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试验

2014-11-28 20:17屈丽莉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4年7期
关键词:赤眼蜂二化螟防治效果

屈丽莉

摘要:为防治水稻生产中的二化螟虫害,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探讨应用赤眼蜂防治二化螟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田间二化螟卵的寄生率和防治效果均较好,且对二化螟幼虫的危害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是稻田生产上防治二化螟的有效生物措施。

关键词:赤眼蜂;二化螟;试验;寄生率;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7-0016-02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生产中为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1-3]。近年来,辽宁省两代二化螟的发生面积一直高于46.7 万hm2(700万亩),是全省水稻种植的重要害虫。随着化学药剂用药量和用药次数的不断增加,二化螟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4]。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既环保又省力。我国在应用赤眼蜂防治害虫方面的经验较为丰富。二化螟的天敌种类很多,选择范围比较广泛,用于生产实践的多为寄生蜂类。为有效防治水稻生产中的二化螟虫害,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在大石桥地区进行释放赤眼蜂防治二化螟的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在辽宁省大石桥市高坎镇水稻田进行。螟黄赤眼峰(Trichogramma chilonis)由辽宁省辽中县生防站繁殖。供试水稻品种为辽星18号。

1.2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放蜂田、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3个处理。

放蜂田面积1.0 hm2,放蜂2次,第一次放蜂时间分别为6月20日、24日、28日;第二次放峰时间为7月19日、23日、27日。每次放蜂为1万头。每667 m2设置10个放蜂点,均匀分布,每点间隔8~10 m。在放蜂点插1.5 m高的竹竿1根,将分好的赤眼蜂卡用缝衣针和棉线缝在一次性水杯的内侧底部,棉线从杯子底部穿出捆在竹竿上,杯口向下悬挂在竹竿上,杯口距离水稻叶片顶部10~20 cm。第二次放蜂时把蜂卡用胶水粘在杯子的内侧。

农民自防田在相临稻田中确定,面积1.0 hm2,采用化学药剂18%杀虫双水剂分别于6月22日、7月22日防治。

不防治对照田面积0.55 hm2,为距离放蜂田100 m以外的田块。

各处理田的水稻栽培方式、种植品种、管理条件基本一致。

1.3 调查方法

实际寄生率调查:放蜂当日,田间标记当天产下的二化螟卵块10块,于放蜂后3~4 d采回室内,观察统计寄生率;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同时采卵观察。

水稻受害率调查:采用平行跳跃式5点取样法,每点查20丛,调查和记录总丛数、总株数,二化螟查枯鞘株数、白穗数,计算赤眼蜂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1.4 防效计算公式

防治效果(%)=×100

式中:几率为白穗率、枯心率或害虫死亡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二代二化螟卵寄生率

根据调查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螟黄赤眼峰实际寄生率较高,一代二化螟卵实际寄生率达到81.8%,对照田自然寄生率为8.3%;二代二化螟卵实际寄生率为80.0%,对照田无寄生;一、二代二化螟卵的平均实际寄生率为80.9%,与对照田(平均寄生率为4.2%)寄生效果较好。这说明释放螟黄赤眼对二化螟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2.2 防治效果

通过对各对照田块水稻受害情况的调查(见表2)可以看出:放蜂田的水稻枯鞘数和白穗数均少于农民自防田和对照田,只发现1株白穗;对照田的枯鞘和白穗最多,一代二化螟幼虫放蜂田防治效果为84.6%,比农民自防田高出17.9%;二代二化螟幼虫放蜂田的防治效果为81.3%,比农民自防田的40.6%高很多。综上所述,释放黄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最好。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稻田中释放螟黄赤眼蜂对一、二代二化螟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是稻田防治二化螟的生物防治措施之一。二化螟绿色防控措施也可在养蟹稻田、养鱼稻田等小面积推广实施。在稻田生产中,可以根据田间情况和水稻二化螟发生的程度,适时释放赤眼蜂,在保证水稻单产的同时,能够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施用次数,保护生态环境,对稻田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试验中也发现,二代二化螟羽化产卵时间不集中,蛾峰不显著,田间释放适期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参考文献

[1] 杭德龙,焦兆文,赵有文,等.稻田释放拟澳洲赤眼蜂防治一代二化螟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1(11):28-30.

[2] 董本春,李晓光,高德宇,等.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研究[J].植物保护,2001,27(4):45-46.

[3] 石海英,张俊霞.水稻二化螟性诱剂测报发生规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680-20692.

[4] 吕亮,陈其志,张舒,等.湖北省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药性监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27(2):213-216.

[5] 陈洪凡,黄寿山,张玉烛,等.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控制潜能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43-748.

