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2014-12-02 03:16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连云港222002
吉林医学 2014年35期
关键词:出血指数切牙患牙

杨 雁(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2)

侵袭性牙周炎为牙周炎的亚类,能够对牙周结缔组织造成破坏,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牙槽骨附着水平丧失,该疾病对人体的牙周系统造成较大危害。在社会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也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侵袭性的牙周炎为危害口腔健康的重要疾病,针对病变范围主要有局限型和广泛型两种[1]。侵袭性牙周炎的患者要进行早期诊断,并抑制、清除感染的微生物,主要治疗手段为牙周的基础治疗。选择2013年3月~2014年2月76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相应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口腔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口腔分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76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相应治疗,男49例,女27例,年龄20~41岁,平均(32.18±6.43)岁。43例患者为广泛型,33例患者为局限型。

1.2 方法:患者在初诊过程中要先对全口根尖进行拍摄,采用美国弗罗里达探针,对患者的天然牙四个位点进行患牙、丧失牙的探诊,并认真观察牙齿的松动度和出血指数。具体步骤:初诊时要对患者的牙周状况进行评估,进行全口的龈上洁治术和、龈下刮治术以及根面平整术。治疗后叮嘱患者在第2个月、第4个月和第6个月要进行复诊检查,要求同一个检查人员使用美国弗罗里达探针对患者治疗后天然牙的四个位点进行检查,包括患牙的探诊深度、两个位点的出血指数、附着丧失和牙齿的松动度,并在维护期给予相关治疗,治疗结束6个月后要对全口根尖片进行再次拍摄,同时观察并记录。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4.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所有患者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对患牙进行临床附着丧失、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的检查,与治疗前具有显著的变化,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缓解程度越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牙周参数的比较(±s)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牙周参数的比较(±s)

检测时间 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探诊深度(mm) 出血指数 临床附着丧失(mm) 探诊深度(mm) 出血指数 临床附着丧失(mm)治疗前 3.73±1.76 2.68±1.40 4.54±1.36 3.61±1.87 2.25±1.13 4.46±1.22治疗后2个月 2.94±1.31 1.63±0.52 3.44±1.21 2.59±1.24 1.52±0.37 3.19±1.28治疗后4个月 2.20±1.01 1.08±0.41 2.91±1.22 1.98±1.02 1.14±0.26 1.86±1.04治疗后6个月 1.53±0.92 0.81±0.38 2.11±1.05 1.16±0.85 0.84±0.27 1.28±1.29

表2 患者治疗前后中切牙和第一恒磨牙的牙周参数比较(±s)

表2 患者治疗前后中切牙和第一恒磨牙的牙周参数比较(±s)

检测时间 中切牙第一恒磨牙探诊深度(mm) 出血指数 临床附着丧失(mm) 探诊深度(mm) 出血指数 临床附着丧失(mm)治疗前 3.57±1.72 2.52±0.90 4.59±1.32 3.62±1.84 2.57±0.91 4.64±1.23治疗后2个月 2.85±1.24 1.66±0.53 3.65±1.27 2.97±1.26 1.91±0.37 3.86±1.28治疗后4个月 2.10±1.10 1.14±0.41 2.83±1.22 2.31±1.07 1.32±0.38 2.96±1.02治疗后6个月 1.62±0.82 0.77±0.37 2.02±1.11 1.86±0.75 0.84±0.36 2.25±1.13

2.2 中切牙和第一恒磨牙的牙周参数比较:中切牙和第一恒磨牙的牙周参数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间越长,指标恢复效果越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侵袭性牙周炎为常见的口腔疾病,具有家族的聚集性、进展迅速,该疾病主要致病因素为龈下菌斑,侵袭性的牙周炎主要有广泛型和局限性,广泛型有广泛的邻面附着丧失,局限型至少有2颗恒牙与邻面有附着丧失,牙周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有临床附着丧失、患牙的探诊深度以及出血指数[2]。若能够对该类患者进行及时诊断和清除,并抑制致病微生物在口腔中的生长,保持牙周环境的健康。牙周疾病治疗的基本方法就是治疗牙周的基础,采用超声波和机械等方法将龈下菌斑、牙石、病变的牙骨质去除掉,使牙龈表面较为光滑,并能够阻碍菌斑再次附着到牙根表面。对本次选取的所有患者均采用基础治疗,并定期要求患者回院检查复诊,发现患者治疗后患牙的临床附着丧失、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等指标,与治疗前具有显著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患者治疗的时间越长,各指标的好转也更加明显,由此说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采用牙周的基础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促使牙周情况的改善。牙周病变的治疗和诊断为重要口腔疾病的治疗方法,只有使患者的牙周炎性反应得到控制,才可进行下阶段治疗[3]。该疾病会累及中切牙和第一恒磨牙,并影响炎性反应发展,在治疗过程中切牙和第一恒磨牙的各项指标也得到明显改变,再通过相应的维护措施,可使上述症状加强改善。

综上所述,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采用牙周的基础治疗,效果显著,并使炎性反应得到较快的缓解,最大程度上保持口腔健康,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1] 赵 玮.慢性牙周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 Chol T G H D L-C及L D L-C检测的临床意义[J].山西医药杂志,2013,26(17):105.

[2] 朱丽红.前牙不良冠修复所致牙周病的临床治疗评价[J].口腔医学研究,2013,24(22):128.

[3] 刘 文,王 燕,张 月,等.改良平面导板结合牙周基础治疗矫治前牙扇形移位[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3,25(24):102.

猜你喜欢
出血指数切牙患牙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用椅旁树脂嵌体/高嵌体在对第二磨牙远中龈下缺损进行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成年骨性Ⅱ类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的位置关系研究
意向性牙再植治疗重度牙周炎患牙的临床研究
YAG激光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牙周炎疗效分析
牙周序列治疗在牙周炎患者正畸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紫地榆不同提取物对脱矿牛切牙再矿化的影响
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的效果探讨
微种植体与J钩内收上前牙后的切牙位置变化比较
血友病男性患者与健康男性龈沟出血指数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