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科学院院报》创刊30周年回顾与展望

2014-12-04 01:51陈绍选姜小兰刘运飞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

陈绍选,姜小兰,刘运飞

(长江科学院信息中心,武汉 430010)

《长江科学院院报》(简称《院报》)自1984年创刊以来,已走过30 a的历程。30a来,《院报》在广大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的支持下,在长江科学院(简称长科院)历届领导及编委会的关心和指导下,在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院报》从创刊时的半年刊发展到现在的月刊,从过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期刊逐步成为了全国水利行业享有一定声誉的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水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及湖北省优秀期刊,并被国内外多家知名数据库收录,读者遍布海内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正是大家当年齐心协力孕育的一株幼苗,才使她如今结满了丰收的果实。在此,《院报》编辑部向多年来关心、支持《院报》的读者、作者、专家、教授、各级领导及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希望大家今后一如既往的支持《院报》的工作,让《院报》真正成为水利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和科技人员交流、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

1 期刊概况

《院报》是经国家科委(现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水利部主管、长江科学院主办的应用科学型学术性刊物,是水利水电类专业齐全的综合性期刊,同时也是展示长江流域水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防洪减灾等国家公益性重大课题项目研究成果的信息平台。主要报道水(利)科学在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中的科研成果及应用,包括水(利)科学各个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及学科进展、长江流域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研究项目的重要科研成果及实践经验总结,以及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及其应用,还适当刊登其他流域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成果及国外有关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和发展动向。

目前栏目设置有:健康长江、江湖泥沙与治理、水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防洪减灾、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农业水利、水力学、岩土工程、水工结构与材料、信息技术应用、仪器设备与测试技术、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科技简讯等。

期刊于1984年10月创刊,原刊名为《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报》,1987年随院改名为长江科学院后,更名为《长江科学院院报》。编委会由长期从事长江水利事业的一批老、中、青专家组成。期刊以坚持科学技术为国家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发展水利科学、扩大科技交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长江流域水利水电事业为办刊宗旨,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长江流域和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事业的科研、设计、施工等科技人员及大专院校的师生。

2 期刊创刊与定位

2.1 创刊背景

长科院始建于1951年,是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江委)直属科研机构,是一个拥有河流泥沙、水资源、水环境、水土保持、工程安全、岩土工程、水力学、工程材料及结构和空间信息技术等10多个专业以国家水利公益性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建院60多年来,作为长江委直属科研机构参与了我国许多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的荆江分洪、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科学试验到60年代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人工裁弯、汉江丹江口、陆水蒲圻、河南鸭河口等水利枢纽,特别是70年代以来在葛洲坝工程、乌江渡工程、清江隔河岩工程、赣江万安工程建设,以及三峡工程兴建准备工作中取得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了总结经验、扩大交流,长科院从1974年起编印了《长江水利水电科研成果选编》(以下简称《选编》)作为内部资料,不定期地在一定范围内交流。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三峡工程积极筹备的形势下,《选编》已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为了使大批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在更大范围内交流,并向国内外公开报道,《院报》在原《选编》编印了10年的基础上于1984年创刊,并于当年国庆前夕出版了第1期(试刊)。1985年1月24日国家科委以(85)国科发条字071号文批复同意创办《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报》,从此《院报》成为了长科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并受到了全国各兄弟单位和上级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重视。

2.2 期刊的定位

我国科技期刊根据其特点分为综合指导、学术、技术、检索、科普5大类,不同类型的科技期刊,有其不同要求。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有9 000余种,其中水利工程类专业科技期刊有108种(2000年以前为134种),面对如此众多的同类期刊,《院报》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刊物的定位尤为重要。定位不准,刊物特点不易显现,有利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且有可能被其他刊物所取代。

30年来《院报》在办刊过程中,根据长科院以应用科学研究为主的特点,并结合《院报》所载论文多为学术性研究成果的属性,始终将《院报》定位为应用型学术性期刊。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院报》的定位是准确的。现长科院工作重点已从过去工程科研转为以水利公益性研究为主,但《院报》定位仍保持为学术性期刊性质不变,而研究内容进一步拓宽,涵盖了公益性研究和应用型研究,更加突出长江及长江流域特色。

