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质量就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2014-12-03 17:30陈成文周静雅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劳动者高质量

陈成文 周静雅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这就表明,党中央对就业问题的认识已实现了由仅仅关注就业率到关注就业质量的转变。这是因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既是提高劳动者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又是保证就业公正的重要手段。可以说,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实现了高质量就业的社会。“高质量就业”的概念,源于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提出的“体面劳动”概念。它是指劳动者在自由、平等、保证安全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获得体面、高效工作的机会。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就必须科学把握高质量就业的基本要求,科学构建高质量就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学视角来看,高质量就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一、人职匹配度较强

人职匹配度较强,即工作岗位与劳动者专业对口或者基本对口。但是,目前由于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及职业教育还不发达等原因,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大部分劳动者没有找到专业对口或者基本对口的工作岗位。专业不对口,容易使劳动者产生职业信念危机,这对他们职业生涯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也对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极为不利。而较强的人职匹配度,要求劳动者专业与工作岗位的基本对口,劳动者自身专业水平及个人素养相对符合就业岗位需求,并且能够让劳动者进行良好的职业角色扮演。

(一)工作岗位的专业对口率相对较高

工作岗位的专业对口率相对较高,即劳动者自身专业特色和技能水平比较切合岗位需求。人力资本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即指人力资本在资金、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有限性,使其只能在具有某种专门技术、工作技能或某些特定信息条件下使用,而不可能成为“通用资本”。*冯国有:《从大学生就业看高等教育投资风险》,《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4期。正是由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特征,决定了拥有不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劳动者只有在特定的领域中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人力资本优势。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发展,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某些旧的职业慢慢消失。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趋势,在衡量高质量就业时,不能单纯要求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相符合,而是只要求“泛专业对口率”。[注]泛专业对口率,即以下三种情况是否对口:工作单位所属的行业与专业性质是否对口、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是否对口、工作内容与专业知识是否对口。李利军:《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刍议》,《职教论坛》2010年第14期。如果劳动者不能在自身专业领域工作,他的人力资本优势也将丧失,其价值也得不到市场和社会的认可。所以,高质量就业要求劳动者必须获得一个适合自身的职业角色,只有当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优势得到最大发挥时,人的创造性和潜能才能得到最大发挥,个人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二)劳动者能够进行良好的职业角色扮演和顺利实现继续社会化

劳动者要进行职业角色扮演,首先就要充分认识自己要扮演的职业角色,并找到合适的扮演方式。当劳动者所获得的职业角色与自身特色和能力相吻合的时候,就能减少角色扮演中存在的盲目性,规避一些就业中的不自觉行为,避免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注]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劳动者首先要自我定位,充分认识自己在职业选择上的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合自己从事的职业领域,从而拥有适合自身的理想职业,进而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职业角色。[注]刘艳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学解读》,《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11期。另外,从个人社会化视角来看,劳动者在获得一个职业角色的时候,必须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与规范,参与新的生活;在再生产社会经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一个适合劳动者自身的职业角色,能够有力地保障劳动者顺利实现继续社会化。职业生涯中的继续社会化,可以帮助劳动者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社会制度的变革、生产条件的改变、居住环境的变迁等,对于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性质的相对稳定性

工作的稳定性,通常以劳动者个人曾经做过的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来度量。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用一个人将一份工作保持6个月以上的可能性来衡量就业的稳定性。[注]彭国胜、陈成文:《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阶层认同——基于长沙市的实证调查》,《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稳定的工作是人们维持基本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融入社会的基本方式。保持工作性质的相对稳定性,无论对劳动者个人或用人单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些工作稳定性较高,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可以更顺利获得成功的就业是高质量就业;那些相当频繁变动工作,不利于个人职业生涯进一步发展,没有成功的可能性的就业是较低质量的就业。[注]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3期。

(一)签订公正合理的劳动合同

要实现稳定的就业,必须签订公正合理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至少不低于一年。公正合理的劳动合同,是在劳动关系法律规范的基础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通过平等协商,共同订立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必须确保劳动者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劳动者能够参与与自己有关问题的决策,其民主权利能够得到保障;用人单位必须尊重劳动者的人格和劳动付出;劳资双方平等等。我国目前存在大量未签订劳动合同或者签订不公正的劳动合同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农民工群体中尤为多见。另外,还有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国家劳动合同法等相关劳动保障法都不了解,也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用人单位欺骗,陷入不公正的处境。因此,劳动者要与用人单位依法进行平等协商,签订公正合理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主要条款要准确详实,各项指标要细化,合理确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各项福利待遇,促进用人单位落实工作时间、最低工资、劳动条件等各项国家劳动标准。

