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CF构建特殊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与内容

2014-11-27 07:19金梅高飞马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年6期
关键词:残疾课程体系康复

金梅,高飞,马勇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不同健康领域可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行业的分类,为认识和研究健康和健康相关的状态、结果以及决定因素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同时ICF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可以被广泛地用于相关领域如教育、康复等课程的设计以及知识体系的架构,从而科学地认识残疾和健康问题[1-2]。

特殊体育教育是特殊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科学、特殊教育学、心理科学和生物科学交叉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涉及教育、医学领域,还涉及残疾、社会等交叉学科领域,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了解残疾人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相关知识和组织办法,能够在特殊教育或相关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研究和管理,在残疾人体育组织与管理方面具有专长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3]。

特殊体育教育作为年轻的学科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尤其是特殊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问题。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特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一般体育教师的能力,如运动能力、教学能力等,还需具备针对不同特殊儿童的沟通能力、运动康复能力、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造能力和评估能力等。同时特殊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也有别于一般普通体育学科的知识结构,涉及体育学、康复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由于这种特殊性、差异性和复杂性,使得特殊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培养的特点。

建立基于ICF的特殊体育教育课程框架和内容体系将是特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今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构成。本研究立足于ICF,提出关于功能和残疾的理论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架构特殊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1 教育目标

1.1 ICF的理论架构及相关的知识结构体系

ICF的核心理论与方法是采用“生物-心理-社会”方法,从身体、个体和社会三个层面对身体功能与结构、活动和参与以及功能与残疾发生的环境进行分类。强调残疾不仅是个人的特性,而是与社会、环境综合性交互作用,是一种涵盖损伤、活动受限和参与限制在内的概括性术语。如图1所示[4]。

图1 ICF有关功能和残疾的模式

具体来说,ICF主要由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因素构成,分为身体功能的变化和结构的变化,能力和活动表现,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它表示在个体(有某种健康情况)和个体所处的背景因素之间发生交互作用的积极方面[5]。ICF的目标主要是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术语及框架来描述健康状况及与健康有关的信息,使全世界不同学科及不同领域的工作者可以对有关健康和保健情况进行交流,以及提供对有关人类功能及其受限情况的描述[6]。ICF为综合分析身体、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系统工具。根据《世界残疾报告》的结构,ICF可以运用于针对残疾人的主要功能障碍与社会支持与服务形式,如卫生保健、康复、支持与协助、无障碍环境、教育和就业领域。

ICF打破了标签式的“残疾”、“障碍”,建立了基于功能和健康的包容性发展模式。这种交互模式从功能及其环境的角度去分析残疾问题,提出了分析功能和残疾的综合的概念架构[7]。这种全新的理论模式为现代特殊教育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并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评估提供了操作性工具,同时也为特殊教育的目标、课程的设置、研究和统计提供了依据。

ICF有两部分,每一部分有两种成份。第一部分:功能和残疾,第二部分:背景性因素。每一成份由不同的领域构成[8]。如表1。

表1 ICF的构成成份组成

从ICF的构成不难发现,在健康背景下,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损伤、活动、参与、活动受限以及参与限制和环境因素涉及与健康状况相关的生物医学、生物工程学、康复医学,与个人因素相关的社会行为学、心理学,与环境相关的社会生态学等学科体系,从而构成基于ICF的特殊体育教育人才必备的知识体系。如图2。

1.2 基于ICF建立特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

特殊体育教育集教育、体育、医学、康复、心理等学科为一体,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残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开发其潜能,使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让更多的残疾儿童享受到教育、康复、体育运动带来的益处,使其不仅在身体上获得康复,而且在认知、适应社会等能力上获得提高。

根据ICF“生物-心理-社会”理论模式,ICF的功能、残疾和健康构成因素与特殊体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9],其中关于身体功能和结构的内容是体育学、运动康复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关个体的活动和社会参与以及影响个体活动、社会参与的环境因素也是特殊体育教育专业人员所必需学习的重要内容[10]。因此,围绕培养目标逐步形成融医学、特殊教育、体育课程为主干,突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群,并从现代课程理论要求出发,使专业课程结构更趋合理,努力构建科学的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图2 基于ICF的特殊体育教育人才知识结构体系

具体来说,在课程设置上,以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特殊体育师资人才为核心,注重突出体育特色,依托体育学科的背景,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和社会急需的特殊体育专业人才,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其特征为:以康复医学、特殊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课程为主干,以精品课程为特色;兼顾基础与专长、理论与技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合理;突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要求开设主干学科,即教育学、心理学、医学以外,围绕学习特殊儿童教育、心理、康复训练,充分发挥体育学科优势,增加体育运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不仅掌握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研究的方法,而且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并能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形成四大主要知识体系,即: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医学科学和体育科学。如图3。

