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注《清真指南》中的忠孝思想研究

2014-11-24 22:33马海逵马霞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3期

马海逵+马霞

[摘 要]马注(1640-1711),号仲修,字文炳,经名郁速馥,云南保山人,明末清初回族进行汉文译注活动的代表人物之一。马注有著作《清真指南》十卷本存世马注对于忠孝思想的研究专门用了一个章的内容进行阐释,经过大量的举例说明,证明伊斯兰教和中国儒家思想的观点是有相同之处。同时说明,要让伊斯兰教符合中国文化的发展,应该学习儒家文化。通过儒家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对伊斯兰教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马注;《清真指南》;忠孝

一、马注及《清真指南》研究现状

马注(1640-1711),回族,经名尤素福,自文炳,号仲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生于保山。马注和先于其的明代学者王岱舆及之后的清代学者刘智、马德新被公认为是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的四大著名学者。马注一生所著可考文献有《樗樵集》、《经权集》和《清真指南》(十卷),前二部已无遗稿存留,但《清真指南》十卷本却保存完好。《清真指南》由马恩信等人译为白话文,于1989年11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清真指南译注》(上下册)。

关于马注及其著作的研究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已有的一些研究却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对于马注《清真指南》十卷本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就是非常成功的,现在民间流传的《清真指南》主要有成都刊本和广州刊本,虽然两种刊本有一些细微的出入,但并不影响整部著作的原貌。除了官方的版本之外,还有一些民间收藏手写本,内容大同小异。后来由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对《清真指南》进行了整理和译著,于1989年11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清真指南译著》(译者:马恩信、马瑞麟、马汝云、薛贤)。该译著对《清真指南》进行了全面的修补,并将其从文言文译为白话文。这给广大的读者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读者如果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可以针对原著进行阅读。对于一般的读者,可以对照原著,读白话文的译文,这对于推进当代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特殊的地理条件,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他们留下的少数民族的一些典籍的收藏和整理,如果没有国家进行统一梳理,很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视,新一轮的研究又开始进行了。关于马注的研究也有了重要的突破。

刘玉钊先生的博士论文《马注生平及思想研究》,对马注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对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使后人对马注的了解又更为深入了一步。马注一生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于马注曾是前朝明永历帝时期的一个小吏,南明灭亡后马注淡泊名利,退出官场,成为一名布衣小文人,所以不可能有较为全面的家族谱系,因此他的生平就留有极大的研究空白。

早期有关马注的研究有论文如下:白寿彝.马注[J].中国穆斯林.1983(1);梁向明.“回之与儒,教异而理同”——兼谈回族学者马注的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观[J]宁夏社会科学.2005(3);王建平.哈佛大学中国伊斯兰教资料拾遗(四)——中国穆斯林大学者马注之墓及印章[J].中国穆斯林.2006(3);杨桂萍.马注与《清真指南》.[N].中国民族报,2011-5-24;徐淑杰的论文若干:马注早期思想的儒学特征[J].回族研究,2012(5),马注论“斋”、“济”与“游”[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11),马注论“念”与“礼”[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11),试论马注思想的伊斯兰正统与苏非主义信仰基础[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试论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及马注对此的贡献[J].社会科学战线,2010(12)。

有关《清真指南》的研究有如下论文报刊:李培振.试探《清真指南》有关卫生保健的论述[J].中国穆斯林,1989(6),徐建军.《清真指南》的认主独一思想[J].中国穆斯林,1998(11),纳国昌.读《清真指南·魔鬼传》[J].中国穆斯林,1994(1),丁化.《清真指南》与儒家伦理哲学关系探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9(2),纳国昌.穆斯林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传统——《清真指南·约束教条》剖析[J].中国穆斯林,1997(3),纳国昌.中国穆斯林构建和谐社区(教坊)的历史传统——《清真指南·约束教条》剖析[J].回族研究,2009(8),吴建伟.《清真指南》海内赠言诗考略[J].回族研究,1996(8),高占福.从《清真指南》看伊斯兰教的人道思想[J].中国穆斯林,2011(5)。