3 期刊发展变化情况

3.1 出版周期及页码变化

《院报》从创刊时的半年刊发展到月刊,历经了5个阶段,3次周期变化过程,如表1所示。创刊初期,1985—1986年,由于处在摸索阶段,《院报》为半年刊,页码为98页;经过2年摸索后,1987年出版周期作了第1次调整,从半年刊改为季刊,页码为80。而后,经过10年的发展,《院报》无论是稿源数量、办刊经验及对外影响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1998年开始,出版周期作了第2次调整,由季刊改为了双月刊,页码为64页。1998—2008年10年间,《院报》办刊能力及办刊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随着长科院专业领域及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院对外知名度不断提高,《院报》外来稿也明显增多,双月刊已满足不了发展需求,为此,2009年刊期作了第3次调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9—2013年每期页码平均为104页。到目前为止,《院报》已出版了31卷,共191期。30年来,《院报》不仅作为长科院一扇窗口,在对外宣传、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已成为了长科院一份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同时也成为了研究长江的科研人员展示成果的平台。

表1 《院报》历年出版周期及页码变化Table 1 Changes of publication period and pages of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3.2 栏目设置及变化

创刊30年来,《院报》根据各时期稿件数量及稿件专业分布情况,栏目设置经过了大致3个阶段的变化:第1阶段为1984—1993年(办刊初期阶段),此间因来稿数量不是太多,且稿件专业分布不均,每期无固定栏目,仅根据论文属性随机设有学术探讨、设备研制、原型监测与验证、实践总结、离心机研制与应用、光弹实验技术、微观分析、国外考察访问、数理统计、测试技术研究、计算技术、现场实验研究等;第2阶段为1993—2002年(办刊成熟阶段),随着来稿量的增多,各专业论文分布相对均衡,论文根据院属各研究所专业对应设有固定栏目,如水工水力学、河流泥沙、材料结构、岩土力学、爆破振动、工程监测、仪器研制、科技简报、简讯;第3阶段从2003年至今(办刊发展阶段),2003年随着国家科研机构改革,长科院被水利部确立为4大公益性科研院后,新设立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土保持、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流域水环境等公益性研究所,为了满足新的需求,《院报》栏目作了相应调整,调整后的栏目有工程水力学、江湖泥沙与治理、水工结构与材料、岩土工程、水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信息技术应用、防洪减灾、水利经济、南水北调、设备研制等。这些栏目基本涵盖了全院专业研究方向。特别是水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等新增栏目,由于紧密结合了我国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水利及治江兴水新思路,紧扣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战略,及时搭建反映长江干支流综合治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长江绿色生态的健康长江服务平台,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们的关注。目前这些栏目的研究成果,其专业特色、稿件质量、论文价值等均表现突出,论文被引频次、对外影响力较其他栏目增长更快。

3.3 作者群、作者地区、作者机构及作者职称变化

《院报》作为长科院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及平台,及时地将院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向国内外传播与展示,以促进行业内学术交流,这是我们办刊的初衷之一。创刊初期,因刊物对外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作者主要以院内为主。自从1988年第4期刊登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及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等单位学者的文章后,院外作者来稿量逐年增加。1998年后,即季刊改双月刊后的10年间,院外来稿量明显增加,占年总来稿量的比例从47% 上升到74.4%,到了2013年,院外来稿量占比已高达84.5%,这表明《院报》改双月刊后,对外影响力在不断扩大,知名度也在逐年提高。表2是2000—2013年《院报》来稿统计情况。此外,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院报》近10年来作者分布的地区、分布机构也逐年扩大,表3为2005—2013年作者来源地区及来源机构的统计情况[1]。

表3中,2013年作者分布的22个地区涉及到18个省会城市和4个直辖市:如湖北、安徽、陕西、贵州、四川、广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江西、辽宁、宁夏、甘肃、黑龙江、山东、湖南、云南以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几乎遍及全国。

