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

2014-12-11 22:57◎宁
参花(上) 2014年8期
关键词:湘中张宁晚报

◎宁 健

报社

◎宁 健

报社曾是张宁的一个梦,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个绚烂缤纷的梦,这个梦让他激情涌荡,这个梦也让他的理想就此黯然失色。

17岁从矿务局技工学校毕业的张宁,最初被分到四方煤矿的一个采煤队工作。后来矿井关闭,原来的煤矿第二次创业,投资创办了碳酸钙厂,该厂投产后张宁又被调到了碳酸钙厂上班。最初,张宁在烘干车间做力气活,虽然有点吃不消,但凭借着一股毅力坚持了下来。在三班倒工作之余,张宁把自己的灵感、经历和体会倾泻在笔端,笔耕不辍。在碳酸钙厂工作的5年间,他先后在矿务局主办的企业报纸和其他杂志上发表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百余篇,23岁时他加入了地级市湘中市作家协会,成为一名地市级作协会员。然而国有煤矿及企业的退出是时代的必然。2000年底,四方煤矿破产倒闭,该矿所属的碳酸钙厂也就此淡出人们的视线。因未到退休年龄,张宁拿着一万多块的一次性安置费离开了四方煤矿这块养育了他多年的沃土。到了湘中市区,张宁做过小百货生意,后来他又去了深圳从事文化产业。

2005年1月,张宁从深圳打工回来,这时他正值31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个大超市旁的报摊上看到了《湘中晚报》,喜爱看本地新闻与资讯的他顺便买了一份。到了家里,他看到该报的底版上有个半版的招聘广告,原来是隶属湘中日报社的《湘中晚报》招聘新闻广告业务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张宁第一次走进了湘中日报社的大门。只见报社大院内花团锦簇,生机盎然,一片葱茏。

走进《湘中晚报》广告部,邓声老总热情接待了他。看过他的简历和作品,邓总轻轻地说:“不错,你有文化传媒经验,又能写。”接着,他介绍了待遇情况,这个广告业务员的底薪是每月800元,拉到广告后另有广告费的额外提成,过年有个小红包。急于找到工作的张宁,不加思索便同意了来广告部上班。刚开始张宁先从几十元一次的分类信息广告做起,并给一些客户写些软文,软文一般都是底价每字一元。就这样几百、一千的小广告做了不少。

夏日的一天,太阳炙烤着大地,天气异常炎热,邓总打电话给正在午睡的张宁,“小张,洪都电动车要在晚报做个广告,你去一下,你知道地方吗?”张宁答应着:“好的,我知道地方。”从床上立刻起来的张宁带上公文包拦了一辆的士马上赶往洪都电动车门店。在路上,他的心里七上八下的,直犯嘀咕,不知这个广告有多少钱。但他估计应该比以往的要多点吧。

到了店里,老板李先生和该电动车厂家的策划销售主管王先生招呼他坐下谈。原来店里要搞一个促销活动,想在《湘中晚报》的头版做一个1∕4的硬广。该报头版的1∕4硬广底价是6000元,李老板现在只出4000元。张宁提出一定要6000元,但为了支持该店的活动,可以免费赠送一篇软文或新闻。但李老板坚持只出4000元,厂家的王经理在一旁也是唠叨不断:“张记者,便宜一点喏。”谈到这步,广告于是进入了僵局。张宁立即打电话给邓总,向他请示和汇报。“6000元是底价,少一分都不行。”邓总铿锵有力的声音在电话那头响起。张宁又打电话给同事王文,王文说:“还能加个五六百元吗?”有点懊丧的张宁直言:“谈了两个小时了,对方一分钱都加不了了。”电话那头的王文这时支招:“算了,赶快把广告合同签了,把钱收了。”第二天张宁把4000元广告费交给了邓总,邓总淡淡地说了声:“既然已经收了钱了,那就算了吧。”从洪都电动车这个广告起,张宁的广告单额从几千元做到了上万元。2007年1月上旬,湘中市遭受严重冰冻灾害。一月上旬,张宁冒着严寒来到一家汽车4S店联系广告,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该店1月中旬开业,结果他做了一个底版的整版广告,虽然,那天去该店时由于路面结冰,他摔了三次跤,摔得屁股都有点疼,但做了一万元的广告摔了也值。