(二)获得一个稳定的职业地位

社会学视角看来,劳动者的就业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职业地位获得过程。[注]王威海、顾源:《中国城乡居民的中学教育分流与职业地位获得》,《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高质量的就业就是指劳动者拥有一个稳定的、良好的职业地位,进入一个新社会阶层,并对新阶层进行重构的过程。不管哪个社会,总是存在着不平等,存在着社会分层。社会学认为,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有权力、声望、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等。在当代中国,职业分层已经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专家公布的中国职业声望排行榜,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级专业人员包括科学家、大学教授、工程师、医生、律师等职业一直稳居职业声望等级的绝对上层,政府、党群组织干部以及企业负责人也多排在前列。[注]刘春生、张宇、马振华:《从社会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我国目前的社会阶层排序是相对稳定的,整个社会就是靠着一个个的阶层支撑起来的。个体的所属社会阶层相对固定,并且是由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决定的。每个社会成员从出生到上学,再到参加工作、进入职场,参与着各不相同的社会生活,处在各不相同的社会阶层。而个体改变所属阶层的方式和途径少之又少,职业地位的选择便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三、劳动报酬的相对合理性

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布劳曾区分过两种社会报酬:内在性报酬和外在性报酬。内在性报酬,即从社会交往关系本身中取得的报酬,如乐趣、社会赞同、爱、感激等;外在性报酬,即在社会交往关系之外取得的报酬,如金钱、商品、邀请、帮助、服从等。[注]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劳动报酬属于外在性报酬,劳动者凭借自身技术和能力,通过付出劳动,交换获得用人单位提供的金钱、奖励、升迁等报酬,就是社会交换的微观层面的一种等价交换形式。高质量就业要求劳动者获得相对合理的劳动报酬,与用人单位进行等价交换。

(一)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与自身学历、知识水平对等

工资水平,指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包括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奖金等。工资水平是劳动者的工作能力、自身价值和对用人单位贡献能力的体现,也是社会对他们职业地位的认可程度的反映。[注]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07第1期。据统计,2012年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毕业生的起薪均高于2011年,未来将保持稳步增长。[注]《明年薪资增长率预计9% 未来还将保持稳步增长》,http://money.msn.com.cn/internal/20121217/08291510116.shtml。可见社会的工资标准还是相对比较合理的,而且在不断的良性发展中。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不相适应,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收入差距大,极度影响就业质量,导致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加之普遍的逐利心理,劳动者会频繁地换工作岗位,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无序流动。有的岗位收入水平太低,降低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意愿,甚至主动选择不工作成为啃老族,或者回到社区要求享受低保,这又会导致社会保障资金无限增大和社会不安定。所以,保证劳动者工资水平相对合理是保证高质量就业的首要条件,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二)劳动者的工资能够实现稳步增长

工资的增长,要求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工作业绩进行加薪和奖励,根据劳动者的贡献度大小、职务高低发放年终奖等。调研专家预计,2014年中国市场的工资增长率将会保持在8.5%左右。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稳定增长、宏观政策调控和人才供给逐渐趋于平衡,未来中国市场的薪酬还将保持稳步增长,但增长率会维持在一个适中区间,不会再像前两年那样大幅度地增加。国家应建立劳动者工资水平随经济效益、物价及社会平均工资等变动相应增长机制,并根据不同类型就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切实保证普通劳动者在就业单位效益提高、平均工资增长的基础上,能真正共享企业和社会发展成果。

四、劳动条件的相对完善性

高质量就业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相对完善的劳动条件。劳动条件,是指用人单位提供的为劳动者享有的与从事劳动有关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物质条件主要包括用人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来调节劳动者工作时间,保障劳动者工作安全,提供健康的工作卫生条件等;精神条件主要包括用人单位积极的集体状态与和谐的团队关系。完善的劳动条件要求用人单位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劳动时间和节假日安排,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劳动安全卫生保障,尽量创造一个积极的集体状态与和谐的团队关系,让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时间