表3中,2013年作者来稿的110家单位中,主要以大专院校、科研院、设计院及业务管理部门为主,其中有代表性的单位有:武汉大学、天津大学、长安大学、河海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勘测设计院、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广东省勘测设计院、国家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武警水电三峡工程指挥部、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等。对于《院报》作者的层次,我们以2013年发文作者为对象,对其职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2 2000—2013年《院报》来稿统计Table 2 Statistics of paper sources from 2000 to 2013

表3 作者来源地区和来源机构分布统计Table 3 Statistics of the origin(provinces and organizations)of authors

表4 2013年度发文作者(第一作者)职称统计Table 4 Statistics of the professional title of authors(the first author)in 2013

从表4中可看出,2013年《院报》发文作者主要是以在职人员为主,占71%之多,在校博、硕士生仅占29%,其中,副高以上职称在职人员发文占总发文量44%,接近半数。

3.4 期刊订阅、发行变化情况

对于学术性期刊,因受属性所限,其受众面相对来说不广,发行量也不是很大。特别是纸质期刊,随着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大家更习惯在网上阅读或查阅资料,因而纸质期刊的发行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现在纸质期刊的发行,主要是由有馆藏需求的各大专院校、科研事业单位、高新科技企业图书馆等订阅。《院报》纸质发行历经了从百到千、从国内到国外的过程。现随着网络、电子期刊发行力度加大,读者在网上阅读、点击下载《院报》的次数呈直线上升。在国内,《院报》拥有河海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等1 445个单位的读者;在国外,读者已遍布亚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某些国家或地区,并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据知网统计[2-3],至2013年底,《院报》下载频次为402 544,浏览频次为448 199,被引频次为15 581。2012年《院报》网站(网址:http:∥ckyyb.crsri.cn)开通,截至目前网站浏览量超200万次。为进一步方便读者网上阅读,2013年《院报》网站进行了过刊回溯建库,创刊以来的所有论文,包括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以及全文均可阅读、下载。另外,网站系统增加了电子邮件推送功能,每月向有关专家和作者的邮箱发送电子期刊目次索引和阅读或下载全文的链接;还开通了Email Alert高级服务功能,该功能可根据订阅用户的需求自动地发送信息,如杂志的当期目次、摘要、全文等。

3.5 期刊主要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

根据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统计[4],本刊2001—2012年的各项质量指标见表5。从表5可知:《院报》载文量、被引频次、被引期刊数和基金论文比都呈上升的态势;综合影响因子整体呈上升趋势(期刊周期改变带来一定影响除外)。

4 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技成果及信息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面向社会、服务于读者,坚持为科学技术进步,为经济建设、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才能体现其价值。30年来《院报》遵循这种理念,得以逐步发展壮大。

4.1 发挥期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

多年来《院报》围绕长科院承担的葛洲坝、三峡、南水北调中线、水布垭等大型水利工程科研项目,刊载了大量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如:采用二维数学模型研究航道明渠非恒定流的水力学问题,用B超声波仪研究枢纽引航道的水流和泥沙分布结构,地质力学模型材料及试验技术的研究,大型离心机的研制,土工离心模型,结构离心模型以及在复杂结构光弹模型试验中的应用,土工织物的研究与应用,地下厂房及隧洞围岩中采用光面爆破及新材料锚喷灌浆技术研究等,这些成果不仅直接应用于葛洲坝、清江隔河岩、万安等水利枢纽的设计与施工及三峡工程的科研工作,还被其他水利水电工程及土建工程所借鉴及利用,充分发挥了期刊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

表5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统计资料(CNKI)Table 5 Indexes from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 (Disk Edition)by CNKI