《湘中晚报》的广告业务是邓总以一家广告公司的名义花了几百万承包的,张宁这些广告业务员们都没和报社、公司签订任何劳动合同,但为了好开展广告业务,业务员的软文、新闻等稿件都可以打上记者的称谓。张宁、王文、李兰等3个广告业务员就这样踏踏实实地做了2年的广告业务,非常充实,快乐,收入也还一般。

一个记忆犹新的早上,张宁边吃着小笼包子边喝着牛奶来到办公室。刚到办公室,高大威猛的王文见没有其他人,对张宁神秘地笑着说:“有新情况。”“听说报社要终止和邓总的广告承包合同,报社要求邓总每月上交三十万纯利润给报社,邓总认为要求过高做不到,两边谈不拢。”张宁听了,一脸鄂然,不知对他们这些广告业务员们是祸还是福。张宁在办公室旁边的《湘中日报》广告部的办公室坐了一会,听其中的一位记者曾涛说:“其实报社终止和邓总的广告承包合同对你们还好些,到时由报社接管你们,你们的福利、三险一金、工资、奖金也更有保障些。”“真的?”张宁听了心里不禁一阵惊喜,“要是真的能搞个社聘在报社上班就好了,这样就稳定了。”没过几天,邓总果真就和张宁、王文和李兰一起谈话了,正式宣布和《湘中晚报》的广告承包合同终止,并真诚表达了他的祝愿,希望张宁等这三个业务员好好做广告,他向报社极力推荐了这三个人。

以前《湘中晚报》的广告部主任田木虽然是张宁、王文和李兰的领导,但没有经营权所以很少直接管理领导他们。报社自己接手《湘中晚报》的广告后,田木主任首先就要张宁、王文、李兰每人写一份简历,同时把自己这两年的广告业绩写进去。过了半年,整个报社要举行统一的招聘考试。考试前,田主任和张宁三个人真诚地交心:“考试只是个形式,你们只要找得到广告就行,你们的优势是掌握报社的经济,所以不用过分担心。”张宁的自考大专文凭遗失了,就拿自己的技校文凭去报社政工科报考。几天后招聘考试名单出来了,张宁去看了一下公布榜就如当头一棒,名单竟然没有他的名字,王文、李兰都有名字。他马上三步并作两步急匆匆来到田主任办公室,田主任知道情况后安慰张宁:“这个事你先不要急,我去和领导沟通一下。”田主任找到湘中日报社副总编辑、湘中晚报总编辑刘天,急切地表示:张宁能做得广告,可以呢,还是可以留在报社干的!刘天总编了解情况后表示首肯,马上和报社政工科联系,又另外和相关领导沟通协调,终于把张宁的名字暂时加进了报社招聘考试人员名单。

挑战和机遇并存,整个《湘中晚报》的临聘人员都即将进行一轮公开招聘考试,通过考试,才能有资格在《湘中晚报》工作发展下去。在考试前的第三天晚上,张宁对未来的报社发展之路满怀憧憬和期待,“自己要是能通过考试的话就是报社的人了。”为此,张宁对自己的媒体之路浮想联翩,彻夜未眠。招聘考试前的最后一天人员名单公布了,张宁兴冲冲地来到榜前查看自己的名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反反复复看了几遍也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

这犹如晴天霹雳,把张宁惊呆了。

从办公楼的一楼到三楼,平时只要两三分钟,而今天却花了五六分钟,此时的脚步顿时沉重了许多。张宁赶紧来到三楼的政工科,向科长李道武询问情况。他随手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包芙蓉王烟放在了李科长的办公桌上。

“小张,你是哪里人?”

“我祖籍邵东,出生地在涟源桥头河。”

“是吗?我曾经在邵东一中当过教师。”

“你那个参加报社招考的事,你要是早点来协调疏通一下关系就好了。报社最终还是不同意你参加招聘考试。”

“这么说没其他办法了?”

“是的,要不你去找一下报社社长吧?”

这时,湘中晚报总编辑刘天从张宁身旁路过,他试探性地问李科长:“要不我去找一下刘总编?”

