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生信息识别能力的养成分析

2014-12-01 10:21周念慈
活力 2014年17期
关键词:养成新媒体大学生

周念慈

[摘 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新技术为支撑的媒体形态逐步发展并趋于成熟。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信息接收习惯,对大学生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了解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识别能力现状,对大学生信息识别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信息识别能力;养成

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进行到信息化社会中。在信息化社会中,以新技术为支撑体系的媒体形态的出现,不断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和认知方式,弥补了以往旧媒体单一、枯燥和被动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是不再是原本的接受与被接受的单纯模式,而是一种互动的模式,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不再具有明显的划分,个体既可以是传播者,也可以是接受者。在信息化社会中,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影响大学生信息接收的最重要媒介。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储备人才和未来信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信息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信息化的发展前景,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新媒体概述

1.新媒体的定义

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学者们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清华、北大总裁班刘东明老师认为,新媒体从狭义上定义是继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后,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通常也被称作数字化媒体,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机航媒体、户外液晶、移动电视、电子报刊等等,并且更多新的形式不断涌现。从广义层面定义,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的big five,电视、杂志、报纸、广播、户外之外的所有媒体形式(媒介即信息,只要能传达信息的即为媒介),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新媒体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传统媒体,并且呈现出融媒介、整合营销的大趋势。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就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1] 综上,笔者认为,新媒体是与旧媒体相对而言的,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变化的概念,是依靠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以互联网、手机为媒介的新型媒体形态,包括数字媒体、移动电视、微博、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新”在技术和介质的不断革新上:技术上,新媒体采用的是各项新的技术方式,如: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等;传播介质上,新媒体是通过手机、互联网、移动电视、数字媒体等媒介来进行信息的传播。

2.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技术和介质的革新,使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传播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舆论传播主要是依靠报纸、杂志和电视等媒介进行,这些舆论媒介受少数人的把持与控制,反映的是少数人的利益取向,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与心声,大众没有表达权益和心声的渠道,只能够被动地接受与吸取舆论统治者传递的信息。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以手机、互联网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手段的出现,信息传播的权威性逐渐下降,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不再被掌控在少数人的手中,任何一个普通的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散发者。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使用,人们可以随时将自己的动态与心声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与他人分享,然后被评论或转载。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担任起信息传播的各种角色,而不再是被动地仅他人的宣扬。

(2)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与传统信息传播相比,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最大特点与优势就在于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传播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再是一个遥远而又冰冷的字言,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去。我们既可以发布新的信息,将自己身边的新鲜事物与别人分享,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一些已经公布的信息进行评论与转载,增加影响力,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信息传播的互动性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信息的传递中去,成为信息发布与传播的主体,而不仅仅充当信息发布中的一个客体。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这一逻辑既符合了信息时代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和接受信息的能力。

(3)信息内容丰富细致。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仅仅局限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介,由于报刊、杂志的版面限制和电视每天播放的新闻时间限制,使得传统媒介下信息的传播并不详尽。人们可能只能大致了解到国家所发生的一些大事件,而其中的细节或者一些社会的琐碎事件可能因为版面的限制或时间的限制而导致不能够为人所知。新媒体出现后,信息的传播便不再受版面和时间的限制。人们只要点击互联网,便可以知道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情,从政治要闻到财经信息,从国家大事到家长里短,从国际会议到运动赛事,都可以进行了解。丰富的信息内容既可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又可以使得人们更为详细了解事件的内容。人们可以通过了解不同的信息发布者对事件的讨论与评论得到一个更为全面的结论,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舆论统治者单一的信息灌输。

(4)信息更新及时。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手机、互联网等各种通讯手段的出现,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这其中也包括以手机、互联网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手机、互联网等各种新兴的通讯手段具有明显快捷、迅速的特点,这使得以此为媒介的信息传播也变得更加的及时与迅速,往往前一分钟发生的事情,后一分钟就能被世界其他角落的人们所了解与熟知。世界开始变得更加的渺小,信息开始打破了国界的限制,加强了各国各地区人们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endprint

