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来中国苎麻种植情况与前景展望

2014-12-05 02:57白玉超李雪玲黄敏升孙敬钊张小龙崔国贤
作物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苎麻面积生产

白玉超,李雪玲,黄敏升,孙敬钊,张小龙,曹 诣,崔国贤

(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长沙410128)

苎麻(Boehmeria nivea L.)属荨麻科(Urticaceae)苎麻属(Boehmeria),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性草本纤维植物[1]。中国是世界上种植苎麻最早的国家,其栽培历史在4 000年以上。最初东传朝鲜和日本,日本称之为“南京草”,18世纪传入欧美各国,被誉为“中国草”[2]。苎麻适应性广,现在世界上自S25°~N38°都有栽培,以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为多。目前,中国苎麻种植面积和原料产量占世界的95%以上,在国际市场上占支配地位[3],巴西、菲律宾、印度、老挝等国有小规模的种植。苎麻纤维具有透气、粗犷、凉爽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天然纺织工业原料,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青睐。

1 种植面积与产量水平

中国苎麻生产经历了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1925~1936年苎麻平均年产量约为1×105t,最高年份为1.15×105t,大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苎麻生产一落千丈。1949年后,由于政府的扶植、奖励,中国苎麻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苎麻生产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内销外销都很紧张。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苎麻种植面积仅为2×104hm2左右。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苎麻生产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到1984年,苎麻种植面积增至3.92×104hm2(图1)。到80年代中期,苎麻生产发展较快,1985年苎麻种植面积增至8.60×104hm2,总产量8.17×104t。由于当时出口形势较好,国际上“回归大自然”和“返朴归真”的服装潮流使天然纤维的需求量剧增,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极具特色的苎麻产业发展。1987年中国苎麻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种植面积发展到5×105hm2左右。80年代末开始,由于国际纺织品市场形势逆转,苎麻生产开始出现滑坡。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看好中国入世后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苎麻种植面积得以回升,2000年达到9.54×104hm2。

图1 1971~2011年中国苎麻种植面积(×104hm2)与产量(×104t)

进入21世纪后,中国苎麻种植面积开始稳步回升,苎麻生产经历了几年的稳定发展阶段。自2006年以来,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苎麻初加工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大部分苎麻脱胶厂因达不到废水排放要求,纷纷倒闭。受其影响,农民对种植苎麻缺乏市场期望,信心受挫。另一方面,中国苎麻产业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市场份额很小,因此国际市场的变化对中国苎麻产业影响较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苎麻纺织品出口创汇额显著下降,国内中小麻纺企业纷纷转产或停业,苎麻种植面积也随之大幅度减少[4]。2008年,中国苎麻种植面积出现大幅度下降,2009年苎麻生产整体滑坡,种植面积仅为8.57×104hm2。到2010年、2011年,苎麻种植面积跌至7.2×104hm2左右。

1978年以前,中国苎麻单产基本维持在800~900 kg/hm2,平均年产量大约为2.5×104t。从1979年开始,中国苎麻生产才有了较快的发展,同年,苎麻单产达到930 kg/hm2,至1981年,苎麻单产突破1 000 kg/hm2。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全国各地苎麻育种单位相继选育出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加之栽培措施逐步优化改进,苎麻单产逐渐提升。到2004年,苎麻单产突破2 000 kg/hm2。2005年,苎麻单产达到2 099 kg/hm2,总产量达2.771×105t,创历史新高。然而,从2008年开始,中国苎麻生产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下滑,2010年苎麻产量仅为1.141×105t,单产也下降到1 589 kg/hm2左右(图2)。

图2 1971~2011年中国苎麻单产(kg/hm2)

2 种植区域

中国苎麻产区辽阔,南到海南岛,北到山东,东到东海沿海一带,西到陕西、山西、甘肃等都有种植。其主要产区分布在N19°~N35°之间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长江流域丘陵地带和冲积平原上,以湖南、四川、湖北、江西4省的种植面积较大(表1),其次是安徽、重庆、贵州、广西、云南、河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的部分地方也有少量种植。降水量、日照时间和相对湿度等环境气候因子差异是导致苎麻在不同生态区域适应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5],进而影响到产量水平。

