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体育教育机构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①

2014-12-05 11:48陈鑫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体育局办学机构

陈鑫

(西安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 610041)

中等体育教育机构是指包含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职业技术学校、青少年体校等教育形式,是介于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一种体育教育组织机构,是普通高中、中等体育专业和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办学形式[1]。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职业技术学校、青少年体校等教育形式是连接业余训练和优秀运动队的重要桥梁,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中等体育教育机构办学模式以“三集中”为主,这种办学模式由各级政府体育部门直接领导,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集中体现[3]。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以及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等,办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教结合”、“校企结合”等办学模式产生发展,与三种模式并存并逐步在各省市、地域演化发展成多种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变化。

1 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中等体育教育机构办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以我国部分省市、地区分层随机抽样的83所中等体育教育机构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清华大学CNKI期刊数据库,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对其中的部分数据进行整理汇总。搜集中等体育教育机构训练、管理、教学等方面办学情况的汇报材料,国家体育总局对中等体育教育机构教学、训练、管理、综合评估的总结。

1.2.2 专家访谈

与部分省市体育管理专家、体育教育机构的校长或主管业务的副校长进行了访谈。走访部分研究对象所在省市体育局主管领导,听取意见与建议。

1.2.3 问卷调查法

设计并发放管理人员、教练员、文化课教师及学生的四类问卷。经过咨询专家,并验证了问卷的信度与效度以后,采用信件发放给抽取的调查对象:体育教育机构校长、教练员、文化课教师与学生,并进行回收。管理人员问卷共抽取了三类机构83名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样本年龄分布在30~59岁之间,其中男性占74.6%,女性占25.4%。

1.2.4 数理统计法

利用描述性统计与图表等方法对中等体育教育机构的办学情况行了调查,获得的数据用Excel 2003进行处理。

1.2.5 理论分析法

运用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对调查问卷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2 办学现状概况

课题调查所涉及的83个被调查对象统计时间截止2012年7月前,累计为国家队直接输送人数达到724人;输送到其他单位进入国家队的达到1421人[4],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管理体制主要有:省市体育局主管、体育局和教育局联合管理、教育局管理及其它等四种情况,省市体育局主管占76.2%。81.6%的中等体育教育机构独立办学,但采取过联合办学的形式,少部分结合当地的中小学学校联合办学;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有66.7%(64所)的调查学校管理者认为办学经费不足。

中等体育教育机构的学制主要包括:五年制大专、三年中专、“小学、中学、中专、大专一条龙”等三种主要学制。其中三年制中专为主,占到71.2%;教育机构的场地、设施和器材能够满足教学和训练基本条件,层次不高,文化教育的需求满足率仅有26.7%。运动训练过程中,科研人员参与程度不深、层次不高训练项目由体育主管部门设立,主要体现为本省或本地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特色项目,非奥运项目开设较少。文化教育形式主要为半天训练,半天文化课学习,文化课学习差异较大,文化课学习的系统性、连续性得不到重视。

3 办学模式的表现形式

3.1 “三集中”模式

“三集中”办学模式是借鉴前苏联体育训练模式而形成的。特点就是将一部分具有体育天赋的苗子集中到一起进行“学习、训练、生活”的统一管理[5]。这种办学模式的出现为我国现代体育运动培养了大批的体育人才,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比赛成绩。这种办学模式对国家培养运动员有着其特定优势,发挥这种模式的优势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体教结合”模式

体教结合是指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相结合,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既遵循训练规律,又遵循教育规律的一种新型的训练体制[6],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联办方式。选择教育体育条件好中小学作为依托,兴办体育运动学校,进行业余训练。在当地体育、教育部门共同领导、共同管理下,实行体育部门主管、教育部门协办、教育部门主管、体育部门协办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训练和管理。(2)横向联合方式。体育运动学校和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协商,通过互惠互利,共同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6]。各中学和中职学校建立自己的业余训练队,体育运动学校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拔和重点训练。通过横向联合,使体育、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促使我国的举国体制从人才培养上得到完善和优化。(3)纵向延伸方式。中小学建立训练网点或招生选材基地,早期发现运动苗子,选送到体育运动学校进行训练,向上与高等体育院校或高校的运动队形成输送关系,学生可以接受高层次的系统教育和训练,实现人才的阶梯培养,形成低、中、高三个层次衔接的培养方式。(4)一校多元方式。以体育中专为主,设立多种教学、训练形式,破除自成一体办学模式,实行开放式、多元化办学[7]。在校内以中专班教学训练为主,设立体育中学,接受本地域在具备运动潜能和优势的初中生,一边进行训练,一边完成义务教育任务,建立教学机构与训练机构的合作运行方式。

3.3 “校企结合”模式

“校企结合”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环境和资源,以培养适合生产、健身、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形式[7]。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节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和参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3.4 “训、科、医、管”一体化模式

