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文革”期间家庭日记中的奢侈品

2014-12-05 14:20
博览群书 2014年1期
关键词:收音机奢侈品半导体

○ 胡 鸣

这是一本纸张早已发黄、沾满灰尘的日记,日记的主人名叫林怡,日记的起止时间是1965年1月1日到1975年10月30日,与中国当代历史中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基本吻合。日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日记,另一部分是消费账,日记记录的是日记主人的行踪和来往,消费账则记载了日记主人一家每天详细的消费项目和价格。这期间日记主人主要生活在内蒙前旗的土贵乌拉。日记中关于日常消费的内容可说是无所不包,其中也不乏关于贵重商品也就是奢侈品的消费的记载。从中很可以看出在那个特殊的革命时代里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和追求。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奢侈品。“文革”期间的奢侈品被人们简称为“三转一响”。所谓的“三转一响”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种定义奢侈品的标准一直延续到80年代,成为小康家庭的标志,更是青年人择偶的硬件标准。这一标准绝不亚于今天的汽车洋房,因为购买这些物品除了足够多的金钱外还需要票证,而能否搞到票证往往代表着一个人身份的高低。

日记中记载最多的关于奢侈品的内容就是收音机,这与林怡爱听广播的习惯密不可分。早在“文革”之前林怡就购买了一台台式交流收音机,算是当时比较早的,品牌、型号和价格已无从查证,唯一能查到的相关记录就是每月缴纳5角收音机费。

1965年我国半导体收音机的产量首次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的产量,从此半导体在普通百姓家庭中更为普遍了,林怡作为收音机的忠实爱好者,自然免不了拥有一台半导体。日记中关于半导体第一次出现的时间和其本身的信息并没有详细的记录,但通过消费账中1967年6月15日第一次出现的“电池1对,0.5”的记录可以判断出,半导体应该出现于这一时间点之前。

林怡喜爱听收音机这一习惯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儿子林万青。1968年林万青下乡,对于习惯每天听收音机的人来说,一下子没有了广播可受不了,于是便琢磨自己组装收音机。组装收音机在当时是很时髦的一件事儿,能够组装一手漂亮的收音机是很受异性青睐的。对于儿子要组装收音机一事,林怡是非常支持的,并担当了购买收音机零部件的角色。这期间关于购买收音机零件的消费记录:

68年2月15日

万青购半导体材料10

2月25日

半导体材料270有机单联1只1.41

半导体材料二极管2只1.66

200瓦185B3AG/高频管1只4.15

200瓦185B微型拾音器插口插座1.03

200瓦185B小空心柳钉60只0.2

3月3日

半导体材料 耳塞800欧姆 1只3.24

半导体材料 铜柳钉60只0.2

3月10日

半导体材料 磁棒1跟2.98

半导体材料 磁片1只

半导体材料 圆盘1只

半导体材料 线圈1个

半导体材料 机盒底板

4月27日

半导体耳机零件0.9

4月28日

半导体机壳1只 万青1.64

5月2日

电线4公尺 收音机用0.2

这次在收音机零件购买上共花费27.61元,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了半导体零件购买外,电池作为半导体收听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自然也成为日记和消费帐中经常出现的面孔。1969年9月26日的日记中记录到收万青信“要电池4节”,次日万青高中同学刘建平来家,老人便托他捎去家里原有电池两节,并交给他一元,请在呼市或他处代购电池4节,同时将此情况写信给儿子,并询问“电池用完何因”。老人询问电池为何用完,可见当时电池应该算是比较贵的,要省着用。这种托人代买电池的情况还出现过几次,例如1969年10月15日的日记中写到“下午邢佩送来前进电池两节”,对应消费帐中记录到“电池 前进2节 邢某送来 0.5”;10月24日致李新东信“代买四节电池”,次日消费帐中记录“电池前进4节 李新东送来 1元”等。除了购买电池外,细心的主人还对每种电池使用的时间长短进行了统计。在1970年3月11日的日记中我们看到“4管半导体收音机1号干电池换新,1969.8.20-1969.12.31,1970.1.1-1970.3.10,1970.3.11-1970”的记录,这其中主要电池品牌是“前进”“海鹰”和“大无畏”三种,同时,在1973年3月13日到1974年3月31日这本日记的最后一页记录到:

8管机用1号电池4节(海鹰):1973.2.15-1973.4.13,计58天;

1973.4.14-1973.6.22,计70天;

1973.6.23-1973.8.29,计66天;

(永红):1973.8.20-1973.11.17,计80天;

1973.11.18-1974.2.13,计88天;

1974.2.14-

经林万青回忆,8管机是他下乡后带回来的一个二手半导体,比较破旧但是可以听,4管机具体品牌型号记不清了,从何而来也没有明确的记载,我想应该也不是林怡亲自购买的,否则这种购买一定会体现在消费帐中。

组装收音机极大丰富了林万青下乡的业余生活,但主要是自娱自乐,其收听效果跟正规厂家生产的收音机无法相比,对于一个爱收音机、爱听收音机的人来说,最终还是要买一台的。当时已下乡两年多的林万青攒了些钱,终于在1970年初下定决心买一台收音机,为了帮儿子买一台心仪的收音机,林怡可以说问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1970年1月18日给远在上海的好朋友潘展贤写信,询问半导体收音机4-6管各多少钱;3月12日在决定要买6管收音机后,写信给上海的小妹夫问6管半导体收音机的价格,随后,3月31日又致信在兰州的弟弟,咨询6管半导体收音机价格,最后,为了明确6管收音机的效果,于7月15日还专程乘火车去在集宁居住的女儿苏秀家,试听6管半导体收音机,并将试听情况和“4管春雷”的情况写信告林万青,终于在8月29日购买了上海无线电三厂生产的春雷401四管半导体收音机一台,价值56.9元。之所以最终没有买6管的,是因为6管的贵一些,最终还是买了4管的。一台小小的收音机,从打算购买到最终购得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期间询价、比较、试听,可以说为了购买这个大件,父子俩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足见那个年代添置一件奢侈商品是件多么重要的事儿。

1978年前后林怡家庭又买了一台六管红灯机,这样前前后后有三四台。可以说收音机已经成为林怡家庭的一员,这种割舍不断的收音机情结影响着祖孙三代,成为这个家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与缝纫机相比,手表是奢侈品中的又一亮点,那时大部分手表都是120元一块的“上海”牌,国外几百元的“英纳格”“梅花牌”一般人是不敢奢望的。在林怡的日记中关于手表的购买一共出现过两次,分别是:1966年5月19日上海防震表1只120元;1972年1月2日上海防震全钢手表1只120元。

据林万青回忆,这两块手表都不是老人给自己购置的,而是代买。1966年那块是万青的同学托他代买的,因为他家在上海有亲戚,买手表方便些;而1972年那块是林万青下乡挣工分后攒了些钱让父亲给自己代买的。林万青回忆父母当年每人已拥有一块手表,但何时买的什么品牌已记不清了,在消费帐中我们也看到了关于手表的其他支出。

1967年1月1日:“手表带1条 2.3”,

1968年4月22日(上海):“洗 加油手表 1.6”,

可以推断,手表带是老人给自己或老伴的手表更换的表带,而1968年老人则趁去上海疗养期间对手表进行了一次清洗加油的保养,这种情况在1974年去上海探亲时再次发生了,消费帐中记录到:“1974年6月27日 手表洗加油 1.6”。六年间手表清洗加油的费用没有任何变化。1974年的上海之行与1968年不同,这次是老两口一起去的,购买服装、衣料等生活品占了绝大部分支出。“文革”后期革命的味道渐渐淡去,这充分体现在了人们购买商品的种类里,然而这种生活的回归并没有完全退去革命的痕迹。

“文革”期间的奢侈品消费相对于今天的奢侈品消费来说在其昂贵的价格外又以票据做资格,用政治权利来加强其稀缺性,使奢侈品失去了其应有的纯粹的商品属性,但无论我们如何去加强其稀缺性,往日的奢侈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变成了必需品,今天的奢侈品在不远的将来也会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已。

猜你喜欢
收音机奢侈品半导体
这是一台独一无二的收音机
收音机陪伴我成长
懒惰是索价极高的奢侈品
两岸青年半导体创新基地落地南京
半导体行业吹响国产替代进军号
奢侈品模特为何“冰山脸”
中国半导体产量将占世界2成
奢侈品包装到底“奢侈”在哪?
奢侈品消费的圈里圈外
解读《巨型收音机》中的幻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