(5)信息呈碎片化,冗余信息过多。丰富的信息内容在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搜索的困难性:信息变得更加的琐碎化,任何有用的或无用的信息都充斥其中,要想找到有用的信息需要花费比原来更长的时间,增加了信息搜索的困难性;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过滤系统急待改进,各种媒介在提供各类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的同时,还充斥着各类黄色暴力与血腥的东西,这些对于人生观、价值观还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讲,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很容易使大学生误入歧途,错把一些垃圾信息当成有用信息来吸收和使用;另外,一些搜索引擎的出现,使得信息的搜索变得更加的复杂化,信息的搜索变得更加的复杂,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这对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所具有这些特征,对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的自主意识强,喜欢积极地参与到各种信息与事件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新媒体所具有传播主体多元化、信息传播互动性这些特征,正好符合了大学生的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欢迎。但是作为大学生,由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对信息真实性、价值性的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各类杂乱的信息散布其中,很容易对大学生的信息认知造成误解,影响大学生的信息价值判断。

二、信息识别能力

1.信息识别能力定义

信息识别能力是指个体通过运用各类信息媒介,对所需信息进行搜集,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并找出信息中有价值的东西,并转化为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此定义,信息识别能力可以分为信息搜集能力、信息选择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主要是指个体运用信息搜索工具,包括网络、图书、报纸等各种方法,对其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汇总的能力。信息选择能力是个体在对信息搜集之后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评价的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是指个体对信息进行剖析、分解和研究的能力。

2.信息识别能力对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信息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运用各种各种先进的信息接收设备和手段来搜集、获取各种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吸收、运用的过程中所具备的技能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具备的素质。大学生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识别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信息道德。作为大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识别能力在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少,缺乏实践经验,因而大学生知识的积累都是依靠对于信息的不断搜集、吸收和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识别能力对与大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信息的运用建立在对信息的搜集、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之上,只有对各类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才能够从中发掘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对信息的分析和评价可以通过信息本身看出信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删去无用的信息,保存有用的信息,减少无用信息的内存占用量,提高信息使用的有效性,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选择和判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和丰富知识的时期,他们对新事物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接受新观念的能力也较强,自我学习和认知的能力也比较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新媒体不断出现,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课堂传授、图书馆数据查找等传统的渠道,而是更多地依靠先进的信息手段和设备进行,这正好契合了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他们往往容易接受这些新型的事物与观点。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所具有的丰富性、互动性等特征,使得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变得更具互动性,同时也变得更加的复杂化。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识别能力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各种新技术手段的出现,新的媒介设备不断地涌现,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信息认知方式,大学生信息搜集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了解大学生信息识别能力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在信息过识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征,对于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互联网在大学生信息获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图书馆、教师课堂传授已不再是大学信息获得的主要方式,手机、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信息接收的主要平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图1中可知,在对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调查中,仅有11.2%的大学生会经常去图书馆查资料;30.1%的大学生有时去;30.1%的大学生偶尔去图书馆查资料;23.5%的大学生很少去图书馆查资料;5.1%的人从来不去图书馆查资料。由此可以分析得到,图书馆已不再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少的大学生会选择图书馆作为信息获取的途径。

而通过对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的调查中可知,有超过90%的大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的,网络大学生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最重要的渠道。大学生不再是简单地通过课堂传授、图书馆资料查阅来进行知识与信息的获取。另外,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通过图2,可以看出,有29.1%的大学生是通过电视广播来获取信息,23.2%的大学生通过报纸书刊来获取信息;90.1%的大学生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41.2%的大学生通过身边的人获取信息的;还有11.9%的通过讲座、会议等其他的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由此可知,当前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具有多样性,但总体来看,仍以网络为主。

2.信息获取的自主意识强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内容具有丰富细致性的特征,各类信息都充斥于大学生的信息活动过程中,供大学生进行选择运用。而作为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大学生,他们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不愿意受到任何形式的束缚,往往愿意从自身的角度来选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摒弃那些看起来对自己无用的信息。

