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障碍因素分析

2014-12-12 10:24肖瑶
中国国情国力 2014年2期
关键词:财产性纯收入农民收入

◎ 文/肖瑶

四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障碍因素分析

◎ 文/肖瑶

四川是西部大省,人口多、底子薄、地理环境复杂。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难得的机遇,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举措,四川经济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四川已拥有五大经济区、七大优势产业,城镇化率达到西部省市中等水平,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劳动力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收入发展阶段及特征

1.从时间上看,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一直处于在波动中增长的状态

四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良好,经历了1990—1996年快速增长阶段,1997—2003年增长减缓阶段,2004—2009年恢复快速增长阶段以及2010年至今的稳定增长阶段。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57.8元,2011年达到了6128.6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7倍。

2.从空间上看,“五大经济区”发展状况、资源拥有量各不相同,农民收入差距较大

(1)成都经济区由于其良好的地理资源条件和全省经济的核心地位,农业发展基础好、后劲大,农民增收速度与其他区域相比更快。

(2)川南经济区区位优势突出,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是全省经济的新兴增长极,但其农业发展还有待加强,农民收入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上浮状态,但优势并不明显。

(3)川东北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长期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发展速度稍显滞后。

(4)攀西经济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能、钒钛、稀土等资源,并形成了初步的工业基础和交通主骨架,是四川省开发潜力巨大的经济区域。但其农业发展相对于工业发展较为滞后,农民收入一直保持在全省平均水平上下。

(5)川西北经济区生态资源丰富,畜牧业较为发达,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较低,在全省一直位于最末位。但是,2011年,川西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分列五大经济区第一、二名,表明这两大经济区农民增收具有较大潜力。

3.从内部结构上看,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导性地位优势不断减小

(1)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的占比从1990年的87.3%逐渐降低到2011年的45.1%。

(2)人均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25.0%,逐渐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来源,在人均纯收入中占比从1990年的4.8%逐步提高到2011年的43.3%,与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不相上下。

(3)转移性收入快速增加,由1990年的38.8元提高到2011年的574.0元,增长了13.8倍,但占比从1990年的7.7%提高到2011年的9.4%。

(4)财产性收入起步低,前期大幅波动,后期趋于平缓,年均增长26.5%,截至2011年人均财产性收入仅有140.4元,在四大类收入中占比最小、收入水平最低、增收空间最大。

4.从外部排位及指标看农民收入的位次及格局

(1)四川农民收入水平全国排名在1990—2011年间一直处于19—24名之间,排名较为靠后。2011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6128.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77元),位列全国第21名,属中等偏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20.5%,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7.9%),位列全国第6名。这表明四川省农民人均收入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2)与西部各省市比较,1990—2011年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排位从1990年的第7位阶梯式地上升至2011年的第2位,且进入2000年之后,一直保持在西部前3的水平。

(3)与农业较为发达的江西、山东、黑龙江、河南、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份比较,四川农民收入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与产业结构相近的省市(如重庆)相比,四川农民收入水平与之相当。

(4)1990—2011年,四川GDP全国排位一直保持在第8、9名左右,而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国排位远远落后于GDP全国排位,仅处于第19—24名左右。究其原因,在过去的22年中,投资、土地出让等行为有力拉动了GDP增长,导致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的绝对值及增幅都远远大于居民收入的相应数值。

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不利因素

四川地处我国西部,除大成都经济发展骄人外,其他地方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

1.基础设施薄弱

全省中低产田土地仍占相当大的比例,人均高标准农田面积仅0.31亩。占优补劣现象突出,耕地承载压力较大。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等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田间耕作道路不配套,村级道路中达到技术标准的仅占17.6%,基地和干道大多还不很畅通。

2.人均资源占有率低

四川人口众多(截至2012年末,四川人口达8076.2万),人均资源(如土地、矿产等)占有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土地资源为例,“人多地少”问题极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规模化生产。2011年,四川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9亩,在全国排位靠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8亩。

3.地理环境特殊,短期内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

2011年,四川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31.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地势多为丘陵山地,大中型农业装备无法使用,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有些地区仍保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四川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低产田地比重大、水利工程设施年久老化失修;农民组织较为分散,短期内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

4.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影响二三产业就业率

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优化升级,将促使经济发展方式从劳动密集型逐渐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四川的人力资源优势将逐步丧失,专业技术人才缺口逐步增大。四川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会吸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制造业释放出的劳动力将有大量剩余,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不利影响将会变大。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1.当前农民增收的重点