图3 特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知识体系

2 课程体系

2.1 内容体系

根据ICF分类的三个方面即身体方面(身体结构和功能)、个体方面(活动)、社会方面(参与),与之相对应的学科体系可分为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专门科学,相对应的课程内容体系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门课程。如图4。

图4 课程内容体系

2.2 课程架构

依据ICF理论模式,对功能和残疾的评定主要从身体方面、个体方面、参与三个方面进行。由此依托体育学科,将教育学、康复医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融入特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突出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上岗能用”的特殊教育体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打通不同学科课程群之间的壁垒,建立康复医学、特殊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课程四大学科课程群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专业体制和专业结构,形成以专业课为主体,包含特殊教育、心理学、医学康复、特殊体育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11]。如图5。

图5 功能和残疾评定与相关课程

2.3 公共课程

公共基础课是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各学校因学校性质、类别及办学理念不同而表现出部分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模块:①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②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③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12]。目前高校的公共课程基本上都是教育部规定的五类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大学外语和计算机,同时体育院校根据学科特点开设有体育概论和公共体育必修课。

2.4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和相关学科基础课两大类,学科基础课包括心理、教育、医学和体育学四大学科群的课程,将ICF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加以掌握,如功能障碍的类型、模式、特征和表现形式。相关学科基础课包括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康复医学、生物力学等。

2.5 专业课程

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是实现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目标的主体课程,它决定着本专业的性质和水平。专业课程可以分为障碍分析类型和障碍干预类型。障碍分析类型如特殊儿童评估、残疾人运动员医学功能分级、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学、视障儿童心理与教育学、智障儿童心理与教育学、孤独症儿童教育。障碍干预类型可以分为教育(体育)干预,如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特殊儿童体育游戏、特殊儿童舞蹈教学、残疾人体育运动竞赛项目与规则、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医疗干预,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社会服务干预,如手语、盲文、特殊教育技术。

2.6 选修课程

根据适应性原则,针对功能障碍的个别化教育,选修课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育理论和方法选修课,如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教育发展史;第二类是跨领域、跨专业选修课,如社会学、哲学、康复学等;第三类是实践技能选修课,如韵律操、攀岩、体育舞蹈、搏击、游泳、篮球、乒乓球、健身操等。

3 基于ICF的重构体育教育课程内容

3.1 基于ICF的教育目标

ICF可提供有关人类功能及其受限情况的描述,以及对相互关联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因此,在运用于特殊体育教育的课程设计时,可以充分以ICF的分类要求来制定教育目标。如图6。

图6 基于ICF的教育目标

3.2 重构专业课程内容

按照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道德目标三类目标每门课程中都应该有两个层次。根据功能分类,将特殊体育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第一类知识目标涵盖人体生理学、解剖学,并在此基础上延伸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特殊儿童生理与病理;康复医学在此基础上延伸运动康复学、特殊儿童医学基础;遗传学、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学;特殊儿童体育游戏、手语与盲文。第二类技能目标涵盖特殊儿童干预、评估,特殊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教材教法,特殊儿童体适能律动、体育类技能课(健美操、游泳、篮球、乒乓球)。第三类道德目标涵盖特殊教育导论、残疾人体育概论,特殊教育史,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

4 小结

特殊体育教育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各种训练、评估和干预。同时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在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的基础上还需要一些专门的课程来应对特殊的需求。这样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可以为特殊体育教育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又凸显特殊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健康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13]。

[1]Kostanjsek N,Rubinelli S,Escorpizo R,et al.张爱民,李沁燚,邱卓英,等,译.运用ICF评定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26-31.

[2]Stucki G,Kostanjsek N,Cieza BA.张静,邱卓英,吴弦光,译.基于ICF的功能分类和测量[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17-25.

[3]天津体育学院教学概览[Z].天津:天津体育学院教务处,2011:235-240.

[4]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S].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2001:1-283.

[5]何侃,胡仲明.ICF理念下我国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趋向分析[J].残疾人研究,2011,(4):35-40.

[6]邱卓英.《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研究总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2-5.

[7]邱卓英.ICF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残疾包容性发展中的应用[C].北京: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汇编,2012.

[8]世界卫生组织.邱卓英,译.《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中文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9]邱卓英,陈迪,陈艳.构建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的现代康复学科和康复教育知识体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2):1193-1195.

[10]于涛,王家仲.基于ICF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1):29-31.

[11]Rauch A,Cieza A,Stucki G.张霞,张静,邱卓英,等,译.如何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应用于临床康复管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32-38.

[12]邓磊.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42-77.

[13]Stucki G,邱卓英,励建安.为在中国康复工作中全面应用ICF而努力(英文)[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5-10.

猜你喜欢
残疾课程体系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