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例剖腹产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

2014-11-24 23:36杨小云
上海医药 2014年21期
关键词:病原菌

杨小云

摘 要 目的:探讨剖腹产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为预防、治疗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剖腹产术后感染的7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产程、是否伴有与感染相关的基础疾病、侵入性检查次数、胎膜早破、失血量及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采集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当上述各因素达到一定阈值时均变成剖腹产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份切口分泌物中共培养出128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38.8%、17.4%和11.6%。结论:切口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尤其大肠埃希菌为主,临床治疗时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控制感染。

关键词 剖腹产术 感染因素 病原菌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1-0055-03

Th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cesarean infe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 distribution: a report with 72 cases*

YANG Xiaoyun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Jiujiang City, Jiujiang 33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related to cesarean infe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 distribution so as to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Methods: Seventy-two cases of partur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nd the factors such as operation time, maternal hospitalization time, labor, underlying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n, the number of invasive examination,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prophylactic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incision secretions were collected and cultivat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Result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actors above-mentioned all becam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when reached a certain threshol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found from the cultures of 72 incision secretions, in which Escherichia coli, Enterococcus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ccounted for 38.8%, 17.4% and 11.6%,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majority of microbial infection is Gram negative bacteria, especially Escherichia coli, which should be controlled by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KEY WORDS cesarean section; infection factors; pathogenic bacteria;

随着晚育、只生一胎比例增高等因素的影响,胎儿过大、胎膜早破、胎位不正、胎儿窘迫、产程迟滞等异常妊娠和多胞胎增多,采取剖腹产术分娩婴儿的机率增高。剖腹产术是指切开产妇的腹部及子宫,取出婴儿,可以解决产妇难产和某些产科并发症,从而减少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1],是产科领域中的重要手术。但由于剖腹产术产生切口,易引起术后感染,而且由于存在很多抗菌药物滥用情况,导致人体内菌群失调,耐药菌增多[2],从而导致术后感染的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探讨剖腹产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可为有效预防、治疗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3月行剖腹产术并且在术后发生感染的7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2~37岁,平均(27.16±3.41)岁,孕周36.9~40.5周,平均(37.23±1.38)周,住院时间5~14 d,平均(8.59±2.88)d。所有产妇均出现感染体征和相关实验室指标异常。

方法

对入选产妇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产程、是否伴有与感染相关的基础性疾病、侵入性检查次数、胎膜早破、失血量及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采集产妇手术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

切口感染标准

①切口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或者分泌物呈脓性;深部切口有脓液排出。②自然裂开或人为切口,分泌脓性渗出物或伴有发热症状,局部有压痛,再次手术探查,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有其他感染证据。③出现呼吸道或泌尿道症状, 并做辅助检查证实。④伴或不伴有白细胞升高[3-5]。出现以上症状之一,则可对分泌物作涂片、细菌培养等检验,进一步确认感染的发生。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核对证实后均经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剖腹产术后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72例剖腹产并发感染的产妇中,手术时间≥1 h者感染率高于<1 h者;住院时间≥7 d者感染率高于<7 d者;产程≥12 h者感染率高于<12 h者;伴有与感染相关的基础性疾病者感染率高于未伴有基础性疾病者;侵入性检查次数≥3次者感染率高于<3次者;胎膜早破者感染率高于未发生胎膜早破者;失血量≥500 ml者感染率高于<500 ml者;术前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者感染率高于应用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1)。其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产程、是否伴有基础疾病、侵入性检查次数、胎膜早破、失血量及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是剖腹产术后感染的独力危险因素(表2)。

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从剖腹产切口部位分离出128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共52株,占40.63%,其次是肠球菌属,共23株,占17.97%(表3)。

讨论

剖腹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剖腹产术是一种创伤性手术,由于手术产生切口,术后易出现感染,而影响剖腹产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近年来有报道,产程、胎膜早破等为影响剖腹产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6-8],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这一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影响剖腹产术后感染的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产程、伴有基础性疾病、侵入性检查次数、胎膜早破、失血量及术前是否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等因素均为剖腹产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产程延长均使产妇切口暴露时间延长,增加感染发生的可能性;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或者失血量过多的产妇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侵入性检查、胎膜早破均增加与病原菌接触的机会,增加感染的可能性;而由于医院环境较易受病原微生物污染,住院时间延长,可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但也有可能因发生感染而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需进一步研究。

剖腹产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

在本研究中,72份切口分泌物中共培养出128株病原菌,说明存在多重感染现象,从菌属分布可以看出,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多数为革兰阴性菌,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与田加珍等[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降低剖腹产术后感染的措施

为降低剖腹产产妇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本研究根据感染危险因素提出以下措施:①剖腹产术前,应根据产妇具体情况,按卫生部颁发的文件规定,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②剖腹产手术进行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手术器械的清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产程,避免切口暴露时间过长。③术后密切关注产妇切口复原情况,若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表现,应立即进行针对性治疗。④加强与产妇及其家属的沟通,正确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对切口进行一般护理。

综上所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产程、是否伴有基础性疾病、侵入性检查次数、胎膜早破、失血量及术前是否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等因素可能是剖腹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根据以上因素对剖腹产术产妇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降低剖腹产术后感染率。切口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尤其大肠埃希菌为主,临床治疗时应合理使用主要针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物,以及时控制感染。

参考文献

胡红梅, 胡伟位, 周优芬. 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及护理措施[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31(3): 262-263.

