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调节级变工况特性曲线的快速算法改进

2014-12-03 05:36司亚军杨自春
热力透平 2014年4期
关键词:汽轮机特性调节

司亚军,陈 兵,杨自春

(1.海军工程大学 舰船高温结构复合材料研究室,武汉 430033;2.海军工程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武汉 430033)

汽轮机调节级的变工况计算是汽轮机热力核算中的主要问题[1],Ωm-ε,ηu-xa等特性曲线[2]主要包括:通常须借助制造厂家提供的特性曲线。

然而,不是所有汽轮机设备都具备调节级特性的原始数据和曲线,对于某些采用喷嘴调节的大中型汽轮机,制造厂家并不提供调节级的特性资料[3]。这时,就要根据调节级的原始资料计算调节级的特性数据,绘出特性曲线,而后根据它们进行变工况计算或校核[4]。

为解决这些问题,多名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调节级特性的快速计算方法,可以快速地算出调节级特性的数据,并且有较好的准确性。但是该方法在计算反动度的时候误差偏大,基于此,本文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方法计算精确度更高。

1 调节级变工况特性的计算方法

计算时,任意假设一系列喷嘴后的压力p1,蒸汽通过喷嘴时的实际流动是有摩擦损失的,这种不可逆流动可近似由多变过程描述如下

式中:nn为多变指数;p0、v0为喷嘴前的压力和比体积;p1、v1为喷嘴后的压力和比体积。nn可由下式求得

式中:φ为喷嘴速度系数;kn为蒸汽的绝热指数,对过热蒸汽,kn=1.3。

蒸汽通过动叶时的流动也可以由多变过程表示为:

式中:ψ为动叶速度系数;kb为蒸汽的绝热指数。

通过喷嘴的流量Gn为:

式中:An为喷嘴出口面积;βn为喷嘴流量比。βn可由下式求得:

式中:εn为喷嘴压力比。εn可由下式求得:

喷嘴的理想比焓降hn为:

喷嘴损失Δhn为:

喷嘴出口汽流速度c1为:

式中:i0为喷嘴入口焓值;c0为喷嘴入口汽流速度。

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必须考虑汽流进入动叶时由于进口角β1与进汽角不相等而产生的撞击损失Δhβ1。按照习惯算法,汽流进入动叶的有效进口速度及有效进口动能Δhw1分别为:

式中w1为汽流进入动叶的速度;c1、u、α1分别表示喷嘴出口汽流速度、级地圆周速度及喷嘴出口角;θ为冲角。

撞击损失由下式估算:

以往的算法模型认为撞击损失是在等压下进行的,而实际情况是撞击损失应该近似地看作绝热过程,但绝热过程的蒸汽参数因条件不足无法精确计算。从温熵图观察,等容过程相比等压过程更接近绝热过程,故本文认为撞击损失是在等容条件下进行。则:

动叶的理想比焓降hb为:

则动叶出口的相对汽流速度为:

通过动叶的流量Gb为:

式中Ab为动叶出口面积。

蒸汽在调节级内的流动是没有流量损失的。故而有Gn=Gb。因此上述计算过程求得的喷嘴流量Gn和动叶流量Gb应有:

只有当每次假设的动叶后的压力p2所求得的动叶流量Gb与计算开始时假设的喷嘴后的压力p1所求得的喷嘴流量Gn满足上式时,迭代过程才结束。

动叶损失Δhb为:

动叶出口绝对汽流速度c2为:

式中u为轮周速度;β2 为动叶出口角。

级的压比π为:

级的总焓降ht为:

级的比焓降反动度Ωm为:

2 算例

基于上述方法,本文先后采用两种算法计算了国产N50-8.83/535型汽轮机组的调节级特性(见表1、表2),并绘制出图1、图2。由表1、表2及图1、图2可以看出,两种方法的计算数据与已知资料的数据吻合良好,改进后的算法精确度更高。

N50-8.83/535型汽轮机组的调节级的原始数据如下

表1 N50-8.83/535型汽轮机调节级特性计算(改进后算法结果)

图1 级压比与反动度曲线

图2 速度比与轮周效率曲线

图3 级压比与反动度曲线(放大)

图4 速度比与轮周效率曲线(放大)

从表1、表2、图1和图3可以看出,原算法在计算工况4、5、6时所计算的反动度为零,其绝对误差虽然很小,但其相对误差达到了100%。而改进后的算法所计算的反动度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更小,计算结果更精确。从表1、表2、图2和图4可以看出两种算法在计算轮周效率与速比时的精确度都极高。

3 结论

1)本文在对原有的调节级特性曲线的快速计算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工程热力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改进了原来的快速计算方法。在计算调节级特性曲线时,将撞击损失近似地看作是等容过程,在保证计算速度的同时,提高了算法的计算精度和准确性。

2)以某型50MW 汽轮机为例,对比了两种算法所计算的调节级特性,并绘制了调节级的特性曲线。

3)通过对汽轮机变工况运行时调节级特性曲线的计算,可随时掌握调节级的工作状态,为调节级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1]李维特,黄保海.汽轮机变工况热力计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2]黄海东.基于MATLAB的汽轮机调节级变工况快速计算方法[J].汽轮机技术,2007,50(2):130-105.

[3]张莉,程超峰,姚秀平,等.大型汽轮机变工况热力参数的3种计算方法及其比较[J].汽轮机技术,2012,54(1):5-8.

[4]李清,黄竹青,王运民,等.汽轮机调节级变工况时焓降和反动度的计算[J].汽轮机技术,2012,54(1):21-23.

[5]杨自春,倪宁,杨毅,等.叶轮机械[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6]曹祖庆.汽轮机变工况特性[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汽轮机特性调节
DCS实现汽轮机阀门关闭时间精确测量研究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300MW和600MW等级汽轮机通流改造经济性研究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色彩特性
电厂汽轮机运行效率优化措施探讨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平均税率、标准税率与收入分布对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影响
汽轮机发展史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