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热潮探析

2014-12-10 06:59李琳琳
电影评介 2014年12期
关键词:影视制作网络小说大众文化

李琳琳

电视剧《盗墓笔记》海报

论高达1200多万条。由此可见,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已用耀眼的数字宣布了其高潮的到来。细究这股热潮,既有经济原因,亦有宏观层面社会文化的推动和微观层面行业内的需求。

一、商业利益是原动力

随着《甄嬛传》、《步步惊心》、《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电视电影的热映,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在最近两年达到了空前的热度。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待播出的网络小说改编作品就将近三十余部。而且很多网络小说,一旦宣布立项拍摄,便取得极高关注度与讨论度,成为“全民话题”。譬如,2014年6月12日,光线传媒举行《盗墓笔记》影视制作的发布会,随后连续三天,“盗墓笔记”均高居新浪微博热搜榜首位,相关讨

在众多因素中,商业利益绝对是促成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直接动力。譬如火遍大江南的《甄嬛传》,其单集收益就达400万元以上。由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高达7.1亿元,这无不印证了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中所蕴藏的巨大商机。这种商机直接指向的便是注意力经济。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而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这一进程。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因此在经济上,注意力往往又会成为一种经济资源。网络小说凭借庞大的读者群,使其在改编成影视剧的过程,获得先天的眼球优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对网络文学使用率高达41.4%,用户量超过2.3亿。这样庞大的读者群体为网络小说的影视化提供了稳定的观众群体。并且,这些读者同时又都是网民,他们的信息敏感度和网络互动能力极高。一旦他们所钟爱的作品可能被影视化时,这些读者就自动聚集网络。尽管某些读者存在部分异议,如对演员的不认可,但客观上却促成了相关话题,协助了影视制作方的宣发。

在网络小说的影视化过程中,获利的除了是影视制作方,还有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及相关平台。很多网络文学网站,不仅代理作者的文学作品,更积极促其影视化。譬如起点中文网成立了影视剧本交流中心。通过出售作品的影视版权,作者和小说网站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成功的影视作品还会反向刺激原著的销售。像电视剧《步步惊心》播出之后,原作者桐华的实体书销量直线上升。这种经济刺激,直接促使了网络小说作者与影视制作方的合作。

二、后现代话语特征与视觉文化转向是背景

影视文化的发展变化,往往折射出社会文化和大众审美趋势的演变。在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的今天,人类社会进入了“消费社会”的时代。“大众文化是现代消费社会的产物,它以商品生产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载体,以商品消费为目的的一种新类型的文化概念。”[1]影视生产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的特性又在影视作品的内容上表现出来,或者说影视本身就是大众文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选择改编网络小说本身就是对大众口味的重视乃至迎合,蕴含着浓郁的大众文化色彩。譬如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穿越剧《步步惊心》,虽然以清王朝波澜诡谲的政治斗争为背景,但却以一个穿越而来的女子为叙事视点,不仅满足观众对历史的猎奇,更带来独特的亲历感。故事将女主角置于故事中心,特别专注于女性形象,既能满足男性深层欲望的投射,也使得女性观众在观影时能够寻找到自我的相似性,从而获得自我“同化”的可能,受众的性别范围、心理程度均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再者,网络小说在内容上通常以生活常态消解深度意义,以私人叙事代替宏大叙事,打破了艺术与生活、虚构与写实的界限,是一种脱离了纯文学的深度和光环的文学形式。这种后现代审美特征,恰恰契合了影视剧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成为影视制作的最佳选择。《失恋33天》中极具个人化的语言表达便是佐证。

另外,网络小说的创作者与接受者多为青年一代,他们自小深受电影电视和网络的浸染,不自觉地表现出视觉化创作与视觉化接受。丹尼尔·贝尔曾明确提到“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2]尽管网络小说看起来似乎是以传统的文字作为媒介,但文字语言内部常常有一种“视觉化”的趋势,如文学描写电影化。对受众来说,这种视觉化要求更加明显。比如尽管部分读者口口声声拒绝自己钟爱的网络小说影视化,但在相关的网络论坛中可以发现,大部分读者在阅读小说时,都不同程度带入某些明星形象以实现接受的视觉化。此外,随着一些影像制作软件的大众化,部分网友依照网络小说故事,积极地将一些影视素材剪辑制作成自己理想中的“剧集”,并获得了同好者的支持。这些都印证了网络小说受众是一群视觉化时代的文字阅读者,他们愿意并渴望通过视听媒介去接受视觉化影视化的网络文学。

三、影视行业发展的需求

原创剧本质量与数量的不足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中国影视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纵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影视业,表面好似发展迅猛,但存在问题比比皆是。跟风严重,翻拍成风,剧情混乱,作品乏味,这些问题无一不与优质原创剧本的匮乏有关。编剧行业的不完善与编剧人才青黄不接,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网络小说却呈现出数量庞大,题材丰富,富有创意等特点,网络小说的作者亦是人才辈出,这都为影视剧编剧行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一方面如果能将网络小说中的多元题材引入影视业,必能为影视创作打开新的局面,给观众带来更多新的体验。另一方面,部分网络小说作者藉此变身为影视编剧,为编剧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比如著名编剧六六,原本是一名网络作家,其作品《双面胶》被改编成电视剧,引起巨大的反向,被奉为“经典的婚姻教科书”,六六也成功转型成为知名编剧,并创作了《蜗居》、《心术》等一系列经典电视剧。

另外,网络小说通常故事性较强,其故事特点往往暗合了影视剧创作规律,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网络小说的作者在网站上发表作品时,通常以连载的方式。为了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编织故事时,作者常常密集地设置冲突或悬念,从而形成节奏快、娱乐性高和大起大落、酣畅淋漓的叙事风格。这种故事情节的设置,完全符合影视剧,尤其是电视剧的叙事要求,具备良好的影视改编潜质。比如电视剧《甄嬛传》故事就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展现甄嬛如何在宫闱之中成长,如何应对前赴后继的对手。参照原著的情节设计,几乎每一集都布置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将观众牢牢的锁定。

总而言之,网络小说之所以成为影视剧创作的新宝藏,是影视制作方经过经济考量的结果,也是面对行业困境不得已的选择,更是后现代文化与视觉文化转向的社会文化大背景的作用。

[1]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的发展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0.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154.

猜你喜欢
影视制作网络小说大众文化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分析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从影视改编看网络小说的人物形象重塑——以《花千骨》为例
网络小说与明清小说之比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关于数字化影视制作中的技术和艺术融合分析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影响网络小说流行度的要素研究——以起点中文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