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研究进展:现状、趋势、前沿
——首届“粤港澳青年学者旅游研究学术沙龙”综述

2014-11-24 01:08王学基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山大学沙龙学者

王学基

(中山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510275)

2014年5月24日至25日,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主办,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首届“粤港澳青年学者旅游研究学术沙龙”在中山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以“旅游研究进展:现状、趋势、前沿”为主题,旨在为粤港澳地区从事旅游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交流平台。来自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旅游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和其他院校的36位青年学者参加了学术沙龙。

本次沙龙采取论文演讲与讨论紧密结合的形式,以宽松的发言环境和公平的讨论氛围提高学术交流和对话的质量,既审视过去、也关注未来,力求激发所有参会者思考的热情和分享的愿望。本次沙龙共分为8节不同主题的演讲与讨论,就当前旅游研究各分支领域前沿问题、旅游研究中公认的经典理论与议题、人文社会科学中其他学科介入旅游研究的现状与前景、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研究所呈现的共性与个性、旅游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的学术历程的回顾与评价、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所体现的研究趋势等6个议题展开探讨。

24日上午,学术沙龙开始。会议第一节以“旅游与经济”为主题,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李军副教授主持。吴晨光博士首先就“旅游需求的计量经济分析的现状及趋势”这一主题进行演讲,基于对文献的综合分析,从变量选取、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学术界中旅游需求研究的现状及特点,并对旅游需求计量分析的未来研究提出建议;刘逸博士则探讨了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理论价值以及在旅游产业应用的可能,认为“分析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必须拓展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变量”,并指出存在的诸多难题和挑战;代姗姗博士以海南省为例,对酒店业投资带动型的发展策略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定量的分析并对影响机制进行探讨,通过比较模型分析的结果与政府人员的期望之间的差距,对管理者更好的理解产业之间的联系、制定更加有效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节以“旅游与地方”为主题,由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翁时秀博士主持。刘俊教授认为,以往滨海旅游研究综述大多限于对所涉研究领域的横向分类,缺乏基于特定学科演进视角下的纵向考察,他从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出发,梳理了滨海旅游研究视角转换的内在逻辑,并从空间的生产视角重新思考了中国滨海旅游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为国内滨海旅游研究指出新的思路和方向;曾国军教授做了题为《原真性与标准化悖论:从标准化到符号化的情境演化》的报告,提出了原真性与标准化的二维战略分析框架,并对不同消费情境下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建构的原真性进行了讨论;刘丹萍副教授则就“食物的全球化与地方化”这一主题发表演讲。讨论中,学者们对“学术研究对政府行为的指导在多大可能上可以实现”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曾国军教授的研究同样引起与会学者的激烈讨论,有学者认为该研究巧妙地运用西方的语言体系研究中国有趣的现象,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提出了有意义的分析框架,也有学者认为该框架对基础概念的解读需要斟酌,适用性还有待商榷。同时,学者们普遍认为研究者做研究时应当基于各自的学科基础确定相应的分析视角。

24日下午,沙龙举行了以“旅游与文化”和“旅游管理”为主题的两节讨论,分别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赖坤博士和王彩萍副教授主持。第三节讨论中,李咪咪博士分享了“跨文化旅游者行为研究”,认为“未来的跨文化旅游者行为应采取更为严谨的方式对文化进行定义,而在研究设计方面,应考虑对等性的问题”;左冰副教授分享了“红色旅游与国家认同建构”的研究成果,基于对全国356处红色旅游吸引物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了中国民族主义的文化历史根基,以及受政治因素影响的吸引物选址对国家认同构建的意义;许月英博士则以澳门为案例做了“事件感知价值及其对旅行结果的影响”的研究报告。沙龙第四节中,黎耀奇博士介绍了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并对比分析了传统定量方法的测量统计方法,同时还介绍了两种超定量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和大数据分析;张辉博士研究了攀附性目的地品牌口号对消费者态度和旅游意向的影响,同时讨论了认知需求和目的地熟悉的调节作用,并对目的地的管理组织提出相应建议。;史甜甜博士生通过梳理“tourism”对应概念变迁及其与“旅游”的关系,提出了解决“tourism”概念含混提供了一个跨语言的解决思路——使用同义替代性的单义术语对“tourism”或“旅游”所表达的不同概念进行差异化命名,推进其成为术语(有科学的单一定义);季明洁博士生对“香港旅游吸引物的服务质量、感知价值、旅行次数和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做了成果汇报。每位学者发言完毕后,都有其他学者针对该研究进行提问和讨论。讨论中,学者们就研究问题的合法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可提升性等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每位研究者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令各位青年学者和在场听众受益匪浅。