喻琴艳, 沈伟, 张淑珍. 剖宫产术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耐药性监测[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2): 461-463.

魏振玲, 黄华. 剖宫产产妇医院感染原因及干预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3): 715-717.

金丽. 剖宫产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和产褥感染的意义[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10): 85-87.

王彤, 刘玉梅. 循证护理在降低剖宫产的产妇术后感染效果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23): 5742-5743, 5756.

李永红, 马俊英, 黄娟. 剖宫产产妇腹部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9): 4718-4719, 4854.

周江清, 王驰. 剖宫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31(2): 155-156,159.

龚巧丽, 钱小毛.剖宫产孕妇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21): 5220-5222.

田加珍, 王川, 陶红. 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2): 464-465,468.

(收稿日期:2014-07-28)

方法

对入选产妇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产程、是否伴有与感染相关的基础性疾病、侵入性检查次数、胎膜早破、失血量及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采集产妇手术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

切口感染标准

①切口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或者分泌物呈脓性;深部切口有脓液排出。②自然裂开或人为切口,分泌脓性渗出物或伴有发热症状,局部有压痛,再次手术探查,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有其他感染证据。③出现呼吸道或泌尿道症状, 并做辅助检查证实。④伴或不伴有白细胞升高[3-5]。出现以上症状之一,则可对分泌物作涂片、细菌培养等检验,进一步确认感染的发生。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核对证实后均经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剖腹产术后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72例剖腹产并发感染的产妇中,手术时间≥1 h者感染率高于<1 h者;住院时间≥7 d者感染率高于<7 d者;产程≥12 h者感染率高于<12 h者;伴有与感染相关的基础性疾病者感染率高于未伴有基础性疾病者;侵入性检查次数≥3次者感染率高于<3次者;胎膜早破者感染率高于未发生胎膜早破者;失血量≥500 ml者感染率高于<500 ml者;术前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者感染率高于应用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1)。其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产程、是否伴有基础疾病、侵入性检查次数、胎膜早破、失血量及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是剖腹产术后感染的独力危险因素(表2)。

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从剖腹产切口部位分离出128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共52株,占40.63%,其次是肠球菌属,共23株,占17.97%(表3)。

讨论

剖腹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剖腹产术是一种创伤性手术,由于手术产生切口,术后易出现感染,而影响剖腹产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近年来有报道,产程、胎膜早破等为影响剖腹产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6-8],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这一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影响剖腹产术后感染的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产程、伴有基础性疾病、侵入性检查次数、胎膜早破、失血量及术前是否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等因素均为剖腹产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产程延长均使产妇切口暴露时间延长,增加感染发生的可能性;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或者失血量过多的产妇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侵入性检查、胎膜早破均增加与病原菌接触的机会,增加感染的可能性;而由于医院环境较易受病原微生物污染,住院时间延长,可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但也有可能因发生感染而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需进一步研究。

剖腹产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

在本研究中,72份切口分泌物中共培养出128株病原菌,说明存在多重感染现象,从菌属分布可以看出,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多数为革兰阴性菌,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与田加珍等[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降低剖腹产术后感染的措施

为降低剖腹产产妇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本研究根据感染危险因素提出以下措施:①剖腹产术前,应根据产妇具体情况,按卫生部颁发的文件规定,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②剖腹产手术进行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手术器械的清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产程,避免切口暴露时间过长。③术后密切关注产妇切口复原情况,若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表现,应立即进行针对性治疗。④加强与产妇及其家属的沟通,正确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对切口进行一般护理。

综上所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产程、是否伴有基础性疾病、侵入性检查次数、胎膜早破、失血量及术前是否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等因素可能是剖腹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根据以上因素对剖腹产术产妇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降低剖腹产术后感染率。切口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尤其大肠埃希菌为主,临床治疗时应合理使用主要针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物,以及时控制感染。

参考文献

胡红梅, 胡伟位, 周优芬. 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及护理措施[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31(3): 262-263.

喻琴艳, 沈伟, 张淑珍. 剖宫产术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耐药性监测[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2): 461-463.