“一体化”训练模式以训练为主体、教练为主导、科研为先导、医务为督导、领队为领导的科学化训练保障管理系统,改变传统训练理念中忽视主动恢复,训练、科研、医务和管理各自为战的现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科研、医疗、技术进行辅佐,全面提升运动训练效果,提升教育训练成效的过程,训练、科研、医疗、技术、教育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3.5 “一条龙”办学模式

“一条龙”模式原指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的“一条龙”训练模式,主要是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体系的绵密连接和自成体系,构成了对运动员的初级、中等、高级等各层次进行训练的完整体系[8]。在办学模式概念的演化过程中,“一条龙”办学模式主要是指办学层次和办学体系的全面、完整性,能够满足学生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等多层次的教育需求,学生在“一条龙”办学模式下能够顺畅地完成学历教育过程。

3.6 “训练中心”模式

“训练中心”模式是指省属体育运动学校通过和省级的运动训练中心或者运动训练基地联合办学,甚至直接进驻省级训练中心,借助训练中心的资源开展训练和教育活动的办学形式,其典型代表就是陕西省体育运动学校,其直接进驻陕西省体育训练中心,在训练中心完成运动员的训文化教育的过程。

3.7 “社会化、产业化”模式

“社会化、产业化”模式是指中等体育教育机构在办学过程中,坚持教学、训练的办学思路下,积极探索办学新方向,通过积极的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办学过程积极走向社会,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在教学形式、训练过程、资源利用等办学过程中主动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谋求发展的一种方式。

4 整体分析及评述

4.1 管理体制及组织结构

目前,中等体育教育机构主要归政府体育部门管理,由各省、市体育局主管,个别省市归文体局、文教局或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海南)管理,各省主要由体育局对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体育职业技术学校、青少年体校进行直接管理。调查的83所调查对象的上级主管部门是省、市体育局,只有杭州陈经纶体育运动学校属于体育局和董事会共同管理。

内部组织结构仿照普通中等学校设置,74.1%级别为处级编制,25.9%为科级编制。一般设有学校校委会(包含校领导)、办公室、教务科、人事科、财务科、后勤中心,训练科或竞赛科承担训练竞赛任务,还有个别学校设有董事会管理机构。中等教育机构师生规模在500人以下的占29.6%;在500~1000人的占64.2%;在1000人以上的占6.2%。

4.2 运行机制

98%的调查对象由上级省、市体育局主管,教育机构不具有人事权、财务权,另有23%的调查对象公章不对外,使用限于本地体育系统,甚至有7所没有独立法人代表。

涉及体育业务由上级体育局管理,其它业务由主管体育局部门委托其它厅局办理,如职称评审由文化厅或者教育厅管理。运动员文化教育由教育部门进行宏观管理,主管体育局组织协调,决定权在体育局。

4.2.1 管理部门关系

70.6%的调查对象认为与上级体育局等主管部门的关系融洽;有46.8%的调查对象认为在与政府其他厅局的业务办理中感到不顺畅;有82.4%的教育机构管理者感到与上级体育局机关中的训练和竞赛部门关系密切,与局机关人事、财务、后勤等处室关系融洽;有40.3%的管理者认为与教务科、监察室、法规办、科研办等部门关系一般。

4.2.2 输入

中等体育教育机构招收对象主要为初中毕业生,面向全国单独招收计划内招生,学制三年,中专学历。因个别项目的差异,也招收小学毕业生或者初中未毕业学生进行训练、学习培训,此种新式人数较少。约有55.8%的教育机构与其他高职或者高校联办高职,给在校学生提供高职学习培训,帮助他们完成高职学历。

4.2.3 输出

在校学生取得中专学历后,经学校推荐用人单位考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输出途径主要有:继续上高职、大专,约占40.4%;进入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进行大专学历培训,约占32.5%;退役就业占24.1%;进入省市集训队或者国家队继续进行训练,约占1.3%;另有1.7%的学生去向未知。

4.3 经费来源

中等体育教育机构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约占87.3%,另有13.7%的调查对象能够获的其它方面的资金支持,有社会投资、后勤收益、其它收益等几个主要部分。调查显示74.1%的教育机构管理者认为办学经费不足;19.4%的认为严重不足,影响到了正常的基本办学规模;只有6.5%的管理者认为经费充足。

4.4 竞训成绩

训练和竞赛工作是中等体育教育机构存在的主要目的,从访谈和问卷调查中了解到训练和竞赛工作在办学过程中得到高度重视,被调查者都将训练、竞赛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强调的就是“金牌”,要“成绩”,甚至为了“集训”、“备战”,直接停止其它任何工作,包括文化教育课程的学习。调查了解到,因为临近比赛而停止文化课学习的事情时常发生;55.7%的被调查者对目前训练竞赛成绩较为满意;23.9%的被调查者认为还不够好;约20%的对成绩不满意。

