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我们的苏剧能够走得更远
——写在苏剧 《柳如是》创演五周年

2014-11-21 18:23秦兴
剧影月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苏州艺术

■秦兴

期盼我们的苏剧能够走得更远
——写在苏剧 《柳如是》创演五周年

■秦兴

苏剧《柳如是》是我团(江苏省苏州苏剧团(筹))历经6年精心打磨,数易其稿,并且目前仍在思想上、艺术上精益求精的一部精品力作。它的前身是苏剧《红豆祭》,2012年进行重大修改后更名为《柳如是》。该剧2009年2月开始酝酿创作,2011年10月10日首演成功,先后参加了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均获优秀剧目奖。2011年12月入选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2012年经重大修改后荣获江苏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13年12月该剧赴上海艺海大剧院参加第24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两位主演双双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该剧以柳如是与钱谦益爱情故事为主线,以柳如是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对钱谦益进行灵魂救赎为框架,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炉,不仅赢得了观众,赢得了市场,而且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截止到2014年5月,该剧己演出83场。历次演出均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为创作这样一部精品力作,苏州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全团演职人员也付出了艰辛努力。2010年选题确定后,苏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妇联等多次召开策划论证会,确定主题,强调特色、制定措施、保证经费。在创作、排演和修改过程中,省文化厅、省剧协和苏州市文广新局先后组织召开了10多次专题座谈会、研讨会,为该剧的创编、加工、不断完善邀请专家指导,听取多方意见。2011年10月11日和2011年12月12日,文化部艺术司吕育忠、原《中国戏剧》主编姜志涛,省文化厅、省剧协、省剧目工作室的领导和专家刘俊鸿、吴小平、杨丽娟、汪人达、张弘、崔新,余克平、罗周等同主创人员进行了两次专题座谈就该剧主人公“钱谦益”的人物形象和“柳如是”的性格塑造以及就如何突出剧情的矛盾点,加强全剧的戏剧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等问题进行探讨。同年12月,江苏省文化厅和财政厅把该剧列为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在资金上进一步给予了鼎力资助。

为创作这样一部精品力作,我们团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集结了一流导演,一流编剧的主创阵容,与一流演员形成创编、演出精英团队。编剧郑怀兴,是国家一级编剧,30多年来,创作了《新亭泪》、《傅山进京》等30多部剧本,曾获曹禺剧本奖、文华剧本奖和老舍文学奖·优秀剧本奖等,早年与魏名伦有“南郑北魏”之说,并被誉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戏曲“三架马车”之一。导演石玉昆,曾执导京剧《骆驼祥子》、《宰相刘罗锅》、晋剧《傅山进京》等,多次荣获中国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中国舞台艺术精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主演王芳,是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化表演奖得主。主创人员积极践行中央领导提出的文艺创作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注重研究题材、体验生活,力图使这一台历史题材剧更好地体现当代精神。创编之前,编剧到常熟市红豆村深入生活;演出中,编导坐在观众席中观察观众反应倾听观众意见;与此同时,创编人员多次召开各类座谈会,讨论领导、专家的建议,利用集体智慧使整部作品在各个方面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

2012年是苏剧《柳如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年,因为根据大多数领导和专家意见,这个戏要再上台阶,必须进行重大修改,剧团和剧组主创人员决心横下一条心,勇敢迎接挑战,争取使作品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一次全新的突破。这期间编、导、演、音乐、舞美通力协作,各自挖掘了自已的最大潜能。编剧数易其稿、不厌其烦,选准主题定位,重在发掘该剧思想性和提高艺术性。比如深化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点,塑造柳如是的个性特点等;导演在导演手法上打破陈规,除了充分利用传统“舞台语言”外,还运用超越时空的表现方式,如柳如是红豆树下为钱谦益修衣冠冢和通过蒙太奇手法展示柳、钱两人泛舟西湖的梦境等。在音乐上,作曲既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乐器伴奏不仅有传统的二胡、古筝、笛和笙,更有大、小提琴、单簧管和倍司等。功夫不负苦心人,苏剧《柳如是》经过这一次大改,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有了一个质的提升,中西合璧的美妙音乐,加上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的精致精美,给观众在美仑美奂的视听享受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升华。尤其是柳如是的扮演者,那清丽婉转的唱腔、一颦一笑的表演,把一代佳人的性格刻划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嬴得了领导、专家和广大观众的普遍赞赏。

回顾苏剧《柳如是》创演五周年,有教训,有经验,有苦涩,有甘甜,但总体来说,我们的成功是第一位的,所取得的成绩、得到的表彰也是苏剧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苏剧《柳如是》通过正确定位塑造了柳如是这一爱国女性形象,对当今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拨开厚厚的历史尘埃,一代名妓柳如是穿越三百年历史时空,向我们款款走来。明末清初,历史剧变,她,一个出身低微的弱女子,却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民族气节和侠女气魄。夫君降清,她力劝其殉节,并慨然投池以保名节,其壮举足以让那些卖身求荣者汗颜。她不忍异族人欺辱,甘冒杀头之祸,暗中支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她一生追求人格的独立和地位的平等,最终因为夫君的离去,一切都化为泡影。面对族人的欺凌,她愤然以三尺白绫结束自己的生命,用死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和人格。苏剧《柳如是》的主人公虽以柳如是、钱谦益在明末清初的恩怨情仇为主线,但落脚点放在了从历史、人文、中国妇女气节和个性的角度,塑造柳如是作为民族英雄而应受到国人尊敬和仰慕的形象。让观众通过对剧中柳如是的解读,回归在大是大非、物欲横流面前坚守中国文化人应有的品格与气质,并引发人们对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当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象体现。

