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部曲”的叙事特征及艺术表达

2014-12-10 06:59杨畋歌
电影评介 2014年12期
关键词:赵宝刚代沟青春

杨畋歌

电视剧《奋斗》剧照

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剧照

2007年,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奋斗》首次呈现了“80后”的奋斗成长历程;2009年,《我的青春谁做主》登上荧屏,“青春究竟谁来做主”,永恒的代沟问题被赋予时代性内涵;2012年,《北京青年》更是掀起了一阵“重走青春”的浪潮,三部电视剧在题材开掘上与时俱进,在艺术表达上一脉相承,宛如一道彩虹划破文化长空,照亮影视大地。

“青春三部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一次全新的突破。此前,内地偶像剧很少直面青年人的成长故事。有很长一段时间,观众接触到的大多是港台、欧美偶像剧。首先,群像式的人物关系对编剧和导演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要建立起完备的社会关系网就要求编剧和导演的生活经验足够丰富;其次对时代性的挖掘与时尚性的展示存在“度”的把握问题,过度强调社会性会导致主题沉重,降低观赏趣味;过度强调展示性则又会流于形式,沦为庸常之作。然而,赵宝刚的“青春三部曲”将社会主旋律与青春偶像剧有机结合,在真实反映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诉求的同时,增添了乌托邦式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而完美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标准。这也正是赵宝刚的“青春三部曲”在国产剧中独树一帜的原因。

一、“青春三部曲”叙事特征

(一)叙事话题的时新性

“青春三部曲”紧跟时代精神,紧贴社会现实,紧扣青年脉搏,以全新的视角,开掘新题材,抓拍新问题,以创新的笔触,感应当代青年的梦想,探究转型社会的现实。既是互补共生、相得益彰的文化盛宴,又是与时俱进,荡涤灵魂的精神贡献。

1.《奋斗》——感悟生命个体的成长历程

《奋斗》作为赵氏“青春三部曲”的开篇之作,于2007年登上荧屏。剧中讲述了一群刚大学毕业的“80后”步入社会后的情感生活和事业奋斗,将他们为事业、为爱情、为婚姻而奋斗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俨然一部青年人的“奋斗史”。本剧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焦点问题:人生的选择多种多样,青春的个体应该向现实妥协还是朝着梦想努力奋斗?在第一集中,陆涛、向南、华子等人集体对班主任王老师进行毕业告别:“王老师,我们很舍不得您,非常非常舍不得您。但是,我们必须告诉您,我们必须离开您,我们必须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这件事十万火急。”[1]一段看似调侃的话语实则反映了这群“80后”大学毕业生们急于步入社会去奋斗拼搏的焦急心态。随后,他们遭受了事业上的连番打击,情感的纠结与背叛,挣扎于个人梦想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峙中,感到迷茫无助,变得愤世嫉俗。

赵宝刚以组别、群体的人物模式去探讨“80后”青年相似的生活经历和奋斗历程,层层递进,渐渐深入。用青春符码来折射社会热点话题,充分利用偶像明星、合租公寓“心碎乌托邦”、酒吧等各类叙事元素,从而深刻挖掘文本背后的成长主题;将个人的奋斗成长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房地产热、北漂一族、闪婚闪离等热点社会现象有机融合,演绎了“80后”别样的成长故事与奋斗历程。

2.《我的青春谁做主》——折射家庭教育的代沟问题

《我的青春谁做主》是《奋斗》的姊妹篇,是继《奋斗》后第二部关于“80后”的电视剧,不同于《奋斗》中“成长”的话题,该剧主要呈现极具当代性话语精神的“代沟”母题。[2]可以说,“代沟问题”不仅是当代的,还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任何时代的每个家庭中;但各个时代的代沟问题在其内容和特点上又不尽相同。在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导演以一家老中青三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碰撞与冲突作为切入点,揭示了三代人之间的代沟问题,并将此话题置于当代环境下予以探讨。以“赵青楚、钱小样、李霹雳”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主张追求事业自由、爱情自由、婚姻自由,而这种开放自由的生活理念和追求显然是与老一辈固有的传统观念相悖。《我的青春谁做主》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俯视现代家庭的教育观、价值观和婚姻观,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精神话语体系。

李霹雳,16岁就被母亲杨尔送到英国,以实现母亲曾错失的剑桥梦,然而,她隐瞒父母,没有远赴英国而是留在国内和朋友一起创业开餐厅。母亲杨尔的“风雨彩虹教育法”在当今社会究竟是对是错·潜藏于这些问题的背后是青年一代与老一辈间无法忽视也无法逾越的代沟,父母与孩子间理解沟通的缺失。导演将“青春主宰”题材与家庭教育问题、代沟问题、社会问题等一系列相伴而生的话题紧密相连,以更为广泛的视角深刻探讨“以付出青春的代价,来换取自我的成熟”这一思辩主题。

