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牛羊肉市场价格走势分析及产业发展对策

2014-11-29 17:07昝林森梅楚刚王洪程
关键词:牛羊肉养殖业产业

昝林森++梅楚刚++王洪程

摘要: 近年来,我国牛羊肉价格一路飙升,已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分析近10年来我国牛羊产业的发展状况发现,全国牛羊存栏量逐年下降,而人们对牛羊肉需求量却不断增加,市场牛羊肉供需关系严重失衡是导致价格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根据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预计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牛羊肉价格还将继续在高位运行。要稳定牛羊肉价格,需从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市场调控等方面入手,积极促进我国牛羊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牛羊肉;养殖业;市场价格;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5-0056-04

一、我国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一)牛、羊存栏量逐年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13年,我国肉牛存栏量从9 657万头下降至不足6 300万头,降幅高达35%。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是我国肉牛产业大省,但是该地区肉牛存栏量在近10年来出现加速下滑势头,由四省形成的“中原肉牛产业带”也已名存实亡。其中山东、河北和安徽三省的肉牛存栏量在10年前均在1 000万头左右,而现在三省的肉牛存栏量分别仅剩400万、150万和120万头;河南肉牛的存栏量连续20年高居全国榜首,而如今已从2009年的1 045万头降至860万头。此外,近年来由于缺乏对基础母牛群的保护,全国基础母牛群每年的下滑幅度在15%以上,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1]。另外,目前,全国能繁母牛数量已不足2 100万头,后备力量薄弱,由此可见,我国的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另外,在过去的10年内,我国肉羊总体数量一直在2.8亿只左右,2010年为28 087.9万只,比2009年下降了1.2%,但是面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快速增加,国内肉羊产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甚至衰退的局面也同样令人担忧。

(二)牛羊肉产量增长缓慢

近10年来,我国牛羊肉产量总体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从2003年到2012年,我国牛肉产量由542万吨增加到662万吨;羊肉产量由309万吨增加到401万吨,平均年增长2.5%和3.3%(见表1)。

我国牛羊肉产量增长的内在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出栏率增高:国内牛羊肉市场价格的不断飙升促使“杀青弑母”现象愈发普遍和严重,因此,整体出栏量呈上升趋势。2011年,我国肉牛、肉羊出栏率分别为45.1%和94.4%;二是得益于单产的提高:通过推广和普及人工授精、短期育肥等实用养殖技术,2011年我国肉牛、肉羊平均胴体重分别比2005年增长1.2%和1.5%。

二、牛羊肉价格变化特点

(一)牛羊肉价格整体持续上涨

图12003~2014年全国牛羊肉平均价格变化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近10年来,全国牛羊肉价格分别从2003年初的每公斤15元和16元一直上涨至2014年初的64元 和66元 (来源:农业部畜牧业司),平均年增长32%和30%。牛羊肉价格在2006年之前一直处于低价平稳增长中,但在2007年和2012年分别有两次大的涨幅,尤其在2012年,牛肉价格涨幅达36%。与此同时,牛羊肉价格攀升波及与牛羊肉相关的食品价格,牛肉面等下游产品价格小幅上涨。而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2003~2013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年平均增长约3%[2,3],总体来看,我国牛羊肉价格增长趋势一路高过CPI的增长(见图2)。另外,虽然近10年我国人均GDP稳步增长(见图3),由2003年的1 742美元增至2013年的6 363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5%,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牛羊肉价格的飙升幅度更大,2007年后尤为明显。

(二)牛羊肉价格存在季节性波动规律

我国牛羊肉消费逐渐趋于全民化、常态化、年轻化,但仔细分析全年牛羊肉价格规律发现,每年价格变化都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波动:牛羊肉价格会在春节期间出现高涨,但回落两、三个月后会迅速回涨,整体仍呈上升趋势。就最新统计的2013年全国牛羊肉价格变化情况(见图4)来说,随着我国农历新年的到来,1~2月份牛羊肉价格大幅增高,2月份牛羊肉平均价格分别为57.89和61.46元/公斤,又创历史新高。春节过后,3月份牛羊肉价格开始回落,到4月份分别为56.99和60.18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34.9%和22.1%,然后开始反弹,一直上涨。

