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与玉器鉴定

2014-12-02 01:57云希正
大众考古 2014年8期
关键词:玉器纹饰时代

文/ 云希正

(作者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博物馆研究员)

中国玉器从出现到今天已经有8000~10000 年,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玉器发展虽然有小的起伏、曲折,但几乎没有大的凋零、衰落和消失。中国不但有丰富的玉材蕴藏,而且是琢玉时间最早、用玉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从世界范围内讲,印度的莫卧儿王朝、新西兰的毛利人都制玉,还有中美洲的玛雅文化玉器兴盛一时,但是都没有中国玉器这么持久地发展。非洲和欧洲重黄金宝石、轻玉器,比如说埃及法老墓里都是金冠或者是金的面具。所以中国被称为“东方玉国”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玉文化之历程

早在国家产生之前,巫觋和氏族首领进行祭祀与征战活动,以玉事神,玉器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玉是神灵寄托之物体或外壳,玉是神灵之享物,玉是通神之神物,能够在人和神灵、祖先之间起沟通作用。比如属红山文化的辽宁朝阳牛河梁积石冢第五号墓出土的玉器:墓主人手握着两个玉龟,胸部有一个玉佩,头部有两个玉璧。这些玉器是在人和神灵、人和祖先之间起沟通作用的,就是说史前先民把这个玉器作为通神的法器。龟也是人们崇拜的神。墓主人手握玉龟,是希望龟神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保护他。

进入文明社会,随着中央集权的形成,各地区玉器精华辐辏于中原夏商王朝,使夏商玉器更为发达,玉器的社会功能得到更深发展、更深层次的转变,权力从巫向王转变,巫地位变成了附庸,王掌握军权,军政合一。玉被等级化了,并为等级制度服务。最典型的例子是圭璋的出现和兴盛,贵族中不同等级身份的人不同场合执有不同尺寸、纹饰的玉圭。《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的“玉作六瑞,以等邦国”反映出王权第一,神权第二。这个时候东南西北中的地域特色消失,只有传统在延续,而且统一在共同的王室玉器模式之中。商代的玉雕集前代玉雕之大成、兼容并蓄,一些动物形的玉雕明显吸收了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凌家滩文化玉雕的因素,造型活灵活现。璧、琮等礼器明显受良渚文化的影响,虽渐趋衰落,然其神圣、庄严之势不减。象征性武器工具、礼仪用具直接从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和夏代玉器发展而来,商代玉雕各种技艺运用自然而娴熟。

红山文化玉龙

到了周代中晚期,玉器成了礼的载体。这一时期玉器不仅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商周以玉事神,东周、春秋战国则以玉比德,把玉作为美德载体更加道德化、人格化。从西周开始,特别是战国时期,玉器更成为礼的载体,各阶层贵族在什么场合所佩玉器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晋侯墓出土的多璜组玉佩,一方面是显示身份的标志,一方面又作为出席礼仪场合节步的工具,即佩戴组玉佩,走路要轻轻地走,不然各种玉佩互相碰撞会发出一些声音来,所以可以说玉是礼的载体。

孔子等儒家学派主张用玉的质感和本质代表仁,用玉的致密代表智,用玉的质地透明度以及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等物理性能代表义、礼、乐、忠等。孔子提出十一德说,其中的“信、天、地、德、道”等含义比较抽象,缺乏实质性内容,主要是仁、义、礼、乐、忠。其后管子有九德说、苟子有七德说。到了汉代许慎精练成了五德,以玉比德——比附中国的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即给玉器赋予了温润、和谐、高洁、刚毅和坚贞等品德,使玉成为了美好人格的象征。君子比德于玉,象征高洁的人品;化干戈为玉帛,象征和谐的人际关系,不需要非正义的战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象征坚贞的民族气节。还有的学者提出,孔子提出以玉比德的思想寄托了乱世之中,人们对文明的社会秩序、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好的人格品德的追求和向往。

