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静电力和电动势的分析

2014-11-26 08:17郎玲玲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4年11期
关键词:电动势电势负极

郎玲玲

电源都有两个电极,电势高的叫做正极,电势低的叫做负极,非静电力由负极指向正极.图1是电源的一般原理图.当电源的两电极被导体从外面连通后,在静电力的推动下形成由正极到负极的电流.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的作用使电流从内部由负极回到正极,使电荷的流动形成闭合的循环.

电源的类型很多,不同类型的电源中,形成非静电力的过程不同:化学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中,非静电力与离子的溶解和沉积过程相联系;普通的发电机中,非静电力是电磁感应作用;光电池中非静电力的来源是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类电源的非静电力的来源及其电动势.

一、 化学电池

典型的化学电池结构如图2所示,铜极和锌极分别浸在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锌溶液中,两种溶液盛在同一个容器里,中间用多孔的素瓷板隔开,这样,两种溶液不容易掺混,而带电的离子Cu2+、Zn2+和SO2-4却能自由通过.Zn极浸在ZnSO4溶液中时,发生了比较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Zn极上的正离子Zn2+溶解到溶液里,把负电子留在Zn极上,使Zn极带负电,成为电源的负极.结果在溶液和Zn极之间形成电偶极层,电偶极层内形成电场,电场的方向由溶液指向Zn极,它阻止Zn2+移入ZnSO4溶液,即阻止溶解过程的继续进行.开始时,随着溶解的进行.电偶极层上的正、负电荷逐渐增多,电场逐渐加强,对溶解的阻止作用也就逐渐加强.当电场加强到一定程度,两者达到动态平衡.这时,电偶极层内的电场不再变化,溶液和Zn极之间有恒定电势差,溶液的电势高,Zn极的电势低.此电势的变化发生在很短的距离上,叫做电势跃变,记为UCB.在Cu极附近,相反的物理化学过程是溶液中的正离子Cu2+沉积到Cu极上,使Cu极带正电,成为电源的正极.CuSO4溶液中的一部分带负电的硫酸根离子SO2-4聚集到Cu极的周围,与Cu极上的正电荷形成电偶极层,建立起静电场.这个电场的方向由Cu极指向溶液,阻止Cu2+沉积到Cu极上.当电偶极层上正、负电荷积累得足够多,就达到动态平衡.这时Cu极和CuSO4溶液之间也有一个恒定的电势差,Cu极的电势高,溶液的电势低,也是一个电势跃变,记作UAD.电池中Zn极处的溶解和Cu极处的沉积这两种物理化学作用是非静电力的来源.将单位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时,非静电力需克服电场力做功,这就是电动势,它等于两电偶极层处电势跃变的和,即E=UAD+UCB.当外电路未接通时,没有电流通过电池,由△U=Ir=0,(r为溶液的内阻),溶液内各处的电势都相等,只有在溶液和两个电极相接触的地方才存在电势跃变,因此,电池内部各处电位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电池的端电压为UAB=UAD+UCB=E.

当把电池的两极用导体连接起来时,如图4所示,Zn极上的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通过导体流到Cu极上去与正电荷中和.这时,由于Zn极的负电子减少,Zn极周围的正离子Zn2+必有一部分会脱离电偶极层.结果,Zn极附近电偶极层内的电场减弱,原来的动态平衡被破坏,这时非静电力的作用超过电场力的作用,使Zn2+继续溶解,因而,Zn极上的负电子和周围溶液中的Zn2+及时得到补充,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使Zn极附近的电势跃变仍然保持原来的数值.同样,Cu极所带的正电荷因与Zn极流来的负电子中和而不时地减少,原来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但非静电力不断使CuSO4溶液中的Cu2+沉积到Cu极上去,使电偶极层上的正、负电荷随时得到补充,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因而Cu极附近的电势跃变也保持原来的数值.在溶液中由于Zn2+和Cu2+不断地溶解和沉积,使得溶液中的正离子在Zn极附近较多,在Cu极附近较少,它们在溶液内产生电场,从而在C、D间形成一定的电势差,与这个电势差相应的电场推动正、负电荷流动形成电流.若电流强度为I,电流在溶液中的内阻为r,则在r两端,也就是溶液两边C、D之间的电势差为UCD=Ir.所以在做“研究电动势、外电压、内电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中,如图5所示要求测量内电压的电压表V2的探针必须靠近电源的两个极板.电池内部各处电势的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这时的路端电压为UAB=UAD+UCB-UCD=E-Ir,即UAB+Ir=E.这就是说,以化学电池作电源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电势降落之和.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附近分别存在着化学反应层,反应层中的化学作用是非静电力的来源,它把正电荷从电势低处移至电势高处,在这两个地方,沿电流方向电势分别有一个“跃升”.