4.5 文化学习

中等体育教育机构的学生文化课学习主要有三种形式:(1)九年义务: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2)中专:学制三年主要以高中课程为主开设语文、数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学、田径、体操等课程。(3)高职或者高中联合办学的中学,学习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高中课程,完成高职学历或高中学历。文化课学习主要是半天训练,半天文化课,临近比赛时全天训练,文化课学习暂停。此种形式较多,占调查对象的60%;集中学习,在比赛间隙集中授课学习,此种形式较少,约占16%;部分学校白天训练,在晚上文化课学习或者每周两个下午进行学习,其它时间训练,约占34%。整体情况看,各省市文化教育的差异较大,文化课学习的系统性、连续性不受重视。

5 办学模式的对比评价

5.1 “三集中”办学模式

学校整体安排偏重于集中训练,保证训练时间,管理效率高,成才率较高,根植于举国体制并做出了巨大贡献;因领导体系是体育管理部门,在解决运动员输出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困难;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多数办学经费不充足;办学注重运动成绩,文化教育重视不够,使学生难以全面发展,就业困难。

5.2 “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学生文化课学习得到一定保证,招生和输出可以得到妥善解决;这种体制还不完善,有些只是形式上的结合,多头管理,易造成最终无人管理结果,学训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运动项目进学校后,体育教师不适应训练工作,效果不佳,还存在一些参与“体教结合”的学校场地设施缺乏,训练效果难以保证。

5.3 “校企结合”办学模式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办学经费有保障,学生文化教育质量较好,学生的学历教育衔接较好,出路宽泛,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项目设置过少,招生规模较小,办学成本较大。

5.4 “训、科、医、管”一体化模式

较好解决运动员在训期间的训练、医疗、管理等问题,训练过程有科研参与,办学流程较顺畅,资源利用率较高,招生较好;参与其中的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目标差异,经常容易产生推诿扯皮现象,运动员文化教育组织情况不好。

5.5 “一条龙”模式

在教育机构形成的初中—中专—大专—本科的教育模式,给运动员的学历教育带来了极大地方便,运动员可以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招生和就业较好;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学历“一条龙”衔接不够紧密,市场出现断裂,大多是就事论事,一次性解决单个问题,没有形成畅销的衔接机制,办学经费保障不足。

5.6 “训练中心”模式

办学过程中,训练为中心和重心,训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经费充足。在上级体育主管部门的协调下,整体管理体制运行顺畅,招生较好;训练中心的管理体制先天不足,纯粹为竞赛任务而存在,运动员文化学习、就业存在较大困难,难于适应社会生存。

5.7 “社会化、产业化”模式

办学主体与上级主管部门关系融洽,管理体制顺畅,政府拨款的办学经费虽不足,但依靠创收等其它资金来源渠道,可以保障办学资金,招生和就业程度较好,但运动员文化教育组织存在松散状况;办学的初衷是完成教育和训练任务,因为创收等方式影响到了办学的初衷,商业化气息较浓,个别教育机构甚至与办学的目的背道而驰,纯粹以经济利益为办学目的,违背了教育机构存在的初衷。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目前,中等体育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存在诸多不顺畅,上下级管理不顺畅,多头管理,没有统一规划等成为影响其办学的体制原因。经费保障对办学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并逐渐成为决定因素。省级区域内教育资源分布状况也是影响其办学模式的重要因素。(2)研究中所提出的7种办学模式,是在“三集中”、“体教结合”、“校企合作”这三种主要模式下衍生出来的多元化办学模式,是中等体育教育机构适应市场经济和我国体育发展趋势而进行的改革探索。这7种办学模式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分别适应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等不同的情况。(3)评价办学效益的主要指标是人才输出、竞技体育成绩,因此导致在办学过程中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就业等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其根本原因就是管理体制问题。在竞训成绩的“指挥棒”下在训在读的学生、运动员只能放弃其他努力,千军万马去挤竞技成绩的“独木桥”。(4)部分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中涉及文化、教育、体育领域的厅局进行了合并,产生了新的体育管理格局,直接影响到了中等体育教育机构办学模式。例如海南省设立—海南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号称“四厅一局”,对中等体育教育机构的办学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

6.2 建议

(1)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对中等体育教育机构的管理与协调显得势单力薄,急需相关职能厅局大力的支持。(2)建议国家统一进行充足的经费预算和投入,使中等体育教育机构能够专注于其存在的训练、教育的办学初衷。(3)改变对其进行评估的单一竞赛训练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要单纯以规模、成材率或者竞赛成绩等作为评价其办学效益的唯一标准。(4)充分考虑体制、资金和资源差别,给予中等体育教育机构办学自主权,不必强调某种办学模式的普遍推广,鼓励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存在。

[1]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家杰,孙汉超.体育管理学汇[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3]孙汉超.运动训练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4]国家体育总局.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R].2011.

[5]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R].2006.

[6]樊智军.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省区市级)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0(6):76-79.

[7]杨钢.陕西省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0(5):54-56.

[8]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R].2000-03-21.

猜你喜欢
体育局办学机构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浅谈河北省体育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自治区体育局举行“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晚会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