到了汉代,儒家“贵玉”的思想得到了继承,玉德的内容进一步精炼,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地步。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总结了东周以来的玉德思想,提出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到了东汉以后玉的外观美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渐渐从首德次符发展为德符并重。东汉人王逸在《正部伦》中说:“或问玉符,曰: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脂肪,黑如纯漆,此玉符也。”说明以玉载德到了汉末魏初已经淡化,从某些意义上讲,重符似乎已更重于德。这个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羊脂玉是德符兼备的上等美玉。

唐宋时期,中国传统玉器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史前玉器的那种神秘已经不复存在。它摆脱了礼制的束缚,不再为等级制度服务,而是向世俗化、生活日用化转型。同时,玉雕造型与当时的绘画、雕塑工艺同步发展,佛教玉、花鸟玉、生肖玉极为发达,为后世遗留下众多艺术珍品,很多是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具有画意的佳作。

明清时期,帝王玉主宰了玉坛,以陈设化、玩赏化为主要特色。和田玉在帝王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朝廷、皇家用玉数量大增,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离不开玉。明代御用监、清代内务府造办处都设玉作坊,承担御用玉器的设计制作。清王朝还通过织造、盐政等衙署外派玉活,苏州、扬州和京师都是当时的制玉中心,所制玉器不计其数。

西汉元帝渭陵出土玉辟邪

西汉元帝渭陵出土玉熊

如何鉴定古代玉器

如何鉴定古玉,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必须了解熟悉各个时代的标准器。每当遇到一件玉器,首先用典型器加以比较、鉴别,而后进行断代。比如一座墓葬,内有墓志,上面有纪年,那么这座墓葬出土的玉器虽没有标明年代,但可以断定,这些玉器至少不会晚于墓志所提供的年代。对有出土地点、属主清楚、特别是伴出物组合关系明确的考古发掘品更得要注意。凡是失去了出土地点、无法辨认伴出器物和原生环境的,以及传世的古玉器都需要进一步鉴定和断代,玉器的年代、真伪、等级主要从玉质、沁色、器形、纹饰、做工等方面入手,通过目验或放大镜细微观察、鉴别真伪、确定年代以及文化归属并作出相关评价,因此牢牢掌握各个时代标准器尤为重要。但是时代明确的考古发掘品毕竟是少数,传世品与其完全对号不是太多,因此就需要长期积累目验经验。

曲沃晋侯墓地M31 出土玉组佩

了解形成时代风格变化的各种因素。掌握各个时代的琢玉风格和发展演变规律必不可缺。某一类玉器品种的出现均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素,学习玉器鉴定必须把各类玉器孕育、产生、兴旺、衰亡的演变脉络掌握清楚,了解时代的上限和下限。比如玉琮,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在距今4000 多年的良渚文化中曾大量出现。把实物排列可以看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商代、西周的琮,都不一样。早期的琮饰浅浮雕,刻细密神人兽面纹。西周时已成素面而无花纹。可见,玉琮鼎盛反而是早期的良渚文化。至于汉魏六朝和隋唐时期很少再有琮,宋、明、清三代只是出现过仿制的。所以,鉴定玉器一定要搞清这种器物的上限和下限,认清它的演变过程,这是判断玉器真伪的一条重要原则。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时代风尚在不断地变化,最高政权在制度上出现了新的规定,材料来源的变化或中断、技术进步发展或失传,以及时代注意力的转移等等因素,都会造成不同时代风格和某一时期特有的特征。这里必须稍微解释一下时代注意力的转移这个问题。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和唐代的三彩大放异彩,这个时期玉器相对就少一些,因为时代的注意力都转移了。