图42013年全国牛羊肉价格变化情况

三、近几年牛羊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及未来走势分析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同样,在牛羊肉市场中也不例外,近年来牛羊肉供需失衡导致了肉产品价格不断持续走高。

(一)肉牛、肉羊存栏量下降,供不应求

1.养殖成本增加,效益降低。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加大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禁牧力度,给养殖户带来一定压力。养殖模式由散养加圈养结合转向单一舍饲,主要依靠玉米、麸皮等饲料。玉米价格由2005年的1元/公斤左右涨到2013年的平均2.3元/公斤,麸皮由2005年的均价0.9元/公斤涨至2011年的1.4元/公斤,青贮饲料也达到0.3元/公斤左右,苜蓿等其他饲料也都有不同程度上涨。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殖所需的人工费用也不断提高,目前养殖工人工资需60~80元/天。众多因素导致了牛羊养殖成本的大幅增加。但是从出售方面来讲,由表2对2009~2013年全国活畜平均收购价格情况统计可见,活牛、活羊的收购价格一直很低,且涨幅不大。因此,在养殖成本增加的情况下,牛羊养殖效益不容乐观,据郑州统计信息网2013年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出栏一头肉牛仅获利1 800元左右,出栏一只肉羊可获利500元左右。养殖成本增加,效益降低,一些养殖企业、特别是养殖户纷纷退出,最终导致了牛羊的存栏量下降,牛羊肉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剧。

2.能繁母畜数量急剧减少,限制了产业发展。由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机械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受牛羊肉价格上涨的诱使,很多地区“杀青弑母”现象日益严重,能繁母畜数量急剧下降,造成群体结构不合理,出现了后备母畜青黄不接的现象,产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据统计[4],“十一五”期间,全国牛羊能繁母畜存栏量分别下降10.2%和5.4%。由于肉牛、肉羊生产周期长、需要的资金大,所以在未来3~5年内我国牛源紧缺的状况难以改变,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牛羊肉需求量增加,求大于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合理、健康的饮食结构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猪肉一直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力军”,但是牛羊肉以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味道鲜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牛羊肉的消费已从先前的部分群体消费逐渐趋于全民性消费,从时令性消费变为周年性消费。目前,我国牛羊肉消费量约占肉类消费总量的20%,所占比重还将继续增加,逐步向国际三三制过渡(猪肉、牛羊肉、禽肉各占三分之一)[5]。预计2015年全国人均牛肉、羊肉消费量为5.19公斤和3.23公斤,分别比2010年增加0.32公斤和0.22公斤,年均增长1.28%和1.42%,按全国有13.9亿人口算,2015年我国牛肉、羊肉需求量将分别达到721万吨和450万吨[4],市场对于牛羊肉的刚性需求势必促使价格持续上扬。

(三)中间流通环节成本增加

从牧场到餐桌,牛羊肉生产普遍经过饲养、运输、检疫、屠宰加工、批发、销售等多个过程[6],但是由于燃油费、土地成本、人工报酬等的上涨,每多一个环节,成本就增加一次,中间环节产品价格的节节提高,最终也使得终端鲜肉的价格持续攀升。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国牛羊肉供需失衡问题还将持续,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改观,因此,牛羊肉市场价格回调空间有限,预计未来10年牛羊肉价格总体上仍将在高位运行。

四、 我国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对策

(一)继续加大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牛和羊的生产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养殖收益难以保障。因此,需要尽快建立肉牛、肉羊补贴制度,按照机会均等原则,补贴饲养优质肉用牛、羊的农牧民,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各地应结合“菜篮子”生产扶持等项目,加大对肉牛肉羊生产大县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基础母畜饲养的支持,提高基础母牛、母羊的存栏量,稳定市场供应。另外,国家在禁牧的同时应出台发展草业的优惠政策,要对饲草生产给予良种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提高牧草质量和养殖户种植牧草的积极性,逐渐地改“粮-经”二元为“粮-经-草”三元种植模式,确保牛羊发展的饲料供给。

