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技巧及效果观察

2014-12-04 11:47黄肆娥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29期
关键词:针头进针头皮

黄肆娥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疾病治疗和抢救中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1],是临床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不断地分析总结,掌握了一些穿刺的技巧,运用中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200例患儿中,男107例,女93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14.5±0.6)个月,体重≥标准体重。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进行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和颞浅静脉穿刺80例,毛细血管穿刺20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 选择4.5号或5.5号针头,左手拇指、食指固定静脉并绷紧穿刺血管的两端[2],右手持针适当减小穿刺角度(5 ℃)针头斜面进入血管后,延血管走向平行进针至回血,见回血后再前行约0.3 cm固定。

1.2.2 观察组穿刺法 (1)选择血管:护士轻、稳、慢、准,选择自己认为有把握的血管,对空虚不充盈的血管,穿刺前可用局部按摩、热敷及指压等方法,尽量让血管充盈。耳后、顶部、颞前、额正中都是头皮静脉的选择目标区域[3],在经过按摩、指压等方式帮助静脉清晰易见之后,尽量选择弹性佳、滑动性差、弯曲少、直径大的血管,且穿刺者触摸应当没有波动性、沟状凹陷感明显,若患儿头皮处仅能找到细小血管的时候,可帮助患儿抬上肢,观察目标区域血管充盈情况,若目标区域血管可快速达到充盈状态、触及有较为明显的凹陷感、可见清晰的界限[4],则可以选择为穿刺血管。(2)光线的选择:选择明亮的光线,自然光线最佳,晚上或阴暗天气可借助100~150 W的日光灯于操作者的正上方。(3)固定体位:辅助者或家长帮助固定患儿身体,帮助患儿仰卧后,束缚其头部、躯干与四肢,穿刺者全程与患儿亲切交流[5],协助者或家长轻声安慰患儿,帮助稳定患儿情绪、避免过度摆动躯体、头部和四肢,为后续准备及穿刺工作奠定基础。(4)皮肤准备:剃除进针部位约5 cm范围内的毛发便于固定,并避开受损、感染、囟门或骨隆突处皮肤。(5)进针点的选取:考虑后续穿刺操作顺利、有效进行,尽量不要选择针柄处于架空状态、固定难度大的进针部位,选定清晰血管之后稍微向后挪0.2 cm[6],针尖准确刺入血管清晰部位,刺入同时控制力度和角度,避免损伤血管,并为之后的穿刺做准备。(6)穿刺手法:选择4.5或5.5号的头皮针进行穿刺为宜,以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绷紧血管,右手持针适当增加穿刺角度(5°~25°适宜),使针头斜面快速进入血管后,针头延血管走向平行进针至回血(有时不回血,但有落空感或手感好时轻轻挤压头皮针前端可见回血),在皮肤内潜行0.3~0.5 cm,缓慢进针,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若所选血管为粗直血管,则刺进血管之后发现内部阻力瞬间减弱、针尖处有轻微的落空之感、出现回血[7],将针头部位与血管走向平行推进少许后停止、固定;若所选血管为细小血管,则刺进血管之后发现内部阻力瞬间减弱、针尖处有轻微的落空之感、出现回血后不推进、立即固定。(7)固定针头:穿刺成功后,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绕圈后用1条胶布固定,头皮针盘曲范围要适宜,过大易被牵拉或碰掉,过小易折,造成阻塞[8]。首个固定胶布应当在针柄部位横向粘贴,以免穿刺者将手移开之后针柄带动血管内的针头转动而刺破血管或者从血管中滑出;之后在针的尾部向针头的方向斜向粘贴,避免固定后的针柄架空,还可将准备好的合适的棉球垫在针柄的下方,并头皮针管作弧形后盘起固定在旁边;第4条胶布以固定硅胶管为主,将硅胶管在穿刺针旁摆放妥当后,用胶布粘牢,一般固定在患儿颈后、耳廓等部位,减小穿刺针摆动幅度及挤压和摩擦针头的几率,从而降低穿刺之后发生意外渗漏、血管刺破及患儿自行拽出穿刺针、碰带穿刺针的几率。哭闹后的患儿要查看胶布牢固性,擦干汗液之后再次固定穿刺针及硅胶管。

1.3 评价标准 观察、记录并对比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回血率。问卷形式调查患儿家长对头皮静脉穿刺操作过程及穿刺效果的满意情况[9],内容包括与患儿沟通效果、患儿配合度、穿刺操作速度把握、穿刺部位选择准确性等10项,单项10分,百分制评分,问卷总分≥80分视为家长对穿刺操作满意[1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穿刺成功率 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种穿刺方法进行比较,对照组患儿额正中、额浅颞、颞浅静脉与毛细血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2.5%和75.0%,观察组患儿额正中、额浅颞、颞浅静脉与毛细血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0%和90.0%,观察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减少了患儿的痛苦,保证了患儿抢救与治疗计划的顺利进行。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穿刺效果比较

