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施

2014-11-19 00:50杨静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年3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杨静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特点,提出了“分专业、分层次、模块化” 教学模式,并构建该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论证具体实施策略及效果评价。实践表明此模式能充分地体现生本教育理念,有效地平衡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0-7141-03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拓展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存在严重的一刀切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1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特点

1.1 层次性

计算机类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层次性,不同难度的课程建立在不同的认知基础上,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设计:怎样循序渐进的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我们得知,目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了解常规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学会运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处理行业、专业领域中的相关问题。一般将其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1) 计算机文化基础;2) 计算机技术基础;3)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在信息时代生活、工作及学习所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第二层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常规的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以及利用这些技术处理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初步能力;第三层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教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计算机捕获有价值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1]。

1.2多样性

1) 学生基础的多样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的来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有的来自边远、贫穷、落后的农村,再加之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也千差万别。如下图1所示为我校13级新生入校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能力测试情况,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刚入校时的计算机基础差距很大,水平偏低的仍然占多数:入学时已达到学校第一层次计算机课程要求的仅占15%,有一些基础但未达到第一层次课程要求的占75%,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占10%。教学对象计算机基础水平能力的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带来较大困难。

2) 课程内容的多样性:随着计算机工具软件的不断更新,日常办公软件已不再局限于打字、排版等简单的操作,网络应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的普遍应用趋势。因此我们必须重新筛选计算机工具软件,并将其分阶段地穿插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

3) 所面临专业的多样性:随着高职院校专业的整合和学科的不断细化,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面临着如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课程内容、安排教学计划,以使其更好地与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形成良性的互补互动,从而满足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2 教学改革理念和思路

依据上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主要特点,对整个课程体系采用分专业、分层次、模块化的教学模式,配合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渗透至各个专业的各个学期,并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

2.1分专业教学

将全校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进行分类,再按各类的专业特点设置课程内容、安排教学计划等。结合我校实际,将所有专业划分为文史类、学前教育类、理工类、财经管理类、建筑艺术设计类等共五类,并为不同类别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对文史类学生应侧重于培养其多媒体技术及影视频编辑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媒体制作岗位需求;对学前教育类学生,应更多地培养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及技巧,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制作教学课件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理工类学生应开设数据库技术、网站开发与设计等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的计算机课程;对财经类学生增开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等与商务运营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类课程;对建筑艺术设计类学生开设AutoCAD, 3DMAX等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用软件[2]。

2.2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主要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学习能力等特点进行合理分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与实践[3]。一般高职院校均采用1+X教学模式, “1”指“计算机文化基础”,“X”指根据专业特点所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具体实施策略为:首先对新入校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水平能力测验,并按测验成绩进行分层次教学:基础较差者从第一层次开始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第二层次的课程学习。

2.3分模块教学

针对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我们对整个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首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计算机公共课划分成若干个子模块,学生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就组织进行一次测试,测试合格者即可获得对应的学分;其次,必需采用合理的教学管理及考核方式,如使用动态的学分管理机制和资源充足的机考平台,取消只能在期末进行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前申请考试。基础水平较高者可以在学期初申请提前考试,若在考试中成绩合格,可以提前结束对该模块的学习,继续转入下一模块进行滚动式学习[4]。

3 具体实施

3.1搭建课程体系框架

首先按知识领域的不同,再结合学生专业方向的特点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划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子模块,以子模块为单位组织实施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修不同的教学模块,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如下表所示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基本层次模块框架:

3.2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课程体系框架搭建成功的基础上,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核心任务为主线,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中心任务进行展开,并真实再现实际工作岗位情境,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最有效教学方法。在设计任务时,将一个大的项目按知识模块的类型,细化为若干个子任务,并将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领取不同的子任务,并依照 “任务需求分析-提出解决策略-具体实施步骤-归纳总结提高”这种模式,完成领取的项目任务。这种模式既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授课方式,又让学生提前领略到了企业的工作模式,促进了不同水平能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教学效果评价

3.3.1 教学满意度调查

今年上半年学期末,我们在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学模块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模式是否新颖,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考核办法是否科学等。调查结果显示,新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的满意度较之前提高了25%。

3.3.2 等级考试过关率

从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过关率分析来看,启用新的教学模式之后,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 在“分专业、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之前,一级考试过关率分别为:零起点的考生过关率为30%,中等水平的考生过关率60%,较高水平的考生过关率为88%;而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等级考试通过率分别为:70%、90%和 99%。

4 结束语

基于“分专业、分层次、模块化”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虽初见成效,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仍然存在大量不足需待进一步优化完善:一方面因为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个体化差异,导致教学目标的实现比预期要长;另一方面由于配套的硬件设施不足,致使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受到限制。要实现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根本性变革,离不开学校及各教学系部的鼎力支持,同时还要靠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法制研究中心.2009年中国教育绿皮书[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 桑莉君.艺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10).