(二)抓好牛羊肉市场调控

首先,要加强牛羊肉供求、价格、销售量等市场信息监测,健全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牛羊肉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走私、贩卖、私屠乱宰、串谋欺诈等不法行为,维护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其次,建立牛羊肉活畜储备和冻肉仓储制度,当市场牛羊肉价格涨幅过快时,应投放储备肉,稳定牛羊肉价格,缓解价格上涨对人们生活消费造成的压力。另外,要大力推动产、加、销衔接,建立和规范各地区活畜交易市场,鼓励批发市场、屠宰加工公司以及养殖企业建立长远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中间环节和流通成本,实现企业增效、农户获益的和谐发展。

(三)加快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一是各肉牛肉羊繁育场要严格开展品种登记、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和疫病防疫监测等工作,加强种公畜站的建设,保证良种供应;二是要在加强国内优良品种的保护及利用的同时,适当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有计划地开展杂交改良工作,培育一批适应性强、产肉性能高、肉质好的新品种(系);三是龙头企业要拓展产业链,提质增效,将部分收益用于优良母畜基地建设,保障和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是带动产业前进的核心动力。因此,要支持企业投资兴建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运作带动周围农户进行合理、科学的规模化养殖。同时,还要发挥协会组织的职能,做好服务工作,大力推广“公司+协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推动龙头企业和养殖户通过利益机制实现产销和服务对接,提高农户牛羊肉养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五)切实加强牛羊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

鼓励相关企业广泛投资牛羊繁育方面的科学研究,推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加大牛羊产业科技创新和实用先进技术的研发,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研发适宜本地推广的优质牧草,培育高产优质的牛羊新品种,运用各种科技方法提高牛羊的存活率和产肉率等,最终促进我国肉牛、肉羊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六)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肉牛规模化养殖水平

要在落实国家现有良种补贴、规模养殖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各地应继续完善产业帮扶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保险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着力引导工商资本进入肉牛、肉羊生产领域,为牛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促进肉牛、肉羊产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昝林森.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应对方略[J].饲料与畜牧,2013(4):1.

[2]陈成忠,林振山.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的周期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7.

[3]王昱焱,任龙,周升起.中国 2008~2012 年 CPI 指数变化及影响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7):48.

[4]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R].2013.

[5]虞华, 虞丽娜.当前我国牛肉价格大幅上涨原因分析及后期走势判断[J].肉类工业,2013(1):12.

[6]刘迪生.新疆牛羊肉价格走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价格与市场,2012(8):2528.

2.能繁母畜数量急剧减少,限制了产业发展。由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机械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受牛羊肉价格上涨的诱使,很多地区“杀青弑母”现象日益严重,能繁母畜数量急剧下降,造成群体结构不合理,出现了后备母畜青黄不接的现象,产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据统计[4],“十一五”期间,全国牛羊能繁母畜存栏量分别下降10.2%和5.4%。由于肉牛、肉羊生产周期长、需要的资金大,所以在未来3~5年内我国牛源紧缺的状况难以改变,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牛羊肉需求量增加,求大于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合理、健康的饮食结构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猪肉一直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力军”,但是牛羊肉以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味道鲜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牛羊肉的消费已从先前的部分群体消费逐渐趋于全民性消费,从时令性消费变为周年性消费。目前,我国牛羊肉消费量约占肉类消费总量的20%,所占比重还将继续增加,逐步向国际三三制过渡(猪肉、牛羊肉、禽肉各占三分之一)[5]。预计2015年全国人均牛肉、羊肉消费量为5.19公斤和3.23公斤,分别比2010年增加0.32公斤和0.22公斤,年均增长1.28%和1.42%,按全国有13.9亿人口算,2015年我国牛肉、羊肉需求量将分别达到721万吨和450万吨[4],市场对于牛羊肉的刚性需求势必促使价格持续上扬。

(三)中间流通环节成本增加

从牧场到餐桌,牛羊肉生产普遍经过饲养、运输、检疫、屠宰加工、批发、销售等多个过程[6],但是由于燃油费、土地成本、人工报酬等的上涨,每多一个环节,成本就增加一次,中间环节产品价格的节节提高,最终也使得终端鲜肉的价格持续攀升。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国牛羊肉供需失衡问题还将持续,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改观,因此,牛羊肉市场价格回调空间有限,预计未来10年牛羊肉价格总体上仍将在高位运行。

