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生的家世与早年经历

2014-11-24 03:10孙士民冯超
黑龙江史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皖江

孙士民++冯超

[摘 要]吕惠生(1902-1945),安徽无为人,皖江抗日根据地领导人,曾任皖江行政公署主任。在皖江地区,吕惠生与新四军第七师保持密切联系,对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以及团结抗日力量做出了卓越贡献。依据《吕惠生日记》手稿,梳理吕惠生的家世与早年经历,解读吕惠生个人思想的变化轨迹。

[关键词]吕惠生;家世;早年;皖江

吕惠生(1902-1945),安徽无为人,皖江抗日根据地领导人,曾任皖江行政公署主任。在皖江地区,吕惠生与新四军第七师保持密切联系,对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以及团结抗日力量做出了卓越贡献。安徽博物院藏有七册吕惠生就任皖江行政公署主任时期(1943-1945)的个人日记手稿,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依据日记手稿,梳理吕惠生的家世与早年经历,可以清晰还原青年吕惠生步入革命潮流的路径。

一、家世:“和气”而有“秩序”的家庭

吕惠生,1902年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吕父是个读书人,二十多岁时候中秀才,后来参加会试,未能如愿,便归乡耕织,不再倾心仕途。吕父为人本分正派,《吕惠生日记》记载:“父亲不问公事,但算地方公团上一个清流派罢了”[1],实际是乡村社会的落魄士绅。“他老人家思想并不那样迂腐,对于世之所谓荣华富贵,视之淡然,待人接物,甚宽厚平易。一天到晚,任凭怎样穷困窘迫,都不改其笑嘻嘻的面容。他终身未做过抓强骗赖的勾当,家里虽然穷到没饭吃,宁愿典质衣物,不肯向他人低首乞怜也。”[2]遇事敢于秉持正义,“父嗜酒,交游极广,经年忙于排难解纷,以做好人之声远播,人咸敬爱。”[3]吕母江氏出生在一个富裕人家,吕惠生的外祖父为含山县经营漕运的富家。吕母嫁到吕家后,带来丰厚的嫁妆,这些嫁妆是吕家主要的资产。“家庭收入有限,祖遗田只有十八亩,其他便是母亲自娘家带来的。可以说,整个家产都是外祖父的赐予。”[4]凭借着祖上十八亩地的遗产和娶亲迎来的嫁妆,吕氏夫妇生养三子二女。长子吕兰生,“自幼熊悍骠勇,英气勃勃。”由于是长子,又长得强壮,深得父母偏爱,“父母亦似大器视之,钟爱过于寻常。”可惜,长子并不能如人意,做事好大喜功,不学无术。常常与父亲争吵不休,不讲道理,也让母亲“气闷成疾”。二哥吕芝生,“性柔而富理智”,壮年以后,“升官发财之念极笃”,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殆亦旧世界中平凡之一人耳”。但二哥有才气,“文字甚精”,曾在中央军为幕友。[5]对于两姐姐,日记记载极少,仅仅说到“自幼少教育,见解狭隘,不贤。”[6]吕惠生最幼,也深得父母钟爱,从未受过打骂。吕家虽然子多而困窘,但家庭生活是快乐的。每年放假,孩子们都回来了时候,“家里高谈论阔之声,歌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可算是极快乐极有希望。”[7]吕家五间茅屋,一家人和和气气,“非常有秩序”。

二、求学:埋头苦读的“纯洁”书生

吕惠生自幼接受新式教育。日记记载:“小学时代,极顽皮不用功,但每逢考试,辄列前茅,昂然傲然颇觉自大”,以致有人评价吕惠生:“此子将来必不同凡响也”。[8]1913年8月,安徽“二次革命”失败,倪嗣冲督皖,停学办团。吕惠生所在的小学关闭,吕入私塾读书,但桀骜的吕惠生仅仅读了一个月,便与先生起争执而吵闹,被先生辞退。少时吕惠生的傲慢,也让父亲揪心。一日,先生出一上联:“春雨润花”,惠生对:“秋风枯草”。先生以为对仗工整,告知吕父。吕父却“大为不怿”,因“秋风枯草”暗含不详之意,担心“此子后必好杀人矣。”自后,吕父常以处世宽宏之道相教诲,深怕吕惠生误入歧途。吕惠生后来说:“我自入社会以来,做不欺人不害人的自勉甚久,秉父训也。”[9]

中学时代,吕惠生受老师周佛航的影响较深。周是孙中山的追随者,与黄兴等人关系密切。在课堂中“鼓吹革命,提倡实业救国,学生无不动容。”[10]由于受到实业救国思想影响,吕惠生入安庆中等农业专科学校读书,民国十年(1921年)毕业。中学时代的吕惠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是一个“用心的守规则的学生。”毕业后,吕惠生报考东南大学,结果名落孙山,给其沉重打击,“落第回家,极其羞恼,因发右额头痛之疾。”[11]回家后,“研读益勤奋,此一年中,进步颇大”。[12]1922年,吕惠生没有继续报考东南大学,而是远赴北京投考国立农业学校,终被录取,“读农业生物学”。当时投考者2500名左右,录取仅50名,可知其难度。1926年,吕惠生从北京国立农业学校毕业。大学期间,吕惠生虽然埋头求学,但并无实际收获。“我入学后,攻习殊勤,惜不得方法,无有特殊心得。”[13]“我在大学里,习的是自然科学,统治阶级的手法是把一切学问个个隔断起来,使人迷惑,堕入促狭的深潭,我就是入了潭的一个。”[14]