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定劳动时间和法定节假日进行工作安排。目前我国实行的标准工作日是每天不超过8小时,每周不超过44小时。八小时工作时间,是劳动法直接规定的实行固定工作制度的劳动者的日工作时间。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标准工作日制度。它一方面体现了法律对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是对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力的权利保护。另外,对于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保障其享受一定时间的带薪休假的权利。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加班享受平时工资三倍的加班报酬。劳动者加班,延长了工作时间,增加了额外的劳动量,应当得到合理的报酬。对劳动者而言,加班报酬是一种补偿,因为其付出了过量的劳动;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支付加班报酬能够有效地抑制用人单位随意地延长工作时间,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良好的劳动安全卫生保障

高质量的就业,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的必须是安全的工作环境。工作场所的安全卫生与否,关系到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劳动者安全需要的满足。用人单位必须保障劳动者工作安全,降低职业病发生率、工伤事故发生率、工伤事故死亡率等。工作场所的安全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人口素质和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每年由于各种工伤事故(包括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在10万人左右,每年伤残约70万人,在煤矿、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三个行业中,因事故死亡的农民工比例占80%以上。截至2007年底我国职业病累积病例676562人,在农民工就业集中的家装、建筑行业,职业病人数不断攀升。而在几乎全由农民工从业的乡镇企业,超过60%的企业没有配备任何针对职业病的防护措施,农民工健康更无任何保障。[注]葛萍:《农民工劳动安全卫生问题及工会对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可见,我国在劳动安全保障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良好的劳动安全保障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各方努力。

(三)和谐的团队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群体行为由构成群体的个体来执行,但群体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对个体具有很大的支配力。所以,积极的组织状态、强大的组织凝聚力、一致的组织目标和组织内部成员间良性竞争和互助合作的氛围,都是帮助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外部条件。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人群和社会组织中,总是要应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否则就很难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人总是喜欢宽松友好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好的工作环境下劳动者更容易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劳动者心情愉悦,全心全意投身于工作之中,与集体成员相处融洽,对集体产生归属感。

五、晋升机会的相对公正性

高质量的就业意味着劳动者拥有公正的晋升机会,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个人发展平台,平等地享有用人单位提供的在职培训、外出进修、单位内流动的机会,能够在实践中实现个人发展,在个人发展中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也意味着劳动者获得一个向上的社会阶层流动空间,保证劳动者能够顺利实现向上的职业地位流动和社会阶层流动,打破阶层固化的局面,保障整个社会处于一个良性运行的发展结构中。

(一)拥有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意味着劳动者能清楚地看到个人的职业提升空间和事业发展的前景。即使当前的工作并不是劳动者的终极职场目标,但是这个工作必须能够让劳动者明确从这个工作中得到锻炼机会和晋升范围。用人单位关注劳动者个人发展,与劳动者保持稳定的劳动合作关系,有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人员培训制度,就能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注]李佩禹、刘炳展:《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探析》,《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23期。劳动者的职业发展空间越大,他们工作的动力就越大,工作倦怠的情况就越不容易发生。尤其是对于刚刚步入职场的新人来说,他们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初期阶段,对工作怀有极大的热情和抱负,自我价值的实现观念非常强烈,一份工作是否具有发展潜力,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成为决定其是否坚持下去的重要因素。在个人职业发展中,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如果劳动者没有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获得在职培训和外出进修的各种学习机会,来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话,个人的工作岗位随时可能被人替代。[注]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期。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持续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是高质量就业重要的衡量标准。

(二)获得一个公正的职业流动空间

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要保持社会成员合理的社会流动,给每个社会成员平等的流动机会。目前我国社会流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僵化现象,这种社会流动的僵化会阻碍社会成员的个人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提出:“我们应当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向上流动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让所有人都能够怀有一个“中国梦”,即只要是中国公民,只要努力向上,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上升的空间,都可以凭借自身的才华和拼搏,改变命运。”[注]《让所有人都能够怀有一个“中国梦”》,《人民日报》2010年9月16日。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不同阶层社会成员合理流动的社会。社会流动越活跃、流动渠道越通畅,社会就会越有活力;相反,如果社会流动僵化,没有合理的开放的职业流动机制,就会出现社会结构性矛盾,使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受到阻碍。只有实现高质量就业,保障劳动者获得公正的向上流动的空间,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六、社会保护的相对健全性

社会保护相对健全是高质量就业的基本前提。社会保护主要指用人单位提供给劳动者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包括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为劳动者提供“五险一金”,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并执行带薪休假等国家规定的相关保障。

