学校等不同方面,需要用系统的方法从整体上考虑问题,最终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3.1 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开展多模式、全方位的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利益各不相同,因此需要从学校和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战略高度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形成责、权、利明确的利益共同体,并以此为基础,在满足双方甚至多方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从科研、生产、教学、文化等多个方面开展工学交替、产学结合、岗位培训等多种模式的全方位校企合作,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潜能,优势互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3.2 建立一体化的监督、激励和评价机制,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发展校企合作

以政府为主导,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企业共同管理,并相互监督,对未履行责任的一方进行处罚。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各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确定具体的奖惩办法,做到有法可依。由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等各方共同组成评价体系,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并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相联系。

3.3 实行开放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

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理论知识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学校教师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为学生提供项目和岗位进行生产实习,使学校和企业相互融合,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科研与生产。

参考文献:

[1] 李满春, 戴崴巍, 赵勇. GIS 专业人才的素质特征、知识结构与培养方案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2): 26-29.

[2] 周湛.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J]. 地理信息世界, 2013, 20(5): 5-8.

[3] 蒋舟. 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4(1): 71-75.

[4] 阎玉秀, 毛雯, 楼丽娟, 等. 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及校企合作SWOT分析——基于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2, 29(6): 915-918.

[5] 王媛媛. 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SWOT分析——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 157-160.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