3.《北京青年》——体验重走青春的别样人生

《北京青年》作为赵氏“青春三部曲”的完结篇,虽然沿用了“青春励志”的主旋律,但在主题和内容上与前两部截然不同。该剧讲述了四个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堂兄弟,在大哥何东的鼓舞与引领下,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重走青春”。“青春”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龄概念,更是一种敢于改变现状的行为状态,一种积极的生活体验。剧中,何东与其父亲的行为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充分诠释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对于自身不幸福的婚姻,何东的父亲无奈地选择了几十年的“忍和熬”;但何东却无法接受无爱的婚姻,毅然选择违背父母的安排,解除婚约,离家出走。最终,一行“重走青春”的青年男女依旧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城市——北京,走遍千山万水才知何去何从。他们终于明白:实现人生的价值往往要学会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世界。

(二)叙事结构的多样性

叙事离不开结构,“一部艺术作品的结构是泛指把若干个互有关联的单元组成一个复合的统一整体。”[3]“青春三部曲”虽在创作题材和风格上一脉相承,却因内容、形式、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等众多叙事元素的不同,形成多样化的叙事结构。

1.网状放射结构——《奋斗》

网状放射结构,即如同渔网一样,在叙事中设立一个点为核心,然后根据这个中心点生发出各种叙事脉络,串联起各类不同的人物和叙事事件,最终构成一个互相交织的网状结构。[4]

《奋斗》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状放射结构。全剧共32集,以陆涛为核心,夏琳、米莱、杨晓云、向南、华子、露露、徐志森、灵珊等人围绕陆涛这个人物中心点交织形成一面叙事网。导演赵宝刚以“事业”和“爱情”作为两条并行的副线,相互交错相互糅合,共同表现奋斗、成长的主题。在感情世界中,陆涛纠结徘徊于米莱与夏琳之间,来回往复,举棋不定,不明白爱情的真谛。他自负又自私,希望所爱之人为他放弃事业和梦想。然而在感情受挫后,他又将错误归咎于他人,自己则遁入现实的避难所——“心碎乌托邦”。对于事业,陆涛既看不起做事保守的养父陆亚迅,又鄙视生父徐志森的世俗观和金钱观,但却暗暗接受徐志森的施舍和帮助。最后他亲手拆毁徐志森给予他的事业,因为他无法容忍自己的能力被人否定,自己的才华遭人践踏,这是一种极其清高而自负的表现。

《奋斗》是赵宝刚从“浪漫”题材走向“现实”话题的转型之作。剧中并无激烈的戏剧冲突,曲折的人生命运,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极具时代感的人物对话和“碎片化”的生活事件。“传统的电视剧叙事模式在《奋斗》中消解,每个人物都成了一个点,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线索交织成一面叙事网,立体式地探讨着‘奋斗’主题,互文性地诠释着‘成长’的叙事内核。”[5]

2.多线交叉结构——《我的青春谁做主》

“多线交叉结构,指的是多条线索齐头并进,其中以剧中主要人物为主要线索,并穿插多条副线作为辅助,从而内在地体现着一种参照对比的叙事观念。”[6]依照故事情节,大致可将《我的青春谁做主》分为三条叙事主线:一是以大姐赵青楚为中心,主要表现了赵青楚与周晋的爱情、与母亲杨怡的亲情和她在律师事务所的工作情况;二是以老二钱小样为核心,将钱小样与方宇、高齐的感情故事,钱小样与父母的家庭问题和其辗转于北京、宁夏之间的工作状况交织呈现;三是以老三李霹雳为中心,如何处理父母的离婚问题,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剧中,姥姥郎心平是将这三条主线串联起来的核心人物,承担调解矛盾、指引方向的关键作用,也是《我的青春谁做主》中代沟问题的关键协调者。

3.主辅线并行结构——《北京青年》

《北京青年》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编剧笔下“重走青春”的情节设置。以堂兄弟四人离家出走,体验生活的旅程作为故事叙述主线,以剧中男女主角的爱情关系的变化作为辅线,两条故事线索相辅相成、并行前进,从多角度、深层次地丰富人物形象特征,揭示人物行为动作的内在涵义,传达与现实迥然不同的青春价值和爱情理念。

何东因意识到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会给身边的人带来麻烦和伤害,毅然决定离开北京。何南和何北因与父亲关系紧张,故而选择避而远之,跟随大哥离开。何西虽被兄弟们撺掇出走而动心,最终却因丁香对其个性的否定,受激离开。除大哥何东以外,其他兄弟三人并无明确的出走目的和想法,他们只是为了逃避现实问题或是向他人证明自我。

与兄弟四人“出走”主线相辅相成的,则是由剧中五位女性角色牵引形成的“爱情”辅线。她们所代表及诠释的都是一种纯粹的爱情观:“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无论是权筝对何东的死缠烂打、唐娇对何北的如痴如醉,还是丁香对何西的不离不弃、叶坦对何南的痴情等待,导演对剧中感情戏的设置,表达了对最真诚、最高尚的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青春三部曲”艺术表达