(一)“五险一金”是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的重要手段

“五险一金”是用人单位必须给予劳动者的保障性待遇,缴纳“五险一金”,加入社会保障安全网,属于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注]渐文:《进一步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的思考》,《科技向导》2011年第2期。但是,现实中很多劳动者连基本的“五险一金”都没有,何谈高质量就业。一方面,就业市场一贯都是用人单位处于绝对强势地位,他们一味减少人力资本投入、追求高额利益,在为劳动者上缴保险费用时采取了克扣的手段,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市场形势严峻,部分劳动者为了得到工作机会,对于用人单位克扣”五险一金”的行为采取了忍气吞声的态度。这些态度和心理对于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的实现都是非常不利的。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劳动者必须充分意识到劳动保障的作用和意义,认真了解“五险一金”的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基本权益。

(二)相对健全的社会保护有力地促进了劳动者就业水平

相对健全的社会保护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水平,并执行带薪休假等国家规定的相关保障。社会保护的健全,有力地促进了劳动者的就业水平,稳定了劳动力市场,促进社会和谐。第一,用人单位只有尊重爱护劳动者,认真落实法律赋予劳动者的各项权益,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劳动者获得强大的竞争力,从而提高用人单位的整体竞争力,促进用人单位的进步发展。第二,用人单位提供良好和完善的社会保护,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消除劳动者后顾之忧,促进广大劳动者家庭和谐,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社会安全感,是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基础。

七、工作挑战性的适度性

工作挑战性主要包括工作内容的多样性、工作的趣味性和工作适度难度。劳动者追求工作的挑战性,更看重的是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程度。高质量就业的一个基本层面就是工作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因为只有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才能够激发劳动者的热情和兴趣,使劳动者感觉到工作的意义和乐趣;只有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才能够促进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

(一)工作具有适度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劳动者的热情和兴趣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千篇一律、缺少变化的工作中,很容易产生工作倦怠。一旦劳动者感觉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激情、更大的成就感或是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后,他们往往会选择离开。但是,当劳动者从事有变化的、有挑战性的工作时,就能够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兴趣,并且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满足工作需要,达到工作标准。用人单位给劳动者提供工作中积极挑战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劳动者的内在工作动机,要让他们觉得工作本身是有意义的、有乐趣的、有挑战性的,这样才会使劳动者形成较高的创造力。只有使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参与更广泛的信息处理,为进行工作而兴奋,并且愿意冒险探索和尝试新的做事方式,劳动者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也就实现了高质量就业的一个基本层面。

(二)工作具有适度的挑战性,是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

并不是所有用人单位都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带来成就感和挑战性的工作。劳动者如果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就需要通过个人努力去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让自己能够胜任有挑战性的工作。实际上,个人通过努力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工作反过来也能够为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有效平台。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要是从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组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注]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劳动者就业的行为动机也并非是单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需要,人们通过工作,实际上更是为了实现其它一些心理、情感、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等社会性方面的目标。因此,多样性、趣味性和一定难度的工作岗位和能够让劳动者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环境,是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选择。

八、利益表达机制的相对完备性

高质量就业呼唤完备的利益表达机制。完备的利益表达机制主要包括劳动者有合法畅通的利益表达途径和利益诉求能得到积极快速响应。《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指出,中国将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断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构建快速高效受理群众诉求的综合平台。[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2012年6月11日。而劳动者的利益表达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和拓展,除了传统的工会制度,还需要更多元化的利益协调和意愿表达机制。

(一)坚持在三方协调机制中发挥工会组织的基础性作用

所谓三方协调机制是指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一种对话和协调机制,为加强政府、资本和劳动者的沟通和协调,增进相互了解和相互支持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注]汪洋:《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思路》,《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44期。坚持在三方协调机制中发挥工会组织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工会组织的代表性,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是我国劳动关系领域的重要议题。工会组织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使劳资关系实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规范用人单位的合法业务,维护劳动者的基本工作条件和基本生活,减少劳动关系中的政府被动监管压力,在劳资自治的基本框架内,实现了政府、资本和劳动力的三方协调,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注]梁高峰:《中国工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工会组织作为传统的劳动者利益代表,在三方协调机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利益表达机制应走向多元化