魏振玲, 黄华. 剖宫产产妇医院感染原因及干预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3): 715-717.

金丽. 剖宫产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和产褥感染的意义[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10): 85-87.

王彤, 刘玉梅. 循证护理在降低剖宫产的产妇术后感染效果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23): 5742-5743, 5756.

李永红, 马俊英, 黄娟. 剖宫产产妇腹部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9): 4718-4719, 4854.

周江清, 王驰. 剖宫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31(2): 155-156,159.

龚巧丽, 钱小毛.剖宫产孕妇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21): 5220-5222.

田加珍, 王川, 陶红. 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2): 464-465,468.

(收稿日期:2014-07-28)

方法

对入选产妇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产程、是否伴有与感染相关的基础性疾病、侵入性检查次数、胎膜早破、失血量及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采集产妇手术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

切口感染标准

①切口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或者分泌物呈脓性;深部切口有脓液排出。②自然裂开或人为切口,分泌脓性渗出物或伴有发热症状,局部有压痛,再次手术探查,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有其他感染证据。③出现呼吸道或泌尿道症状, 并做辅助检查证实。④伴或不伴有白细胞升高[3-5]。出现以上症状之一,则可对分泌物作涂片、细菌培养等检验,进一步确认感染的发生。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核对证实后均经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剖腹产术后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72例剖腹产并发感染的产妇中,手术时间≥1 h者感染率高于<1 h者;住院时间≥7 d者感染率高于<7 d者;产程≥12 h者感染率高于<12 h者;伴有与感染相关的基础性疾病者感染率高于未伴有基础性疾病者;侵入性检查次数≥3次者感染率高于<3次者;胎膜早破者感染率高于未发生胎膜早破者;失血量≥500 ml者感染率高于<500 ml者;术前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者感染率高于应用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1)。其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产程、是否伴有基础疾病、侵入性检查次数、胎膜早破、失血量及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是剖腹产术后感染的独力危险因素(表2)。

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从剖腹产切口部位分离出128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共52株,占40.63%,其次是肠球菌属,共23株,占17.97%(表3)。

讨论

剖腹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剖腹产术是一种创伤性手术,由于手术产生切口,术后易出现感染,而影响剖腹产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近年来有报道,产程、胎膜早破等为影响剖腹产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6-8],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这一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影响剖腹产术后感染的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产程、伴有基础性疾病、侵入性检查次数、胎膜早破、失血量及术前是否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等因素均为剖腹产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产程延长均使产妇切口暴露时间延长,增加感染发生的可能性;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或者失血量过多的产妇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侵入性检查、胎膜早破均增加与病原菌接触的机会,增加感染的可能性;而由于医院环境较易受病原微生物污染,住院时间延长,可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但也有可能因发生感染而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需进一步研究。

剖腹产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

在本研究中,72份切口分泌物中共培养出128株病原菌,说明存在多重感染现象,从菌属分布可以看出,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多数为革兰阴性菌,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与田加珍等[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降低剖腹产术后感染的措施

为降低剖腹产产妇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本研究根据感染危险因素提出以下措施:①剖腹产术前,应根据产妇具体情况,按卫生部颁发的文件规定,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②剖腹产手术进行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手术器械的清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产程,避免切口暴露时间过长。③术后密切关注产妇切口复原情况,若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表现,应立即进行针对性治疗。④加强与产妇及其家属的沟通,正确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对切口进行一般护理。

综上所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产程、是否伴有基础性疾病、侵入性检查次数、胎膜早破、失血量及术前是否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等因素可能是剖腹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根据以上因素对剖腹产术产妇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降低剖腹产术后感染率。切口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尤其大肠埃希菌为主,临床治疗时应合理使用主要针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物,以及时控制感染。

参考文献

胡红梅, 胡伟位, 周优芬. 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及护理措施[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31(3): 262-263.

喻琴艳, 沈伟, 张淑珍. 剖宫产术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耐药性监测[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2): 461-463.

魏振玲, 黄华. 剖宫产产妇医院感染原因及干预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3): 715-717.

金丽. 剖宫产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和产褥感染的意义[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10): 85-87.

王彤, 刘玉梅. 循证护理在降低剖宫产的产妇术后感染效果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23): 5742-5743, 5756.

李永红, 马俊英, 黄娟. 剖宫产产妇腹部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9): 4718-4719, 4854.

周江清, 王驰. 剖宫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31(2): 155-156,159.

龚巧丽, 钱小毛.剖宫产孕妇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21): 5220-5222.

田加珍, 王川, 陶红. 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2): 464-465,468.

(收稿日期:2014-07-28)

猜你喜欢
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柑桔黑斑病病原菌的研究进展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胡萝卜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烧伤整形外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
2527株临床分离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