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特色项目教学俱乐部的构建

2014-11-27 02:42陆跃琴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排球课外俱乐部

陆跃琴

(浙江科技学院 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23)

0 前 言

体育俱乐部引入高校,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它是体育课堂教学课的延伸,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参加竞技对抗、培养学习兴趣、健康休闲娱乐、发挥个性才能等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它是比较成功的。这种模式是目前我国高校典型的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模式、方式之一。而高校体育特色项目作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是以强化校园体育文化特色,扩大学生参与面和受众率,促进大学生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1]。为保持特色项目其独特性,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通过俱乐部这种模式和载体,有效地发挥特色项目的优势,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因此,以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抓手,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应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与机构,是俱乐部良性循环、生存与发展的有力保障。俱乐部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觉锻炼,为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自我管理、改革评价标准等提供平台和全新的尝试;形成体育课一般课程与特色课程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提升体育课程在学校“德、智、体、美、劳”中的地位和作用。

1 研究对象

浙江科技学院排球特色项目教学俱乐部。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调研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通过各种有关国内外体育课程改革、俱乐部模式等论文的查阅,为本文的设计与构思提供了参考。

2.2 实践法

创建“11+5”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即11周课内,5周课外,“课内”以教师传授运动技能为主,“课外”以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觉锻炼“三自主”,主要由俱乐部学生干部对课外学时进行管理,并组织举办各类排球竞赛活动。

3 研究背景

从目前有关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研究文献看,大体上存有三种基本类型,即高校单项体育俱乐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2]。浙江科技学院排球特色项目“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也称为单项俱乐部,是被高校采用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改革中较完善的一种体育俱乐部模式。浙江科技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之路,逐步形成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办学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而体育对于学生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排球作为浙江省高校第二批特色项目[3],学校教学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的试点课程,是在理论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把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相结合的体育教学俱乐部。

4 排球特色项目教学俱乐部构建

4.1 保障体系构建

俱乐部的生存与发展仅靠学校的体育部门和团委势单力薄形成不了气候,从管理角度分析,也无法解决众多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协调、支持与配合。作为学校高层的主管校长要对体育教学俱乐部进行宏观管理,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体育部、宣传部、后勤等部门,尤其是各二级学院要多方面给俱乐部以关心、支持和指导,形成上下合力,使体育教学俱乐部工作日趋完善并走向成熟。因此,从学校层面,要在宏观上对俱乐部在政策上加以调控并在经济上适当倾斜,体育部在微观上对俱乐部进行管理。2011年4月学校成立了特色项目工作小组,完善了管理制度,2012年9月学校将排球特色项目作为学校教学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的试点课程,教务处下拨经费用于特色项目教学俱乐部建设。体育部围绕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发展要求,针对本部门实际情况,制订了适合部门发展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保证重点,培养特色”将特色项目的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及运动队建设纳入三年目标的指导性计划之中,制订建设方案,强化责任意识,完善管理体制。同时申请俱乐部增加课程学分、运动队训练比赛的保障奖励、特长生招生、排球运动项目的鼓励参与和专项经费年度划拨等政策和制度。使俱乐部工作步入了正轨,确保俱乐部工作的有序、有效而规范地进行。

图1 教学俱乐部保障体系构建

4.2 运行机制构建

图2 教学俱乐部运行机制构建

改革当前体育教育实践中管理、评价标准模糊、运行不够有序的现状,加强领导,统一规划,探索建立一套保障“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教育质量的运行机制。2012年9月,排球作为学校“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在原有特色项目的基础上,成立了“排球教学俱乐部”,将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竞赛等纳入“排球教学俱乐部”中,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课内”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以实现教育部提出的让大学生掌握两项以上的运动技能这一目标;“课外”以竞赛、体育锻炼、群体活动为主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着重考虑建立以下制度和办法:

4.2.1 建设开放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各类赛事,实施品牌战略,并提出推广方案,使之在高教园区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4.2.2 与教务处共同出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学分制”评价体系,使体育教学与锻炼更具有弹性。