四、 我国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对策

(一)继续加大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牛和羊的生产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养殖收益难以保障。因此,需要尽快建立肉牛、肉羊补贴制度,按照机会均等原则,补贴饲养优质肉用牛、羊的农牧民,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各地应结合“菜篮子”生产扶持等项目,加大对肉牛肉羊生产大县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基础母畜饲养的支持,提高基础母牛、母羊的存栏量,稳定市场供应。另外,国家在禁牧的同时应出台发展草业的优惠政策,要对饲草生产给予良种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提高牧草质量和养殖户种植牧草的积极性,逐渐地改“粮-经”二元为“粮-经-草”三元种植模式,确保牛羊发展的饲料供给。

(二)抓好牛羊肉市场调控

首先,要加强牛羊肉供求、价格、销售量等市场信息监测,健全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牛羊肉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走私、贩卖、私屠乱宰、串谋欺诈等不法行为,维护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其次,建立牛羊肉活畜储备和冻肉仓储制度,当市场牛羊肉价格涨幅过快时,应投放储备肉,稳定牛羊肉价格,缓解价格上涨对人们生活消费造成的压力。另外,要大力推动产、加、销衔接,建立和规范各地区活畜交易市场,鼓励批发市场、屠宰加工公司以及养殖企业建立长远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中间环节和流通成本,实现企业增效、农户获益的和谐发展。

(三)加快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一是各肉牛肉羊繁育场要严格开展品种登记、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和疫病防疫监测等工作,加强种公畜站的建设,保证良种供应;二是要在加强国内优良品种的保护及利用的同时,适当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有计划地开展杂交改良工作,培育一批适应性强、产肉性能高、肉质好的新品种(系);三是龙头企业要拓展产业链,提质增效,将部分收益用于优良母畜基地建设,保障和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是带动产业前进的核心动力。因此,要支持企业投资兴建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运作带动周围农户进行合理、科学的规模化养殖。同时,还要发挥协会组织的职能,做好服务工作,大力推广“公司+协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推动龙头企业和养殖户通过利益机制实现产销和服务对接,提高农户牛羊肉养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五)切实加强牛羊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

鼓励相关企业广泛投资牛羊繁育方面的科学研究,推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加大牛羊产业科技创新和实用先进技术的研发,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研发适宜本地推广的优质牧草,培育高产优质的牛羊新品种,运用各种科技方法提高牛羊的存活率和产肉率等,最终促进我国肉牛、肉羊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六)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肉牛规模化养殖水平

要在落实国家现有良种补贴、规模养殖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各地应继续完善产业帮扶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保险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着力引导工商资本进入肉牛、肉羊生产领域,为牛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促进肉牛、肉羊产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昝林森.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应对方略[J].饲料与畜牧,2013(4):1.

[2]陈成忠,林振山.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的周期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7.

[3]王昱焱,任龙,周升起.中国 2008~2012 年 CPI 指数变化及影响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7):48.

[4]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R].2013.

[5]虞华, 虞丽娜.当前我国牛肉价格大幅上涨原因分析及后期走势判断[J].肉类工业,2013(1):12.

[6]刘迪生.新疆牛羊肉价格走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价格与市场,2012(8):2528.

2.能繁母畜数量急剧减少,限制了产业发展。由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机械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受牛羊肉价格上涨的诱使,很多地区“杀青弑母”现象日益严重,能繁母畜数量急剧下降,造成群体结构不合理,出现了后备母畜青黄不接的现象,产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据统计[4],“十一五”期间,全国牛羊能繁母畜存栏量分别下降10.2%和5.4%。由于肉牛、肉羊生产周期长、需要的资金大,所以在未来3~5年内我国牛源紧缺的状况难以改变,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牛羊肉需求量增加,求大于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合理、健康的饮食结构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猪肉一直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力军”,但是牛羊肉以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味道鲜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牛羊肉的消费已从先前的部分群体消费逐渐趋于全民性消费,从时令性消费变为周年性消费。目前,我国牛羊肉消费量约占肉类消费总量的20%,所占比重还将继续增加,逐步向国际三三制过渡(猪肉、牛羊肉、禽肉各占三分之一)[5]。预计2015年全国人均牛肉、羊肉消费量为5.19公斤和3.23公斤,分别比2010年增加0.32公斤和0.22公斤,年均增长1.28%和1.42%,按全国有13.9亿人口算,2015年我国牛肉、羊肉需求量将分别达到721万吨和450万吨[4],市场对于牛羊肉的刚性需求势必促使价格持续上扬。