以上所列举的就是有关马注极其《清真指南》的一些最新研究,这些研究就马注及其论著进行了一些阐述,但是由于马注的《清真指南》内容极为庞杂,所以有待研究的空白之地依然较多。对马注儒家思想和伊斯兰思想研究有之,马注论著中的哲学特征研究有之,包括马注论著中某一论断或者某一章节甚至某一首诗的研究也有,本文将针对马注《清真指南》中的有关论忠和孝的思想进行展开论述。

二、《清真指南》中的忠孝思想的儒家阐释

马注在《清真指南》第八卷授书说道:读清真万卷经,习经者,固不可不通儒;习儒者不能通经,此为终身之大恨。是书也,岁集于予,不过因经书之所传、编辑、讨论,欲公世人,为习儒者通经之捷径,习经者指迷之药方。这应该是马注写《清真指南》的最根本的原因。虽然马注在此如是说,但是通观全书,马注写《清真指南》的因素还有如下3点:1、为了让统治者知晓伊斯兰教,重视伊斯兰教,使得伊斯兰教能够回到元明时代的辉煌。2、还伊斯兰教的本来面目,让更多的非穆斯林也能够对伊斯兰教有所了解。伊斯兰教在传入中国后历经发展,到了明朝基本就是走下坡路了,到了清朝就更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对伊斯兰教有所阐释。3、人才的匮乏让伊斯兰教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如何让大家接受这样的一部书,是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马注本人经过自学,掌握了阿拉伯语,并学习了许多的伊斯兰教礼教义,如果仍然以伊斯兰教的语气来阐述,想必只能在回族人中进行传播。必须以一种大众通晓的方式来阐释伊斯兰教,方能达到效果,所以马注认为以儒家的观点来阐释伊斯兰教就是最好的方式。

在全部书中,马注都以简洁的言辞,用儒家的语气把伊斯兰教的道理说得非常透彻,这让中国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让其他的非穆斯林民众对伊斯兰教也有大致的认识,甚至以这种方式阐释的伊斯兰教能让其皈依伊斯兰教。

马注在第五卷中用了一章名为忠孝的文章说明了伊斯兰教的忠孝观是怎么回事。伊斯兰教的忠孝观原来和中国儒家传统的忠孝观是一致的,知识对于忠孝原点不同罢了,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忠孝思想的认识。

《清真指南》中的忠孝的思想的是以儒家的思维方式来对伊斯兰教进行阐释的。马注认为儒家思想中的忠孝和伊斯兰教的忠孝是一致的。儒家的忠即是忠于天,终于天则是以忠于君、忠于国家为体现的。因为在中国的古典思想中,君主即是天子,是代替天来统治万民的,因此忠于天子即是忠于君主。马注在忠孝一章中如是说:

真主运无极而开众妙之门,成太极而为万有之宗,造人极而为万民之根。无极为种,太极为树,人极为果。树生果里,果藏树中。人极虽微,所包者大。真主运此三大纲领,以造化乾坤万物、天仙神鬼、水陆飞行、草木金石,总备人极之用。人极之贵莫尊于君。君者,所以代主宣化,摄理乾坤。万物各得其所。

马注在此引用古兰经和圣训进行了说明:

故天经喻云:委实我欲造一代位之人。[1]又谢赫哈里云:真主要展扬自己,造化了阿丹。

天之子民之父也。三纲由兹而始,五伦由兹而立,九族由兹而分,万民由兹而出。寄四海之命,宠以天位,爵曰天爵,禄曰天禄,民曰天民。[2]