随着反应的进行,Zn极板上的Zn2+继续向溶液溶解的速率会随Zn极板附近的Zn2+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同时Cu2+向Cu极板沉积的速率也减小,所以用过一段时间后的旧电池的电动势会减小.由于溶液中各处离子的浓度发生了变化,使旧电池的内阻增大.

二、发电机

在发电机中,由于导体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电动势.如图7所示,当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有一段长为的导体CD以速度v运动时,导体中的自由电子由于和导体一起运动,具有相同的运动速度v,因而受到洛伦兹力f=Bev的作用,其方向可根据右手定则判断为由c指向D.由于这个力的作用,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将移向D,从而在D端将有负电荷聚集,C端将因缺失电子而带正电.这个正、负电荷在导体两端分别聚集的过程将继续进行下去,直至由此在导体内产生的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平衡时为止.此时,导体的两端C、D之间具有了一定的电势差,如同电源的两极.可见,洛伦兹力在这里起着电源内部非静电力的作用.

电源电动势的大小等于非静电力把单位正电荷从负极(D端)移到正极(C端)所做的功,所以电动势为E=W非e=BevΔle=B(Δl)v动生电动势的方向应是洛伦兹力移动正电荷运动的方向,即从D指向C的方向.运动中的导体中的电子不但具有导体的速度v,还有沿导体向D端运动的速度v′,它的实际速度应为 V=v+v′,设V与v的夹角为θ,则v=Vcosθ,v′=Vsinθ.由于v和v′的存在,电子受到的洛伦兹力分别为f=eVBcos和f ′=eVBsinθ,方向如图8所示,它们的合力为F,F⊥V.设在△t时间内导体运动到图中另一位置,电子从a点移动到b点经过的位移为ΔL,则f和f′所做的功分别为Wf=fΔLsinθ=eVBΔLsinθcosθ和Wf ′=-f ′ΔLcosθ=-eVBΔLsinθcosθ,可见f和f ′所做的总功Wf=Wf ′=0,即洛伦兹力所做的总功为零.那么电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在使导体向右匀速运动时,外界必须以大小等于f ′、方向与f ′相反的力作用于导体,这个力所做的功恰为W非=eVBΔLsinθcosθ=eB(Vcosθ)(ΔLsinθ)=eBvΔl,因而E=W非e=BevΔle=BΔlv,这就是外力克服洛伦兹力的一个分量f ′所做的功通过它的另一分量f所作的功转化为电能,即洛伦兹力的作用并不是提供能量,而只是传递能量.

当导体不动,因磁场的变化产生感生电动势时,非静电力又是什么呢?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明确指出: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它的周围产生一种电场,叫做感应电场,感应电场的电场线是闭合曲线,涡旋电场的电场力移动电荷所做的功,就是非静电力所做的功,也就是感生电动势的来源.

电源都有两个电极,电势高的叫做正极,电势低的叫做负极,非静电力由负极指向正极.图1是电源的一般原理图.当电源的两电极被导体从外面连通后,在静电力的推动下形成由正极到负极的电流.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的作用使电流从内部由负极回到正极,使电荷的流动形成闭合的循环.

电源的类型很多,不同类型的电源中,形成非静电力的过程不同:化学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中,非静电力与离子的溶解和沉积过程相联系;普通的发电机中,非静电力是电磁感应作用;光电池中非静电力的来源是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类电源的非静电力的来源及其电动势.