[3] 许泽明.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

[4] 王丽君,倪海英.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探讨——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endprint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特点,提出了“分专业、分层次、模块化” 教学模式,并构建该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论证具体实施策略及效果评价。实践表明此模式能充分地体现生本教育理念,有效地平衡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0-7141-03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拓展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存在严重的一刀切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1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特点

1.1 层次性

计算机类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层次性,不同难度的课程建立在不同的认知基础上,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设计:怎样循序渐进的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我们得知,目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了解常规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学会运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处理行业、专业领域中的相关问题。一般将其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1) 计算机文化基础;2) 计算机技术基础;3)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在信息时代生活、工作及学习所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第二层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常规的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以及利用这些技术处理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初步能力;第三层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教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计算机捕获有价值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1]。

1.2多样性

1) 学生基础的多样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的来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有的来自边远、贫穷、落后的农村,再加之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也千差万别。如下图1所示为我校13级新生入校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能力测试情况,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刚入校时的计算机基础差距很大,水平偏低的仍然占多数:入学时已达到学校第一层次计算机课程要求的仅占15%,有一些基础但未达到第一层次课程要求的占75%,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占10%。教学对象计算机基础水平能力的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带来较大困难。

2) 课程内容的多样性:随着计算机工具软件的不断更新,日常办公软件已不再局限于打字、排版等简单的操作,网络应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的普遍应用趋势。因此我们必须重新筛选计算机工具软件,并将其分阶段地穿插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

3) 所面临专业的多样性:随着高职院校专业的整合和学科的不断细化,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面临着如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课程内容、安排教学计划,以使其更好地与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形成良性的互补互动,从而满足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2 教学改革理念和思路

依据上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主要特点,对整个课程体系采用分专业、分层次、模块化的教学模式,配合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渗透至各个专业的各个学期,并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

2.1分专业教学

将全校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进行分类,再按各类的专业特点设置课程内容、安排教学计划等。结合我校实际,将所有专业划分为文史类、学前教育类、理工类、财经管理类、建筑艺术设计类等共五类,并为不同类别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对文史类学生应侧重于培养其多媒体技术及影视频编辑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媒体制作岗位需求;对学前教育类学生,应更多地培养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及技巧,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制作教学课件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理工类学生应开设数据库技术、网站开发与设计等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的计算机课程;对财经类学生增开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等与商务运营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类课程;对建筑艺术设计类学生开设AutoCAD, 3DMAX等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用软件[2]。

2.2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主要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学习能力等特点进行合理分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与实践[3]。一般高职院校均采用1+X教学模式, “1”指“计算机文化基础”,“X”指根据专业特点所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具体实施策略为:首先对新入校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水平能力测验,并按测验成绩进行分层次教学:基础较差者从第一层次开始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第二层次的课程学习。

2.3分模块教学

针对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我们对整个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首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计算机公共课划分成若干个子模块,学生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就组织进行一次测试,测试合格者即可获得对应的学分;其次,必需采用合理的教学管理及考核方式,如使用动态的学分管理机制和资源充足的机考平台,取消只能在期末进行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前申请考试。基础水平较高者可以在学期初申请提前考试,若在考试中成绩合格,可以提前结束对该模块的学习,继续转入下一模块进行滚动式学习[4]。

3 具体实施

3.1搭建课程体系框架

首先按知识领域的不同,再结合学生专业方向的特点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划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子模块,以子模块为单位组织实施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修不同的教学模块,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如下表所示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基本层次模块框架:

3.2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课程体系框架搭建成功的基础上,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核心任务为主线,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中心任务进行展开,并真实再现实际工作岗位情境,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最有效教学方法。在设计任务时,将一个大的项目按知识模块的类型,细化为若干个子任务,并将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领取不同的子任务,并依照 “任务需求分析-提出解决策略-具体实施步骤-归纳总结提高”这种模式,完成领取的项目任务。这种模式既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授课方式,又让学生提前领略到了企业的工作模式,促进了不同水平能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教学效果评价

3.3.1 教学满意度调查

今年上半年学期末,我们在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学模块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模式是否新颖,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考核办法是否科学等。调查结果显示,新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的满意度较之前提高了25%。

3.3.2 等级考试过关率

从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过关率分析来看,启用新的教学模式之后,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 在“分专业、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之前,一级考试过关率分别为:零起点的考生过关率为30%,中等水平的考生过关率60%,较高水平的考生过关率为88%;而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等级考试通过率分别为:70%、90%和 99%。

4 结束语

基于“分专业、分层次、模块化”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虽初见成效,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仍然存在大量不足需待进一步优化完善:一方面因为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个体化差异,导致教学目标的实现比预期要长;另一方面由于配套的硬件设施不足,致使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受到限制。要实现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根本性变革,离不开学校及各教学系部的鼎力支持,同时还要靠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法制研究中心.2009年中国教育绿皮书[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 桑莉君.艺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10).