摘要:为防治水稻生产中的二化螟虫害,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探讨应用赤眼蜂防治二化螟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田间二化螟卵的寄生率和防治效果均较好,且对二化螟幼虫的危害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是稻田生产上防治二化螟的有效生物措施。

关键词:赤眼蜂;二化螟;试验;寄生率;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7-0016-02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生产中为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1-3]。近年来,辽宁省两代二化螟的发生面积一直高于46.7 万hm2(700万亩),是全省水稻种植的重要害虫。随着化学药剂用药量和用药次数的不断增加,二化螟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4]。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既环保又省力。我国在应用赤眼蜂防治害虫方面的经验较为丰富。二化螟的天敌种类很多,选择范围比较广泛,用于生产实践的多为寄生蜂类。为有效防治水稻生产中的二化螟虫害,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在大石桥地区进行释放赤眼蜂防治二化螟的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在辽宁省大石桥市高坎镇水稻田进行。螟黄赤眼峰(Trichogramma chilonis)由辽宁省辽中县生防站繁殖。供试水稻品种为辽星18号。

1.2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放蜂田、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3个处理。

放蜂田面积1.0 hm2,放蜂2次,第一次放蜂时间分别为6月20日、24日、28日;第二次放峰时间为7月19日、23日、27日。每次放蜂为1万头。每667 m2设置10个放蜂点,均匀分布,每点间隔8~10 m。在放蜂点插1.5 m高的竹竿1根,将分好的赤眼蜂卡用缝衣针和棉线缝在一次性水杯的内侧底部,棉线从杯子底部穿出捆在竹竿上,杯口向下悬挂在竹竿上,杯口距离水稻叶片顶部10~20 cm。第二次放蜂时把蜂卡用胶水粘在杯子的内侧。

农民自防田在相临稻田中确定,面积1.0 hm2,采用化学药剂18%杀虫双水剂分别于6月22日、7月22日防治。

不防治对照田面积0.55 hm2,为距离放蜂田100 m以外的田块。

各处理田的水稻栽培方式、种植品种、管理条件基本一致。

1.3 调查方法

实际寄生率调查:放蜂当日,田间标记当天产下的二化螟卵块10块,于放蜂后3~4 d采回室内,观察统计寄生率;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同时采卵观察。

水稻受害率调查:采用平行跳跃式5点取样法,每点查20丛,调查和记录总丛数、总株数,二化螟查枯鞘株数、白穗数,计算赤眼蜂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1.4 防效计算公式

防治效果(%)=×100

式中:几率为白穗率、枯心率或害虫死亡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二代二化螟卵寄生率

根据调查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螟黄赤眼峰实际寄生率较高,一代二化螟卵实际寄生率达到81.8%,对照田自然寄生率为8.3%;二代二化螟卵实际寄生率为80.0%,对照田无寄生;一、二代二化螟卵的平均实际寄生率为80.9%,与对照田(平均寄生率为4.2%)寄生效果较好。这说明释放螟黄赤眼对二化螟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2.2 防治效果

通过对各对照田块水稻受害情况的调查(见表2)可以看出:放蜂田的水稻枯鞘数和白穗数均少于农民自防田和对照田,只发现1株白穗;对照田的枯鞘和白穗最多,一代二化螟幼虫放蜂田防治效果为84.6%,比农民自防田高出17.9%;二代二化螟幼虫放蜂田的防治效果为81.3%,比农民自防田的40.6%高很多。综上所述,释放黄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最好。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稻田中释放螟黄赤眼蜂对一、二代二化螟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是稻田防治二化螟的生物防治措施之一。二化螟绿色防控措施也可在养蟹稻田、养鱼稻田等小面积推广实施。在稻田生产中,可以根据田间情况和水稻二化螟发生的程度,适时释放赤眼蜂,在保证水稻单产的同时,能够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施用次数,保护生态环境,对稻田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试验中也发现,二代二化螟羽化产卵时间不集中,蛾峰不显著,田间释放适期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参考文献

[1] 杭德龙,焦兆文,赵有文,等.稻田释放拟澳洲赤眼蜂防治一代二化螟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1(11):28-30.

[2] 董本春,李晓光,高德宇,等.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研究[J].植物保护,2001,27(4):45-46.

[3] 石海英,张俊霞.水稻二化螟性诱剂测报发生规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680-20692.

[4] 吕亮,陈其志,张舒,等.湖北省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药性监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27(2):213-216.

[5] 陈洪凡,黄寿山,张玉烛,等.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控制潜能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43-748.