一、 化学电池

典型的化学电池结构如图2所示,铜极和锌极分别浸在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锌溶液中,两种溶液盛在同一个容器里,中间用多孔的素瓷板隔开,这样,两种溶液不容易掺混,而带电的离子Cu2+、Zn2+和SO2-4却能自由通过.Zn极浸在ZnSO4溶液中时,发生了比较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Zn极上的正离子Zn2+溶解到溶液里,把负电子留在Zn极上,使Zn极带负电,成为电源的负极.结果在溶液和Zn极之间形成电偶极层,电偶极层内形成电场,电场的方向由溶液指向Zn极,它阻止Zn2+移入ZnSO4溶液,即阻止溶解过程的继续进行.开始时,随着溶解的进行.电偶极层上的正、负电荷逐渐增多,电场逐渐加强,对溶解的阻止作用也就逐渐加强.当电场加强到一定程度,两者达到动态平衡.这时,电偶极层内的电场不再变化,溶液和Zn极之间有恒定电势差,溶液的电势高,Zn极的电势低.此电势的变化发生在很短的距离上,叫做电势跃变,记为UCB.在Cu极附近,相反的物理化学过程是溶液中的正离子Cu2+沉积到Cu极上,使Cu极带正电,成为电源的正极.CuSO4溶液中的一部分带负电的硫酸根离子SO2-4聚集到Cu极的周围,与Cu极上的正电荷形成电偶极层,建立起静电场.这个电场的方向由Cu极指向溶液,阻止Cu2+沉积到Cu极上.当电偶极层上正、负电荷积累得足够多,就达到动态平衡.这时Cu极和CuSO4溶液之间也有一个恒定的电势差,Cu极的电势高,溶液的电势低,也是一个电势跃变,记作UAD.电池中Zn极处的溶解和Cu极处的沉积这两种物理化学作用是非静电力的来源.将单位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时,非静电力需克服电场力做功,这就是电动势,它等于两电偶极层处电势跃变的和,即E=UAD+UCB.当外电路未接通时,没有电流通过电池,由△U=Ir=0,(r为溶液的内阻),溶液内各处的电势都相等,只有在溶液和两个电极相接触的地方才存在电势跃变,因此,电池内部各处电位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电池的端电压为UAB=UAD+UCB=E.

当把电池的两极用导体连接起来时,如图4所示,Zn极上的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通过导体流到Cu极上去与正电荷中和.这时,由于Zn极的负电子减少,Zn极周围的正离子Zn2+必有一部分会脱离电偶极层.结果,Zn极附近电偶极层内的电场减弱,原来的动态平衡被破坏,这时非静电力的作用超过电场力的作用,使Zn2+继续溶解,因而,Zn极上的负电子和周围溶液中的Zn2+及时得到补充,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使Zn极附近的电势跃变仍然保持原来的数值.同样,Cu极所带的正电荷因与Zn极流来的负电子中和而不时地减少,原来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但非静电力不断使CuSO4溶液中的Cu2+沉积到Cu极上去,使电偶极层上的正、负电荷随时得到补充,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因而Cu极附近的电势跃变也保持原来的数值.在溶液中由于Zn2+和Cu2+不断地溶解和沉积,使得溶液中的正离子在Zn极附近较多,在Cu极附近较少,它们在溶液内产生电场,从而在C、D间形成一定的电势差,与这个电势差相应的电场推动正、负电荷流动形成电流.若电流强度为I,电流在溶液中的内阻为r,则在r两端,也就是溶液两边C、D之间的电势差为UCD=Ir.所以在做“研究电动势、外电压、内电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中,如图5所示要求测量内电压的电压表V2的探针必须靠近电源的两个极板.电池内部各处电势的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这时的路端电压为UAB=UAD+UCB-UCD=E-Ir,即UAB+Ir=E.这就是说,以化学电池作电源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电势降落之和.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附近分别存在着化学反应层,反应层中的化学作用是非静电力的来源,它把正电荷从电势低处移至电势高处,在这两个地方,沿电流方向电势分别有一个“跃升”.

随着反应的进行,Zn极板上的Zn2+继续向溶液溶解的速率会随Zn极板附近的Zn2+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同时Cu2+向Cu极板沉积的速率也减小,所以用过一段时间后的旧电池的电动势会减小.由于溶液中各处离子的浓度发生了变化,使旧电池的内阻增大.

二、发电机

在发电机中,由于导体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电动势.如图7所示,当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有一段长为的导体CD以速度v运动时,导体中的自由电子由于和导体一起运动,具有相同的运动速度v,因而受到洛伦兹力f=Bev的作用,其方向可根据右手定则判断为由c指向D.由于这个力的作用,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将移向D,从而在D端将有负电荷聚集,C端将因缺失电子而带正电.这个正、负电荷在导体两端分别聚集的过程将继续进行下去,直至由此在导体内产生的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平衡时为止.此时,导体的两端C、D之间具有了一定的电势差,如同电源的两极.可见,洛伦兹力在这里起着电源内部非静电力的作用.