25日,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了四节讨论。沙龙第五节以“旅游地理学”为主题,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余晓娟博士主持。赵莹博士以基于个体的城市居民休闲行为为出发点,将地理学、社会学和交通学中对休闲行为时空特征与模式挖掘的理论方法引入城市休闲行为研究,通过行为分析折射城市空间的发展问题,同时,尝试建立基于休闲行为个人活动系统与城市活动系统研究框架,并讨论其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技术关键与方法,提出针对中国城市问题的核心命题;胡志毅基于客源地出游力及其空间分异,以大型旅行社集团旅游百事通在重庆市域范围内布局为例,对旅行社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认为其未来的优化策略应逐步改变过于注重市场集核区的布局策略,采取基于区域出游力水平的梯度扩张战略;石伟博士则以佛山南海区为例,较系统地剖析了南海旅游空间实践的过程及其机制,同时进一步研究了其旅游发展模式以及都市聚落的空间再造和发展趋势。

沙龙第六节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饶勇副教授主持,主题为“基础研究与旅游教育”。刘赵平博士以自身在北美和香港两地的参与观察为基础,通过比较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哲学博士培养模式,总结出放养与圈养这两种博士培养模式,引发了与会学者关于不同哲学博士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以及两者的优劣比较等方面的讨论;赖坤博士则基于现有的关于问题学的研究,提出一个关于旅游问题学的理论模型,将旅游问题学定义为:对旅游问题的本质、前置和影响的系统、专门和深入之研究,认为建立旅游问题学是可行的,旅游问题学本身具有多元性;林清清博士则通过对国际旅游研究顶尖学术期刊TM中书评研究议题的分类和点评,探讨了国际旅游研究的最新进展。小组讨论中,学者们由演讲者的研究主题引发了关于“旅游研究的想象力”的讨论。

沙龙第七节与第八节主题为“个案研究(I、II)”,分别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梁增贤博士和刘逸博士主持。李俊丰博士以越南以风牙-者榜国家公园为例研究国家公园的并存管理模型,其核心思想为“通过引入竞争来改善管理”;王四海博士结合自身体验从多个方面分析美国野营活动流行的原因,并对如何促进我国野营活动的健康发展,野营地的体系和规范建设提出了建议;丁绍莲博士对事业编制框架下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制度的创新展开研究,认为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和社会监督下,通过加入标准化认证、引入网格化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整体上提升了白云山的景区管理水平;覃群老师以大圩和阳朔为例研究中国古镇发展中的创造性破坏,认为虽然创造性毁灭的过程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但它的转化模式却无法像在发达国家那样被预知,各种动机引发不同的景观,使得有着相近地方资产的地区产生相异的地方认同;姜辽博士通过研究周庄古镇地方性的多样化建构,认为资本、权力是空间生产的主要动力和硬实力,是地方性形成的基础,资本与技术、艺术的结合有助于维持虚拟的社会关系或舞台化关系。讨论中,有学者认为,上述研究均提供了典型的案例,如何从个案研究扩展到不同案例的对比研究,再到理论的整合提升是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在沙龙的最后,在场的每位学者都得到机会用简短的发言表达了对本次沙龙的看法,学者们充分肯定给了沙龙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普遍希望这样的活动坚持办下去,并希望未来的沙龙能够进一步体现旅游研究的多元,继续增强不同学科间的对话交流,促进“直面问题本身”的学术讨论。接着,孙九霞教授对本次学术沙龙做了总结发言,她指出,这样的学术沙龙是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而旅游学科是多元的,这样的对话也是多元学科的发声;不同学科的对话应当找到各自的立场,对话中应当基于对彼此的了解;同时,这样的沙龙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沙龙中能够积极相互“拍砖”,只有这样才能“把别人拍成专家,也把自己拍成专家”,以增强旅游学科内部的交流和学科自信;她同时希望粤港澳学术沙龙能够关注全国、放眼世界,办成旅游研究的学术“地标”。最后,本次沙龙的召集人之一张骁鸣副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宣布成立“粤港澳青年学者旅游研究学术沙龙组织委员会”,由本次参会的部分粤港澳高校学者代表作为联络人,共同为今后的沙龙举办提供支持与服务,创造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该倡议得到了在场学者的一致赞成。

2014年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建院十周年,“粤港澳青年学者旅游研究学术沙龙”是旅游学院十周年院庆的第一项重要学术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后续将会有“第一届国际会展与节事学术沙龙(7月11-13日)”、“第一届中国旅游管理博士学术训练营(8月1-10日)”、“旅游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旅游学院院长论坛(11月14-16日)”等系列学术活动,希望通过一系列学术互动平台的搭建,与国内外旅游研究同仁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会,同时培养和造就有志于旅游学术研究的年轻学者,以沟通推动中国旅游研究走向世界,助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中山大学沙龙学者
MISTY LIGHT美发沙龙
学者介绍
学者介绍
MS·CHIC美发沙龙
The Progress of Self—Redemption
学者介绍
于幼军 回归“书生”
大学者
消失的沙龙兔
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