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大钊的故土情节

2014-11-25 02:31赵洪敏
黑龙江史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李大钊故乡

赵洪敏

[摘 要]李大钊在短暂的一生中,七到昌黎,六上碣石山,在此游玩亦或避难。表现出李大钊深深的故土情节,及对家乡无限的眷恋。本文按时间顺序对李大钊数次游历五峰山加以描述,并对李大钊的故土情节予以揭示。

[关键词]李大钊;故乡;五峰山

李大钊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革命事业终其一生。李大钊亦对家乡亦有着无限的热爱和深情的眷恋。

一、初识五峰,寄情山水

李大钊出生在河北乐亭县大黑陀村,离他的家乡不足八十里处有座名山,名为碣石山,俗称五峰山。李大钊在童年时就“昕夕遥见之碣石,尤为神往”[1]。

1907年8月中旬,李大钊第一次到达五峰山。李大钊在从天津北洋政法专科学校考试回来的路上,坐火车路过昌黎,便与“二三同辈”“游兴勃发”到“西五峰山韩昌黎祠一憩”[1]。此时正值盛夏烟雨朦胧之际,山路崎岖,但未能阻断年轻人的游兴。“是日零雨不止,山中浓雾荡胸,途次所经半石径,崎岖不易,惟奇花异卉,铺天参地,骤见为世外桃源,故不以为苦。”[1]李大钊一行年轻人,“初入山中游走,不识路径,徘徊于云林之间,于是“无意中大呼:‘何处为五峰?而云树飘渺间,竟有应声者曰:‘此处即是五峰。”[1]回答者乃守祠人刘克顺。此后,李大钊凡游览避难五峰山便居住于此处。李大钊一行人在祠内享用了一顿清淡的乡间小食之后,便匆忙离去,由于天气原因,没有细细游览这名山胜景。但第一次五峰之行给李大钊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于是李大钊在《游碣石山杂记》说道:“此为予与碣石山初度之缘,生平此游最乐,故今犹忆之”。[1]这便是李大钊初识五峰山的美妙之旅,为他日后畅游于此埋下了伏笔,也成就了他与五峰山一生的情缘。

二、宣誓碣石,与倭奴不共戴天

1913年9月,李大钊再次来到五峰山游玩。此次游览了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五峰圣景及五峰山别处的风景。五峰峻岭亘天,怪石林立,李大钊行走其间,感受着万树荡胸的绿海松涛,欣赏着漫山的梨雪海红,体验着山中四时的风云变幻,感悟着无语奈何的人生际遇[2]。“回首旧游,天涯零散,子蘅则从戎南下,守恒则执法塞北,际青则侨寓云津,乱离身世,而予尚得汗漫到此,不胜今昔之感也已。”[1]

然而,这美的景色却在李大钊即将离开五峰山的前一天晚上,增添了阴暗的灰色。9月11日,在昌黎火车站,日本士兵枪杀4名中国路警,制造了昌黎车站惨案。且日军歪曲事实,诬赖中国路警,引起了全国的反对和抗议。李大钊在听闻此事后,非常气愤,写道:“彼倭奴者,乃洋洋得意,昂首阔步于中华领土,以戕我国土,伤心之士,能无愤慨!自是昌黎遂为国仇纪念地,山盟海誓,愿中原健儿,勿忘此弥天之耻辱,所与倭奴不共戴天者,有如碣石。”[1]

李大钊在经历此事后,更加坚定了寻求救国强民之路的理想,此后不久便东渡日本去求学。

三、回乡探亲,忆起英雄魂

1917年5月9日,李大钊从京返乡,中途“抵昌黎”到大德客栈,“伙计为雇骡车一辆,驱之入碣石山”,先到隐仙寺,后徒步去往韩文公祠,“一路松风飒飒作响,与转换铿锵之山鸟相应和,恰如山中之自然的军乐,所以安慰游人攀登至疲倦。”[1]见到刘克顺之后,“二时许,下山驱车返客栈”[1]第二天回乐亭老家照看生病的妻子。此次李大钊去五峰山实属路过,未做过多停留。

然李大钊在从京城回家的车上,路过雷庄时,想起了为响应辛亥革命而牺牲的滦州先烈们。“天将破晓,过雷庄猛忆此为辛亥滦州革命军失败之地,白亚雨先生,王金铭、施从云二对官及其他烈士,均此地就义。”[1]白亚雨是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科学校的老师兼好友。辛亥革命爆发时,李大钊在天津读书,他和一些同学秘密参加了直隶共和会组织的革命活动。白亚雨率领滦州革命军起义,并占领了滦州城,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起义失败。王金铭、施从云、白亚雨先后牺牲。[3]李大钊后来写道:“我入平山迟一步,君征绝塞未曾回”[4],指的就是未能参加滦州起义一事。