电源电动势的大小等于非静电力把单位正电荷从负极(D端)移到正极(C端)所做的功,所以电动势为E=W非e=BevΔle=B(Δl)v动生电动势的方向应是洛伦兹力移动正电荷运动的方向,即从D指向C的方向.运动中的导体中的电子不但具有导体的速度v,还有沿导体向D端运动的速度v′,它的实际速度应为 V=v+v′,设V与v的夹角为θ,则v=Vcosθ,v′=Vsinθ.由于v和v′的存在,电子受到的洛伦兹力分别为f=eVBcos和f ′=eVBsinθ,方向如图8所示,它们的合力为F,F⊥V.设在△t时间内导体运动到图中另一位置,电子从a点移动到b点经过的位移为ΔL,则f和f′所做的功分别为Wf=fΔLsinθ=eVBΔLsinθcosθ和Wf ′=-f ′ΔLcosθ=-eVBΔLsinθcosθ,可见f和f ′所做的总功Wf=Wf ′=0,即洛伦兹力所做的总功为零.那么电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在使导体向右匀速运动时,外界必须以大小等于f ′、方向与f ′相反的力作用于导体,这个力所做的功恰为W非=eVBΔLsinθcosθ=eB(Vcosθ)(ΔLsinθ)=eBvΔl,因而E=W非e=BevΔle=BΔlv,这就是外力克服洛伦兹力的一个分量f ′所做的功通过它的另一分量f所作的功转化为电能,即洛伦兹力的作用并不是提供能量,而只是传递能量.

当导体不动,因磁场的变化产生感生电动势时,非静电力又是什么呢?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明确指出: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它的周围产生一种电场,叫做感应电场,感应电场的电场线是闭合曲线,涡旋电场的电场力移动电荷所做的功,就是非静电力所做的功,也就是感生电动势的来源.

电源都有两个电极,电势高的叫做正极,电势低的叫做负极,非静电力由负极指向正极.图1是电源的一般原理图.当电源的两电极被导体从外面连通后,在静电力的推动下形成由正极到负极的电流.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的作用使电流从内部由负极回到正极,使电荷的流动形成闭合的循环.

电源的类型很多,不同类型的电源中,形成非静电力的过程不同:化学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中,非静电力与离子的溶解和沉积过程相联系;普通的发电机中,非静电力是电磁感应作用;光电池中非静电力的来源是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类电源的非静电力的来源及其电动势.

一、 化学电池

典型的化学电池结构如图2所示,铜极和锌极分别浸在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锌溶液中,两种溶液盛在同一个容器里,中间用多孔的素瓷板隔开,这样,两种溶液不容易掺混,而带电的离子Cu2+、Zn2+和SO2-4却能自由通过.Zn极浸在ZnSO4溶液中时,发生了比较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Zn极上的正离子Zn2+溶解到溶液里,把负电子留在Zn极上,使Zn极带负电,成为电源的负极.结果在溶液和Zn极之间形成电偶极层,电偶极层内形成电场,电场的方向由溶液指向Zn极,它阻止Zn2+移入ZnSO4溶液,即阻止溶解过程的继续进行.开始时,随着溶解的进行.电偶极层上的正、负电荷逐渐增多,电场逐渐加强,对溶解的阻止作用也就逐渐加强.当电场加强到一定程度,两者达到动态平衡.这时,电偶极层内的电场不再变化,溶液和Zn极之间有恒定电势差,溶液的电势高,Zn极的电势低.此电势的变化发生在很短的距离上,叫做电势跃变,记为UCB.在Cu极附近,相反的物理化学过程是溶液中的正离子Cu2+沉积到Cu极上,使Cu极带正电,成为电源的正极.CuSO4溶液中的一部分带负电的硫酸根离子SO2-4聚集到Cu极的周围,与Cu极上的正电荷形成电偶极层,建立起静电场.这个电场的方向由Cu极指向溶液,阻止Cu2+沉积到Cu极上.当电偶极层上正、负电荷积累得足够多,就达到动态平衡.这时Cu极和CuSO4溶液之间也有一个恒定的电势差,Cu极的电势高,溶液的电势低,也是一个电势跃变,记作UAD.电池中Zn极处的溶解和Cu极处的沉积这两种物理化学作用是非静电力的来源.将单位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时,非静电力需克服电场力做功,这就是电动势,它等于两电偶极层处电势跃变的和,即E=UAD+UCB.当外电路未接通时,没有电流通过电池,由△U=Ir=0,(r为溶液的内阻),溶液内各处的电势都相等,只有在溶液和两个电极相接触的地方才存在电势跃变,因此,电池内部各处电位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电池的端电压为UAB=UAD+UCB=E.