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体制下,社会利益表达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拓展,形成一个多元化机制。但是,在劳动关系领域,企业雇主,管理阶层和普通劳动者在同一工会组织中进行利益表达,由于各方的职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巨大差别,劳动者缺乏真正的代言人和利益维护者。[注]梁高峰:《中国工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所以,劳动者要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就必须有完备的利益表达机制,也就是倡导利益表达机制走向多元化。例如,劳动者自发组织的一些同乡会、兴趣小组和小团体,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工会组织的缺失。劳动者的高质量就业,必须保证劳动者拥有相对完备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切实维护自身权益,能够保障基本的与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对话权,并且在权益受到损害时有向用人单位抗争和得到公正裁定的机会。

九、工作决策空间的相对自由性

高质量就业要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相对自由的工作决策空间。工作决策空间相对自由主要是指劳动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实现自己创造力和决策力的平台。劳动者无论是在做出个人决策还是集体决策时意见都能得以充分表达,个人决策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决策;集体决策时积极参与,集思广益。相对自由的决策空间,能够激励劳动者充分发挥自主权,激发劳动者的工作潜能,满足劳动者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集体决策都具有意见表达的机会

个人决策是指劳动者按照个人的判断力、知识、经验和意志所做出的决策,而集体决策则是由组织中两人或两人以上的群体通过讨论,收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相互补充、集思广益所做出的决策。高质量就业要求提供给劳动者相对自由的工作决策空间,主要是指劳动者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集体决策都能得到良好的意见表达,在个人决策时充分发挥自主权,做出高效率、合理化决策;在群体决策时积极参与,交换知识、经验和信息,做出整合度高、接受度高的决策。劳动者只有经常参与决策,进行意见表达,才更有责任感和进取心,才更有主人翁意识,才能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劳动者实现了自我价值,充分发挥了自主权,才能做出更多工作成绩,促进用人单位的长足发展。

(二)相对自由的工作决策空间能够激励劳动者充分发挥自主权

劳动者充分发挥自主权,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统计发现,员工参与公司的某项决策后,他们就会更有使命感,就会更努力为这个目标奋斗。根据管理学家道格拉斯的Y理论的观点,对人的激励主要是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他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参与更多的工作决策,担负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工作做出成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让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共同分享权力。[注]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所以,给劳动者足够的工作决策空间,使其充分发挥自主权,既是保障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的条件,也是促进用人单位得到长足发展的手段。

十、工作满意度较高

工作满意度是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指标条件。工作满意度通常是指劳动者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即职业声望及其有关方面(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一是职业声望较高,即社会舆论对该职业的评价相对较高;二是劳动者对工作相关条件比较满意,均符合劳动者预期。工作满意度越高,对于劳动者个人而言,满足了个人预期,增加了工作热情,促进了工作的稳定;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劳动者工作效率更高,单位人才流失减少,也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声望较高

职业声望,是人们对不同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评价,反映了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和一定时期的职业观。职业声望有高有低,是一个客观事实,只是对职业地位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层次的人们对职业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不同而己。较高的职业声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较好的职业环境,即劳动者所能获得的较好的工作条件与社会经济利益;第二,较大的职业功能,对于改善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层面的意义及在社会生活中对于人民的共同福祉所承担的责任;第三,较高的劳动者素质,如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工作态度、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环境越好,职业功能越大,任职者素质越高,职业声望就越高。

(二)工作条件符合劳动者期望

工作满意度取决于个体期望与实际取得的期望相吻合的程度,期望未能实现便产生不满意感,只有工作中的实际期望大于他的预期期望时,才会产生工作满意感。工作相关条件既包括工作环境、工作设施、工作配备等硬件条件;也包括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工作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工作满意度越高,说明劳动者对于工作相关条件有着正面感受的心理状态。越是高质量的就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工作性质、工作挑战性等方面都是处于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从而更加符合劳动者的期望,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

(三)工作满意度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息息相关

工作满意度的高低既影响劳动者的工作态度,也影响用人单位的整体发展,与两者息息相关。从劳动者个人来看,工作满意度既是影响个人工作态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重要因素。劳动者个人的工作满意度高,对工作持积极的态度,工作效率和成果就越高,工作的稳定程度就越高;反之,工作的稳定程度就越低,还可能把这种消极的态度带到工作之外的生活中。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劳动者工作满意度的高低,不仅是影响业绩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影响人才是否流动的重要因素。劳动者的流动与工作满意度呈反相关,工作满意度越低,劳动者越趋向于向外流动。可见,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息息相关,是高质量就业的重要特征和衡量指标。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劳动者高质量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致敬最美劳动者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