金代双鹤衔灵芝形玉佩

熟悉并掌握玉器的质地。按矿物学来衡量古玉的话,有真玉和假玉之分。真玉的组成成分是透闪石或少量的阳起石,这才是文物鉴定界所说的古玉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共8 件,其中有7 件被认为是真玉。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玉器不够矿物学确定的透闪石的标准,不能算做真玉。崧泽遗址出土的玉器,一半是真玉,一半夹杂着假玉。良渚文化的玉器全部为真玉。这些结论都是依照矿物学的标准作出的。和田玉硬度达6.5,是中国传统玉器中质地最好的。和田玉分为白玉、青玉、黄玉、碧玉等等。白玉中又属羊脂玉价值最高。依次排下来的是河南独山玉、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蓝田玉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其实质量不好。而岫岩蛇纹石玉硬度低,不属于透闪石。

史前时代制造玉器都是就地选材,红山玉器取材于辽宁岫岩,选用的是岫岩县细玉沟透闪石玉。大汶口玉器主要取材于山东莱阳等地,良渚玉器现已在江苏溧阳小梅岭找到矿源。在殷墟妇好墓中发现的755 件玉器中已经有了和田玉。春秋战国以后,特别是汉代,和田玉已成为玉器质料的主流。皇家用玉大都是和田玉。

识别各个时代制玉的代表性工艺。玉器的工艺最容易透露出它的时代信息,由于工具和工匠的师承习惯不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变化。如新石器时代,玉璧、玉琮打眼是用对接的方法两面钻孔,当时还没有金属工具,是用竹管等蘸着沙子,像钻拉动一样两面打孔。由于上下不齐而形成台痕,对接处稍有偏移。玉器的开片是用皮条(即绳具)蘸硬砂研磨,因此有抛物线的痕迹。玉器有直痕,说明开料时用平刃刀具,留下直线切锯痕。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光边缘、中心打洼的加工手法,形成沟槽纹,这是红山文化一些特有的制作工艺和时代烙印。商代多用双勾隐起和拟阳线装饰,线条顺随造型的曲度弯转。西周玉雕形成了一面坡的独特技法,沟断面呈三角形。战国玉器琢玉工具有了较大改进,铁器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玉器制作不再是徒手操作,而是借助于金属砣和金钢砂之类工具,使得玉器边缘愈加锋利,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泽,给人以锋芒毕露的感觉,比如谷纹璧摸起来就扎手。汉代玉器中有细于发丝的阴刻线,习称游丝刻,并在玉簪、玉鸟的某些部位上有细阴刻短平线,这是汉玉最突出的琢玉技巧。宋、辽、金、元玉雕中有一种深层立体雕镂手法,用来制作炉顶、帽顶、佩饰等。到了明代,镂雕造型盛行上下不同的双层图案。清代则平整规矩,非常讲究,一丝不苟。

熟悉各个时代玉器造型和纹饰特点。从造型上看,商代的动物形玉雕能够同时运用写实、夸张的手法,制作出很多杰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的佩玉多为扁平状的半浮雕,但发展到妇好墓的造型比较复杂的圆雕,是一个不寻常的过程。西周的动物形佩玉多雕出动物的外轮廓,宛如剪影。春秋战国时前述那种扁平状的动物形佩玉减少了,代之而兴的是成组的佩玉,不但相互连属、有一定组合,而且讲究形象和色泽的对称。到了汉代,使用的玉材经过严格挑选,质地温润、洁白无瑕。另外,封建统治者对传统礼器的重视降低,转而以生前拥有贵重的生活实用品和死后葬玉的多寡,来衡量他们社会地位的尊卑高下。汉代葬玉有玉衣、握玉(玉猪)、九窍塞玉,还有嘴里含玉(玉蝉)。葬玉以拥有多少和质量高低来表示身份地位。

对于同一种玉器来讲,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一定的差异。史前和商周的玉璧均为素面,个别的刻有符号。春秋战国以后,大量的玉璧上有蒲纹、谷纹、云纹和兽面纹带。再从器型上看,春秋以前的璧基本上为圆形无出廓。从战国到汉代,玉璧突破原型,开始出廓,纯粹为增加它的造型之美,河北满城和定州出土的汉代玉璧便是这种形状。