4.2.3 与学生处共同出台有关体育特长生的招生计划、实施计划并上报有关部门备案。

4.2.4 与团委共同出台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活动的激励机制。学生参加“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的情况要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先、评优、评定奖学金等的重要依据。

4.3 课程体系构建

4.3.1 理论教学体系构建。

4.3.1.1 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应形成健康的体育观,掌握本项目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科学规律的认识水平;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个体的发展目标等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学内容安排、方法与手段、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考试方式和手段等过程中贯穿始终。

4.3.1.2 基于网络课程为学生课余时间学习排球课程多一个渠道和途径。通过在校内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的《排球》课程中进行在线测试和课外辅助学习和交流,学生可以随时学到想学的知识,使课内、课外更好地结合起来。

4.3.1.3 加强师资队伍的理论素养。坚持以“优化结构、完善梯队、提升实力、服务教学”为方向,通过培养、引进等途径,努力打造高层次、高素质的排球师资队伍,形成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教学团队。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短期进修培训和教学比武,拓宽视野,保持课程建设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4.3.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改变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整体规划,特色项目在校园文化培育过程中表现模糊的现状。通过举办各种社团活动、体育竞赛,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思想品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能力和道德品质等)。完全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人选择,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和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个人体育专长。

4.4 “11+5”模式

根据发展体质的普遍性、特殊性、个体差异性、负荷频度性原则,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进行目标组织安排、考核评价和管理。从学校实际出发,在未能申请课外独立学分的情况下,俱乐部采用“11+5”模式,将现有16周分块进行教学,前11周为课内教学周,教师在传授技术、理论、裁判法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觉锻炼,参与到排球的教学中来,更好地为课外锻炼和终身体育服务。第12~16周为学生课外教学实习周,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模式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不同层次进行俱乐部活动。学生参加活动由俱乐部干部对其进行考核,并最终形成过程性评价将每个学生的成绩汇总给教师,形成课内、课外最终评价机制。

层次化教学特色项目课程根据不同教学班级的层次差异或同一教学班级学生的基础差异,按照初级、中级两个层次或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分别提出了不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代表队队员为俱乐部高级会员,承担课外教学活动的技术指导,并严格按照代表队准入制入会。

图3 教学俱乐部课程体系构建

图4 教学俱乐部“11+5”模式

5 结 语

由于区域性差异,俱乐部构建应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没有样板可循,因此,走自身特色化道路尤为重要。作为俱乐部的核心部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通过俱乐部的课内教学模式与课外竞技模式的结合,是以兴趣为基础,以竞赛为动力,充分重视过程性评价给学生在过程中带来的体育乐趣,力求对教学进行变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个性培养的多个环节中进行统一。注重课内教学向课外体育活动延伸,并最终能通过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方式向社会伸展。教学俱乐部也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充分体现了完整性、操作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1]浙江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教体〔2009〕183号.

[2]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省体育局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二批浙江省高校体育特色项目的通知.浙教办[2011]90号.

[3]何波,周福贵.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管理与改进思路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69-172.

[3]陈忠宇,杜小伟,等.以单项运动协会促进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5):26-28.

[4]周剑.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的研究[J].学苑教育,2012(24):94-95.

[5]朱建清.浙江省高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初步设想[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2):52-54.

[6]鲁志琴.浙江高校体育特色项目开展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10(10):279-280.

[7]秦浩.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2(3):128-129.

[8]邓勇,陈满平.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上):107-108.

[9]张华新,孙立.高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中主体框架构建研究——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搏击·体育论坛,11:19-21.

[10]王敏婷.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的简要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12):103.

[11]李金锋.利用高校体育俱乐部资源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价值工程,2012(4):271.

[12]张国林.培养应用型人才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219-220.

[13]刘立军.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动态考核与评价的研究[J].林区教学,2013(6):113-114.

[14]邓毅,张斌.高校体育俱乐部大方向下互助教学模式的运用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218-219.

[15]陈忠宇,杜小伟,等.以单项运动协会促进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5):26-28.

猜你喜欢
排球课外俱乐部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小满课外班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小学排球教学策略刍议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广西高校气排球和硬式排球公体课教学的价值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