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兴趣层次,培养初中生历史情结

2014-12-09 07:49严夕琴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农具历史课情结

严夕琴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因为课业繁重所以学习历史的时间并不是太充裕,但初中历史学习又处在关键时刻,这时候学习的知识是基础,根本不容忽视。在多年的历史课教学中,我认为,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建立并发展其历史感,要从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人手。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呢?笔者现以自己在“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一课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分析

七年级是历史课的初始阶段,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历史感的渗透至关重要。有人进行过关于初中学生对历史课兴趣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明:喜欢历史课的学生占41%,不置可否的占35%,明确表示不喜欢的占24%。统计资料表明学生对历史课是有兴趣的。那么兴趣从哪里来?

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因学业繁重紧张故学生把历史课当作电视娱乐节目来缓释情绪,这是其一。紧张刺激的历史故事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是其二。由此可以知道,当前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相对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即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一些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概念重复、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的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

二、初中学生短期兴趣的改善和引导

初中学生的短期兴趣看起来是好事,但实则对长期的历史学习是非常不利的。那么该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

要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意积极探索。例如在“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一课,文本通过“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与“商鞅变法”两个史实,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借古看今,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战略意义。由于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课,所以他们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当薄弱。如何将意义渗透到文本中,使学生体会课文的抽象概念,学会创新和分析能力,这是我在教学中要努力突破的。

首先我针对“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及推广”这一部分内容,将其分为“铁农具”和“牛耕”两个部分来讨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铁农具的历史是什么样是个新鲜的话题。学生想知道的问题不用课本提示,他们自己也会主动来问:铁农具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境内制造的?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境内使用的?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后来铁器在哪些地方推广?分布在哪里?因此,我先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古代和现代的铁农具对比,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借此展开讨论,之后再让他们进行课本检索。由此学生就学会了历史学习的三步骤:一是自己问,二是自己答,三是让课本来答。通过对古代铁器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建立了兴趣层次,由“我想知道”进入到“我能知道”的层次,逐渐有了探索的热情。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牛耕的使用推广”。学生可以根据之前的学法,继续进行自问设疑: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田的?牛耕大概在什么时候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很快得到想要的答案。由此我再进行综合问题讨论: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重大意义?学生在讨论中思路逐步清晰,有了归纳之后我再进行补充。这样学生就获得了深刻的理解,一步步从自我探索到教师点拨,最终获得丰富的体验。

三、初中学生历史解读能力的发展

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依靠个体被动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基于以上认识,在历史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其个性发展,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四大要素通力合作,即师生配合、教材和多媒体配合,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在“商鞅变法”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些和商鞅有关的故事和资料。学生通过互联网查到了很多视频、音频和图片资料,我让学生们互相分享交流,并留出一点时间进行“历史故事秀”,让每一个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设疑: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相信变法?其中哪条措施最重要?为什么?通过一步步追问,学生循序渐进,在讨论和探究中寻找到历史的脉络,一点点获得深刻的认识。

总之,在历史课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的短期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是关键所在。笔者将不遗余力,继续探索这个课题,将新课标理念贯穿始终,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并且有理由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收获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农具历史课情结
古代农具“奇妙夜”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农具印象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农具史话:耒耜、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