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三维框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价值网形成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4-11-26 08:52
中国科技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价值链模块化价值

柯 颖

(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4)

1 研究背景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增强以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模块化不仅改变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流程,还促进了全球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兴起以及传统集合型价值链的模块化分解和重构,形成了由不同产业价值链中的关键价值环节共同构筑的产业价值网。这一新的价值创造体系超越了企业价值网络的边界,使某一区域内彼此关联的若干产业的关键价值模块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资源的虚拟动态整合,形成具有超强控制力的关键价值区域,构建相对完整的自主价值体系。本文拟从模块化的视角,着眼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强化以及产业模块化变革的背景,构建产业价值网形成与发展的综合的研究框架,从产品模块化维度、产业组织模块化维度、产业价值链模块化的关键价值区域生成与强化维度,以及三个维度的嫁接与耦合,研究产业价值网的形成与发展战略,力求提升产业价值网形成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效果。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1 产业价值网的理论演化

产业价值网概念的提出源于对价值链和价值网理论的扩展和深化。价值链理论最初以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为基点,研究企业创造价值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过程[1]。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引发了全球价值链的研究热潮,其核心问题包括企业各价值环节的地理空间配置[2]、价值链治理与产业空间转移之间的关系[3]、全球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和分配[4]以及在此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企业网络的形成与应对策略[5]等。而后由于全球竞争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创造价值的途径由内部价值链转向价值星系,为此,Slywotzky提出了价值网的概念[6],Brandenburger界定了企业基于价值网络的竞合主体[7],Kathandaraman和Wilson认为优越的顾客价值是价值网模型中价值创造的目标[8]。

上述理论忽略了产业因素,Kaplinsky提出产业价值链[9]来扩展企业价值链模型,Humphrey和Schmitz研究了产业价值链治理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嵌入模式[10]。信息革命 导致的企业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使得围绕某一主体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相关产业运营关联度和价值渗透不断增强,相应研究由单个产业价值链延伸至产业价值网领域。Dichen等人认为在区域经济中,由于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发展,各个产业彼此相连,共同形成了产业网,有关产业价值链也形成了产业价值网[11],生产出融合不同产业价值链上节点企业知识、技术、产品、服务、管理创新的跨产业混合型产品[12],关键价值环节升级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产业价值网治理的复杂化并由此可能对区域经济造成影响[13]。

2.2 基于模块化的产业价值网相关研究

模块化最初被作为一种化繁为简的设计方法[14],可通过模块内部和模块之间的混合搭配来加速产品创新[15],Baldwin和Clark提出了构成模块化的三个基本要素:结构、界面和标准[16]。设计模块化促发了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形成,Starr把模块生产作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新战略[17],Ulrich和Tung探讨了适应多样化需求的生产模块化的具体途径[15]。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生产模块化推动了产业组织模块化变革,Sanchez和Mahoney指出模块化的产品设计需要企业组织设计的模块化[18],青木昌彦强调组织模块化伴随着产品模块化同步进行[19]。

对模块化与产业价值网的契合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仍主要集中于企业价值链和企业价值网的模块化,Sturgeon认为价值链模块化已经开始成为某些产业的新型组织结构特征[20],其他一些学者研究了基于价值模块整合的企业价值网络形成机制及其价值流动与创新[21]、模块化价值网系统构造及其知识管理等问题[22]。相比之下,目前国内外从模块化视角研究产业价值链和产业价值网前沿领域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仅有的少数成果主要涉及价值链模块化与国际分工及制造业升级之间的机理和路径[23]、模块化产业内分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4]、基于模块化的企业集群创新战略[25]等,结合模块化研究产业价值网形成机理的文献较为鲜见。

2.3 已有研究成果的欠缺

纵观已有的相关研究,存在着多方面的欠缺或不足,主要包括:

(1)在产业价值网研究方面,对于产业价值链虽有一定研究,但仅涉及单一产业内多个企业价值链的整合问题,真正从产业价值网形成本身及其协调和治理对国家或区域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升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献较为缺乏。