三、世:从“改良”皈依“现实”

大学毕业后,吕惠生思想单纯,“完全不通世故”,内心却有诸多庸俗的妄想。“毕业之年,眼前漆黑,入了社会,不知从何下脚。”[15]毕业之时,吕惠生曾以有志青年之身份,慕名拜访过当时的农林部官员许林玑,期望能够得到重用。吕惠生前往拜谒许两次而无果,第三次则被拒之门外。这是吕惠生入世后遭受的打击。

毕业后一段时间,吕惠生借住大哥家中。时吕兰生在京冯玉祥部就任财政专员,“娶妻高门大户”,“颇得志”。居人篱下,虽是亲哥哥,也有不便之处。迨两月,“兄嫂有厌意,谋事又无成,只得由海道归里。”[16]1926年冬,吕惠生离开北京,回到家乡无为县。回乡之后吕惠生自我反省,“于忧患中,始渐知社会之黑暗。”吕惠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平生只习科学,自是才开始看社会科学书。”吕惠生读的第一本社会科学书籍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吕说:“三民主义论民族篇中,其精彩之处,使我流泪。”[17]当时,正值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席卷全国,北伐战争打到长江流域,“打倒列强除军阀”,影响到吕惠生,唤起了其内心深处的民族意识。

回乡后不久,吕惠生进入无为中学教书。“因为一向所学的教条,还能道说出来,乃于是站住了脚”,后来吕还做了校长。[18]1927年,革命形势推动吕惠生的思想发生变化,他很快被当地革命力量介绍加入国民党。不过,两位介绍人,实际上是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吕惠生后来得知:“我当时加入小组,实系共产党小组,然我幼稚至极,全然不知。党中有国共之分,亦全不知也。”在党小组中,吕惠生开始接触到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吕惠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接受与认同,也经历一段过程。小组同志“说及无产阶级专政一节,我甚不谓然曰:有产阶级专政以压迫无产阶级,固一大不平也。今若反而行之,岂不还存在一个不平么?他当时并未用大道理为我明解,可知所学当浅。以后我看书研究,始悉专政是革命过程中所绝不可少的,乃是一种手段,非目的也。待其成功,根本消灭了阶级,则专政随之取消矣。”[19]25岁是青年吕惠生思想变化的节点,吕惠生日记手稿中数次提及25岁前后自己的变化。“对于金钱,廿五岁以前,我简直不知其价值;廿五岁以后至今日,我虽时在经济不充的压迫下,但取与分明,一文不曾苟且。”[20]25岁之前的吕惠生可以说是个不谙世事的“纯洁”书生,25岁以后的吕惠生开始萌发社会意识,不满社会黑暗,走上“改良主义”道路。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吕惠生重回无为中学。或许对国民党抱有很大的幻想,他投身于革命之后的社会教育,亦是早年“实业救国”改良思想的延续。此后,吕惠生先后执教于凤阳女子中学、池州乡村师范和宿州乡村师范等校,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6年,吕惠生出于对党派争斗与国民党束缚的不满,退出国民党,成为一个不愿意受到党派制约的“自由人”。以此为节点,吕惠生完成青年时期的人生历程,“察觉到改良主义之无功,乃渐皈依于实现主义”。[21]从1926年大学毕业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这十年是吕惠生入世的最初十年,也是吕惠生坚持“改良主义”的十年。十年的“改良主义之无功”,使得吕惠生重新思考,抗战爆发后,他真正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道路乃是一种“实现”。“抗战初期安徽无为县抗日爱国气氛高涨,由爱国民主人士胡竺冰、吕惠生组织”,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1938年9月,无为县成立抗日民众动员会,“吕惠生作为县政府秘书兼任县动委会秘书”。[22]抗战后,吕惠生投身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运动中,迎来人生的另一阶段。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吕惠生.吕惠生日记手稿(1943.03-1944.04).安徽博物院藏,第5页、第6页、第7页、第6页、第7页、第7页、第6页、第8页、第8页、第9页、第9页、第9-10页、第10页、第31页、第11页、第11-12页、第12页、第29页、第12页、第43页、第31页。

[22]马尔昌.马数鸣传(未刊资料),第8-9页。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博物院2012-2014年度课题成果,项目编号:AB2012009

猜你喜欢
皖江
鸠江路径
论书院的文化韧性
皖江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研究
60亿!皖江金租巨额融资
皖江人文旅游资源特征
皖江物流纳入能源板块
皖江名人资源开发与安庆旅游产业发展
激荡皖江
“飞地”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