继而又回忆道:“余推窗北望,但见邱山起伏,晓雾迷蒙,山田叠翠,状若缀锦,更无何等遗迹可凭吊者,他日崇德纪功,应于此处建一祠宇或数铜像以表彰之。然国民素性,但知趋附生存之伟人,不欲崇礼死去之英雄,斯等事又如何哉!”[1]祖国河山如此美好,革命先贤为此流血牺牲。此处如今竟是如此荒凉,无人知晓。可见世人对于国家、革命的无动于衷,便发出了“但知趋附生存之伟人,不欲崇礼死去之英雄”的悲愤不平之感。

四、避暑圣地,思想飞扬

1918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到北大工作后,李大钊有了固定的假期,就可以到五峰山韩文公祠避暑。遂在放暑假时,李大钊在家呆上几天,便独自一人前往五峰山。

1918年对李大钊来讲是值得纪念的一年,主要因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李大钊新的希望,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崭新道路。李大钊一扫前几年悲观绝望的心情,投入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作之中。这次李大钊的到来不仅是避暑休假,而是寻找一静幽环境,潜心研究有关十月革命的资料,为进一步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前期理论工作。可以说,李大钊在五峰山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拓荒工作。[3]

五、避难好去处,思想飘散地

1919年和1924年,李大钊两次回乡并登上五峰山。这两次与前几次不同,以前李大钊主要以游山避暑为目的,但这两次则是为躲避北洋政府的通缉和追捕来到五峰山的。这表明,在李大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没有忘记养育他的家乡,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忧虑回到了家乡的怀抱。

1919年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五四运动,李大钊是这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北洋政府对此进行了镇压,但没有成功,便转为对这场运动的激进领导人实行打压的恐怖政策。尤其是在6月9日,陈独秀在散发传单时被当局逮捕,李大钊随即被北洋政府列为通缉和逮捕的对象。遂在北大放假之际,李大钊带领家人回到故里。李大钊为躲避北洋政府的通缉,在回到家后不久,便带其大儿子李葆华来到五峰山。“这次父亲到昌黎山里来与以往不同,除了带着一个装满书籍和笔墨纸张的小手提箱以外,还带了我的哥哥。那时哥哥只有十多岁,他们父子俩一块住在看守韩昌黎祠的刘克顺家里。”[5]

在从京回来的路上,针对当时的社会思潮,李大钊一直在思考如何应对胡适所挑起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胡适认为应“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过多的谈论主义。李大钊在五峰山避难的期间里认真思考,写成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反驳胡适的实用主义观点。

写完《再论问题与主义》后,李大钊紧接着撰写了震撼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篇长达三万字的文章,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对马克思主的三大原理分别做了概括的介绍。文章旁征博引,逻辑严谨,语气平和,全文贯穿着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深刻认识。

最后一次到五峰山是1924年5月,为躲避北洋军阀的通缉。1924年初国民党召开一大,决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行国共两党联合,来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李大钊作为中共北方党组织的领导人,遭到北洋政府的通缉。李大钊于是剃掉胡子,化成商人模样,带着儿子李葆华,从北京来到五峰山避难。[5]

李大钊在五峰山避难期间,见到了北京来的同志。是通知李大钊参加共产国际五大的。李大钊接到通知的第二天便启程,踏上了去往莫斯科的火车。李大钊临走时给夫人赵纫兰的信中说道:“目前统治者的这种猖狂行为,只不过是一时的恐怖罢了。不出十年,红旗将会飘满北京,看那时的天下,竟是谁人的天下!”[5]表现出李大钊乐观的革命态度。

李大钊离开了魂牵梦绕的家乡,但他心里永远珍藏着的浓厚的乡土情结,使其升华为崇高的民族精神、民主意识和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大钊著.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2-86.

[2]马连儒.解读李大钊的乡土情结[J].北京党史,2004,(6):19-26.

[3]董宝存.性山乐人:李大钊与秦皇岛[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98,134-136.

[4]李大钊著.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99.

[5]李星华.父亲和五峰山载朱万义编《幽燕风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3-5.

猜你喜欢
李大钊故乡
革命先驱李大钊(下)
李大钊和他的北大好友们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故乡
故乡的山
李大钊资助北大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