4.2 突出期刊长江特色及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特色

《院报》创刊以来发表的论文,大多数与工程实际紧密相联,反映的是工程实际中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特别是长科院作者的论文,科研课题大部分源于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及管理等生产第一线,其研究成果大部分可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对工程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院报》有别于其他学术期刊的一大优势及固有的长江特色。为显现这一特色,我们除正刊常设栏目外,还不定期采取了专栏、专辑、增刊等不同形式,向读者集中提供了有关专题的研究成果。30年来共编辑出版专辑、增刊近30期,如1992年出版了“三峡工程科研专辑”、1996年出版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力学测试专业学术交流专辑”、1997年出版了“三峡工程导截流专辑”、1999年出版了“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科研专辑”、2000年出版了“第八届化学灌浆会议论文专辑”及“长江重要堤防工程建设监理与管理专辑”、2002年出版了“南水北调工程专辑”、2003年出版了“中国水利电力第六届工程爆破学术会议论文专辑”、2004年出版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专辑”、2005年出版了“岩土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专辑”、2007年出版了“水环境保护与循环农业关键技术专辑”、2008年出版了“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辑”、2009年出版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膨胀土地段渠道破坏机理及处理技术研究”专辑、2010年出版了“第九届全国环境与生态水力学学术会议专辑”、“水土保持专辑”、2011年出版了“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专辑”、2013年出版了“水力学研究与进展专辑”等,这些专辑和增刊的出版及时地满足了水利工程科研人员及技术人员的需求,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

4.3 发挥期刊为长江流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的作用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长科院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新时期治江宗旨,抓住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机遇,以学科建设与专业规划为蓝本,积极开展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拓展公益性学科专业,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智慧流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相继落户长科院。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土保持、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流域水环境、农业水利等一批非营利公益性研究所也孕育而生。随着专业的扩展,长科院广泛参与了长江流域规划、长江防洪抗旱减灾、河道整治与江湖关系演变、水资源配置和保护、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工程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水利部现代水利科技创新计划基金项目、公益行业专项等公益性科研项目及工程科研项目2 000余项。编辑部积极组织相关论文在《院报》上发表,受到了水利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这些研究成果为长江河道整治和江湖关系演变,水资源配置、保护和管理,水土保持,流域规划、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作用。

5 加强编委会及编辑部建设

5.1 领导关怀和支持是办好《院报》的重要保证

《院报》从创刊到发展离不开院领导及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多年来长科院领导班子进行了多次换届,但各届领导始终将《院报》作为院重要工作的一部分来抓。无论是在办刊经费、编辑人员配备及办公设备配置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是《院报》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30年来,《院报》编辑部经历了几次大的人员交接过程,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及时从各专业所抽调技术骨干或从大专院校招收应届毕业生以补充编辑人员的不足,使编辑部顺利完成了编辑人员交接班任务,保证了期刊平稳过渡及《院报》可持续发展。

5.2 充分发挥编委会在办刊中的作用

编委会是期刊的领导机构,编辑部在其指导下开展工作,编委会委员担负着期刊审稿、约稿、撰稿以及推荐优秀稿件的重任,因此《院报》办得好坏与否,质量水平高低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委们在办刊过程中作用的发挥。多年来院领导高度重视编委会的组织建设,在《院报》创刊后不久,即成立了编委会,院长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并每年不定期组织召开编委研讨会、年会,适时地根据编委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编委进行调整,不断吸纳中青年专业学科带头人进入编委会,以加强编委会力量,增强编委会的活力,努力发挥编委会在办刊中的作用。30年来编委会进行过6次换届,从第5届开始,注意吸纳院外专家加入编委会,特别是外籍华人专家,如第5届增加了以美籍华人石根华博士为代表的4位外籍专家,第6届又增加了以杨启贵(勘察大师)为代表的长江委各职能局的专家,院外专家的加盟使《院报》编委会的力量得到了加强,为进一步办好《院报》提供了保障。

5.3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编辑队伍建设是保证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培养一支思想品德好、专业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编辑队伍,是《院报》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多年来,编辑部注重队伍建设,积极选派新老编辑参加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省期刊协会等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班、研讨班学习,采用岗位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强化岗位技能。通过培训学习和实际锻炼,编辑现都具有了独立承担责任编辑的能力。