如图3,仅有17.5%的大学生会留意被动获取的信息,77.0%的在大学生不会特别注意被动获取的信息,还有5.5%的大学生完会不在意被动获取的信息。这说明,大学生在信息认知活动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他们往往愿意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决定自己该选择的东西,而不愿意受到任何性质的束缚,任何被动的信息赋予对于大学生而言,都不太会受到认可。endprint

3.信息判断能力有待提高

新时期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这一自主意识与个性化特征可能会使得大学生对其所搜集到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独立自主意识虽然可以使大学生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同时也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就接受,而对自己无用的信息则会弃之不理。

如图4,根据对大学生对信息准确性判断的调查中,有25.1%的大学生根据经验来进行主观判断信息的准确性,41.9%的大学生是运用合适的方法来检验搜集的信息,6.8%的大学生通过与专业人士的讨论来判断信息的准确性;24.8%的大学生是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性来判断信息的准确性;1.4%的大学生则是通过其他的方法来判断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分析可知,大多数大学生都可以运用各种合适的方法来检验和判断信息的准确性,然而仍然有24.8%的大学生仅仅根据经验,来对信息准确性进行判断。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待增强,如果仅以大学生个人的喜好来对信息进行主观的判断,很容易造成选择了无用的信息,而放弃了有用的信息。

4.信息整理与分析能力需要加强

作为信息识别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整理与分析能力对大学生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丰富细致、信息量大、冗余信息多,各类信息都掺杂其中,有用的、无用的;虚假的、真实的…形形色色的信息都充斥在各种信息媒介中,需要大学生去认知、去识别。大学生要想获取正确、有用的信息就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判断信息的真假,并选中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去掉无用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信息识别能力。

图5通过对大学生整理信息的调查中可知,有14.3%的大学生会经常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有34.5%的大学生有时会整理,16.9%的在大学生不一定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28.4%的大学生很少整理,5.9%的大学生从不整理其所获得的信息。由此可知,大多数大学生都不注重对信息的整理分析,还未养成信息整理、分析的意识。在当前信息量大、信息内容多样化的信息环境下,这种对不善于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信息识别行为最终只能导致虽然看到了很多,但真正吸收和理解的却很少;虽然记住了很多,但却不是自己的见解与认知。更有甚者,由于对信息不善分析,导致各种无用的和虚假的信息充斥于自己的大脑信息储存中,这不仅占据了有用信息的空间,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对整个事物的正确认知。

四、结语

综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媒介也越来越先进,互联网在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最重要的媒介。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独立的自主意识和明显的个性特征,使得大学生在信息识别活动中表现出了活力,他们往往愿意积极参与到信息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愿意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束缚。然而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对信息准确性、真实性和价值性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如果仅以个人的喜好来对信息进行判断并进行取舍,很容易造成信息取舍不当的现象。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丰富、信息呈碎片化、冗余信息多,杂乱的信息环境使得信息的获取不再那么容易。然而大学生并没有树立信息整理与分析的意识,对信息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较弱,因而使得各种无用的和虚假的信息都充斥于信息环境中,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获取有用的信息,还会影响大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因而高校在大学生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一定发挥积极的作用,过滤掉一些无用的、虚假的信息,摒弃一些可能影响大学生信息认知的网站和内容,为大学生信息认知的养成营造良好的环境。另外,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大学生自身,要树立信息整理和分析的意识,提高信息判断的能力,促进信息识别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新媒体[EB/OL]. 2012-11-

12,http://baike.baidu.com/view/339017.

htm.

[2]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理论

探索,2008(6):57-59.

[3]任建东,邓丽敏. 新媒体接受中道德教

育的三大困境[J].伦理学研究.2011(9)

116-118.

[4]熊玉珍.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实践探

索[J].高教探索.2003(1):55-57 .