2.苏剧《柳如是》,扩大了苏剧的影响,对将来积极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苏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苏剧前称“苏滩”,距今已有 300多年历史,在不同程度上对周边的常滩、锡滩、申滩、杭滩和余姚滩簧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可谓“江南滩簧之根”。“苏滩”曲调风格清丽婉转,柔美典雅,富有变化,尤其它以“对白南词”代言体素衣清唱戏文形式在全国罕见。苏剧,体现了苏州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特色和精髓,长期以来与昆剧、苏州评弹并称为苏州优秀传统表演艺术的“三朵花”。2006年,苏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艺术上,苏剧曾大量汲取昆剧的营养;而在昆剧式微时期,苏剧也曾在经济上“反哺”过昆剧。苏剧曾在苏南地区有过广阔的演出市场,受到人民群众普遍欢迎。从1956年至21世纪初,苏州的苏剧、昆剧两个剧种曾合而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在艺术上“以昆养苏”,在经济上“以苏养昆”。该团也是全国唯一表演苏剧的“天下第一团”。20世纪80年代末后,在全国戏曲一片萧条的背景下,苏剧也面临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进入新世纪,苏州党委、政府对苏剧保护传承十分重视。我团接受上级任务在抢救、保存和传承经典剧目和优秀传统折子戏的基础上,策划原创、改编或移植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突显优秀区域文化特色的现实题材剧(戏)目。创编苏剧《柳如是》,就是苏剧保护传承工程的重大举措。我们在充分尊重苏剧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创新理念,充分发挥苏剧来自民间、贴近生活、融入大众的优势,通过创演新剧目更好地推进苏剧艺术的抢救、传承、保护、弘扬与发展,同时扩大苏剧这一优秀地方剧种的知名度、影响力与品牌效应,让苏剧这朵苏州地方戏曲之花能够留得下,立得住,开得艳。

3.苏剧《柳如是》,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积极的思想主题、美妙的视听效果来唱响时代主旋律,充分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文化与当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发展方向。

我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我国现在又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将中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相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苏剧故乡的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苏州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等勇立潮头的时代精神,使苏州成为我国国际化、现代化发展又好又快的地区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面绣”发展格局。这也是当今我国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相融的经典缩影。

苏剧作为苏州优秀传统表演艺术的“三朵花”之一,是苏州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也是我国传统戏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也越是现代的。而当今社会,越是经济建设发展,就越是更需要多元文化的保护与弘扬。通过发掘、利用“原生地、原真性、原生态”的苏剧艺术资源,创编苏剧《柳如是》,对于打造苏州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诠释体现苏州历史文化与当代文明交相辉映无疑是一个极好的艺术载体。

我们团(江苏省苏州苏剧团(筹))是一个正在筹办(恢复)中的,以全新管理模式再组建的戏剧艺术团体,对于进一步传承、发展苏剧艺术怀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们坚持以实施精品战略为抓手,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多出优秀作品为中心,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并能传之久远的舞台艺术精品为目标。苏剧《柳如是》是我们在漫长艺术征途上的“第一炮”。该剧自2011年10月首演以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戏剧》《中国演员》《影剧月报》《舞台文化》《上海演艺》、 新华网,以及苏州当地的《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等平面媒体和苏州新闻网、名城苏州网等网络媒体给予了极大关注,不仅对苏剧《柳如是》作了大量的报道和专题述评,而且还发表了不少戏剧专家对该剧的艺术评论文章。不少观众通过博客、报纸副刊等途径对《柳如是》发表了观后感。认为苏剧《柳如是》以全新的思维与视觉,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新的诠释与表现,柳如是形象生动,真实可感,是一台民族意识、传统文明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融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好戏!

但我们并不会以此为满足。2014年1—4月,剧团多次召开《柳》剧专家研讨会,确定新一轮加工修改方案。这次修改着重在音乐、唱腔上下功夫,在《红豆祭》原有唱腔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继续打磨唱腔,既要保持“原汁原味,固本求新”的唱腔特点,又要对剧中部分唱段依据人物的特点进一步调整,以使唱腔和剧中人物更加贴切;同时,对该剧的音乐作曲完成不够理想的地方也将再次修改加工,以强化音乐在戏剧中的作用,贴合情节走向并使之成为表达感情的更为有效的元素和手段。2014年5月,修改后的苏剧《柳如是》在常州凤凰谷大剧院参加江苏滩簧艺术节,再次受到领导、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但艺无止境,在往后的演出中我们仍将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力求有更加完美的艺术呈现,使之真正成为苏剧发展史上一部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

明年,中国戏剧节又将在苏州举办,苏剧能拿出一部什么样的好作品呈现给观众、奉献给社会是对我们全团工作的又一次现实考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苏剧艺术需要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进一步繁荣,我们团全体演职人员决心以此为契机,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充足的信心、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显著的作为,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再创作一部更能体现苏剧特色,更能呈现地域风情,更能吸引年轻观众的好作品,我们和所有关心、爱护、喜欢苏剧的人们一样,期盼通过我们的艰辛努力使我们热爱的苏剧能够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苏州艺术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园林之城——苏州
纸的艺术
苏州大冢:十年磨一剑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