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这十年

2014-12-05 15:01龚正
世界知识 2014年23期
关键词:阿拉法特和谈巴勒斯坦人

龚正

2004年11月11日,75岁的巴勒斯坦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在法国巴黎溘然长逝,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尽管阿拉法特已经离世整整十周年,但关于他的话题依然不时出现在国际媒体的头条版面,尤其关于他死因的猜测近年来更是不绝于耳。2013年10月,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瑞士科学家的调查报告,认为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11月,巴勒斯坦官方证实阿拉法特为“非自然死亡”。但时至今日,到底是谁毒杀了阿拉法特依然扑朔迷离。无论最终结果何时水落石出,这位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都为巴以关系、中东局势留下了一笔厚重、复杂的政治遗产,也对整个伊斯兰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总结回顾一下阿拉法特去世十年来巴勒斯坦的局势演变,看看在这十年中巴勒斯坦人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巴以和平前景愈发暗淡

2004年阿拉法特去世时,他所担任的职务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实际上,巴权力机构本身就是阿拉法特留给巴勒斯坦人最重要的政治遗产。1993年,时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的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通过奥斯陆秘密会面后达成和平协议,双方于9月13日在美国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即后人所称的“奥斯陆协议”。鉴于几十年来巴以冲突的惨痛历史,这一协议在当时看来是巴以和平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奥斯陆协议”规定,巴勒斯坦承认以色列国,并为未来真正意义上“独立建国”做好准备。巴权力机构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临时性过渡政治实体,根据最初的制度安排,巴权力机构的过渡期仅为五年。

然而,1995年11月,拉宾被犹太激进分子刺杀身亡,粉碎了世人对巴以和平的梦想。此后巴以关系持续恶化,并最终酿成了2000年至2005年的巴勒斯坦第二次大起义,“奥斯陆协议”就此被搁置。随着双方对抗的持续升级,以色列政府开始故意丑化、贬损阿拉法特,将他称为“和平的障碍”,暗示其死后才能看到巴以关系的未来。然而,2004年11月阿拉法特去世以后,巴以关系不仅没有实现和平,反而陷入了“僵局持续—尝试和谈—谈判破裂—冲突爆发—重陷僵局”的恶性循环。时至今日,原本预定寿命仅有五年的巴权力机构依然存在,只不过主席已经换成了穆罕默德·阿巴斯。

在过去十年间,巴以双方虽然在美国的撮合下也进行了多次和谈,但由于巴勒斯坦内部分裂、以色列政坛右倾化等多重因素,和谈始终在原地打转,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突破。可以说,美国一直是影响巴以局势走向的最重要域外因素,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也是美国维护其中东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布什、奥巴马都在推动巴以和谈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每次都是满怀希望而来,心灰意冷而归。美国最近一次努力始于2013年7月,在国务卿克里反复穿梭斡旋下,巴以重启和谈,美国甚至放话称将用九个月时间完成所有难点的谈判,促使巴以最终签署和平协议。然而,今年4月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与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阿拉法特创立)达成“和解协议”,以色列随后单方面宣布中断和谈,并在7月对加沙发动了大规模、长时间的军事打击。此次军事冲突后,巴以关系急剧恶化,民众之间的敌对、仇视情绪愈演愈烈。11月18日,两名巴勒斯坦人用刀、斧头等武器袭击了耶路撒冷西部的一个犹太教会堂,造成四名犹太人当场死亡,其血腥程度在近年来十分罕见。

