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正在失去欧洲

2014-12-11 01:45储殷
世界知识 2014年21期
关键词:巴勒斯坦穆斯林以色列

储殷

近日来,欧洲各国对于巴勒斯坦表示出了超乎以往任何时刻的关注与支持。一方面,瑞典外交部与英国下院先后在10月3日、10月13日宣布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另一方面,欧洲国家又在10月12日的加沙重建会议上,积极推动与会各国向巴勒斯坦提供巨额经济援助。尽管目前瑞典外交部与英国下院对于巴勒斯坦的承认,更多的还是一种象征,但是其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作为欧洲的大国,瑞、英两国对于巴勒斯坦的同情,虽然并不能改变欧盟对待巴以问题的现行政策,但的确反映出,在纠结复杂的巴以问题上,欧洲正在越来越同情巴勒斯坦人的立场。

欧洲主流民意的转变

巴以冲突的不对等伤亡,让欧洲社会越来越难以容忍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强硬政策。尽管巴以冲突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原因,而且大量的冲突也的确是由包括哈马斯在内的巴勒斯坦极端组织引发。但客观而论,无论在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是在伤亡对比上,巴以冲突仍是场一边倒的弱肉强食。在以色列最近发动的“护刃行动”中,以色列含被绑架杀害的平民在内,共死亡56人。巴勒斯坦死亡1400人、伤9000余人、4000栋房屋被摧毁。以色列的同情者们始终坚称,以色列对加沙的进攻是以摧毁哈马斯的火箭发射装置和袭击地道为目的的自卫行动。即便真的是受到袭击之后的自卫,这种行为也是极其野蛮而且过当的。虽然,人们非常理解并同情以色列人民长期生活在火箭弹、恐怖袭击下的遭遇,但是以色列人的正常生活不能用大量无辜的巴勒斯坦平民的鲜血来换取。现代传媒的发达,让欧洲的电视观众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了以色列军队对于巴勒斯坦平民的杀戮,即便是一位亲以色列的人士,也很难不为妇女、儿童尸横遍地的恐怖画面所震撼。在欧洲社会看来,今日的以色列已经不再是四面强敌、亟待援手的弱小国家,而是暴力成性、动辄大打出手甚至滥杀无辜的地区霸权。根据一家世界著名调查公司最近一次对于欧洲民众的调查,以色列已经与朝鲜、伊朗并列,成为最不受欢迎的国家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并非没有注意到欧洲主流民意的变化,但是以内塔尼亚胡为代表的以色列政治家们,却简单地以排犹、反犹来解释这一现象。他们认为欧洲民意的这种变化,不过是中东移民对巴勒斯坦的偏袒与欧洲社会根深蒂固的反犹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坦率而言,这种看法既将反犹与反以简单地等同起来,也将反犹与反以的因果关系进行了颠倒。根据法国某机构的调查,在上街抗议以色列进攻加沙的人群中,95%的人在之前从未有过反犹言行。绝大多数以色列政治家眼中的反犹者,只是因为反对以色列对于平民的杀戮而表现出反犹言论。换句话说,不是由于反犹而反以,而是由于反以而反犹。这种情绪甚至同样出现在欧洲、美国的青年犹太人群体之中,在美国18~29岁的青年犹太人主要是民主党人,这个群体当中,有超过40%的人认为以色列在近来的巴以冲突当中是不正义的一方,而在全美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当中,有超过51%的人认为以色列是不正义的一方。这些由于以色列政府过度强硬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反对者们,并不一定是巴勒斯坦的支持者,但是他们往往在厌恶阿拉伯极端分子的同时,更加厌恶以强大国家暴力为基础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欧洲国家早在2001年就在有关会议上,明确将犹太复国主义者确定为种族主义者,而内塔尼亚胡政府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视为一个“种族主义”的政府。一些犹太学者由此发出警告,称以色列正在被欧洲文明国家的名单中抹去。