马注以儒家的思想对君主(天子)、民众都进行了定义,指出了天和君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君民之间的天定的关系。因此忠于君主乃是忠于天的一种表现。之后马注对君主以下的各级管理人员——大大小小的官吏进行了说明,指出了官吏和天子,官吏和人民之间的应尽的权利和义务。在此马注的材料是极为翔实的,他以一些脍炙人口的短小故事来说明忠君思想之重要。在此仅列举一例,其余可参看马注《清真指南》卷之五。

始皇微行,见一老人,抱负二子,手携一童,踏米村庄。始皇讶而问之曰:“尔年老如此,岂无子媳,劬劳如此,不亦甚乎?”对曰:“此三童者,乃吾三子之子。”始皇曰:“尔子何往?”对曰:“皆被筑长城而死。”始皇曰:“信如此言,乃无道之君尔。”对曰:“非始皇无道,乃下民之孽。若始皇无道,天应绝始皇而存下民。今下民之难,始皇何与焉?”

马注通过儒家的观点进行阐释,以极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人们说明了忠的思想。君主应该忠于天,代天而治万民,百官应该忠于君主,而百姓则应该要忠于地方官吏的管理。忠于管理即是忠的表现,而天子(君主)和百官以及万民应各尽其责,共同维持社会的发展。

关于孝的思想,马注也作了详细地说明。

马注认为孝的思想是继忠的思想之后的最为重要的部分。

其次莫如孝,孝者,顺德也。上自天子,下及庶民,何人无亲?无亲则身体何出?盖人子当襁负之时,其叭其泣,生欲口噙,遇有疾患,恸思身代,坐不安席,卧不安枕,酸颦泪眼,五内分裂。亲之爱子,如此其劳。乃严亲在堂,慈母在室,曾不得一票之奉。一帛之温,一语之慰,然则,父母亦奚乐乎其有子也?今有贵人于此,陈盼则随其目之所视,喜怒则随其心之所虑,汲汲惶惶,犹恐不得一当。以我的劳养育之人,呼左而右,命东反西,曾路人之不若?[3]

马注关于孝的说明用了大量的故事说明孝乃是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孝于亲而悌于长乃是儒家思想最为基本的美德。这一基本的思想和伊斯兰教的思想也是不相悖逆的。马注在文中也列举了众多的例子说明有孝心之人必有好的报应而如果不孝必遭天谴。

而立桑免张妇之诛。

盐官县顾德谦妻张氏,素有隐恶,一夕梦神告曰:“明日尔当遭雷霹。”既醒,是曰间雷,自分必死。默思曰:死固不免,奈姑老惊恐。”遂更衣出门,远立桑树之下。俄闻空中有声曰:“此念曼苍已知,特赦汝死矣。”既而,天果开雾,氏遂无恙。

投钱遭霹雳之诛。

来临川县民王四者,事父不孝,父不胜怒,欲赴诉于官。王四持钱二百赶上,疾呼曰:“以是为纸笔费”,投父怀中。父行未半里。雷雨大作,急避人家,雨止而出,闻其子已震死,趋视之,钱乃在子肋下,与肉相连。及探怀中,钱已失矣。

马注认为孝于亲,特别是孝于父母能取得上天的恩惠。这和伊斯兰教的孝于亲的思想也是相一致的。

三、结语

马注用儒家的方式将伊斯兰教的思想极为清晰地阐释出来,语言简练、说理充分。这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存在找到了根据,也为伊斯兰教融入中国博大的文化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清真指南》之后成为历代经堂教育大师们选择的课本。这不仅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也为中国的民族文化增添了极为浓重的色彩。

注释:

(1)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章第30节:当时,你的主对众天神说:“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

(2)(3)马注,《清真指南》卷之五。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清真指南译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11).

[2](清)马注.清真指南(十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保山学院2012年校级课题(明清时期保山马注《清真指南》中的忠孝思想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12B005KZ。

作者简介:马海逵(1976-),男(回族),云南大理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民族、伊斯兰教研究;马霞(1978—),女(回族),云南大理人,讲师,从事民族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