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价值归旨的逻辑展开与践行

2014-11-27 00:03吴珺
行政与法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旨趣,体现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上个世纪的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人类传统文明的时代反思,从而形成了生态文明观,体现了生态文明价值归旨的逻辑展开。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发展和实践要求,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升华,集中体现为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理性选择和价值取向,是生态文明观名副其实的积极践行者。

关 键 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价值归旨;逻辑展开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11-0052-04

收稿日期:2014-08-15

作者简介:吴珺(1973—),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文化发展与文化政策。

一、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旨趣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大意是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现泛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包括它们之间、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题中之意也包含了美好的、健康的、和谐的、文明的诸多内容。文明是个大的范畴,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所创造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所创造的财富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1]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各种矛盾关系,以达成相互之间协调发展,即“和谐共生”,这是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建构生态文明的三大要素是自然、精神与社会,具体而言,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体现的是良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文明社会,能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良性状态。第一,自然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基础。追本溯源,在现代化进程中,过度攫取资源带来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后果,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阻碍。为了缓解人类与自然间的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才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范畴,目的是人类的发展应保持可持续性。第二,精神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精神文明是人类生态文明的内在价值追求,表现为人类对待自然的道德态度和价值理念,强调摒弃人类单向征服、支配自然的错误思维,采取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理性思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因子。第三,社会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根源。生态危机不是偶合的“个人价值取向”的精神问题,其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几乎所有当代生态问题,都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根源。如果不彻底解决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就不可能被正确认识,更不可能解决”。[2]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生态文明提倡科学认识、尊重、顺应、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反对漠视、糟践、滥用和盲目干预自然,以为当代人和后代人均衡负责为宗旨,为后代人保留和创造可持续的自然物质财富,进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发展的新局面。

(二)生态文明建设须从主体、地域、内容、手段等方面进行多方位设计布局

在建设主体方面,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人类的广泛参与,包括各国政府、企业、家庭、非政府组织(NGO)、混合主体等。其中,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建设的推动者和环境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企业是核心建设主体,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家庭是基本单元,是最广泛的参与者;非政府组织是发挥咨询和监督作用的民间组织;混合主体是多种形式其他主体的组合,也是可以调动的积极力量。

在建设地域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全球、国家、区域、地区和社区等多个层次。其中,全球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将为世界环保运动带来新的力量;全国层次以国土空间优化为重点,因地制宜以实现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区域层次和地区层次是主阵地,应结合各功能区的特点,着力推进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社区层次以推进环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倡导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为重点。

在建设内容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如森林生态、农田生态、水生态、荒漠生态和城镇生态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始终引领、指导各种生态系统建设,以形成可持续的生态运行模式和发展模式。

在建设手段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可以采取意识手段、规划手段、制度手段、科技手段和资金手段。如开展对公众的宣传教育,让公众树立唯自然客观规律至上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强调政府规划和政策导向,全面论证、统筹谋划、整体布局,科学开发;加大资源、环境、生态、国土管理制度创新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一体化管理服务体制和政府考核机制;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力度,保障基本环境质量。

二、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价值归旨的逻辑展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态文明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人类传统文明的时代反思,催生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而形成了生态文明观并演变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着生态文明价值归旨的逻辑展开。

对生态文明观的认识建立在对生态文明的明确把握基础之上。我们要明确生态文明不仅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也不单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和谐思想,二是对生态与环境危机的反思,三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总结。正是基于这些思想渊源,生态文明价值归旨的理性逻辑在现实的践行中逐渐展开,并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的形成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它以美国女科学家雷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为引子,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分歧消除阶段。《寂静的春天》从被攻击到被肯定的巨大转变,其标志是联合国在1972年召开全球环境大会,对生态与环境问题取得了相对统一的认识。二是反思阶段。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全球环境大会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对工业文明进行初步反思并加深认识,探索原因,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实践。三是生态文明观初步形成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认识到由发展理念和模式不当引起的生态环境危机必须通过转变发展理念和模式来应对,进而产生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及一系列实践;与此同时,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互相交叉渗透,相继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学科并得到迅速发展,为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打下了重要基础。四是生态文明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学者们在总结大量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各个新兴学科的科学内核,将大量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了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生态安全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以及生态文明观的方法论、绿色人文精神等等。