[3] 许泽明.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

[4] 王丽君,倪海英.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探讨——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endprint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特点,提出了“分专业、分层次、模块化” 教学模式,并构建该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论证具体实施策略及效果评价。实践表明此模式能充分地体现生本教育理念,有效地平衡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0-7141-03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拓展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存在严重的一刀切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1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特点

1.1 层次性

计算机类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层次性,不同难度的课程建立在不同的认知基础上,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设计:怎样循序渐进的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我们得知,目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了解常规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学会运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处理行业、专业领域中的相关问题。一般将其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1) 计算机文化基础;2) 计算机技术基础;3)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在信息时代生活、工作及学习所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第二层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常规的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以及利用这些技术处理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初步能力;第三层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教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计算机捕获有价值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1]。

1.2多样性

1) 学生基础的多样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的来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有的来自边远、贫穷、落后的农村,再加之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也千差万别。如下图1所示为我校13级新生入校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能力测试情况,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刚入校时的计算机基础差距很大,水平偏低的仍然占多数:入学时已达到学校第一层次计算机课程要求的仅占15%,有一些基础但未达到第一层次课程要求的占75%,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占10%。教学对象计算机基础水平能力的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带来较大困难。

2) 课程内容的多样性:随着计算机工具软件的不断更新,日常办公软件已不再局限于打字、排版等简单的操作,网络应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的普遍应用趋势。因此我们必须重新筛选计算机工具软件,并将其分阶段地穿插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

3) 所面临专业的多样性:随着高职院校专业的整合和学科的不断细化,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面临着如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课程内容、安排教学计划,以使其更好地与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形成良性的互补互动,从而满足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2 教学改革理念和思路

依据上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主要特点,对整个课程体系采用分专业、分层次、模块化的教学模式,配合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渗透至各个专业的各个学期,并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

2.1分专业教学

将全校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进行分类,再按各类的专业特点设置课程内容、安排教学计划等。结合我校实际,将所有专业划分为文史类、学前教育类、理工类、财经管理类、建筑艺术设计类等共五类,并为不同类别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对文史类学生应侧重于培养其多媒体技术及影视频编辑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媒体制作岗位需求;对学前教育类学生,应更多地培养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及技巧,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制作教学课件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理工类学生应开设数据库技术、网站开发与设计等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的计算机课程;对财经类学生增开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等与商务运营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类课程;对建筑艺术设计类学生开设AutoCAD, 3DMAX等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用软件[2]。

2.2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主要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学习能力等特点进行合理分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与实践[3]。一般高职院校均采用1+X教学模式, “1”指“计算机文化基础”,“X”指根据专业特点所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具体实施策略为:首先对新入校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水平能力测验,并按测验成绩进行分层次教学:基础较差者从第一层次开始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第二层次的课程学习。

2.3分模块教学

针对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我们对整个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首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计算机公共课划分成若干个子模块,学生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就组织进行一次测试,测试合格者即可获得对应的学分;其次,必需采用合理的教学管理及考核方式,如使用动态的学分管理机制和资源充足的机考平台,取消只能在期末进行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前申请考试。基础水平较高者可以在学期初申请提前考试,若在考试中成绩合格,可以提前结束对该模块的学习,继续转入下一模块进行滚动式学习[4]。

3 具体实施

3.1搭建课程体系框架

首先按知识领域的不同,再结合学生专业方向的特点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划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子模块,以子模块为单位组织实施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修不同的教学模块,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如下表所示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基本层次模块框架:

3.2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课程体系框架搭建成功的基础上,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核心任务为主线,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中心任务进行展开,并真实再现实际工作岗位情境,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最有效教学方法。在设计任务时,将一个大的项目按知识模块的类型,细化为若干个子任务,并将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领取不同的子任务,并依照 “任务需求分析-提出解决策略-具体实施步骤-归纳总结提高”这种模式,完成领取的项目任务。这种模式既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授课方式,又让学生提前领略到了企业的工作模式,促进了不同水平能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教学效果评价

3.3.1 教学满意度调查

今年上半年学期末,我们在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学模块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模式是否新颖,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考核办法是否科学等。调查结果显示,新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的满意度较之前提高了25%。

3.3.2 等级考试过关率

从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过关率分析来看,启用新的教学模式之后,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 在“分专业、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之前,一级考试过关率分别为:零起点的考生过关率为30%,中等水平的考生过关率60%,较高水平的考生过关率为88%;而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等级考试通过率分别为:70%、90%和 99%。

4 结束语

基于“分专业、分层次、模块化”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虽初见成效,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仍然存在大量不足需待进一步优化完善:一方面因为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个体化差异,导致教学目标的实现比预期要长;另一方面由于配套的硬件设施不足,致使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受到限制。要实现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根本性变革,离不开学校及各教学系部的鼎力支持,同时还要靠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法制研究中心.2009年中国教育绿皮书[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 桑莉君.艺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10).

[3] 许泽明.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

[4] 王丽君,倪海英.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探讨——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