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生成价值最大化的几点尝试

2014-11-25 07:05刘文锋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鲁达白求恩班干部

刘文锋

有没有综合利用好课堂生成,对一节课的价值起到一定的衡量作用。如果把教师比作一根导线,那学生就是这根导线上的并联电阻,而这些并联电阻的特性不一样,所产生的热能自然就不一样,教师能否利用好这些不同的热量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策略,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个生成。于是本人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顺水推舟

教师的思维不可以完全代替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有他自己的思维习惯,对课堂上的内容有不一样的思考角度,他们会提出一些与课堂预设不一样的问题,此时教师就不应直接否定或回避,而是顺水推舟,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有长足的发展。记得一次习作课,我评讲一个学生写他参加班干部评选过程的作文,这个学生把参加评选前后的心理写得跌宕起伏,这时有些学生在底下咕哝:“假的,假的,他根本没有参加班干部的评选。”其他学生也附和着。我看到那个写作该文的学生低下了头,我想,今天不可以回避这个问题,否则学生写作的信心会毁于一旦。我说:“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老师一直提倡要写真情实感,这个同学没有按事实来写,那是不是这样的习作就不好呢?”学生一片沉默,我接着说:“请本学期初参加班干部评选的同学站起来一下,请问你们当初参加评选的心理过程和这个同学描写的类似吗?”那些站起来的学生一致点头。我说:“那就对了,这就是真情实感。这个同学虽然没有参加,但他是旁观者,有一定的体会,即使不是这样,只要想象和情感合情合理,也未尝不可。”学生逐渐明白了写作需要合理的想象,抵触情绪一下子消失了。

二、借题发挥

课堂上有时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如果借题发挥得当,同样可以峰回路转。那是一次在讲解“专题《水浒传》”时,有一个学生也许是着了凉,吐了一地的污秽物,学生纷纷防御性地捂住口鼻,他的同桌甚至起身来到了另一组学生旁坐下,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不集中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如何巧妙处理好这一突发事件,成了这一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引导说:“假如鲁达看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呢?”一个细心的女生似乎察觉了什么,她掏出一包面纸递给那个呕吐的男生。这举动触发了一连串的反应,学生搀扶的搀扶,递水的递水,打扫的打扫,一改之前的厌恶姿态。也许学生对鲁达的故事了解不多,但是鲁达的仗义,使学生深受影响。巧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就会有意外收获。

三、抛砖引玉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引导者的角色,做好引导角色,不是让教师不参与,放任自流,采取传统的放羊式,教师要做激发创新之火的打火石,起激发的作用。在词语练习时让学生做比较:谁想出的词语更加准确生动?使学生对词语的感悟能力得到提升。

四、添油加醋

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有一种切身感受:语文教学,好比做菜,要想烧出美味的菜,往往离不开一些改善口味的作料;课堂上语文教师就是语言的调料大师。语文课上有感情地朗读,对把握课文主题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课堂上一些学生的朗读过于平淡,根本没有融入文本,理解自然不够。教师此时就要给学生加点“油”,对文本背景作一个补充,可以补充图片、相关故事、影视作品等。例如,在讲《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学生对白求恩知之甚少。于是我除了介绍白求恩的杰出贡献之外,还增加了一些有关白求恩同志工作时的图片,以及他最后一次手术的英勇事迹。学生再读这篇课文时,领悟极深,感染极广,号召力极强。添了“油”往往还要加点“醋”,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把学生的“醋劲”调发出来,学生自然会更加用心去读文本。

五、隔岸观火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讨,敢于提出问题。在学生自主讨论时,允许学生提出与教材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挑战权威,这样在争鸣、批驳、质疑、探索中,课堂会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为了使课堂更“火”,我时常开展能充分展示学生才智的争辩活动,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逐渐地,我看到了学生兴趣的火、思维的火、见解的火。

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及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应让教学过程走向开放。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艺术地将教学常式和变式相结合,或打破固定的板块设计,或创立体验性空间,或挑出矛盾对立,或设置挑战性障碍,让生成不虚空,让生成更有其价值。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鲁达白求恩班干部
纪念白求恩
兄弟成了生意伙伴:那呼啸而来的信任危机
他举刀刺向前姐夫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卖肉郑屠惨死街头 鲁达提辖“义”救民女
竞选班干部
浅谈中学生小说阅读习惯爱好的培养策略
竞选班干部
班干部制度:好经别念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