当把电池的两极用导体连接起来时,如图4所示,Zn极上的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通过导体流到Cu极上去与正电荷中和.这时,由于Zn极的负电子减少,Zn极周围的正离子Zn2+必有一部分会脱离电偶极层.结果,Zn极附近电偶极层内的电场减弱,原来的动态平衡被破坏,这时非静电力的作用超过电场力的作用,使Zn2+继续溶解,因而,Zn极上的负电子和周围溶液中的Zn2+及时得到补充,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使Zn极附近的电势跃变仍然保持原来的数值.同样,Cu极所带的正电荷因与Zn极流来的负电子中和而不时地减少,原来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但非静电力不断使CuSO4溶液中的Cu2+沉积到Cu极上去,使电偶极层上的正、负电荷随时得到补充,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因而Cu极附近的电势跃变也保持原来的数值.在溶液中由于Zn2+和Cu2+不断地溶解和沉积,使得溶液中的正离子在Zn极附近较多,在Cu极附近较少,它们在溶液内产生电场,从而在C、D间形成一定的电势差,与这个电势差相应的电场推动正、负电荷流动形成电流.若电流强度为I,电流在溶液中的内阻为r,则在r两端,也就是溶液两边C、D之间的电势差为UCD=Ir.所以在做“研究电动势、外电压、内电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中,如图5所示要求测量内电压的电压表V2的探针必须靠近电源的两个极板.电池内部各处电势的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这时的路端电压为UAB=UAD+UCB-UCD=E-Ir,即UAB+Ir=E.这就是说,以化学电池作电源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电势降落之和.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附近分别存在着化学反应层,反应层中的化学作用是非静电力的来源,它把正电荷从电势低处移至电势高处,在这两个地方,沿电流方向电势分别有一个“跃升”.

随着反应的进行,Zn极板上的Zn2+继续向溶液溶解的速率会随Zn极板附近的Zn2+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同时Cu2+向Cu极板沉积的速率也减小,所以用过一段时间后的旧电池的电动势会减小.由于溶液中各处离子的浓度发生了变化,使旧电池的内阻增大.

二、发电机

在发电机中,由于导体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电动势.如图7所示,当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有一段长为的导体CD以速度v运动时,导体中的自由电子由于和导体一起运动,具有相同的运动速度v,因而受到洛伦兹力f=Bev的作用,其方向可根据右手定则判断为由c指向D.由于这个力的作用,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将移向D,从而在D端将有负电荷聚集,C端将因缺失电子而带正电.这个正、负电荷在导体两端分别聚集的过程将继续进行下去,直至由此在导体内产生的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平衡时为止.此时,导体的两端C、D之间具有了一定的电势差,如同电源的两极.可见,洛伦兹力在这里起着电源内部非静电力的作用.

电源电动势的大小等于非静电力把单位正电荷从负极(D端)移到正极(C端)所做的功,所以电动势为E=W非e=BevΔle=B(Δl)v动生电动势的方向应是洛伦兹力移动正电荷运动的方向,即从D指向C的方向.运动中的导体中的电子不但具有导体的速度v,还有沿导体向D端运动的速度v′,它的实际速度应为 V=v+v′,设V与v的夹角为θ,则v=Vcosθ,v′=Vsinθ.由于v和v′的存在,电子受到的洛伦兹力分别为f=eVBcos和f ′=eVBsinθ,方向如图8所示,它们的合力为F,F⊥V.设在△t时间内导体运动到图中另一位置,电子从a点移动到b点经过的位移为ΔL,则f和f′所做的功分别为Wf=fΔLsinθ=eVBΔLsinθcosθ和Wf ′=-f ′ΔLcosθ=-eVBΔLsinθcosθ,可见f和f ′所做的总功Wf=Wf ′=0,即洛伦兹力所做的总功为零.那么电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在使导体向右匀速运动时,外界必须以大小等于f ′、方向与f ′相反的力作用于导体,这个力所做的功恰为W非=eVBΔLsinθcosθ=eB(Vcosθ)(ΔLsinθ)=eBvΔl,因而E=W非e=BevΔle=BΔlv,这就是外力克服洛伦兹力的一个分量f ′所做的功通过它的另一分量f所作的功转化为电能,即洛伦兹力的作用并不是提供能量,而只是传递能量.

当导体不动,因磁场的变化产生感生电动势时,非静电力又是什么呢?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明确指出: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它的周围产生一种电场,叫做感应电场,感应电场的电场线是闭合曲线,涡旋电场的电场力移动电荷所做的功,就是非静电力所做的功,也就是感生电动势的来源.

猜你喜欢
电动势电势负极
第五节:《电势差》学案设计
锂离子电池/电容器预嵌锂技术发展分析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复习课之八问
电场中能量问题的处理方法
电动势概念辨析
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英文)
用电势分析法解含容电路问题
超电势在铅酸蓄电池中的应用
“电势和电势能”学习指导
电磁感应现象中“感生”和“动生”同时存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