从短期来看,提高四川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是当前提高农民纯收入见效最快的手段,因而是当前农民增收的重点;从长期来看,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进一步快速增长面临多种瓶颈、缺乏持久动力,而财产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将是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着力点。

2.四川农民收入增长的障碍因素

“正向拉动不足障碍”是农村工业企业发展状况不佳及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公路交通没有在带动现代物流和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上充分发挥优势;对增收起抑制作用的“负向障碍”是四川农业仍然依靠大量劳动力,劳动生产率较低;对拉动增收不可持续的“瓶颈障碍”指征地补贴是财产性收入的惟一来源。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的增多、民营经济及建筑业的发展,有利促进了四川农民收入增长,但农林水事务支出和涉农贷款的资金利用率较低。

3.1990—2011年间,四川省农民收入的投入产出效率较高且较为稳定;2011年,全省各经济片区之间、各市州之间农民收入的投入产出效率差距较大

4.影响各经济区农民收入的因素、投入产出效率及经济区内部各个市州的情况都不尽相同

按照投入产出效率(100%为最优)对五大经济区排序为:成都(97.5%)>川东北(96%)>川南(93.5%)>攀西(87.4%)>川西北(70%),对全省21个市州排序前十名为:成都、德阳、内江、自贡、泸州、遂宁、广安、巴中、攀枝花、达州 。

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1.优化资源配置组合,提高资源利用率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众多,如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扶持、经济发展动力等,可以将其视为各类“投入资源”。农民增收是一个复杂系统,必须考虑整个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兼顾各类资源的匹配,力求资源之间达到最优组合,提高资源自身的利用效率。

2.发挥五大经济区特色,扬长避短、以点带面

各经济区应学习外部榜样、瞄准内部标杆,找准符合自身特点的农民增收着力点。具体而言:

(1)成都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重点关注农村工业企业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关注发挥交通优势,带动现代物流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同时,继续发挥建筑业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川西北经济区重点关注寻找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持久动力,摒弃依靠征地补贴获取财产性收入的短视行为,同时,继续发挥农林水事务对增收的拉动作用;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继续发挥农林水事务支出及民营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强劲的拉动作用。

(2)市州层面,广元、南充、雅安、阿坝、甘孜建议继续适度增加各类促进增收的资源投入规模;甘孜、阿坝、凉山、广元、乐山建议着重提高资源利用率。其中,甘孜和阿坝建议重点关注公路交通的利用效率,凉山建议重点关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乐山建议重点关注涉农贷款的有效利用,广元建议关注农林水事务支出的利用效率。

3.建立资金评估体系,提高农林水事务支出和涉农贷款利用率(当前重点)

近年来,四川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迅速,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起到显著拉动作用。

(1)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的资金投入和资金使用评估体系,高效、充分利用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和涉农贷款资金,防止盲目投入、重复投入、资金浪费,使两类资金互为补充、充分利用。

(2)调整农林水事务支出的投资增量结构,向川南、攀西、川西北地区倾斜,在项目上重点投向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涉农贷款支农功能,如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对象、增加财政补贴等。

4.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性收入增长(当前重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四川外出务工人员选择了“回乡打工”。2012年,51.4%的农村务工人员选择在省内打工。四川良好的投资环境、创业环境以及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带动了民营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出了显著贡献。未来应该积极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拓宽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空间,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提高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带动农民工资性收入提高的能力。

5.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重点)

目前,四川农业生产仍然大量依靠人力投入,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效率低,严重阻碍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建议结合农业发展现状及农村丘陵山区众多、农业生产细小分散、以农户为单元的特点,推动符合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从而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比,调整农业结构,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释放更多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

6.农民财产性收入多元化(长期重点)

目前,农民财产性收入严重依赖征地补贴,然而在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约束下,征地行为带来的增收是短期、不可持续的。因此,建议寻找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其他源泉,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合理的土地流转,让农民获得土地的转包、抵押、出租、入股、互换收入,以此作为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持久动力。川西北经济区尤其要注意这一问题。

7.打造高品质交通网络,促进现代物流业、乡村旅游业发展(长期重点)

由于四川自然地理环境特殊,起伏的山地地形为交通物流的建设造成了很大不便,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贸发展和地区合作,川西北经济区的交通区位条件尤为不佳。总体来说,四川公路发展状况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现阶段建议发展更快、更广、品质更高的交通网络,从而带动现代物流、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

编辑:云霞

猜你喜欢
财产性纯收入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村财产性收益扶贫 为精准扶贫开辟新路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收入结构更加优化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农民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纯收入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