李科长轻声对他说:“找他没用的,要找一把手。”

见此情景,张宁来到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张冲办公室,刚好张社长在。

“张社长,我是晚报广告部的张宁,由于当时是用技校毕业证报名参加的报社招聘考试,结果却把我的名字从招考名单中删掉了,搞得我无法参加招考。您看能帮我特事特办一下吗?”

张社长听了张宁的情况申述,显得有点不耐烦,“你别来找我,这个事你去找相关部门。”

张社长便不再理睬他,张宁见此有点尴尬,从社长办公室出来,接着他又来到湘中日报社总编辑办公室,找到梁风总编,刚不巧,他要出去市里开个会,话没说两句,梁总便急忙坐上了去市里开会的轿车奔驰而去。望着梁总远去的身影,站立在报社办公楼前的张宁有些无助与无奈,他静静地、执拗地站在那里,站了足足有十五分钟,然后内心响起一声沉重的叹息,他迈开脚步,回到了广告部办公室。此时窗外风雨交加,风声和雨声越来越大了。半个月后,张宁正填写着一张2000元的广告发稿单,负责收广告发稿单的王林告诉他,晚报负责广告的廖总发话了,这次这个2000元的广告就算了,下次就不要再发广告了,下次就算再有广告,他也不会签发了,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张宁走人了。

张宁知道情况后,神色凝重,简单收拾了办公室里的相关物件,撑开伞,在滂沱大雨中默默地离开了报社。后来听说这次报考一位在新闻部供职的记者虽然查出没有大专文凭,不能参考,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贺心写了纸条子给张冲,要求将其安排继续留任报社,结果这位记者还是留在了晚报新闻部工作至今。政工科李科长曾经和张宁说过,这位记者能继续留在报社,他也能继续留在报社。遗憾的是张宁没有领导力挺,只能选择放弃。

五年后的张宁已在一家私人承包的杂志社供职,拿着1200元每月的底薪,周末在一家培训学校上作文课。偶尔一天,张宁拿起一张当天的《湘中日报》翻阅,突然看到“总编辑孔小平”的字样,咦,这不是原来在四方煤矿当过老师和宣传科干事的孔老师吗?张宁的二姐的初中班主任就是孔老师。原来是在市直某部门当主任的孔小平已调回湘中日报社任党组副书记、总编辑,是整个报社的二把手。一个念头便在张宁脑海中诞生:找孔总,看能不能到报社去,那里有三险一金,如果能融入到报社的团队当中,可能待遇和稳定性都要好些。

第二天,张宁二姐和张宁一起到了报社,找到了总编辑孔小平。二姐和孔总聊起了原来单位的子第学校的生活,原来的煤矿的喜忧,另外又把张宁的情况介绍给了孔总。孔总了解了情况后,答应有机会就把张宁搞进报社,这时的张宁满心欢喜。半个月后,孔总打电话给张宁,要张宁去他办公室一趟。张宁接到电话立马搭了一个的士来到报社。在办公室,孔总轻言细语招呼张宁坐下。原来报社决定成立一个新闻发展公司,业务囊括庆典礼仪、策划创意、设计制作、营销运作等。

“小张,报社成立新闻发展公司,我推荐了你,公司由王晓东牵头,到时王晓东总经理会打电话给你的。怎么样?”张宁连连说:“好的,好的。”