(2)在模块化与产业价值网的契合研究方面,较少从产业组织模块化维度和产业价值链模块化维度综合研究产业价值网的组织治理基础以及价值权力创造的机理和路径,对于如何构建模块化生产网络并纳入全球产业价值网体系作为后发国家或区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加以实践分析和应用等问题也极少涉及。

(3)关于模块化条件下产业价值网的分析范式,目前仍沿用传统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SCP分析范式和波特的五力模型以及价值链分析模式,但由于模块化导致产业边界趋于模糊以及产业竞争的变异性,上述分析范式的有效性受到挑战。

(4)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均有待于拓展。对模块化价值网的理论研究仍主要停留于概念层面和对国外成果的援引和借鉴阶段,围绕模块化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网络状关联的深层次研究成果十分匮乏;实证研究则多集中于发达国家或地区模块化发育较成熟的产业,对欠发达区域模块化产业群的研究很少。

3 产业价值网形成与发展的模块化三维研究框架及其理论内涵

3.1 理论架构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践背景与发展趋势,拓展研究的空间尺度,以模块化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一个包含产品模块化、产业组织模块化、产业价值链模块化的关键价值区域生成与强化以及三者演化与联系的模块化三维研究框架,全面系统地研究产业价值网的形成与发展战略 (见图1)。

图1 产业价值网形成与发展的模块化三维研究框架

3.2 理论内涵

上述模块化三维研究框架,系统研究产业价值网的产品开发与创新模式,区域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与全球互动,区域各国间产业群价值链竞争与互补,区域产业价值网自主价值体系形成、扩散与联系等。该理论模型包括以下基本内涵:

(1)基于产品模块化视角研究产业价值网形成发展与产品模块化设计和生产创新模式及对策。以模块化理论、标准化原理、产业经济学、系统经济学、管理科学、创新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据,论证充分运用模块化技术,实施产品模块化设计和生产的创新模式与推动产业价值网形成发展及产品竞争力提升的方法与途径。

(2)基于产业组织模块化视角研究产业价值网形成发展与模块化生产网络自主构建对策。以组织模块化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网络治理理论等为理论依据,论证区域产业群模块化生产网络形成的动力机制及其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产生的产业组织效应;模块化生产网络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及其途径;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网络治理优化;地方、区域与全球产业群模块化生产网络共存、交互与竞争等。

(3)基于产业价值链模块化的关键价值区域生成与强化视角研究产业价值网形成发展与价值权力生成对策。以价值模块化理论、价值链和价值网理论、产业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交易与分工理论等为理论依据,论证产业价值网内产业群之间的价值关联;产业价值网价值权力创造的内在机理及路径、产业价值在不同价值模块间转移和重新分配的机制;产业价值网自主价值体系构建等。

(4)全面综合分析产业组织模块化与产业价值链模块化的耦合互动,产业价值网模块化分工与交易的专业化与多样性,全球模块化生产网络与区域产业价值网的嫁接,产业价值网下以模块化生产网络生成价值权力的内在机理及其竞争力的决定机制,产业价值网竞争的全球化与地方化,探讨产业价值网内国家间合作协调机制以及产业价值网整体发展战略,研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体系。

(5)对模块化三维框架下产业价值网形成演化机理与发展战略的实践应用效果进行系统分析预测与综合评估。结合特定区域的区情与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趋势,并联系该区域在全球模块化生产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及变动趋势等,进行模块化三维框架下产业价值网形成发展实践效果的分析预测与综合评估。

