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4-12-04 11:47袁俊陈勇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29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神经功能脑梗死

袁俊 陈勇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很多患者会留下后遗症而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相当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其治疗和恢复。本科于2012年6月-2014年4月对收入本科住院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早期心理干预,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科2012年6月-2014年4月住院的符合最新指南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MR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年龄在40~70岁之间,发病在24 h内,有肢体活动障碍,肌力在0~IV级的非昏迷患者,排除出血性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及TIA发作,无感觉性失语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无肝肾心功能不全、精神障碍疾病史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患者共164例,其中男96例,女68例;右侧梗死56例,左侧梗死108例;额、颞、顶及皮层部位的梗死102例,基底节区梗死62例。入院时发病时间均已超过6 h时间窗,不适合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基础用药和康复治疗等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1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2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如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调脂、脑保护等,并同时由康复师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心理干预治疗,观察28 d。心理干预方法是从提供信息支持、心理辅导、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度、建立自助团体四个方面在患者发病后早期就开始给予系统量化的心理干预措施[1],具体:(1)对每位患者每天进行25 min健康知识的宣教;(2)对每位患者每周进行3次心理辅导:帮助患者端正对疾病及其他困难和挫折的认识,调节和改善心理状态;(3)与患者的家人和朋友沟通,让患者的家人和朋友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4)定期组织患者及家属集体参加疾病知识的学习,并一起讨论,增强团队意识,共同战胜疾病。四个方面来对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的14 、28 d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标准评分以及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评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14、28 d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不同时间点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在治疗后14、28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分

*与同组前一时间点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14 d 治疗后28 d治疗组(n=82) 20.27±6.29 12.15±4.83*△ 8.45±4.32*△对照组(n=82) 20.35±6.31 15.86±4.94* 11.37±4.56*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不同时间点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最低,随后逐渐升高;治疗组在治疗后14、28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s) 分

*与同组前一时间点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14 d 治疗后28 d治疗组(n=82)29.36±21.65 46.26±26.31*△ 58.23±20.58*△对照组(n=82)29.74±22.12 37.73±24.68* 46.45±21.27*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事件之一,疾病本身对于患者就是应激源,会导致生理和心理双方面应激反应[1]。急性脑梗死发生后患者大多都伴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烦躁、焦虑等等一系列症状,这些心理障碍是造成患者恢复过程缓慢及生存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并及早干预,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致残率或减轻致残程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2]。有研究证明,脑梗死后抑郁症状的改善可以促进患者脑血流的恢复,加快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3]。已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后抑郁障碍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存在明显促进作用,早期抗抑郁治疗对防治脑梗死进展有重要意义[4]。卒中后抑郁患病率较高,平均达30%~50%,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焦虑、失眠、易激惹、兴趣丧失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及预后[5]。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生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病变部位解剖生理的改变、社会心理的失衡等多因素作用有关[6]。老年急性脑梗死后发生焦虑抑郁状态的几率更高[7],这是因为老年人社交较为贫乏,内心常感到孤独,加之离退休后角色转换一下子不能适应等心理障碍本来就存在,患病后出现肢体生活功能障碍,觉得拖累了晚辈,影响了别人,给他人造成了负担,这种心理心理障碍就更加加重。本研究显示,在急性脑梗死伴发心理障碍的患者中,老年人、男性、左侧大脑部位梗死、额、颞、顶及皮层部位的梗死占多数,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6-7]。较多的研究认为卒中后的心理障碍对患者恢复有消极影响,它降低康复治疗的效果,减慢了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的恢复,降低了生活质量,增加了病死率。卒中后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目前主要有两大学说,即生物学机制和社会心理学机制,后者认为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生理和心理平衡失调而产生心理障碍。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目前为大多数人接受[8],因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心理障碍应从躯体和精神两方面同时进行。在相关因素研究中,内向不稳定的个性也是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9],而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预防其发生。脑梗死后进行心理干预可通过降低炎性介质来改善患者的预后[10]。有研究显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利于患者躯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11]。在临床上提高患者康复的信心,改变患者对功能障碍的失落感,则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康复[12]。早期心理干预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3]。在临床工作中,早期心理护理干预也很重要[14],由语言沟通能力较强且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给予安慰及鼓励,可以大大地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能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研究证明,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影响,可提高脑梗死患者行为适应能力,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早期医疗、康复计划[15]。有研究显示,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16]。急性脑梗死患者一般都伴肢体活动功能障碍或言语功能障碍,一般都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和需要家人的照顾,这往往会让患者产生自责和失落感,很多患者会产生消极的思想,破罐子破摔。笔者在临床上发现有一部分无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也一声不吭,沉默不语,不与医生、护士及家人交流,不配合治疗,这会影响其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恢复。而早期进行心理干预,能减轻患者负面情绪,让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积极乐观,主动配合治疗,则可以极大改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有研究证明,越早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让患者在发病后尽早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7]。本研究显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心理干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升高,疗效显著优于未进行早期心理干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说明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1]刘振红,苏便芩,李拥军,等.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早期心理干预的临床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17(2):127-129.

[2]郑姣琳,肖兴军,王维治.早期抗抑郁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并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45(2):163-167.

[3]李蓉,李飞.抗抑郁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198-2200.

[4]伍明,李梅笑.抑郁障碍与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早期运动障碍加重的关系[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8):1013-1015.

[5]胡凯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2):3136-3137.

[6]王金兰.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13):24.

[7]郑国俊,兰丽梅,梁晓艳,等.老年急性脑梗死后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12):27-29.

[8]张志民,左毅,姚薇.卒中后抑郁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0,31(4):457-459.

[9]满玉红,李立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2):1748-1749.

[10]王建军,李继,石小强.抗抑郁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0,32(19):2700-2701.

[11]常葆凌.心理干预联合氟西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4):194-195.

[12]尤丽玲,王鹏.西酞普兰对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10,27(2):138-139.

[13]贾秀萍,王瑞香,黄定玉.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7):876-877.

[14]王燕飞.舒血宁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脑梗死150例[J].中国药业,2012,21(24):107-108.

[15]叶迈蕴,郑淑智,张孝琴.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9-10.

[16]孟宏音. 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期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8):95-96.

[17]韩振霞,时庆,王敏.超早期康复训练与特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7):43-45.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神经功能脑梗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