摘要:为防治水稻生产中的二化螟虫害,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探讨应用赤眼蜂防治二化螟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田间二化螟卵的寄生率和防治效果均较好,且对二化螟幼虫的危害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是稻田生产上防治二化螟的有效生物措施。

关键词:赤眼蜂;二化螟;试验;寄生率;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7-0016-02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生产中为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1-3]。近年来,辽宁省两代二化螟的发生面积一直高于46.7 万hm2(700万亩),是全省水稻种植的重要害虫。随着化学药剂用药量和用药次数的不断增加,二化螟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4]。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既环保又省力。我国在应用赤眼蜂防治害虫方面的经验较为丰富。二化螟的天敌种类很多,选择范围比较广泛,用于生产实践的多为寄生蜂类。为有效防治水稻生产中的二化螟虫害,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在大石桥地区进行释放赤眼蜂防治二化螟的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在辽宁省大石桥市高坎镇水稻田进行。螟黄赤眼峰(Trichogramma chilonis)由辽宁省辽中县生防站繁殖。供试水稻品种为辽星18号。

1.2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放蜂田、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3个处理。

放蜂田面积1.0 hm2,放蜂2次,第一次放蜂时间分别为6月20日、24日、28日;第二次放峰时间为7月19日、23日、27日。每次放蜂为1万头。每667 m2设置10个放蜂点,均匀分布,每点间隔8~10 m。在放蜂点插1.5 m高的竹竿1根,将分好的赤眼蜂卡用缝衣针和棉线缝在一次性水杯的内侧底部,棉线从杯子底部穿出捆在竹竿上,杯口向下悬挂在竹竿上,杯口距离水稻叶片顶部10~20 cm。第二次放蜂时把蜂卡用胶水粘在杯子的内侧。

农民自防田在相临稻田中确定,面积1.0 hm2,采用化学药剂18%杀虫双水剂分别于6月22日、7月22日防治。

不防治对照田面积0.55 hm2,为距离放蜂田100 m以外的田块。

各处理田的水稻栽培方式、种植品种、管理条件基本一致。

1.3 调查方法

实际寄生率调查:放蜂当日,田间标记当天产下的二化螟卵块10块,于放蜂后3~4 d采回室内,观察统计寄生率;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同时采卵观察。

水稻受害率调查:采用平行跳跃式5点取样法,每点查20丛,调查和记录总丛数、总株数,二化螟查枯鞘株数、白穗数,计算赤眼蜂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1.4 防效计算公式

防治效果(%)=×100

式中:几率为白穗率、枯心率或害虫死亡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二代二化螟卵寄生率

根据调查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螟黄赤眼峰实际寄生率较高,一代二化螟卵实际寄生率达到81.8%,对照田自然寄生率为8.3%;二代二化螟卵实际寄生率为80.0%,对照田无寄生;一、二代二化螟卵的平均实际寄生率为80.9%,与对照田(平均寄生率为4.2%)寄生效果较好。这说明释放螟黄赤眼对二化螟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2.2 防治效果

通过对各对照田块水稻受害情况的调查(见表2)可以看出:放蜂田的水稻枯鞘数和白穗数均少于农民自防田和对照田,只发现1株白穗;对照田的枯鞘和白穗最多,一代二化螟幼虫放蜂田防治效果为84.6%,比农民自防田高出17.9%;二代二化螟幼虫放蜂田的防治效果为81.3%,比农民自防田的40.6%高很多。综上所述,释放黄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最好。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稻田中释放螟黄赤眼蜂对一、二代二化螟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是稻田防治二化螟的生物防治措施之一。二化螟绿色防控措施也可在养蟹稻田、养鱼稻田等小面积推广实施。在稻田生产中,可以根据田间情况和水稻二化螟发生的程度,适时释放赤眼蜂,在保证水稻单产的同时,能够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施用次数,保护生态环境,对稻田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试验中也发现,二代二化螟羽化产卵时间不集中,蛾峰不显著,田间释放适期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参考文献

[1] 杭德龙,焦兆文,赵有文,等.稻田释放拟澳洲赤眼蜂防治一代二化螟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1(11):28-30.

[2] 董本春,李晓光,高德宇,等.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研究[J].植物保护,2001,27(4):45-46.

[3] 石海英,张俊霞.水稻二化螟性诱剂测报发生规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680-20692.

[4] 吕亮,陈其志,张舒,等.湖北省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药性监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27(2):213-216.

[5] 陈洪凡,黄寿山,张玉烛,等.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控制潜能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43-748.

猜你喜欢
赤眼蜂二化螟防治效果
6%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缓释剂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效研究
双环磺草酮与吡嘧磺隆混用对稻稗的防治效果试验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四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赤眼蜂对玉米螟生物防治推广技术及成效
330 g/L二甲戊灵EC、36%异恶草松SC对直播稻田杂草防治效果
水稻二化螟热激蛋白的研究进展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浅谈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如何提高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