2.2 穿刺回血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回血率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头皮静脉穿刺回血率

2.3 家长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儿家长对穿刺操作的满意度为99.0%,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见表3。

表3 患儿家长对穿刺操作满意度对比 例(%)

3 讨论

3.1 穿刺时患儿的哭闹、家长的激动都会干扰护士的操作[11],护士穿刺前应给家长做好宣教指导工作,耐心和蔼地安抚患儿,消除小儿恐惧感或给予玩具分散其注意力以减少哭闹,使在穿刺过程中做好配合。因此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12],操作时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沉着镇定,从容不迫,排除干扰,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3.2 对于皮肤黑、血管暴露不明显的小儿,穿刺难度大,要认真辨别血管走向、深浅,做到心中有数,采取直刺法进针[13],提高穿刺成功率,不要盲目进针,增加小儿痛苦。对循环衰竭,脱水的小儿,血容量不足,头皮血管凹陷,回血差。需要助手配合,用5~10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吸相应空液体接头皮穿刺针,待针进入头皮皮肤后,边进针边抽吸,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固定针头的同时缓慢推行液体,以免针头被黏稠血液堵塞。3岁以下患儿头部脂肪量较少、局部可见明显的静脉网络,头皮静脉穿刺操作易进行,而3岁以上的患儿若出现严重水肿或为肥胖体质,也应选择头皮静脉穿刺,由于患儿头皮血管的管壁厚度和分布深度、血管粗细与其他部位血管不同,进针突破血管壁没有明显的感觉,加之不能马上见到回血,经验不丰富的护士就会误认为没有成功穿刺而退针再次穿刺,回血常在退针时出现,增加了患儿痛苦、引发不必要纠纷,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点判断穿刺是否成功:一手平稳按压针柄,手掌轻压患儿头部,另一手松开并对针柄5 cm部分挤压[14],可判断出是否成功刺入血管;拇指和食指捏住另一手中的针柄,针尖向下、轻压,另一手将输液瓶平置在操作台之上,将输液调节器松开,食指在血管上轻轻向针尖所在方向按压,则可看出是否穿刺成功。上述两种判断方式均应在患儿头部固定良好的前提下进行,避免意外发生,协助穿刺者固定患儿的操作者需注意不要将患儿血管皮肤过于紧绷,以免穿刺过程中血管受压过度、回血异常。细小血管刺进血管之后发现内部阻力瞬间减弱、针尖处有轻微的落空之感、出现回血后不可继续推进,因为此类血管较细,若持续推进极易将已经进入血管的针尖推出血管并将其刺破。若针尖刺入清晰血管之后既有落空感、阻力也减小,但是没有产生回血,就应当将少量的生理盐水注入观察血管是否有隆起现象,若血管周围组织没有发白、生理盐水注入时没有明显阻力,就证明穿刺成功,可以进一步固定穿刺针。

3.3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部位的毛发剃除范围不足,进针后针柄附近的毛发将影响胶布粘贴,因此,局部备皮过程中,面积尽量大一些,剃除进针部位约5 cm范围内的毛发即可。若患儿头发较长可用一条宽约4 cm左右长的清洁布带包绕头部[15],沿穿刺点上方包绕头部一圈,在另一侧打结,这样可防止头发倒伏,利于胶布固定。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疾病治疗和抢救中一项最基本又最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及操作技巧,对临床护理工作者来说十分重要。由于小儿头皮血管细弯,较直的血管短,且不够充盈,加上小儿躁动,穿刺难度大,难以固定,致使穿刺失败率高。熟练掌握穿刺技巧,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与患儿及家属的良好沟通,能有效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患儿的痛苦,增加家长的信任,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保证患儿抢救与治疗计划的顺利进行,同时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9):5-11.

[2]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和护理体会[J].淮海医药,2010,12(4):367-368.

[3]王圆圆.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应用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112-113.

[4]张修云.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12(19):95.

[5]高维波.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8,11(5):459-460.

[6]马丽娟,车丽萍.浅谈小儿静脉穿刺技巧和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79-80.

[7]周春霞.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操作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4):76.

[8]陈冬平.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操作的经验总结[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8):76-77.

[9]钟婉洪,冯远衍,王占弟,等.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败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5):118-119.

[10]刘迎春,张杰,杨红梅,等.两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1):117-118.

[11]张君丽.小儿静脉穿刺护士培训班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84-85.

[12]魏月琴,郗瑞倩,李霞,等.2种约束姿势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6):709-710.

[13]张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95-96.

[14]单波.改进头皮静脉穿刺及针头固定方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4):81-82.

[15]张玉花,蒋仁鹏.影响新生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51-52.

猜你喜欢
针头进针头皮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头皮出油多会导致脱发吗?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换季时头屑头痒 其实是头皮“过敏”了
让头皮爱上做SPA
选择性头皮扩张并应用头皮扩张皮瓣修复瘢痕性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