[5]张素华.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研

究[J]. 情报科学.2005(8):1175—1178.

[6]张素芳, 卢朝金. 虚拟社区中的群体信

息行为调查分析[J]. 情报科学.2012(4):

11-21.

[7]李新松, 张焕.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

息能的现状分析 [J] . 现代情报. 2013

(3): 61-65.

(编辑/刘佳)endprint

3.信息判断能力有待提高

新时期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这一自主意识与个性化特征可能会使得大学生对其所搜集到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独立自主意识虽然可以使大学生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同时也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就接受,而对自己无用的信息则会弃之不理。

如图4,根据对大学生对信息准确性判断的调查中,有25.1%的大学生根据经验来进行主观判断信息的准确性,41.9%的大学生是运用合适的方法来检验搜集的信息,6.8%的大学生通过与专业人士的讨论来判断信息的准确性;24.8%的大学生是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性来判断信息的准确性;1.4%的大学生则是通过其他的方法来判断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分析可知,大多数大学生都可以运用各种合适的方法来检验和判断信息的准确性,然而仍然有24.8%的大学生仅仅根据经验,来对信息准确性进行判断。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待增强,如果仅以大学生个人的喜好来对信息进行主观的判断,很容易造成选择了无用的信息,而放弃了有用的信息。

4.信息整理与分析能力需要加强

作为信息识别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整理与分析能力对大学生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丰富细致、信息量大、冗余信息多,各类信息都掺杂其中,有用的、无用的;虚假的、真实的…形形色色的信息都充斥在各种信息媒介中,需要大学生去认知、去识别。大学生要想获取正确、有用的信息就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判断信息的真假,并选中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去掉无用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信息识别能力。

图5通过对大学生整理信息的调查中可知,有14.3%的大学生会经常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有34.5%的大学生有时会整理,16.9%的在大学生不一定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28.4%的大学生很少整理,5.9%的大学生从不整理其所获得的信息。由此可知,大多数大学生都不注重对信息的整理分析,还未养成信息整理、分析的意识。在当前信息量大、信息内容多样化的信息环境下,这种对不善于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信息识别行为最终只能导致虽然看到了很多,但真正吸收和理解的却很少;虽然记住了很多,但却不是自己的见解与认知。更有甚者,由于对信息不善分析,导致各种无用的和虚假的信息充斥于自己的大脑信息储存中,这不仅占据了有用信息的空间,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对整个事物的正确认知。

四、结语

综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媒介也越来越先进,互联网在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最重要的媒介。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独立的自主意识和明显的个性特征,使得大学生在信息识别活动中表现出了活力,他们往往愿意积极参与到信息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愿意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束缚。然而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对信息准确性、真实性和价值性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如果仅以个人的喜好来对信息进行判断并进行取舍,很容易造成信息取舍不当的现象。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丰富、信息呈碎片化、冗余信息多,杂乱的信息环境使得信息的获取不再那么容易。然而大学生并没有树立信息整理与分析的意识,对信息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较弱,因而使得各种无用的和虚假的信息都充斥于信息环境中,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获取有用的信息,还会影响大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因而高校在大学生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一定发挥积极的作用,过滤掉一些无用的、虚假的信息,摒弃一些可能影响大学生信息认知的网站和内容,为大学生信息认知的养成营造良好的环境。另外,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大学生自身,要树立信息整理和分析的意识,提高信息判断的能力,促进信息识别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新媒体[EB/OL]. 2012-11-

12,http://baike.baidu.com/view/339017.

htm.

[2]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理论

探索,2008(6):57-59.

[3]任建东,邓丽敏. 新媒体接受中道德教

育的三大困境[J].伦理学研究.2011(9)

116-118.

[4]熊玉珍.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实践探

索[J].高教探索.2003(1):55-57 .

[5]张素华.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研

究[J]. 情报科学.2005(8):1175—1178.

[6]张素芳, 卢朝金. 虚拟社区中的群体信

息行为调查分析[J]. 情报科学.2012(4):

11-21.