从“青春三部曲”不难发现赵宝刚在青春偶像剧创作上与众不同的艺术构想与视觉呈现。对于叙事要素的选择,既有偶像明星的支撑,又有青春的元素;在意蕴主题上,通过爱情来诠释生活中的纯粹与美好,将故事与真情融合在一起;在人物叙事中,巧用女性视角来传达话语,让观众倾听剧中人物发自内心的真实言说。人物的真情实感暗藏在每个峰回路转的情节叙事中,无声地流转于人物的内心深处。

(一)艺术源于生活——社会主旋律与青春偶像剧的结合

青春偶像剧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本身承载着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双重任务。赵宝刚很好地协调了两者间的关系,在图像化、零碎化的现实中,呈现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情感元素。

“青春三部曲”将剧中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鲜明简练地总结为三部电视剧的剧名。在《奋斗》中,导演由主人公奋斗拼搏的历程引出对成功、成长话题的讨论,对青年人承担责任义务与追求自我个性解放的深入剖析。将不懈追求、勇于担当、执着奋斗的主流意识形态灌注其中。《我的青春谁做主》描写了三个表姐妹面临爱情选择、事业走向、人生定位的困惑和苦恼。《北京青年》将目光聚焦在四个物质充足但精神迷失的堂兄弟身上,通过“重走青春”来为“身份缺失”的青年一代寻找自我体认。在青春重走的旅途中,四兄弟经历了生活的洗礼、爱情的考验,找寻到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他们敢于打破常规、突破自我的行为感染并鼓舞着众多迷惘的青年。

在赵宝刚的“青春三部曲”中,突显了社会主流价值和时代气息,并与成长励志元素糅合促成了社会主旋律与青春偶像剧的完美结合。

(二)艺术高于生活——乌托邦的浪漫主义色彩

纵观赵宝刚所导演的作品,虽立足于当代都市生活,却不流连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而是体现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质。

“青春三部曲”虽然在风格上一扫往日的伤感忧郁,呈现出明朗戏谑之感,但其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却并未消弭。早在《奋斗》中,导演赵宝刚就提出了“乌托邦”这一概念,将一个废弃的工厂在米莱、陆涛等人的改造后命名为“心碎乌托邦”,这个地方亦成为剧中主人公的“避难之所”。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

《奋斗》中的陆涛渴望成功,却最终为了实现自己“田园牧歌”的建筑理想,放弃了千万身家甚至生父的巨额遗产,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他的这种选择又何尝不是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气息·在《我的青春谁做主》中,年轻人要摆脱长辈们的生活安排,大胆选择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爱情归属,同样充满着激情昂扬的乌托邦气质。《北京青年》体现了导演的一贯特色,即希望表现一些超前的美学意识,而非完全照搬生活的原生态。“拍影视作品,得用一种文化的理念去思考,使人们对这个社会和自身的生活价值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7]

(三)艺术还原生活——老北京情结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赵宝刚对北京有着难以割舍的复杂情感。他既希望看到北京的现代化城市发展,又无法面对旧城区遭受的无尽摧毁。因此,他不断地将现代化的北京城市景观融入到自己的影视作品中,又在表现都市发展的同时夹杂着对老北京城印象的无限怀念。

《我的青春谁做主》中,多次出现北京特色的城市标志性景观,还有以长镜头、慢节奏拍摄为主的蒙太奇手法,以及空镜头的展示,都是为了配合表现老北京独特的城市韵味;在《奋斗》等其它几部话题剧中,“豆浆、油条”等“京式早餐”频频再现于现代都市家庭的餐桌,与年轻人追求的小资生活争相斗艳;《北京青年》更是鲜明地将生活定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的年轻众生们的生活细节组合。

赵宝刚对艺术真实的美学追求很好地呈现在他所创作的电视剧中。剧中多以北京这个城市作为拍摄场景,随处可见提着鸟笼闲逛遛弯的老年人的身影,也经常会出现在大街上而不是摄影棚中演员表现吵架而被围观。《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方宇因为闲逛古玩市场而偶得被小样变卖的古董,《奋斗》中,夏琳的爸爸经常出现在北京的花鸟鱼市上……这就是最真实,也最独具特色的北京风格。作为生长在天朝古都的人,现代的北京市民仍旧无法摆脱其慵懒的性格本质,也无法抛弃爱好古典文化的传统精神。

无论都市怎样发展变迁,对最初童年镜像里的美好记忆无法改变,这种“集体无意识”引导下对新生事物的本能排斥和对传统文化的本能保护,致使赵宝刚在他的电视剧中坚守着对老北京的传统印记。

[1][2][3][4][5][6]罗远平.赵宝刚.“话题式”电视剧叙事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7]安晓燕.浅议“青春”的挥洒与凋零——电视剧《北京青年》的话题性分析[J].中国电视,2012(12).

猜你喜欢
赵宝刚代沟青春
赵宝刚新剧《特工任务》发布杀青特辑
80、90、00后,年度代沟调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聆听爱的声音,让代沟化为无形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论赵宝刚“话题电视剧”的性别建构
代沟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
思想划分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