4 基于模块化三维框架的产业价值网发展战略

4.1 基于产品模块化的产业价值网发展战略

当前,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如火如荼地展开,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转向消费电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这实质上也是“十二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植的方向,而上述产业大都具备开展产品模块化设计、生产的基础和条件。为此,基于产品模块化的产业价值网发展,应围绕以下两条主线进行:第一,作为模块化产业链中已掌握系统设计规则和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如华为、中兴通讯、海尔、格力、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新松机器人等,应密切关注全球市场的消费和技术发展动向,提高模块化产品的整体设计能力和资源集成能力,促进系统设计规则的进化和产业标准的完善,力争在全球产业价值网竞争中谋取一定的系统技术标准的话语权,通过品牌建设和营销拓展实现由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的品牌升级,以此在全球新兴产业竞争中掌控高端价值权力。第二,产品模块化使得产业价值从集成产品更多地向关键模块进行转移和扩散,作为各类模块供应商,应从挖掘本模块相关的“隐形信息”入手,争取在若干关键模块的设计研发上取得重大技术创新突破,由外围或边缘专利模块向核心专利模块转化,并借此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体系,逐步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和锻造技术优势,成为行业关键模块技术的全球引领者、标准制定者和通用模块供应商;同时,将从中获得的最新模块知识、信息及时反馈给国内核心企业,使其对系统设计规则进行不断筛选、优化,以使模块化产品的设计、生产紧跟国际市场变化而保有较强的竞争力。实际上,我国目前已有一些掌握核心技术、成长性较强的专用模块供应商出现,如欧菲光、安洁科技、歌尔声学、德赛电池、环旭电子、水晶光电、比亚迪等,这些企业已成功打入苹果、三星、谷歌、微软等国际巨头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今后应通过财税、金融、科技、人才等多重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鼓励更多类似企业的涌现,实现行业以点带面的突破发展。

4.2 基于产业组织模块化的产业价值网发展战略

模块化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且客户DIY定制特征非常明显,这决定了产业价值网的产业组织形态必须由传统纵向集成为主,转向具有开放性、灵活分散、强调虚拟协作的模块化生产网络。在这种新型产业组织形态中,核心企业与模块供应商之间的利益目标更为趋同,即追求产业价值网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再进行价值分享,双方的治理关系也更为合理且激励性更高。对核心企业而言,应加强对业务流程的“归核化”重组,根据客户需求专注于模块化系统规则的制定、产品定位和开发、原型制造、品牌营销等活动并依此保有网络治理权威;而后将作为模块化产品结构、界面和标准的明示知识在共同参与产品制造和服务的所有产业价值网成员之间扩散和传播,使所有产业价值网结点业务保持着一体化且基于标准化协议的连接和运营;以地理接近或柔性契约的方式,对在质量、价格、创新性及合作意愿等方面符合供应条件的供应商进行模块组件外包,迅速向市场推出即插即用、可灵活定制的模块化创意产品,有效利用产业价值网的整体资源实现“杠杆增长”。作为各类模块供应商,应充分利用模块化生产网络的高度市场激励,潜心挖掘本模块内部及相关领域的隐性知识和信息,进行模块的原创设计和突破性创新,争取与全球多个核心企业达成互惠供应协作,实现模块部件的量产而保持足够的成长性和利润增长;而且模块之间激烈的“背对背”竞争和研发竞赛为核心企业创造了更多的选择价值,可以保证整个模块化生产网络的持续创新和对市场多变需求的快速响应。