总体而言,十年后的今天,隔离墙依旧高耸,火箭弹依旧纷飞,巴勒斯坦人的“建国大业”依然遥遥无期,巴以和平仿佛比十年前更加遥不可及。

巴勒斯坦分裂愈发严重

比起以色列的咄咄逼人、军事封锁,祸起萧墙才是巴勒斯坦人最近十年来最大的损失。作为巴勒斯坦内部的激进派势力,哈马斯的崛起既是以色列强硬路线催生的结果,也是阿拉法特死后法塔赫政治凝聚力、感召力下降的表现。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哈马斯建立以来,其领导层就始终坚持“解放以色列占领下的巴勒斯坦”,在包含今天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地区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长期以来,不承认以色列对于哈马斯来说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6年间,哈马斯及其附属的武装组织针对以色列军事、平民目标发动过多次袭击,以色列、美国、欧盟都将其列为“恐怖组织”。然而,坚持强硬路线的哈马斯却在最近十年中赢得越来越多巴勒斯坦人的支持。2006年1月25日,巴勒斯坦举行立法委员会选举,哈马斯以压倒性优势取得胜利,在132个席位中获得74席,法塔赫仅获45席。随后哈马斯与法塔赫之间的裂痕不断扩大,最终爆发了一系列暴力冲突。2007年6月,哈马斯夺取了对加沙地带的控制权,法塔赫退守约旦河西岸。从此两派陷入长期分裂。

可以说,巴勒斯坦内部分裂肯定是阿拉法特最不愿看到的,他生前孜孜以求的就是团结巴勒斯坦民众为独立而斗争。严重的内部分裂不仅对争取独立建国毫无益处,也给了对手以色列更多的策略选择。近年来,法塔赫与哈马斯也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第三方的协调下多次尝试和解,2007年在麦加、2011年在开罗、2012年在多哈曾发表过内容类似的“和解宣言”。但因双方理念差距过大,利益纠葛难以理清,最终均未认真履行。今年4月,法塔赫和哈马斯又在加沙突然宣布“达成和解”,6月双方名义上成立了联合政府,但实际上仍然是各行其是。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指责哈马斯管理着一个“平行”政府,批评哈马斯阻碍联合政府接手加沙事务。就目前局势看,哈马斯是否会向法塔赫彻底“交权”存在极大变数。而且即便形式上“交权”,两种理念的交锋也会长期持续,巴勒斯坦内部的和解之路仍然道阻且长。

国际地位愈发边缘化

曾几何时,阿拉法特是中东乃至国际舞台上绝对的政治明星,巴以关系也是中东最重要、最核心的关键问题。然而,仿佛就从阿拉法特逝世开始,巴以问题的重要性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下降。从2003年美国打响伊拉克战争开始,尤其是2011年西亚北非政局动荡以后,中东的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关注焦点从巴以拓展到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以及整个地区。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直言不讳地指出,“必须承认巴以争端已经不再占据中东的中心舞台,巴勒斯坦不会影响叙利亚、埃及、伊拉克局势,巴以越来越成为一个局部性问题而非地区性冲突。”

阿拉伯国家的评论家以及部分巴勒斯坦人往往将此种现象归咎于现任领导人阿巴斯,认为与当年叱咤风云的阿拉法特相比,他过于保守、疲软、无能,而且缺乏魄力、魅力、勇气。不可否认,在个人魅力和知名度方面,阿巴斯显然难以与阿拉法特相提并论,但是应客观地看到,巴勒斯坦问题的边缘化是整个中东局势复杂化、碎片化的大环境决定的,并非仅凭其个人力量即可扭转。而且从实际外交表现来看,阿巴斯领导下的巴勒斯坦近年来取得了许多突破。2011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巴勒斯坦以成员国身份加入该组织的提案,为巴勒斯坦进一步寻求国际承认打通门路。2012年11月29日,第6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给予巴勒斯坦观察员国地位。今年4月以来,巴勒斯坦重启加入联合国机构的程序,寻求在联合国框架内更高的法律地位。

此外,今年夏天以色列对加沙动武造成巴大量平民死伤的新闻、图像、视频在各大媒体上循环播放,激起了国际舆论对巴民众的普遍同情,这一现象在欧洲尤其明显。今年10月13日,英国下议院以压倒性票数通过决议,承认巴勒斯坦国;10月30日瑞典正式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法国国民议会也将于近期举行投票,敦促法国政府承认巴勒斯坦国。

阿拉法特有句名言:“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很难对这十年来巴勒斯坦的政治账、经济账、外交账进行量化评估。但如果我们站在阿拉法特的角度来看,在他走后的十年里,巴勒斯坦听到了更多的枪声,收获了更少的橄榄枝。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拉法特和谈巴勒斯坦人
囚犯日
中美会谈与越美和谈——兼论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越三角关系(1971—1972)
降低标准 ——帕特里克(美国)
以官员否认毒死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人怀念阿拉法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