6 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期刊整体质量

6.1 加强计划组稿工作

期刊的质量主要反映的是论文的学术质量,因此,有计划地组织高质量的论文是提高《院报》质量及对外影响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院报》编辑部根据全院科研项目完成情况,坚持每年向各专业所进行组稿,并适时跟踪。此外,编委会还不定期组织召开组稿会议,加强计划组稿工作的力度,促进组稿计划的进一步落实。在对外组稿方面,则通过编辑人员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交流会的机会,向院外专家、教授及院士进行约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2 严格把好审稿关

审稿工作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首要关口,《院报》因栏目较多,专业面广,审稿工作有一定难度,需要各专业的专家作为技术支撑。多年来为把住审稿关,我们通过审稿专家库,对每篇来稿有针对性选择审稿人,严格执行“初审、复审、终审”3审制,确保稿件质量。2009年编辑部还引进了《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用来检测所有来稿,杜绝抄袭与剽窃、一稿多投的稿件,为《院报》论文质量把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6.3 认真做好编辑、校对、质检、审读工作

编辑、校对工作是论文的二次创作,也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多年来,编辑部同仁抱着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期刊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编辑规范及标准,对文稿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公式符号、计量单位、图表以及参考文献等进行认真的编辑加工,使稿件在发排前达到齐、清、定要求。另外,我们对校对工作也从不放松,坚持三校三改,并采用交叉校对法确保校对质量。每期出版前,还进行质检及审读工作,进一步找出遗漏差错,将差错率控制在最低限度。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编校、质检、审读流程序和方法,使期刊的整体质量始终保持在优秀之列。

6.4 扩大对外交流、增加英文图表名及参考文献

为了扩大对外交流,增加国外读者的可读性,在原刘大明主编的倡导下[5],从1999年起,《院报》在原题名和摘要译成英文的基础上,增加了论文图名、表名的英文翻译,2009年还实行了中英文参考文献对照,这样做虽然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但进一步提高了刊物的对外影响。另外,为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每期刊物出版后,我们及时将期刊寄往国内外著名检索机构及各大数据库,并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万方数据(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上网,不断提高《院报》对外知名度。

6.5 换封面、改版式

期刊封面作为刊物的外表,具有体现行业特征,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作用。为了体现《院报》的行业特色,30年来我们对期刊封面进行过8次调整(1987年第2期、1994年第1期、1994年第3期、1996年第1期、1997年第1期、1999年第1期、2001年第1期、2009年第1期),主要是对版式设计及色彩进行改进,使封面既保持学术期刊的严肃性,又显得庄重朴实大方。每次封面调整都给读者带来新的视觉效果,具有代表性的封面设计如图1所示。2001年还对封2、封3进行了改版,将原用于刊登中英文目次的版面腾出作图片报道,通过图片的形式加大对院科研成果及科研动态的宣传报道力度,并以此提高刊物的可读性。

6.6 提高编辑现代化水平,加快期刊数字化进程

随着计算机在出版行业的广泛应用,编辑部积极跟进并推进期刊管理现代化及编辑现代化的进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编辑现代化,2008年编辑部与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引进了“稿件采编系统”、“稿件远程处理系统”等编辑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在线投稿、审稿、退修、发稿、稿件查询等网络稿件处理功能,加快了稿件处理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011年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软件进行了改版升级,建立了《院报》网站,并对过刊进行了回溯建库,目前系统运行良好,读者、作者、审稿者可通过《院报》网站,方便地处理稿件和查阅相关信息,可在线进行目次查询、过刊游览、文章检索、全文下载等工作。系统的投入使用为期刊加快电子化、数字化发展步伐奠定了基础。

6.7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

期刊编排标准化、规范化是国家对科技期刊提出的要求,也是期刊提高整体质量的重要方面。编辑部多年来一贯重视刊物的标准化、规范化推广应用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编辑标准及规范[6]。1996年《院报》作为首批入选期刊加入了《中国学术

图1 各时期典型封面效果图Fig.1 Typical covers of the Journal in different periods

7 《院报》历年取得的成绩

办刊30年来,《院报》立足于长江,充分发挥期刊为经济建设服务和为长江流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作用,得到了广大作者、读者厚爱及水利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从1989年起,《院报》被国内外数据库分别作为首批入选期刊,来源期刊,统计员期刊等收录至今,并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全国水利系统优秀期刊”光荣称号,多次被遴选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已成为了水利科技期刊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