春节后,果然新闻公司老总王晓东打来电话,要他去报社面谈。他将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与王总做了深层次的沟通,王晓东老总也把工作的职责和分工做了明确安排。该公司共分庆典礼仪公司和广告公司两个分公司。张宁被任命为新闻发展总公司广告公司副经理,其他三人被任命为庆典礼仪公司正、副经理和广告公司经理。然而,万事开头难,本市区内就有两家庆典礼仪公司,这两家从业多年,根基深,机制灵活,优势明显,因而新闻公司在庆典礼仪方面抢不到业务。在广告方面,也没什么大的进展。新闻公司运转三个月后,人心浮动。这时,张宁跟孔总提出,还是想回湘中晚报上班,孔总对张宁说:“那你自己去找一下晚报的总编辑陈刚吧。”张宁即刻找了陈总。找了两次陈总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到了湘中晚报,陈总把他安排在湘中晚报发行部。当时晚报为了扩大发行量,提升影响,学习其他市州晚报的成功经验,决定组建湘中晚报小记者团,设立小记者专刊,归属发行部,陈总看好他,由他具体负责小记者发展业务,编辑出版小记者专刊。半年后,晚报科教文卫新闻部的吴艳齐考上了公务员,安排在湘中的一个县检察院上班。此时科教文卫新闻部正缺一名编辑、记者,陈总觉得张宁的文笔还不错,就主动引荐他到科教文卫新闻部任职。在晚报发行部是没有广告任务的,到了科教文卫新闻部,有八万的广告任务。科教文卫方面的广告市场是很弱的,再加上自己能力有限,思想上不够重视,结果吴艳齐走了后他在这一块没做到什么广告。半年后的一天早上,在办公室,和张宁关系很好的科教文卫新闻部主任毛知林若有所指地给他吹风,“张宁啊张宁,你没做到广告呢,就是你这个人太老实了。”张宁一听便明白,自己在这里干不长了。他对毛主任辩解了一句,“毛主任,科教文卫方面的广告没市场,不好做。”“这一点我特别能理解,但是别人不一定能理解。”果不其然,不久的一次会议,对晚报很多部门的人员都做了调整,陈总特别交代张宁:“小张,派你到经济新闻部去编版面抓点收入回来。你一年的广告任务是9万,是较少的,这还是我特别关照你的。”张宁很清楚,晚报领导是要他多创点收。不久,晚报员工的劳务派遣合同发下来了要员工填,他签的是一年。陈总曾私下对他表示,能签劳务派遣合同已经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和他第一次来报社没签合同不一样,只要不是自己完全不行就没有大问题。在广告方面张宁是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在采编和发行上却是不理想。

一年下来,他东跑西跑费尽心思终于完成了9万的广告任务,采编任务差一点,发行任务差近百份报纸。也就在此刻,陈总由于各种原因卸任了,由原来的常务副总编辑靳新平接任。靳新平在上任的几天后的一个中午打电话给张宁,要他到他办公室去一下。

中午,在办公室,靳新平跟张宁说:“张宁,现在报社清理临聘人员(劳务派遣),你另谋高就吧!”

张宁一脸不快,“为什么?我的广告任务完成了呀。”

“你的广告有一些是别人帮你完成的。”

“不管是别人帮了我一点还是怎样,总之我的广告任务已经完成了,这是事实,在报社帮别人完成一点广告任务这种现象很普遍。另外,我签了一年的劳务派遣合同,还没有到期。”

靳新平不耐烦地答道:“签了劳务派遣合同也没用,报社有权解聘你。再说报社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任务很重,你完不成的。”

张宁争了几句,想与他再理论理论,靳新平却不再理睬他。

下午晚报开全体职工会,在会上靳新平宣布了将张宁清退的决定。

下午他得知消息后,立刻打电话给陈总,陈总表示要张宁去找一下孔小平总编辑。到了孔总的办公室,孔总还是要他去找陈总,因为到晚报是他和陈总联系的。他找了两次退居二线的陈总和把他搞进报社的孔总,结果都不了了之。让他心生懊恼的是这个靳新平,曾经给他送过两箱水果,他在中心医院生病时,张宁也带了红包去看他。张宁做了一个铁皮石斛的广告,第一时间送了一盒价值500多元的铁皮石斛给他。也许这些东西轻微算不了什么,但他首先拿张宁开刀,不但不关照一点,反而就此把人一脚踢出报社,看得出他这个人是没有一点情面的。其实只有张宁一个人被清退。对于张宁,报社既可退,也可留,至于发行、采编任务未完成这只是一个托辞而已。

报社啊,报社。

报社曾带给张宁青春的激情与向往,带给他飞翔的信心和勇气,也曾带给他深深的失落与怅惘。不管怎样,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成熟,更加睿智,更加坚强,让他能够从容面对未来的一切。

(责任编辑 冯雪峰)

猜你喜欢
湘中张宁晚报
乐普 《欣忭》
情景在变条件在变方法不变
湘中大云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伍湘中:独创“根接”嫁接法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