(三)中间流通环节成本增加

从牧场到餐桌,牛羊肉生产普遍经过饲养、运输、检疫、屠宰加工、批发、销售等多个过程[6],但是由于燃油费、土地成本、人工报酬等的上涨,每多一个环节,成本就增加一次,中间环节产品价格的节节提高,最终也使得终端鲜肉的价格持续攀升。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国牛羊肉供需失衡问题还将持续,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改观,因此,牛羊肉市场价格回调空间有限,预计未来10年牛羊肉价格总体上仍将在高位运行。

四、 我国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对策

(一)继续加大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牛和羊的生产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养殖收益难以保障。因此,需要尽快建立肉牛、肉羊补贴制度,按照机会均等原则,补贴饲养优质肉用牛、羊的农牧民,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各地应结合“菜篮子”生产扶持等项目,加大对肉牛肉羊生产大县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基础母畜饲养的支持,提高基础母牛、母羊的存栏量,稳定市场供应。另外,国家在禁牧的同时应出台发展草业的优惠政策,要对饲草生产给予良种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提高牧草质量和养殖户种植牧草的积极性,逐渐地改“粮-经”二元为“粮-经-草”三元种植模式,确保牛羊发展的饲料供给。

(二)抓好牛羊肉市场调控

首先,要加强牛羊肉供求、价格、销售量等市场信息监测,健全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牛羊肉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走私、贩卖、私屠乱宰、串谋欺诈等不法行为,维护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其次,建立牛羊肉活畜储备和冻肉仓储制度,当市场牛羊肉价格涨幅过快时,应投放储备肉,稳定牛羊肉价格,缓解价格上涨对人们生活消费造成的压力。另外,要大力推动产、加、销衔接,建立和规范各地区活畜交易市场,鼓励批发市场、屠宰加工公司以及养殖企业建立长远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中间环节和流通成本,实现企业增效、农户获益的和谐发展。

(三)加快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一是各肉牛肉羊繁育场要严格开展品种登记、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和疫病防疫监测等工作,加强种公畜站的建设,保证良种供应;二是要在加强国内优良品种的保护及利用的同时,适当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有计划地开展杂交改良工作,培育一批适应性强、产肉性能高、肉质好的新品种(系);三是龙头企业要拓展产业链,提质增效,将部分收益用于优良母畜基地建设,保障和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是带动产业前进的核心动力。因此,要支持企业投资兴建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运作带动周围农户进行合理、科学的规模化养殖。同时,还要发挥协会组织的职能,做好服务工作,大力推广“公司+协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推动龙头企业和养殖户通过利益机制实现产销和服务对接,提高农户牛羊肉养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五)切实加强牛羊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

鼓励相关企业广泛投资牛羊繁育方面的科学研究,推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加大牛羊产业科技创新和实用先进技术的研发,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研发适宜本地推广的优质牧草,培育高产优质的牛羊新品种,运用各种科技方法提高牛羊的存活率和产肉率等,最终促进我国肉牛、肉羊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六)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肉牛规模化养殖水平

要在落实国家现有良种补贴、规模养殖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各地应继续完善产业帮扶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保险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着力引导工商资本进入肉牛、肉羊生产领域,为牛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促进肉牛、肉羊产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昝林森.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应对方略[J].饲料与畜牧,2013(4):1.

[2]陈成忠,林振山.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的周期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7.

[3]王昱焱,任龙,周升起.中国 2008~2012 年 CPI 指数变化及影响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7):48.

[4]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R].2013.

[5]虞华, 虞丽娜.当前我国牛肉价格大幅上涨原因分析及后期走势判断[J].肉类工业,2013(1):12.

[6]刘迪生.新疆牛羊肉价格走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价格与市场,2012(8):2528.

猜你喜欢
牛羊肉养殖业产业
巧除牛羊肉膻味
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防治现状及改善措施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环境经济学视角下养殖业负外部性分析及治理
牛羊肉:产消继续增长供需总体偏紧
新疆:肉孜节前夕 牛羊肉价格微涨
商务部:中央储备牛羊肉定向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