7.1 获奖情况

1989年《院报》在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协会、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组织的湖北省科技期刊评选中获“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奖”,1994—1995年度被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1996年在全国水利系统科技期刊评选中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1999年被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湖北省科技期刊50佳工程重点创建期刊”,2000年在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评优活动中获优秀奖。2004年被水利部推荐为第3届全国国优期刊候选期刊(水利部部属科技期刊39家,被推荐的仅4家)。2006年又获得了第5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之后于2008年、2010年、2012年分别获得了第6届、第7届、第8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

7.2 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院报》1989年开始被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1990年被《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英文版)作为首期入选期刊收录,1994被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1999年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0年被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2001年被万方数据《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3年被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2004年被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资料库》收录,1998—2003年被《EI》(美国工程索引)Page One收录,2006年被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网络数据库收录。

7.3 被遴选为中文核心期刊情况

1992年《院报》被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首版遴选为核心期刊后,于1996、2000、2004、2008、2011 年又连续5 次被遴选为核心期刊[8]。目前全国水利类科技期刊共108家,水利核心期刊仅14家。表6为《院报》历年被遴选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情况。

7.4 其他收录情况

1996年《院报》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作为首批入选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2008)》收录,2008年还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杂志作为源期刊收录,2009年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所作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1年被评为“权威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3年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此外《院报》还被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德国波恩德国科学院图书馆固定收藏,被美国纽约尤里其(Urich’s)国际期刊索引。

表6 1992—2011年《长江科学院院报》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排序Table 6 Ranking of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in A Guide of the Core Journal of China

8 《院报》存在的不足

8.1 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稿件不足

《院报》作为“全国水利系统优秀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在水利行业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但与一流期刊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缺乏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稿件。从表4可以看出,2013年《院报》发表的论文副高以上作者占44%,博、硕士占29%,合计占比73%,可以说作者层次及占比不算低,但是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稿件不多,特别是对行业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综述性论文更是缺乏。因此,要缩短与一流期刊的差距,需通过各种渠道吸纳原创稿件及高质量稿件在《院报》发表,应积极向行业内院士、专家、学者及重大项目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组稿、约稿。

8.2 论文报道时差偏长

《院报》改月刊以来,每期平均发稿量约为21篇,年发稿量约252篇(不包括增刊),近几年来由于总来稿量增加,被录用的稿件数也随之增加,2013年发表的稿件数已达274篇,虽采取了临时增加页码的办法来缩短论文报道时差,但仍有部分稿件发表周期超过1年的现象,这与国家规定的优秀期刊发表时滞不超过9个月的标准[9]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稿件录用标准,降低稿件录用率,力争将录用率稳定控制在30%以内,使稿件录用篇数控制在年发稿能力内。另外,也可考虑调整页码,适当扩大期刊的容量,以解决报道时差偏长的问题。

8.3 编辑队伍高级人才偏少

随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及国际化的发展,科技期刊对编辑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科技期刊编辑,特别是对于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有爱岗敬业、乐于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这是期刊可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的前提。目前,许多一流期刊编辑部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多注重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人员的引进,以保持期刊在行业中的地位。近几年来《院报》编辑部在人才引进方面得到了院大力支持,高层次人才所占编辑人员比例明显提高,但与一流期刊相比,仍显不足。此外,编辑人员平均年龄也偏大,从期刊长远发展考虑,应不断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编辑队伍专业化、年轻化及制度化建设,是保证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

9 今后努力方向

9.1 保持期刊特色,不断提高刊物整体质量

30年来,《院报》一步步成长,取得不少成绩,刊物对外影响也日益扩大。但作为水利部4大公益研究院其《院报》对外知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把《院报》办成水利行业一流期刊,还需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依托长江科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刊特点办好期刊。一方面要继续保持长江特色,不断提高《院报》的可读性、指导性、创新性、时效性以及在水利领域方面的应用率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从规章制度和编辑出版方面严格管理,在栏目设置合理、论文选题科学、编辑加工规范、版式设计美观、装帧艺术大方等方面,保证刊物整体质量。