表1 2000~2008年中国苎麻主产区苎麻种植面积(×104hm2)、产量(×104t)和单产(kg/hm2)

湖南为苎麻种植大省,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湖南全省各县都有苎麻种植,以沅江、汉寿、嘉禾等县种植面积较大。其他如大庸、吉首、泸溪、凤凰、平江、浏阳、茶陵、桂阳、耒阳也有一定种植面积。湖南省苎麻种植面积总体而言呈现波动性。2002年种植面积增长到5.43×104hm2,随后几年波动不大,2008年开始急剧下降,种植面积仅为4.09×104hm2。与其他省份相比,湖南省苎麻单产最高,基本保持在2 000~2 500 kg/hm2。

四川省为我国第二大苎麻主产区,主要集中在达州市的大竹县和达县,广安、巴中市也有少量种植。2000年以来,四川省苎麻种植面积保持着稳步上升的趋势,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1.93×104hm2增长到2006年的3.8×104hm2,而2007年开始种植面积略有下降。

湖北各县都有苎麻栽培。过去主要分布在咸宁、黄冈、恩施3个地区和武汉、黄石两市的阳新、大冶、蒲圻、嘉鱼、咸宁、武昌、蕲春、广济等县,目前荆州、孝感等地区正在大力发展苎麻生产。湖北省苎麻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1.94×104hm2增长到2007年的2.51×104hm2,2008年种植面积有所下滑。

江西全省都有苎麻种植,主要产区为宜春地区的宜春、上高、分宜等县和九江地区的瑞县、都昌等县。2000年江西省苎麻种植面积为0.90×104hm2,2001年增长到 0.99×104hm2,之后苎麻种植面积连续两年出现下降,到2004年种植面积为0.73×104hm2,以后基本稳定。江西省苎麻单产水平低于1 500 kg/hm2。

3 讨论与展望

3.1 中国苎麻产业制约因素分析

(1)良种选育、栽培方式等研究工作亟待加强。苎麻育种手段和育种方法落后,严重影响了苎麻新品种的选育速度,尤其缺乏适宜市场需求的优质苎麻品种。日本在马来西亚育成的苎麻品种“潘卜尔”,纤维支数在2 500支以上,而我国平均仅为1 800支左右[6]。近年来,由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选育的“湘苎3号”和“湘苎7号”为2 000支,“多倍体2号”也只达到2 200支。而能为麻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的、纤维支数达2 500支以上的高产优质苎麻品种尚未出现。另一方面,现有苎麻新品种遗传背景多为高度杂合,种子繁殖后代分离变异严重,只有通过无性繁殖方法才能保持其优良性状,因此在生产上推广速度慢、成本高[7]。

(2)剥制、加工手段落后。传统的手工扯剥苎麻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人工成本约占总毛收入的35% ~55%,致使原麻价格居高不下[8]。现有的机械剥制效率尚可,但原麻胶质含量过高,导致化工原料用量、脱胶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加剧。由于传统的加工环节污染严重,每生产1 t精干麻会产生300 t污水,污水处理难度大、费用高[9,10]。在国家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限制下,初加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很多加工企业因不能满足污染治理的要求而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3)纺织工业水平及产品技术含量有待提高[11~13]。苎麻纺织企业目前大部分工厂设备陈旧,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产品均为初加工,多为精干麻、麻条、麻纱、胚布等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和中高档产品较少,很难向高档次、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市场竞争力弱。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原料和半成品,生产出许多高档次的国际品牌,其产品价格是中国同类产品的5~10倍。因此,中国苎麻产业优势仍停留在资源优势上,亟待加速转化与提升。

(4)苎麻综合利用程度不够。苎麻收获后,用于纺织工业的纤维利用只占整个植株的4%左右,而近96%的苎麻副产物很少利用。苎麻的叶、壳、骨等副产物产量相当于纤维产量的500多倍,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制约了苎麻产业规模的扩大[14]。