象征性承认绕不开国内政治因素

欧洲诸国对巴勒斯坦的象征性承认也有其深刻的国内动因。瑞典政府绕过议会对巴勒斯坦进行承认,就被很多人认为是其首相斯特林·凯文的党派利益使然。这是因为瑞典目前的执政党社会民主党与法塔赫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而英国下院对于巴勒斯坦的承认,则更多地源自于其对国内愤怒穆斯林群众的安抚。根据2013年的调查,英国国内穆斯林人群接近270万,比2001年增长了近五倍,已经成为了英国国内政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由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不佳以及9.11事件以来遭遇的种种歧视,英国国内的穆斯林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怨气的群体,而巴以问题则成为了引发穆斯林团体怒火的导火索。类似的现象,在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都普遍存在。在一些地方,穆斯林群体的愤怒最终演化为对于犹太人社区、商铺甚至人身的攻击,并导致了所在国国内形势的失控。为了终止这种“内战”,欧洲各国在逮捕激进分子的同时,也必须做出相应的举动,来平息国内穆斯林群体的愤怒。此次欧洲诸国对于巴勒斯坦国家地位的承认,的确也是给自己国内的穆斯林群体一个交代。

从自身经验出发的“双重标准”

欧洲诸国此次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也的确体现出其对于巴以冲突一贯的“双重标准”。即对以色列倾向于用最严格的标准,要求以色列在遭遇哈马斯等极端组织的袭击中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并在自卫或是反恐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平民伤亡。而对于巴勒斯坦方面,则使用相对宽松的标准,只要恐怖袭击的效果不够明显,欧洲社会一般都会视为某种“正常”现象。

一些以色列同情者将欧洲社会的这种双重标准视为“伪善”,认为这些生活在和平之中的欧洲人无法理解也不愿理解天天提心吊胆的以色列人。但是坦率而言,这并不是欧洲社会的“伪善”,而是欧洲社会在长期遭受恐怖袭击之后的某种豁达。欧洲社会曾经长期受困于恐怖袭击,诸如赤军、埃塔、爱尔兰共和军等组织都曾名噪一时。对于这些问题,欧洲人也曾经试图通过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强硬方式进行解决,也曾经坚持过“恐怖分子不解除武装就绝不谈判”的强硬立场,但是事实证明,这样的强硬立场甚至“肮脏战争”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恐怖主义问题。欧洲的经验表明,这些问题最终仍然必须通过谈判来寻求政治解决。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北爱问题。也正是由于自身的历史记忆与成功经验,欧洲社会对于日趋强硬的内塔尼亚胡政府才会同情日少而厌恶日多。他们认为以色列已经在对暴力迷恋的泥潭里无法自拔,因此在这个时候,需要通过某种刺激来迫使以色列政府重新回到政治解决的道路上来。

总的来说,这一次瑞典政府与英国下院对于巴勒斯坦国家地位的承认是形式大于内容,它与其说是巴勒斯坦的外交胜利,不如说是以色列的外交失败。欧洲社会已经逐步从排犹的历史内疚中摆脱出来,而将以色列视为在美国霸权策略支持下的类似于当年南非白人政权的种族主义政权。尽管哈马斯的袭击从未因此获得正当性,但是以色列对加沙长期的围困,则被视为一种危害更大的“种族隔离”。在近几年中,欧洲对于以色列的态度正在由同情逐步转变为冷漠与厌恶,这种态度上的转化事实上已经开始影响到欧洲与以色列的经贸关系。

对于欧洲而言,此次部分国家的象征性表态,也显示了欧洲希望能够在中东有所作为的心态。在美国深陷伊拉克、叙利亚泥潭的时候,欧洲人希望主动承担起其对于中东的责任,通过推动巴以问题的解决来扩大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只是这一次欧洲人的立场与美国长期以来袒护以色列的立场大相径庭。应该说,即便对于美国而言,其对以色列的态度同样可能也会在未来的20年间出现比较明显的调整。这是因为年轻的一代美国人对于以色列的观感,相比于他们的父辈来说,已经恶劣了很多。对于上一代的美国人来说,以少敌多的以色列是抗击苏联武装下的阿拉伯联盟的英雄国家,而对于这一代的美国人来说,以色列则是一个经常让美国人陷入道义困境中的麻烦。没有人能够长时间地对明显的不公正无动于衷,国际世界虽然被比喻为“丛林世界”,但是它毕竟是人所组成的世界。只要是人的世界,价值与信念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色列近十年来逐渐地失去欧洲,并不是用“反犹”二字就可以简单回答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仁义不施则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巴勒斯坦穆斯林以色列
以色列家喻户晓的“中国奚”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以色列发现前年鸡蛋
印尼·雅加达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美国穆斯林群体探析
巴勒斯坦发生校车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