9.2 加快知识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期刊电子化建设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及网络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集图文并茂、声像一体的网络电子期刊孕育而生,让读者有了超越时间、空间,对各种信息进行共享式阅读的方式,使原本受限的纸质期刊科技信息影响力、传播速度及传播范围扩大了成百上千倍。当今时代,电子期刊的发展已成为了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且已成为时代潮流。方便便捷的网上阅读方式,极大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同时也逐步改变着人们阅读习惯,并被广泛接受。因此,加强推进期刊电子化发展步伐,已刻不容缓,目前,《院报》在期刊电子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电子期刊出版、发行尚有一段距离,《院报》要加快推进期刊电子化的步伐,尽早实现网上办刊的发展目标。为此,作为科技期刊编辑,要紧跟期刊发展步伐,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以满足新时期网络环境下对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新要求,这也是21世纪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根本要求。

9.3 加强焦点、热点问题科研成果的报道

《院报》作为长江流域科研成果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平台,应适时向读者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目前,围绕流域生态建设、水资源保护及调度、山体滑坡灾害预防、水土流失与保持,以及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开展的科研工作,广泛地受到人们关注。对于这些焦点、热点问题的科研成果,《院报》要加强组稿、约稿力度,及时地将有参考、借鉴价值及推广应用意义的优秀论文介绍给广大读者,使这些成果在最短时间内得以传播与交流,以此促进水利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并为国家重大项目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

9.4 加强与大型出版集团合作,提高期刊影响力

我国是期刊大国,也是科技论文产出大国。然而,在国际期刊界我国真正有影响的科技期刊并不多,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及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不相匹配。随着文化改革大潮的到来,我国打造期刊航母的计划已摆上议事日程。面对来自国外期刊的压力,我国科技期刊走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之路,已成共识。为此,《院报》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与大型知名科技期刊出版传媒集团的合作,接受多层次的发展方式,借助集团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院报》对外影响力,使《院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我国早日跻身世界期刊强国的行列发挥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12年核心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Comprehensive Citation Report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2012)[M].Beijing:Science Press,2012.(in Chinese))

[2]中国知网.《长江科学院院报》下载量和被引量[DB/OL].(2014-09-19)[2014-09-19].http:∥ref.cnki.net/knsref/Refstat.aspx?kind.(CNKI.Download and Citation Numbers of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DB/OL].(2014-09-19)[2014-09- 19].http:∥ref.cnki.net/knsref/Refstat.aspx?kind.(in Chinese))

[3]中国知网.《长江科学院院报》文献访问量[DB/OL].(2014-09-19)[2014-09-19].http:∥cpas.cnki.net/OldCore/index.aspx.(CNKI.Visit Numbers of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DB/OL].(2014-09-19)[2014-09-19].http:∥cpas.cnki.net/OldCore/index.aspx.(in Chinese))

[4]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2-2003.(Research Center on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Chinese Scientific Literature and Library of Tsinghua U-niversity.Annual Report of Impact Factor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Na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M].Beijing:China Academic Journals(CD)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of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2002-2003.(in Chinese))

[5]刘大明.关于扩大本刊国际影响思考[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16(6):55-56.(LIU Da-ming.Some Ponderations on Extending Impact of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J].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1999,16(6):55- 56.(in Chinese))

[6]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CHEN Hao-yuan.18 Lectures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cientific Books and Journals[M].Beiji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98.(in Chinese))

[7]CAJ-CD B/T1—2005,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S].(CAJ-CD B/T1—2005,Specification on the Retrieval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Disk Edition)[S].(in Chinese))

[8]朱 强,蔡蓉华,何 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ZHU Qiang,CAI Rong-hua,HE Jun.A Guide of the Core Journal of China(2011)[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11.(in Chinese))

[9]王立明.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WANG Li-ming.Tutorial of Scientific Journals[M].Beijing:People’s Military Medical Press,1995.(in Chinese))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征稿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