3.2 展望

长期以来,中国苎麻产业的发展跌宕起伏,屡受挫折。近年来,苎麻价格跌落历史低谷,苎麻产业急剧萎缩,进而导致苎麻种植面积和产量严重下降。加之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发展欠佳,国际间关税和贸易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对苎麻产业形成了致命冲击[15]。对此,应通过多途径来促进苎麻产业的发展[16~20]。

(1)加强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第一,应加强基础性研究,如苎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育种研究、相关关键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等,为育种工作提供更多理论以及方法上的支持和保障。第二,大力培育、引进和推广高产、优质、高附加值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第三,研发和推广新的苎麻繁殖技术和高产优质规范化栽培技术,指导苎麻生产,提高种麻的经济效益。

(2)研发更新生产加工技术。在生产剥制上,以提高原麻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为原则,创新剥麻思路,研发价格低廉、技术实用的剥麻机械,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刮麻效率。在脱胶上,更新脱胶工艺,降低能耗,提高纤维品质,建立苎麻脱胶集中污水处理厂,减少环境污染。

(3)开展苎麻综合利用,扩大国内消费群体。首先要加强和完善苎麻纺织产业,提高纺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种类,把新产品开发与品牌建设相结合。其次,加强苎麻嫩茎叶作饲料、麻骨栽培食用菌等成果的应用,使苎麻生产与畜牧业、食用菌行业相结合。再次,引导扩大国内消费,拓宽国内市场。

(4)培育优秀人才队伍,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意识浓、技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的麻类产业科研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推广普及应用型人才,为麻类产业的全面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同时,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健全农户保障机制,提高麻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麻农与麻纺企业的双赢。

[1]李宗道.麻作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黎 宇,谢国炎,熊谷良,等.世界麻类原料生产与贸易概况[J].中国麻业科学,2006,28(5):256 -261.

[3]熊和平.麻类作物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吕江南.我国苎麻产业的兴衰与未来 Ⅰ.产业现状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2(21):34-38.

[5]刘头明,汤清明,朱四元,等.长江流域5个地区间苎麻产量差异的气候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59 -15562,15734.

[6]龚礼军,万 英,邹康平.张家界市苎麻产业化发展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08(6):103-105.

[7]姜启霞.浅析发展苎麻产业的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12):341.

[8]邓剑锋.苎麻收获机械化现状与产业需求[J].农业装备技术,2008,34(4):6 -8.

[9]李望星.苎麻脱胶废水治理工程设计[J].给水排水,2002,28(1):60 -61.

[10]谢莉敏,陈桂华,吴晓玉,等.苎麻脱胶工艺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226 -228.

[11]程 醉.亦得亦失,苎麻纺织行业的冷暖思考[J].中国纤检,2008(3):16-19.

[12]陈家宇.支持苎麻纺织企业走出困境的对策建议[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7):81 -82.

[13]成雄伟.我国苎麻纺织工业历史现状及发展[J].中国麻业科学,2007,29(S1):77 -85.

[14]李宗道,黎觐臣.苎麻综合利用的研究[J].作物研究,1995,9(2):28 -31.

[15]陈继康.我国苎麻生产的问题与发展建议[J].中国麻业科学,2012,34(1):34 -37.

[16]汪 波,彭定祥.苎麻产业现有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麻业科学,2007,29(S2):393 -395,403.

[17]熊和平.我国麻类生产的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麻业科学,2010,32(6):301 -304.

[18]舒忠旭,张中华.浅谈四川苎麻产业的优势、前景与发展思路[J].中国麻业科学,2011,33(3):132 -135.

[19]王国栋,易梁生,蔡孟初,等.沅江苎麻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探讨[J].中国麻业,2005,27(6):328 -331.

[20]杨瑞林,孙进昌,薛召东.我国麻类的生产加工情况[J].农产品加工,2009(8):65-69.

猜你喜欢
苎麻面积生产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施用有机肥对不同品种苎麻光合特性的影响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巧用面积求坐标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苎麻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