[7]李新松, 张焕.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

息能的现状分析 [J] . 现代情报. 2013

(3): 61-65.

(编辑/刘佳)endprint

3.信息判断能力有待提高

新时期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这一自主意识与个性化特征可能会使得大学生对其所搜集到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独立自主意识虽然可以使大学生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同时也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就接受,而对自己无用的信息则会弃之不理。

如图4,根据对大学生对信息准确性判断的调查中,有25.1%的大学生根据经验来进行主观判断信息的准确性,41.9%的大学生是运用合适的方法来检验搜集的信息,6.8%的大学生通过与专业人士的讨论来判断信息的准确性;24.8%的大学生是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性来判断信息的准确性;1.4%的大学生则是通过其他的方法来判断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分析可知,大多数大学生都可以运用各种合适的方法来检验和判断信息的准确性,然而仍然有24.8%的大学生仅仅根据经验,来对信息准确性进行判断。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待增强,如果仅以大学生个人的喜好来对信息进行主观的判断,很容易造成选择了无用的信息,而放弃了有用的信息。

4.信息整理与分析能力需要加强

作为信息识别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整理与分析能力对大学生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丰富细致、信息量大、冗余信息多,各类信息都掺杂其中,有用的、无用的;虚假的、真实的…形形色色的信息都充斥在各种信息媒介中,需要大学生去认知、去识别。大学生要想获取正确、有用的信息就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判断信息的真假,并选中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去掉无用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信息识别能力。

图5通过对大学生整理信息的调查中可知,有14.3%的大学生会经常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有34.5%的大学生有时会整理,16.9%的在大学生不一定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28.4%的大学生很少整理,5.9%的大学生从不整理其所获得的信息。由此可知,大多数大学生都不注重对信息的整理分析,还未养成信息整理、分析的意识。在当前信息量大、信息内容多样化的信息环境下,这种对不善于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信息识别行为最终只能导致虽然看到了很多,但真正吸收和理解的却很少;虽然记住了很多,但却不是自己的见解与认知。更有甚者,由于对信息不善分析,导致各种无用的和虚假的信息充斥于自己的大脑信息储存中,这不仅占据了有用信息的空间,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对整个事物的正确认知。

四、结语

综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媒介也越来越先进,互联网在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最重要的媒介。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独立的自主意识和明显的个性特征,使得大学生在信息识别活动中表现出了活力,他们往往愿意积极参与到信息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愿意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束缚。然而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对信息准确性、真实性和价值性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如果仅以个人的喜好来对信息进行判断并进行取舍,很容易造成信息取舍不当的现象。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丰富、信息呈碎片化、冗余信息多,杂乱的信息环境使得信息的获取不再那么容易。然而大学生并没有树立信息整理与分析的意识,对信息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较弱,因而使得各种无用的和虚假的信息都充斥于信息环境中,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获取有用的信息,还会影响大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因而高校在大学生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一定发挥积极的作用,过滤掉一些无用的、虚假的信息,摒弃一些可能影响大学生信息认知的网站和内容,为大学生信息认知的养成营造良好的环境。另外,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大学生自身,要树立信息整理和分析的意识,提高信息判断的能力,促进信息识别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新媒体[EB/OL]. 2012-11-

12,http://baike.baidu.com/view/339017.

htm.

[2]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理论

探索,2008(6):57-59.

[3]任建东,邓丽敏. 新媒体接受中道德教

育的三大困境[J].伦理学研究.2011(9)

116-118.

[4]熊玉珍.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实践探

索[J].高教探索.2003(1):55-57 .

[5]张素华.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研

究[J]. 情报科学.2005(8):1175—1178.

[6]张素芳, 卢朝金. 虚拟社区中的群体信

息行为调查分析[J]. 情报科学.2012(4):

11-21.

[7]李新松, 张焕.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

息能的现状分析 [J] . 现代情报. 2013

(3): 61-65.

(编辑/刘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养成新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