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和延伸以及生态文明观的形成是人类对社会发展模式重新反思的成果。在历经生态危机过程中,在审视自然、精神与社会旨趣的基础上,人类逐渐以生态文明观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和思考问题。生态文明观认为,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谐协调既是复合体发展演进的结果,又是促进复合体发展进步、生机勃勃、长盛不衰的主要动因。自古以来,渴望、追求和谐,始终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达到和谐协调状态,社会系统才能升华到新的境界并焕发生机。现代文明的发展要求公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和共享发展成果,基于此,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建立何种生态文明观以适合我们当前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综合中国古代传统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社会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关于生态文明价值、目标和实现方式的科学化认识与理论化概括,是人性化和生态化的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它指明人与人的发展、自然与生态的发展都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终极目的。换言之,既要保证满足全体人民的可持续生存与全面发展的需要,又要保证满足非人类生命物种可持续生存与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需要。这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实践选择的两重目的与终极价值尺度,是以自然、人、社会和谐统一为导向的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基本价值取向,更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的理论归旨。

三、中国共产党人是生态文明观的积极践行者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实践推动的过程,又是理论反思的过程,体现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多元市场主体存在的社会现实以及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我们在生产领域长期沿用粗放型的以资源换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精神生态失范和社会制度生态缺位的后果。今天,树立生态文明观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发展和实践要求,也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是生态文明观的积极践行者。

(一)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观的实践发展历程

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不断发展,中国历代领导集体都对生态文明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实践。

⒈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先后提出并实施了治理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重要措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观开始形成。如针对江河水患灾害频繁,发出了大力兴修水利的号召,对淮河、黄河、海河、长江分别作出了治理的号召和批示;对南涝北旱的自然灾害问题,发出了南水北调的倡议。针对大跃进时期对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掠夺性利用,第一代领导集体号召在全国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运动。

⒉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化与法制化。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其中包括:第一,把环境保护工作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和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第二,提出环境保护是长期工程,要制度化、法制化。《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水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先后制定、颁布和实施,并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要一代一代永远坚持下去。这些都为我国生态治理法治化和可持续奠定了基础。

⒊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反思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重要思想,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人口资源环境观、生态与经济协调观和生态科技进步观,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发展、新亮点,体现了我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3]“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

⒋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生态文明”,“两型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对环境保护的体悟更加通彻,提出并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理念:第一,生态文明战略观。“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标志着生态文明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框架。第二,人与自然和谐观。提出“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5]第三,建设“两型社会”观。提出“必须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6]第四,生态科技创新观。提出“创新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7]第五,保护环境机制观。提出推进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必须花大力气消除制度性障碍,推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治化。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分体现出我党在新时期对生态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已把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个基本因子。

(二)生态文明观是中国共产党价值理念的深刻体现和逻辑发展

从国际国内经验来看,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威胁个体生存,而且非常容易引发社会动乱甚至全球恐慌。这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价值取向,考验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影响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从我国的现实看,生态文明观深刻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的,在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价值取向中鲜明的人民性决定了党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和决心,而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这种执政目的的内在要求。在这一明确的执政目的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创新执政手段,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正是执政手段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作出科学调整取得的成果,这种调整展示出了党的执政理念中目的与手段的高度统一。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时刻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排解生态环境恶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困扰和灾难,尽一切可能的力量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反映出党的作风改进、把握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与执政能力的增强、应对执政难题与处理社会矛盾能力的增强、凝聚民心与引领社会发展能力的增强,有利于社会公众增强对执政党的信任度和认同感。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实现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总之,生态文明观是我们党基于生态环境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和把握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进行的理性选择,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追求和谐的实践性提升,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必然。

【参考文献】

[1]何煦.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解读及制度建设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6).

[2]余谋昌.生态哲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7.

[3]江泽民文选(第1卷)[C].人民出版社,2006.463.

[4]江泽民文选(第3卷)[C].人民出版社,2006.54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78.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45-746.

(责任编辑:刘亚峰)

The Logical Extension and Practice of the Value Ai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u Jun

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purport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nature and society,which reflects the civilization form that respecting,protecting and complying with nature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In the last century,the global 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issues had produced a rethink about traditional human civilization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hich reflect the logical extension of the ai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alue.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and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re the logic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requirement of the ruling idea modernization of China communist party,its development history in China reflects the repeated sublimation of the ruling idea of China communist party which is scientific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and it also reflects that the rational choic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our party to work for the wellbeing of the broad masses of people,and our party is a veritable positive practitione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value aim;logical extension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寒露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