玉器中的生活器用也随着时代的变更而发生变化。在佛教盛行时,造型多具佛教色彩;道教盛行时,造型又多具道教色彩。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因崇尚道教,执壶、双耳环一类器物极具道家风韵。文房用具反映在玉器上,则是在唐宋以后。

玉器上的纹饰,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特点和面貌,如植物形纹饰出现得比较晚。春秋以前流行动物纹、雷纹、云纹等,战国时期玉器纹饰日趋繁缛,线条卷曲相连、色泽对称、形象对称。汉代极个别玉器有柿蒂纹饰。到了唐、宋时代,现实主义风格流行,玉器纹饰走向象生化、世俗化,玉器上的禽鸟、折枝花一类纹饰已十分普遍。玉器纹饰的内容十分庞杂,每种玉器均可排出时代顺序。有经验的鉴定家,像顾德威先生、傅大卣先生、张永昌先生等这些老前辈,他们从微观中鉴别玉器的本领是非常过硬的。大凡玉器上的花纹、螭虎或是龙等,他们皆能总结出各代的不同之处,说出同一种纹饰的细微变化。

玉器鉴定还要求诸文献,从文献记载中找出原有定名。例如缀玉面幕、玉具剑、春水玉、秋山玉等,了解其功能的产生、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作出鉴定。

殷墟妇好墓出土跽坐形玉佩

殷墟妇好墓出土凤形玉佩

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大量是仿品、伪品或存疑品,作伪方面大致有:有本新仿、无本仿品和创新品种。其中有本新仿,如仿良渚玉琮,仿品歪斜不正、射端偏于单薄,短矮,真品结构严谨,仿品结构松散、章法无序。如仿石家河文化玉凤,纹饰僵硬。另外,仿商周玉器上的朱砂痕,真品朱砂沉稳,与玉色协调,假的朱砂很鲜艳,与玉色不协凋。以上虽均有本,但细微处有破绽,有败笔,经比较不难断为赝品。无本仿品凭空想象、臆造纹饰,或把各个时代纹饰拼凑在一起,不伦不类。比如说仿汉代的,又出现了明清的纹饰,不伦不类。把各个朝代的混合在一起,这是画蛇添足或追求奇特。创新品种如仿战国玉器,我国古代有金玉复合体的带钩,玉器上有嵌金丝工艺,贴金工艺,但是还没有镏金的,现在市场上见到的镏金玉器是新加上的。这些东西都应慎之又慎,不要相信所说的年代。还有玉粉,就是高压合成的玉,玉质特别纯净,这不是天生的好玉器,而是玉粉合成的。

据称有造假团体分工合作,到陕西咸阳购买无纹饰出土的素玉,再到杭州、苏州、扬州等地找人仿造古代的花纹,然后到安徽蚌埠去做各种颜色的皮。作旧方法也参照古文物书籍上介绍的方法,但有改进,造假人向挖墓人购买尸泥,拌朱砂作仿旧的假古玉,仿制新出土的古玉耳打上蜡,专骗那些略有一定鉴定知识、痴迷古玉收藏的人。不接触市场、不贴近实际,光守着博物馆库房固有的玉器不行,这样会落后于形势。因此也要扩大眼界、不断充电、更新知识。

历代古玉,汉以前称“高古玉”,明代以前都称“古玉”,清代传世品称“清玉”,民国至近代称“新玉”。古玉负载了很多信息,蕴含了很多知识,我们了解、研究玉器,从中可以享受无穷的乐趣,从而增加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总之,认识古玉要经过一个逐渐积累、不断修正的过程。同时,对一件玉器的时代和真伪要从多方而进行分析,鉴赏者只有将各种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才能对一件器物的真伪与价值得出可靠的结论。

猜你喜欢
玉器纹饰时代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雕漆纹饰的修复
西汉玉器的鉴定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