4.3 基于产业价值链模块化的产业价值网发展战略

模块化使传统的集合型价值链通过裂变、分解,基于价值模块在新的界面上重新整合为模块化产业价值链,进而使得围绕模块化产品服务的相关产业之间通过价值模块彼此联结和交汇,形成了立体状的模块化产业价值网,其竞争力和价值权力的大小取决于各产业价值链中关键价值模块共同构成的核心价值区域价值创新效能的强弱。因此,我国基于产业价值链模块化的产业价值网发展,一方面,应迎合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和国内“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抓升级”的产业发展方向,合理选择自身具有比较优势且符合新兴产业热点的模块化产品形成主导产业价值链,吸附代表该产业未来技术和竞争焦点的相关产业价值链参与产品的协力制造,促进产业价值链在地理空间上的适度整合和集聚,形成与完善国家产业价值网。另一方面,应注重网内关键价值模块的价值创新以及彼此之间的创新协同,促进产业价值网关键价值区域的形成,以此参与国际竞争获取全球产业价值网的高端价值权力而实现有效的产业价值增值。在这一过程中,核心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消费导向,通过创意、尖端的模块化系统规则设计,规定产品的模块构成、分布结构、技术要求、接口标准,通过知识整合形成系统规则,并将其价值创新战略依次传递给关键模块供应商。关键模块供应商利用高度内在化和专业化的隐性知识进行模块研发、设计、创意,向顾客提供DIY所需的富含多重选择权价值的高质量模块部件,进一步实现模块功能升级的价值增值。此外,还应充分发挥辅助产品价值实现的各类服务价值主体 (包括广告、销售、金融、物流等)的价值创新活动,广告方面应重视数字营销的功能,吸引更多的模块化厂商与各类网络服务商结成战略联盟,促进模块化产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推广;销售渠道上,广泛利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挑选商品、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便利完成开辟快捷的虚拟通道;由于模块化产品很多属于高价值产品,模块化厂商应自建金融公司或联盟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小额信贷公司等提供完善的消费信贷服务,促使顾客尽早做出购买决策;产业价值网网络结点成员之间价值活动的分散性尤为需要物流支持,应以顾客订单为起点,运用JIT、MRP、DRP等先进物料管理方法,拉动原材料、模块部件及产成品的分级供应、运输、生产、分销、多级库存、配送等物流运作,实现时间效用、地点效用而完成价值增值。

[1]Porter M E.Competitive Advantage[M].Free Press,1985.

[2]Dewatripont M,Maskin E.Credit and 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5,(62),541-55.

[3]Krugman P.Growing World Trade:Causes and Consequences[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5,(1):327-377.

[4]Gereffi G.Shifting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 Global Commodity Chain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nternet[J].American Behavioural Scientist,2001,(44):1616-1637.

[5]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5):39-47.

[6]Slywotzky A J.Value Migration:How to Think Several Moves Ahead of the Competition[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

[7]Brandenburger A,Nalebuff,B.Co-Opetition[M].Doubleday Press,1996.

[8]Kathandaraman P,Wilson D T.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Value-creating Network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1,(30):24-27.

[9]Kaplinsky R.Globalisation and Unequalisation: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a Value Chain Analy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7):117-146.

[10]Humphrey J,Schmitz H.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 Research on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Global Value Chains[J].Working Paper,2000.

[11]Dichenn P,Kelly P,Olds K.Chains and Networks,Territories and Scales:Toward a Relation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Global Economy[J].Global Networks,2001,(2):89-112.

[12]毛蕰诗,王华.基于行业边界模糊的价值网分析模式:与价值链模式的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6-161.

[13]吴华清.基于价值网理论的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安徽汽车产业东接发展为例[J].科技进步与决策,2009,(8):64-67.

[14]Simon H A.The Architecture of Complexity[J].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62,(106):467-482.

[15]Ulrich K.The Role of Product Architecture in the Manufacturing Firm[J].Research Policy,1995,(24):419-440.

[16]Carliss Y Baldwin,Kim B.Clark.Design Rules,Volume 1,the Power of Modularity[M].MIT Press,Cambridge MA,2000.

[17]Starr.Modular Production:A New Concep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5,(43):131-142.

[18]Sanchez R,Mahoney J T.Modularity,Flexibilit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oduct and Organization Desig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63-76.

[19][日]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0]Timothy JSturgeon.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s:A New American Mode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3):451-496.

[21]余东华,芮明杰.基于模块化组织的组织创新与流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8,(12):48-59.

[22]盛革.模块化价值网及其知识管理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4):29-36.

[23]朱有为,张向阳.价值链模块化、国际分工与制造业升级.国际贸易问题[J].2005,(9):98-103.

[24]张其仔.模块化、产业内分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5]韩晶.基于模块化的企业集群创新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价值链模块化价值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模块化住宅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中国制造”:助力“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提升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